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火上-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年1月23日,“北京特快”的记者再次来到酒店,对金钥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回访,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他去年暗访中是否感觉到记者是有意刁难他,对暗访是否感到害怕时。他说:当时是感到那位客人有些刁难他,但没看出是故意的。而且作为一名金钥匙,就是要为客人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每天都要接听不少的询问电话,每月不少于1000个,时间长了,经验多了,遇到事情才不会出问题。
第一部分第2节 隐性采访在中国的使用现状(3)
四、社会心理学角度的隐性采访“魅力”:满足于人们的天性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媒体的传播早已成为主宰人类生活行为方式的重要程序,它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主要应归因于人类生存文明与颓废、自由与制约、智慧与愚昧等种种冲突的反复磨合。就新闻媒体流行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现象,它的应用和引发的争论,也应归为大众通过媒体行为所做的一种选择。
(一) 人生而具有好奇心理
首先,隐性采访的魅力表现为受众的热切关注,这可以解释为受众的一种心理状态和道德判断。通俗地说,就是隐性采访能够满足人类生而具有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对传媒的认知、态度和评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一种对好奇事物的偷窥心理和欲望。“人类这种普遍的窥视愿望,除了生活中以遮掩方式进行实际的窥视外,还以其它的方式加以满足,如梦境,欣赏人体美术,看电影电视,阅读小说等。”
隐性采访新闻受到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其公开窥视的形式有关。公众的这种好奇心其实是一种占有欲的表现,它同时有亲近和破坏两种倾向。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这个欲望显然是不道德的,必须加以抑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并不能无限地使用隐性采访来满足观众这种的窥私心理。另外,受众对隐性采访青睐的原因还在于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和关注。隐性采访往往能让丑恶行为的主角无所顾忌地表演其真实的生存状态,从而达到对其充分揭露和道德(或法律)审判的目的,进而满足受众惩恶扬善的欲望,例如对当前一些腐败现象的揭露,每每让观众有过瘾之感。
另外,从审美角度理解,不完整和不完全的残缺有时也是一种审美的取向。和报纸和广播相比,电视纪实手法大都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语言等元素直接向观众叙说事实,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它所崇尚的是一种趋向完美的叙事形态。而隐性采访无限逼近现实的过程却忽略许多元素的合理综合运用,比如在偷拍的过程中,记者拍出的画面效果无法顾及到构图、光线、声效等一系列元素,可是,这种或画面倾斜、光线黯淡,或角度怪异、声效单一的效果,反而使观众更容易获得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满足一种窥见的贴近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残缺暗示了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由于它隐性的告知魅力,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隐性采访是观众的“视觉大餐”
老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商家为了赚钱,一般来说总是会向消费者说自己的产品质量好,既安全又卫生。可在天津静海县一位腌菜厂的老板却说,如果看见他们腌制酱菜的过程,你就再也不想吃酱腌菜了。商家主动坦白自己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在生意场上还真是少见。那么,看了他们腌的酱菜,谁要是还敢吃,那么他也是够胆大的。央视新闻频道就有这么一位记者姓周,最近发誓一辈子不吃酱菜。原因很简单,他参与了曝光天津市静海县腌制恶心腌菜的暗访。
天津市静海县陈官屯一带一直有腌菜的传统,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生产腌菜已经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他们这里的腌菜品种多、质量好,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可陈官屯的真实情况是怎样呢?小周采访归来,对同事们说:我到现在鼻子里似乎还都是陈官屯一股咸腥的气味。通过周记者的偷拍机拍摄下的镜头可以看到,仅在公路两侧大大小小的腌菜厂就有三四十家,这些腌菜厂厂房大多很简陋,一个简易的敞棚下就是腌菜的池子,有的厂子甚至把腌菜池直接就建在了露天处,晴天一池子土,雨天一池子泥,根本谈不上半点卫生。
图4: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记者特意给自己的形象弄得很差,装成了一名地道的小贩,前来购买腌菜。走进一家名叫“汇丰”的腌菜厂,老板热情推销刚刚腌制好的糖蒜。然而记者最先看到的不是糖蒜,而是卤水表面上密密麻麻的一层死苍蝇。
小周被恶心得够呛,忍不住问老板:你这都是苍蝇啊!
