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83-男人四十 >

第1章

2483-男人四十-第1章

小说: 2483-男人四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十不惑”是《论语》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虽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没有人不知道“不惑”是四十岁的别名。    

  但在那些即将跨越和已经跨越了“四十岁”的门槛的人当中,有不少都对这个说法存有疑问。    

    

  虽然他们有时嘴上也会说“我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但根本找不到感觉。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父母还有公司的上司就是他们的楷模,他们原以为等自己到了四十岁以后,也同样能变得成熟自信,举重若轻,达到“不惑”的境界,可等自己真熬到了这个岁数,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离所谓的“不惑”还差得远呢。    

  所谓“不惑”,即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完全没有任何困惑。但看看如今的四十多岁的人,真正能做到“不惑”的还真没有几个。    

  以前的工薪阶层到了四十岁以后,倒是的的确确能够达到“不惑”的境界。孔子十五岁立志治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以前的工薪阶层也是一样,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公司里打下一片天地,等到了四十多岁地位自然固若磐石,言行之间都流露出坚定不移的风范,那种生活状态的确可以称为“不惑”。可你看看如今的四十多岁的工薪阶层,整天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在公司里属于弱势群体,跟以前不能相提并论。    

  而且,即便自己不被裁员,公司本身的情况也令人担忧,谁也不知道公司到底能撑到什么时候。哪怕你的运气很好,能平安无事地挨到退休,之后能否像以前一样每月如数地从国家领到退休金也还是未知数。如果退休金无法指望的话,退休后的生活就成了老大难。    

  除了这些工作上的烦恼以外,四十多岁的人还要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年迈的双亲的赡养问题,可谓烦恼多多。现代人到了四十以后仍需不断地为生活奔波,实在谈不上“不惑”。而且,与二三十岁时相比,他们的生活更忙碌,精神上也更为不安。“心悬半空中,烦恼一箩筐”才是如今四十多岁的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我今年也四十三岁了,跟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每天怀着种种的不安和迷惑,辛辛苦苦地活着。    

  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条阳关大道,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为我每年都会有几本著作出版,还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频频露面。其实,那些都是表面的风光。我深知自己才识浅薄,不足以靠此吃一辈子,而且我的职业不稳定的因素居多,收入没有任何保证,所以我也时时为自己的生存问题烦心。我的这本书不是要居高临下地向读者提出建议,而是些对切身问题的思考,因为我也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同样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如今的四十岁相当于三十年前的花岁

  既然我跟大家一样,也是四十岁群体中的一分子,就不打算说什么“既然大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就不能再像毛头小子一样了,一定要沉着稳定”之类的漂亮话了,免得有读者说我只知道教训别人,却不知道反省自己。相反,我倒认为四十多岁的人焦躁不安是再合理不过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能否拥有稳定的生活。    

  当然,我这样想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今四十多岁人的生活状态跟以前已大不相同了。我们常说“到了多大岁数,就该有多大岁数的样子”,所谓“少要轻狂老要稳”,二十多岁就该朝气蓬勃,三十多岁就该成熟冷静。但问题是时代不同了,对各个年龄层的定位也就不尽相同。各个年龄层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它的成熟程度是相对的,随着平均寿命和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比方说,孔子说“四十不惑”这句话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本人活到了七十三岁,他把自己四十岁之后的人生概括为“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跟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人相比,孔子算得上是“高寿”。不仅如此,孔子死后约一千年,唐代的诗人杜甫还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也是后来人们把七十岁称为“古稀”的缘由所在,直到一千多年之后,活到七十都还很少见,孔子的“高寿”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无从知道孔子的时代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暂且把当时的七十岁当现在的一百岁来算吧,那么当时的“不惑”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岁。所以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一到四十就把“不惑”挂在嘴边,想必也会苦笑不已吧。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分析荒谬无比,因为我们的父辈所生活的时代跟公元前相比同样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四十多岁时的生活状态却是称得上“不惑”的。诚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父辈跟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们和父辈之间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差,在跟孔子的时代做比较时,这个细小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到了四十多岁以后应该同父辈一样步入“不惑”的境界才对啊。    

