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3-男人四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釜沉舟,自己琢磨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试验的结果是我的成绩一举跃为榜首。这就是我在《升学考试要找窍门》一书中所介绍的“背诵法学数学”。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模拟考题的标准答案分成几个类型,然后全部背诵下来。我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对于它是否有效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老师们也从未说过这样的方法可行。要知道那时距离高考还不到两年,时间宝贵,万一行不通,再走回头路也就难了。
当然,我会那么做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根据的。当时在我就读的那所学校里,有个学生自己编参考书卖,书中有各种模拟试卷的标准答案。我惊奇地发现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由此我推断也许背诵解题模式是可行的。
虽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当年的我来说这可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过,从结果来看,多亏了这个大胆的尝试,我的成绩才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多年以后居然还总结成书并出版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可是一场漂亮仗,值得大书特书的。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不做不知道
仍以我的数学学习法为例,抛弃以往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创的背诵法自然需要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屡败屡战的能力”,在演算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因为虽然你记忆了多种解题模式,但具体一道题目该用哪种模式来解也还是需要反复试验的。一种模式解不开,就需要再换一种。虽说考试的时间有限,需要一定的演算速度,但只要你的脑子里存有大量的解题模式,然后能够不厌其烦地反复验算,除了个别超难的问题以外基本上不成问题。
“屡败屡战的能力”不但对升学考试而言至关重要,就拿我的专业——临床心理学来说吧,治疗病人心灵上的问题,也需要反复摸索。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分为各个流派,没有一个可以说是绝对正确。每一种理论在应用时都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用一种方法,有的病人可以医好,有的病人就医不好。
因此,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必须掌握多种方法,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行不通,就换用荣格(Jung)的,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因势利导,在慢慢摸索中前进。如果只相信某一学派的观点,拘泥于一种方法的话,就难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就心理学而言,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经济学也是一样,虽然存在诸多流派,但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一条经济政策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所有年代所有类型的社会。要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必须参考各种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策来。
如果一条政策的效果不好就换另外一种,还是不行的话,就再换一种。如此循环,总会找到一条能够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重要的是不中途放弃,反复试验,直到找到适合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要寻求一条绝对正确的经济理论。如果欠缺了这种“屡败屡战的能力”,那么即便掌握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它终究也只能是一种学术成果,而不能转化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指导性理论。
也就是说,凡事都需要实践,不做不知道。现在可不是经济高度增长期那会了,那时只要沿着欧美国家的脚印走,就能一帆风顺。如今的时代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所以只知道把权威学者的理论奉为真理的人必将犯下大错。可笑的是,当一个理论在现实中行不通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跳出来说这不是因为理论不对,而是现实出了问题(比如当“放宽限制”的做法收效甚微的时候,居然有人说这是因为放得还不够宽),这都是本末倒置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文科的人容易视野偏狭。比如支持凯恩斯学说的就只认凯恩斯,而信奉弗洛伊德的人就说弗洛伊德的学说是绝对的真理,对别家之言瞧都不瞧上一眼。这些理论自然都有它行之有效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正确。就像光和声音的传播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样,绝对正确的学说是不存在的。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文科出身的人习惯于埋头苦想,他们没有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学说的习惯。所以类似的事情只要自己曾经做成功过,或是背后有具有说服力的权威理论撑腰,就容易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相反,对于那些全新的理论,或者出自不具有权威性的外行人之口的意见,他们向来都是不屑一顾。
