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食品真相大揭秘 >

第5章

食品真相大揭秘-第5章

小说: 食品真相大揭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仅用米做成的纯米酒是“好酒”、“好喝的酒”,那其他的酒又是怎么制成的呢?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具有这样一种“简单的怀疑”精神,对待前文提到的酱油和料酒也是一样。

    看到特价品,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会这么便宜。

    “今天便宜!”

    “省钱、划算!”

    一看价钱就买了。

    所以像我这样的“坏商人”就会一个劲儿地开发便宜的假货、赝品。于是,家庭主妇们就更加高兴。

    恶性循环就是这么形成的。

第四部分 7。不要被盐所欺骗

    接下来是盐。

    制盐行业内也存在着严重的欺骗和弄虚作假。

    超市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盐。有的人的厨房里也有若干种的盐,根据不同的用途或心情分开来用。

    盐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精制盐

    从海水中提取出氯化钠。氯化钠的纯度很高,其他的杂质基本都被去除了。一直以来,我们使用的就是这种食盐。

    ②进口盐

    即所谓的岩盐或天日盐,还有一部分海盐。多产于墨西哥、澳大利亚、中国。

    ③再生加工盐

    把从墨西哥或澳大利亚进口的岩盐、天日盐溶入海水,加入氯化镁再生加工而成。

    ④自然海盐

    通过海水的蒸发而产生的盐。这是采用传统的办法生产出来的完全不改变其成分的传统盐,叫做“自然海盐”。

第四部分 8。盐的味道出自海里的矿物质

    盐的味道是由所含矿物质成分的多少决定的,同酱油一样,它的味道是复杂的混合。

    人们都说“盐使血压上升,对健康不好”(确实99%的盐都是这样),但富含矿物质的盐不仅味道好,而且不会使血压上升(反而会下降),对身体有好处。

    上述四种盐中,含矿物质最丰富的是自然海盐。它含有钠、钾、钙、镁、铁、铜、亚铅等矿物质。

    再生加工盐也被当作是“用海水制作的富含矿物质的盐”。它是将岩盐及自然结晶的天日盐溶入海水中,煮沸之后产生的结晶。

    然而,岩盐也好,天日盐也好,矿物质含量都很少。让盐自然结晶,其中的矿物质就会流失,只剩下纯度很高的盐。

    那怎么办呢?于是便加进了氯化镁、氯化钾。这样,“饱含海洋矿物质”的盐就制作完成了。

    如何让人把不是从海里提取的盐,当成是从海里提取的富含矿物质的盐?为了看上去像模像样,要用铁锈(铁氨盐)将其染成茶色。

    这是因为有的人会像鉴别糙米和红糖那样,认为“茶色是自然的颜色”而加以购买。

第四部分 9。要求公开盐的信息

    同酱油一样,不同的盐价格相差很大。既有1千克60日元的,也有7000日元的。

    “仿酱油调味料”虽然是假酱油,但酱油行业已将信息完全公开。尽管大多数人不看,但产品背面全部都写着,所以只要有点常识,谁都能分清楚“酱油”和“仿酱油”。

    而盐的行业信息还没有做到完全公开。产品背面也未必写着所有的信息。

    我们经常买的“xx的自然盐”,不是在xx提取的盐,而是在进口盐里加入添加剂制作而成的。这一事实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分不清含有矿物质的盐和不含矿物质的盐的区别。

    但是,请大家不要误解,我不是说“只有富含矿物质的自然海盐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不能买”。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用途选择不同价位的盐是可以的。

    只是,不用说制作方法,我们连矿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知道,因而无法区分开来使用———我想说,这才是问题所在。

第四部分 10。醋和糖也泛滥着“假货”

    除此之外,醋和糖的传统做法也被取代,使用添加剂制作假货的生产方式成为主流。情况大同小异,就不详述了,在这里只针对红糖说一说。

    红糖、精制白糖营养价值相差不大,但自从有人说“精制白糖对身体不好,红糖好”之后,红糖就开始热卖起来。

    那制造商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把精制白糖用焦糖色素染色后作为红糖出售。粗糖也是用焦糖色素染色的。

    因为只是把外层染过而已,所以上了色的粗糖泡在水中时,茶色就会溶解,露出透明的粗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红糖、粗糖都是经染色后出售的,也有没有染色的真品。

    在超市里比较一下产品背面的标示,就很容易明白。染过色的写有“焦糖色素”。

    “红糖里应该不会使用添加剂。”在说这句话之前,先请看一下食品的“背面”。

第四部分 11。饮食文化的崩溃

    前面讲了一些常用调味料的情况。

    你家的调味料真的没有问题吗?