  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的父辈,即现在七十多岁的这帮人,他们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跟现在大不相同。    

  根据一九七零年(昭和四十五年)的统计,当时四十岁以上的人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也就是说,近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不满四十岁,那么四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算是“长者”了。如果把日本社会比作小学的话,那么占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四十岁以上的人相当于最高年级——五年级的学生。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十年后的二零零零年如何。日本人口渐渐走向高龄化,四十岁以上群体占总人口的比率上涨到了百分之五十二。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人比不满四十岁的人还要多。同样拿小学来打比方,如今的四十岁以上的群体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因为上面还有很多年纪比他们大的,所以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已不再是“长者”,而是变成了“年轻人”。    

  此外,根据一九七零年人口统计的结果,当时二十八岁以上的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单从占总人口的比率来看,现在的四十岁跟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地位相同。算起来,别说“不惑”了,距离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尚有一段距离呢。    

  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一说法应该更容易接受吧。如果现在的四十岁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的话,那么已经迈过四十大关的人即便找不到“不惑”的感觉,也在情理当中了。这样去想的话,大家的心情就会轻松许多,因为从社会定位的角度来说,自己距离“不惑之年”还有十二年,正好一轮呢,那么也就不需要为自己“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一股学生气”而耿耿于怀了。因为你的岁数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嘛,学生气未除也很自然。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四十多岁正年轻

  当然,每个人的成熟程度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不能单纯从所占人口的比率来判断你是属于“年轻人”还是“长者”,而且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每个年龄层的人都比以前年轻了十二岁。这样一来,不就等于说如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相当于以前的八岁吗?这未免就太荒谬了。    

  但就我个人的经历,我觉得“看年龄定位要先减去十二岁”这一观点至少对四五十岁的    

    

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我也是迈过了四十岁门槛的人了,可一样被称作“文化界的年轻学者”、“年轻的评论员”等等。    

  我对这样的称呼没有任何不满,只不过一想到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被人家“年轻人”长“年轻人”短地叫着,有些怪不好意思的。    

  但看看那些评论界的熟面孔,还真没有几个比我年轻的。就拿“直播早班车”节目中的几个嘉宾来说吧,最年轻的当属评论家宫崎哲弥了,可他也不过才比我小两岁,也是四十岁的人了。福田和也和宫台真司这两位也是大家熟知的“年轻评论员”,可他们也都四十多岁了,福田先生和我同年,宫台先生比我还要大上一岁。以前也曾经有过年轻的评论员,比如浅田彰先生,才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但现在就不多见了。    

  别的领域同样如此。比如“屯柰子”、“庶民街”、“瓜南组合”、“爆笑问题”这些喜剧明星组合,他们在老百姓的眼中都属于“年轻人”吧,可查一下他们的年龄,也都是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五年间出生的,算起来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也有比他们小一点的,比如“七十七”还有“科克里克”,可他们也都三十大多了。当然二十多岁的喜剧演员不是一个没有,但都还不成什么气候。稍有名气的,怎么着也都三四十了。    

  可追溯到始于八十年代的“相声热”,“阿靖”和“阿清”两人才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声名鹊起,举止间颇有大家风范,如今像他们这样年轻就很有成就的怕是找不见了。观众朋友们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年他们横扫日本时,横山靖只有三十六岁,西川清才只有三十四岁。跟今天成员年龄均为三十八岁的组合“爆笑问题”相比,要年轻得多了。    

  让我们把目光投到电玩行业和电视界,在这些领域也同样如此。活跃在第一线,业绩遥遥领先的这批人差不多都是四十来岁。他们无不精力充沛,是各自行业的年轻的领头人,根本不存在被二三十岁这代人架空的事。作家当中虽不乏才二十出头就一炮打响的例子,但在更多的行业里,都是四十多岁的人在充当着“年轻人”的角色。    

  如果是在三十年前,哪怕是在二十年前,这恐怕也是不可想像的吧。因为以前二十多岁的人才是“年轻人”,到了四十岁,人家就把你当老手看待了。但在如今,人的成熟期向后推迟了,四十多岁的人也完全称得上是“年轻人”。    