老板:捞啊,现在这(棚子)一敞开,就落苍蝇。捞啊,有笊篱,一捞不就完了吗。
小周:这吃了没事吧,有细菌。
老板:这咸水都是24度卤,什么细菌也生存不了。你看所有的蝇子所有的东西一落就死。
看来,在这几位工人的眼里,腌菜池里的苍蝇算不了什么问题,腌菜摆上餐桌时看不见苍蝇,就是卫生合格的产品。在另外一家厂里,上百个酱菜缸直接就摆在了院子里。由于没有必要的卫生防护设备,缸里面爬满了苍蝇,一旁正在干活的工人却对此视而不见。
图5:土法腌菜 质量难保
在另一家万达腌菜厂,这里的老板带周记者参观了厂院和新建的车间。厂院里摆着两缸已经发出腐臭味的腌菜。新建的车间里,腌菜用的粗盐和装修的垃圾废土混在一起,什么杂质都有,这里还有钉子和灰。据老板解释,是装修厂房时候掉下来的白灰。
参观完了,老板见几个记者仍是对卫生不放心,拍着胸脯保证他的厂子是这一带卫生条件最好的:干腌制的都这样,这块儿厂子多了,你就转去,你看看。这干腌制的你要是看了,准再也吃不下腌菜,可是咸菜这个玩意儿就这么回事。
此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刚一播出,有位先生就拨通了电视台热线电话。这位观众一上来就大声抱怨:“你们今天中午播出的劣质腌菜新闻怎么这么恶心啊!还偏偏中午播出!还怎么叫人吃饭啊!”接电话的记者一愣,怎么刚刚播出的新闻,就有批评电话了——这位观众却话锋一转:“唉,不过你们做的这个新闻实在是太好了!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新闻啊!就爱看这样的新闻!这样的事情就多多曝光!你们不拍,就没人管这种事儿了,就应该彻底曝光!你们做得好!”
隐性采访多关注的是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有时候一些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特别是一些打假新闻报道,看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精简版的动作片:情节曲折、出其不意,真实的拍摄效果有时比电影导演制作的特技还逼真;而有的暗访报道——如上文提到的腌菜新闻——画面效果更像《沉默的羔羊》,曝光内容要多恶心就多恶心。
更恶心的也不是没有,继腌菜新闻后,《每周质量报告》又播出了一期“恶心”酸菜的曝光新闻。做酸菜的农民同样在平地上挖个坑就当腌菜坛子用,一位农村妇女给暗访的记者讲,他们这种酸菜具有治疗效果——这个村里没有一个人长脚气,谁要是长了脚气,就来酸菜池子里洗洗脚。热心的妇女边介绍边脱鞋走进酸菜池子一痛乱踩,给记者演示治疗方法,乐呵呵的介绍:“疗效特别好!”
如此视觉大餐,闻者惊心动魄,的确黑色幽默了一点。如果没有记者们忍着熏天臭气,强忍着呕吐坚持采访曝光,坚持一揪到底,每天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把恶心酸菜、恶心腌菜,各式各样的恶心食品当作美味佳肴细嚼慢咽……
黑色幽默也好,引人入胜也好,隐性采访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从理论方面,我们可以对隐性采访的魅力所在做这样的分析:它给媒体追求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带来了新的力量;它可使新闻媒体获得独家新闻,可最大限度逼近事实真相,从而获得其它采访手段难以达到的轰动效应——正是隐性采访的这种效应,尤其是犹如身临其境的电视画面所赋予的“直面真实的魔力”,使众多媒体和从业者兴味盎然,趋之若鹜。媒体进行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了解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继而进行大众传播,而隐性采访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获取新闻真实的强化工具。
摄像机镜头突破空间、时间、文化和心理屏障,通过视觉画面给观众传送着外界无穷无尽的视觉信息,不知不觉中在直观层次上使个人和社会沟通协调起来。从个人的心理来说,对直接的‘现在’的体验是最真切强烈的经验。同时,电视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常常出于好奇,这是由电视本身提供的‘无所不见’的许诺而产生的‘无所不求’的期待 。隐性采访在此的作用便是强化这种好奇和期待,从而完成媒体对受众眼球的引导。有观点认为:“媒体在满足人们的偷窥欲方面也可谓功不可没。花边新闻、名人隐私历来是媒体热衷的题材。指责媒体是很难的,毕竟在这个因果关系里,人们的需求是‘因’,媒体的提供是‘果’。”