    请走到厨房里,看一下食品的“背面”。不知什么时候起,餐桌已经被“xx式调味料”所占据。

    不单单厨房里的情况是这样,超市里卖的寿司、纳豆附带的小袋酱油,面馆里的拉面汤———这些也都是酱油式调味料。桶装面、冷冻食品、副食品都是一个样。

    不知不觉间,我们把这些用添加剂做成的假货、赝品吃进了嘴里。

    请看一看你家厨房里的调味料。

    糖、盐、醋、酱油、酱,还有料酒、汤料……

    怎么样,“背面”写着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吧。那些就是食品添加剂,我在后面还会详述的。

    孩子们把赝品的味道当作真品的味道

    事实上,调味料市场早已充斥着假货了。而孩子们把那种赝品的味道当作了真品的味道。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

    有些生活书刊经常详细地介绍怎样买到便宜东西的小技巧,甚至还有“酱油138日元、砂糖98日元”这样的最低价格表。

    “买的便宜=贤惠主妇!”

    就差这样说了。

    但是,这些书刊丝毫没有提及“为什么会这么便宜”这一关键问题。

    有的酱油要1000日元,而特价酱油才198日元,为什么价格会相差5倍?

    再重复一遍,这种“简单的怀疑”精神是很重要的。

    我们平常不大会看,其实原因都在“背面”写得清清楚楚。

    根本不加以比较,就直奔特价酱油的人,难道真的是“贤惠太太”、“聪明消费者”吗?

    调味料是饮食的关键,我们值得自豪的饮食文化,就要从调味料开始崩溃了。

第五部分 1。奶精的真面目

    我曾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某个可以外带的咖啡店,一个年轻女子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几杯刚买的咖啡,同时在用手机打电话。

    “咖啡买了,大家需要牛奶吗?”

    大概受同事或朋友所托,她来给大家买咖啡。

    “xx和xx不在?是吗,算了,随便拿几个吧。反正免费的。”

    她面前放着一堆免费的小份装奶精。她随手拿了五六袋,潇洒地走了出去。

    我不禁要问读者一个问题。

    “为什么奶精是免费取用的,你想过吗?”

    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问:“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制成的?”大家都稍有困惑,“哎,这个问题没想过”,之后大部分的人会回答“牛奶”、“鲜奶油”。

    但事实是,奶精不是由牛奶或鲜奶油做的,而是在植物油(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其中含“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成分)里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这就是奶精的真面目。使用植物油,比用牛奶和鲜奶油要便宜得多。因此,才可以免费取用。

    而且,如果看看“背面”的话,就会明白。

    “植物油、乳化剂、增稠多糖类、pH调整剂、着色剂、香料”,上面写着这些成分,“牛奶(鲜牛奶)”却只字未提。容器包装上也没有“牛奶”的字样,而是用“咖啡用奶油”、“奶精”表示的。

    虽说看了配料表就会明白,但往往配料表只在总包装上才注明,而小包装本身并没有写。

    食品卫生法规定,小包装(表面积在30平方厘米以下)上可以不用标示配料。所以在咖啡店及餐厅里,我们无法看到其“背面”。

第五部分 2。用水、油和白色粉末做成的奶精

    在植物油里加水搅拌,就能做成“牛奶式”的东西,但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

    这样就需要用到添加剂了。

    首先,使用乳化剂。乳化剂就是界面活性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

    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乳化剂和增稠多糖类可以“合并标示”(后面会提到),所以用多少种都没关系。

    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将其着色成极淡的茶色,使之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

    所以你经常加进咖啡里的那种奶精,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

    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在现场演示奶精的做法,每次会场都会响起惊讶声。

    谁也不知道这幕后的故事。

    的确,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用植物油做奶精。

    但是,这些难道不都是些仿冒商品、假冒商品吗?

    这种仿冒、假冒商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我们消费者也应该反省。奶精为什么会在咖啡店里码放成堆、随便取用呢?有多少人能抱着这种“简单的怀疑”精神,想一想其中的理由呢?(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随便取用的都是不好的。)

    不仅是奶精,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的话,不管什么时候,都易中制造商的下怀。

    在这种仿冒食品、假冒食品横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具有一双鉴别真假的慧眼。

第五部分 3。合并标示的“背后”

    中午时分,某便利店。

    上班族Y先生(35岁)正在挑选午饭吃的饭团。他将饭团一个个的拿在手里,专心地读着“背面”。

    “因为妻子跟我说最近发生过牛肉仿冒事件,必须好好看了标示再买。但实际上,看了标示也不明白。”

    Y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挑了一个鲑鱼饭团。标示上有pH调整剂、甘氨酸、调味料(氨基酸等)。比起其他的饭团,标示的添加剂算是少的。