这么说来,文科式思维的人往往不善于“实践”。一件事,要做到不厌其烦地反复试验,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切都让事实说话,这是一种理科式的思维模式。一个理论,除非有实验能够证明它是正确的,否则即便它是爱因斯坦的论文,其价值跟默默无闻的学者的论文也没什么两样。正因为在理科的世界里尊重实验的结果,所以田中耕一才可以麻雀变凤凰,一举获得诺贝尔奖。“一切让事实说话”在自然科学领域是所有人的共识,我们应该保护这样的观念并将之推广到其他领域,它是培育“屡败屡战的能力”的天然土壤。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财产的三分之一
所以,我认为四十多岁的人在为未来打拼时一定要具备这种理科式的思维,要有“人生在于不断的尝试”的观念。不管你调整工作姿态和人际关系是因为打算换工作,辞职自己创业,还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都要掌握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法”。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正确的做法,也就是“真理”,以为只有先掌握了真理才能采取行动的话,那么你将永远都开始不了。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反正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好了”,就跟我用背诵法解数学题一样,你要采取某一种做法也是需要一定的根据的。
不过,是“尝试”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你必须有这个心理准备,要不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但如果刚开始心态摆得就比较正的话,那么即便是失败了,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逐步完善自己的做法。
其实,看看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创业者们的经历就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总要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多次失败的打击,才有可能获得机会女神的垂青。
但问题是世人在瞻仰成功人士的事迹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光环背后所隐藏的艰辛的历程。因为媒体宣传的重点都放在他们产品的创意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上了,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它的掌舵人具不具备“屡败屡战的能力”。
日本麦当劳总公司的藤田会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于风险性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你的财产的三分之一。”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藤田会长深知“反复尝试”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如果将所有的财产都一次性押进去孤注一掷的话,那么万一失败了,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如果每次只用总财产的三分之一的话,你就会有三次机会。前面两次的失败会给你提供丰富的经验,这样第三次成功的几率相对就要提高,俗话不也说“事不过三”吗?
拿我自己来说,我每年都有几本书出版,其中有畅销的,也有不畅销的。说实话,所有的书都只是我的“试验品”,在出书之前我也不知道它们的销路会不会好,不过,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对不住给我出书的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和责任编辑们。当我发现哪本书卖得不好了,就会自己分析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修正思路,然后再策划下一本书。
不但著书如此,我所从事的网络教育和企业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刚开始时我的分析总是过于乐观,但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要么是报名的学生太少,要么是争取不到企业做我的客户。但这种时候我从不气馁,总是重新调整自己的做法,重打锣另开张,直到把工作慢慢送上轨道。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我的“摸索”始于学生时代
回想起来,这二十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摸索着。可能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所以虽然今年我已经四十多岁了,还能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前面我曾经说过,我并没有卓越的才能,可以靠它吃一辈子。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我的“屡败屡战的能力”。我对于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颇为自信的。
这种能力的强弱一部分表现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速度上。如果总是瞻前顾后,想着“会不会有事啊”的话,就永远无法开始。正因为不知道这么做会不会有事,所以才要进行试验的嘛。
我认为自己还算有决断力。
当年在东京大学读书时,我组织了一个名叫“偶像制造研究会”的社团。这个社团的创意谈不上特别,因为当时在各个大学里都盛行评选校花,所以我们这个创意并不难想到。只不过东京大学十分保守,连评选校花的活动都不曾举行,所以学生们考虑到影响的因素,不敢搞得太明目张胆,才打了这么个旗号出来。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将一个平淡无奇的想法付诸实施。就像随身听,还有二十四小时便利店,谁都会觉得“要是有这样的东西(地方)就好了”,但最先获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首先将这样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当时,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采取了行动。但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一切都只能摸索着来。首先,我需要为我们社团的活动做宣传,但我没有新闻界的朋友,也只能抓到什么算什么了,于是我随便找了一家杂志社,就给他们打电话。