  当然,公司由于每年都会纳入新人,是不太可能把四十多岁的老职员当“年轻人”看待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工薪族一过四十,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是要知道你在公司里的位置是一回事,你作为一个人是否成熟又是另外一回事。如今的社会,四十多岁的人根本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被供起来养老,精神上自然要焦虑不安。但你只要能把自己的社会定位放在“年轻人”上,那么精神上焦躁一些,不安一些也就显得很自然了。要知道如今不比以前了,四十岁才是你人生的一大关口,能不能冲上去就在此一搏了。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不怕失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那么,以前的四十多岁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动画片《天才傻瓜波恩》中主人公波恩的爸爸?我记得该片的主题曲里有一句“因为四十一岁的春天到了”,据此推测,他应该有四十多岁了。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四十多岁的人,波恩的爸爸的心情是否平静我不知道,我只记得他的形象十分苍老,不像四十多岁的样子。如果按照我在本书开头提到的“十二岁”之差再加上一轮,也就是五十三岁的话,那还可以理解。    

    

  再比如说动画片《海螺》里的波平,完全就是一个老人的形象,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小鳕”的“爷爷”,所以才设计成那样。但想想看,他的小女儿“裙带菜”才念小学三年级呢,要说他才四十多岁也完全讲得通啊。还有他的老婆“阿船”,整天戴着围裙,整个一“老奶奶”的形象,可实际上假设她是在二十岁的时候生了女儿“海螺”,而“海螺”今年又是二十五岁的话,那么她不过也才四十五岁呢。可看她在剧中的形象,就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要这么算起来,那她应该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才生了最小的女儿“小鳕”,这未免有违常理了,还是假设她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生的比较合理。    

  正因为以前的四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如此苍老,所以在看这些动画片的时候,决不会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把剧中波恩的爸爸还有阿船夫妻当作自己的同龄人。倒有很多跟老人同住的四十多岁的主妇把实际上应该比她们年轻许多的“海螺”当做同龄人呢。从当今日本社会的各年龄层的构成来看,这种感觉才更为合理。    

  四十多岁的人只要摆正观念,不以长者自居,人生观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能够充满信心,迎接生命的挑战。既然今时不同于往日,即便有些少年的轻狂也不为过。我们很难想像一副“老爷爷”形象的“波平”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辞职,自己去创业,但同样是四十多岁的人,如果把主人公换成今天的四十多岁的人,就完全可行。因为如今的社会,即便四十多岁的时候创业失败,也还有机会可以重新爬起来。    

  以前人们退休后都可以颐养天年,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但今天就不同了,生活中充满了未知数,所以更需要大家奋力拼搏。挑战的结果自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也不能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而自己给自己泄气,说什么“临秋末晚的了,还折腾个什么劲儿啊”。一定要改变思路。四十多岁又怎么了?一样也是“爱拼才会赢”啊。    

  总结来说,四十多岁的人要在当今社会里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摆正姿态,要不怕失败,在反复的失败中不断摸索,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只要记住如今的四十岁实际上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便不会因为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要像年轻人一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而感到无所适从了。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不怕失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艰难的时代,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充满勇气,有决断力,而且还要能够做到“屡败屡战”。所有那些能够反复尝试,百折不挠的人都具备这些素质。    

  比方说,当一种陈旧的做法行不通时,这类人就会思考新的方法,并很快将之付诸实践,“屡败屡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就像“思考力”和“创造力”因人而异一样,这种能力同样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这方面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就相对    

    

要弱一些。而那些能力强的人就善于挑战新生事物,毫不畏惧失败,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够很快地站起来,再想出新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人才具备成功的素质。    

  当然,这种能力没有年龄之分,在每个年龄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只不过由于“不惑之年”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人一旦迈过四十大关,就容易失去挑战的勇气,所以我才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正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才在前面花了那么多的篇幅来论证跟三十年前相比,如今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年轻人。    

  那么,这种能力具体包括哪些部分呢?    

  我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的。当时,我的数学成绩很不好,让我十分苦恼,后来我干脆破釜沉舟,自己琢磨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试验的结果是我的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