    “3种添加剂,种类少的应该好一些吧。”

    Y先生拿起饭团走向收银台。

    但是,Y先生拿的饭团里所含的添加剂不止3种,实际上少说也有6种,多的话有可能有10多种。

    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合并标示。

    合并标示,指的是把若干种添加剂算作一种进行标示。食品卫生法规定,香料、乳化剂等,如果是用于同一目的,可以算在一起合并标示。

    这一规定的本意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但对于添加剂公司、食品加工业者来说,没有比这再方便、再好的法律了。

    比如说防止食品变质、变色的pH调整剂。

    这不是哪一种物质的名字,而是柠檬酸钠、醋酸钠、富马酸钠、三聚磷酸钠等添加剂的集合体。通常会使用四五种,如果不加入这么多的话,pH的调整效果就不会显现。

    把一长串四五种化学成分的名字全部标示的话,会给人大量使用了添加剂的坏印象,令人生厌。而合并标示只需写pH调整剂就可以了。

    这些合并标示的添加剂,没有使用基准。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知道具体使用的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

    只要标着香料、酵母类等字样,说明都是合并标示。使用香料是为了调出想要的香味,从600多种添加剂中,选择若干种混合而成,其种类和混合比例之复杂,连制造商自己也不一定搞得明白。

第五部分 4。调味料(氨基酸等)的“背后”

    调味料(氨基酸等)也是以“等”作代表,实际上加入了多种添加剂。

    谷氨酸钠、DL…丙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系列自不必说,除此之外的核苷酸也都算作“等”的范围内。加多少种都没关系,所以对于加工方来说,非常方便。

    如果写成谷氨酸钠(化学调味料),消费者就会警惕:“怎么,加了添加剂?”作为制造商,这是要极力避免的事情。

    但是写作调味料(氨基酸等)的话,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谷氨酸钠(化学调味料)。不仅如此,最近还兴起了“氨基酸热潮”,说是氨基酸有益于健康,甚至还有“氨基酸崇拜”。

    的确,谷氨酸是天然存在的氨基酸,也是添加剂中的一种,略带甜味和酸味。但是,与碱中和成为谷氨酸钠时,就产生了独特的强烈味道。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标示为调味料(氨基酸化合物等)。

    关于氨基酸崇拜,我也来说一两句。

    我曾经看到,有的女性朋友看到“氨基酸等”的标示时说“太好了,有氨基酸”,喜笑颜开。

    其实,从正常的饮食中足以摄取到相当于氨基酸饮料中所含的氨基酸。

    钙也是一样。

    有一种添加剂叫碳酸钙,本来多用于增加弹性,但由于它毕竟是一种钙,所以添加了该成分的东西就被宣传为“内含钙质”,好像变成是营养强化食品一样。

    这真是一个“用事实说话”的世界!

    碳酸钙无疑也是钙,强化骨骼的作用也不是一点没有。但是,它的钙含量连羊栖菜或小鱼中的钙含量都比不上。

第五部分 5。再也没有比“合并标示”更方便的…

    合并标示不用把使用的添加剂全都列出来,让人觉得数量少了很多。对于大量使用添加剂的制造商来说,这是再方便不过的规定了。

    这样一来,制造商利用这一规定来有所“作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能不能把一大堆添加剂都合并标示。

    “这个和这个可以用乳化剂合并标示。”

    “这个可以归入pH调整剂的范畴。”

    或者,“再混合进两种,以酸味剂来标示。”反正可以合并标示,故意多加几种添加剂。

    这些事情都在“背后”平静地进行着。

    许多添加剂未必只有一种作用,如抗氧化剂、乳化剂等都有多重用途。在添加剂的世界里,绝对不可能一是一、二是二地分清楚。比如,柠檬酸钠既有保存食品的作用,也有改善味道的作用。

    所以,本来是用来延长保存时间的,却把柠檬酸钠说成是和谷氨酸钠(化学调味料)一样用来调味制作,这样就可以把它算在调味料(氨基酸等)当中。如果用于制作奶酪的话,还可以算作乳化剂合并标示。

    这又是一场骗局。

第五部分 6。免标示的“背后”(1)

    像这样让消费者看不见添加剂的情况,还不止合并标示这一种。

    食品卫生法规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材料及添加剂等要全部标示出来,但又允许免标示的特殊情况存在。以下的5种情况,可以不标示添加剂。

    ①结转

    ②加工助剂

    ③散卖及店内制造、销售的东西

    ④小包装

    ⑤营养补充剂

    这种“免标示制度”正是添加剂蔓延的温床。

    我想分别谈谈前4种的问题所在。

    ①结转———明明存在却不标示

    结转是指原材料中本来就有的添加剂直接被转移到食品成品中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