但我把自己的策划跟杂志社的编辑们介绍完了以后,人家根本就不感兴趣。为了说服他们,我接下来在校园里搞了一个千人调查,问题就是“你认为东京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拿着调查结果去找编辑部,终于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因为有调查结果在,就比较容易拟稿。
结果后来有多家媒体为我策划的这次活动做了宣传,其中,《平凡动人》杂志社还为我们做了专访,足足占了六版。因为宣传的力度够大,所以第一批我们就收到了一千多份报名表,评选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实际的尝试,如果没有第一次打电话时的碰壁,我就不会想到去搞那个千人调查,我们的活动也必将以失败告终。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曾有过惨痛的失败经历。偶像评选活动成功地落下帷幕之后,我策划了一部十六毫米电影的制作。结果以流产告终,一败涂地。当时参演的演员,像高桥瞳、高树沙耶(当时的艺名叫益户育江)、桥爪淳等后来都成了明星,只有我一无所成,还背上了两百万日元的沉重债务。
但既然这也是一次试验,失败也是意料中事。何况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我对欠债
的感觉有了切身的体会,了解到欠债会让人灰心丧气,失去进取心,不敢再向新的事物挑战。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的创业生涯中,我再也没有借过一分钱。
不过,要知道当年我还是一个学生呢,两百万的债一上身,我着实沮丧了好一阵子。后来为了还这笔钱,我只好四处打工。我自己总结投资电影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策划本身就存有缺陷,所以我就跑到大映电视台去做导演助理。
当时在我所打的工里面收入最好的当属自由撰稿人的工作了。我同时为《花花公子周刊》和《CanCam》两本杂志写稿,收入颇丰。说起来,与这两家杂志社的关系还是在搞偶像评选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呢。我的试验也不是一点成绩没有的,而且这些关系让我至今都从中受益。
所以,我不但顺利地偿还了债务,跟其他同学相比,还有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但好景不长,转眼我就要毕业了。毕业后当了医生就没有时间去打工,而且自己出来开诊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那就意味着我要开始清贫了。一般人都是工作后经济状况比当学生时要宽松,而我却恰恰相反。我清楚地知道毕业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走向清贫,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于是,为了保证毕业后的收入,我开始跟人合伙搞学习补习班。考虑到成本的因素,我们把第一批的招生人数限制在三十人,而且为了节省广告费用,我们还具体指定了学校,只为这几所指定学校的学生辅导。
我们所指定的学校都是升学率颇高的初高中连读的学校。我就是从这种学校出来的,所以知道能考进这种学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就很高。只不过这种学校里的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学习倦怠期,而能否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抓起来直接关系到他们最后所考取的学校的好坏。这些学生的底子都不错,所以只要我们使他们抓紧这段时间,就能保证他们考上名牌大学。如果他们毕业后三十人里面能有二十七个考上东京大学的话,那我们补习班的名牌大学升学率就将达到百分之九十,那以后还用愁没有生源吗?
我们的策划总结来说就是以那些原本就具备升入东京大学的素质的好学生为服务对象,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他们平平稳稳地送到东京大学里去。事实证明,我们的策划非常成功,如今,据说我们创办的补习班已经完全上了轨道,每年的总营业额高达九亿日元。
我用了“据说”这两个字就说明它现在的一切已经与我无干了,我没从中捞到一点好处。事实是,学习班刚创立没多久,我就被我的合伙人给踢出局了。要知道刚开始什么都是我干,像做课程表呀,联系教师啊什么的,但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他们居然就“卸磨杀驴”,把我给开了。我当时也输在阅历尚浅,对世间险恶领悟得不深。总之,这次试验,我是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但我并不甘心,以同样的思路又重新开办了一个小型的补习班,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这次我选择了“单干”。但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到大量的生源,所以补习班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一直都是惨淡经营。
但不管学生的数量多少,既然已经接收了,就有责任把这六年负责到底,直到把他们全部送进大学校门。所以,我咬紧牙关,苦撑到了最后。虽然补习班本身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为我以后开展的网络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当年办补习班时我曾雇用了几个东京大学的学生,所以后来我搞网络教育的时候,师资方面不成问题。这些都是我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结果,而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屡败屡战的能力”的基础。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把失败看做人生的一次转机
接下来,我还要介绍两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