受众的关注,是大众传播行为存在和取得效果的根本所在,能受到观众更为强烈的关注,这本身就是媒体对隐性采访青睐有加的理由,和钟情如一的动力。
身处一个新、旧社会体制转型的变革时代,新闻业也面临着变革的选择。媒体间的新闻竞争之所以愈演愈烈,除媒体自身的生存发展要求外,大众在面对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时对社会公正的关注,更赋予媒体沉重的社会责任。隐性采访,便是媒体在承载这一社会责任时所选择的一种工具。
第一部分第2节 隐性采访在中国的使用现状(4)
(三)对隐性采访的热衷 表现民间崇尚伸张正义的侠士精神
一位长期从事一线隐性报道的记者曾经说:其实我们在决定偷拍形式搞一条新闻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太多,往往想的就是怎么能更好的给这条新闻报道全面;如果是一条曝光新闻,那就是考虑怎么给它曝光得彻底。用听起来很空的话形容,就是记者的责任心。另外一位岁数不老,但隐性采访资历堪称很老的“老记”,回忆自己的偷拍经验时更加平淡:当时决定用偷拍来进行采访,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特别崇高的理想。也没想猎奇。更没想到怎么创造出个好新闻、拿个什么奖。只是觉得,如果不采取暗访,就根本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根本就找不到证据。而曝光不彻底,就是纵容犯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听到这样平淡朴实的话语,忠肝义胆的侠客形象不免浮现眼前。这位“老记”曾经作过一则暗访云南假烟“金三角”的新闻,侠客气息更要浓重。
图6:假烟
云南近年来流传一句民谚:“要挣钱,去抢烟”。此话有一定道理,以目前价位而言,一卡车名牌香烟的价值和一卡车拾元面值人民币相差无几。 “假烟制造业”利润率比贩毒还高,高达500%,一台假烟机无异于一台印钞机。知情人介绍,造假分子的工厂和正规企业几乎一样:机器是从烟草机械厂购买的将淘汰的中小型烟机;由于全国各烟草基地省都生产过剩,烟草可以用极低的价钱从烟民手里购买;安装调试设备的技术人员是高价聘请的业内人士;干活的廉价劳动力在农村里多的是。在星罗棋布的小印刷厂里,什么牌子的香烟包装都可以仿制出来,绝对能做到金玉其表,让人满意。造假者绝招甚多,已经发霉腐烂的烟叶,被喷上黄色染料,就变成了金灿灿的烟丝。据统计,仅97年一年,云南红塔集团利润就有一半被假冒品抢走,近几年来,厂商一年被迫用于打假的资金高达上亿元。
国家打假力度逐年增强,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防范意识和维护手段也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在人迹罕至的山间盖房建厂,在公路上撒满铁钉阻拦检查人员;利用地面掩体挖掘修建地下城堡;甚至挖坑造池,晚上把水池抽干,放上机器制烟,白天再充满水恢复原样。
图21:假烟制造点
自古“天高皇帝远”的福建省云霄县,潜藏着无数个这样的地下“假烟制造工厂”。按说,这该是记者们最“向往”的地方,但要去造假村采访,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知情人指点,弄不好会有生命危险。
1997年初夏,一个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多年合作的线人,同意带质检人员一探假烟厂虎穴。经过周密商议,央视两个记者带着偷拍机,装扮成普通游客,辗转奔赴云霄进行暗访。在中央电视台《讲述》 栏目演播室,调查假烟金三角的这位“老记”详细讲述当时的惊险采访,触目惊心:
“因为有周密的布控,外人想走进这个造假村很困难,进村之后也是危险重重,只能“线人”带着进村。经过一天的运筹帷幄,深夜已至,我们一口气吞下好多巧克力补充体力,给偷拍机也充足了电,又换上了“线人”早准备好的衣裳,一副当地人模样。收拾停当之后,一行三人猫着腰进村了。这时已是凌晨两点。
初夏的夜晚,南方的天气已很燥热,加上心里紧张,没进村就已汗流浃背。这个据说原来贫穷不堪的小村镇,现在富得流油,走进村子,一条街两边全是装修得像模像样的二、三层小楼。路灯发着昏暗的光,不少小楼上也有灯光亮着。农村人一般不会熬夜这么晚,难道村里已有所防备?正担心着,突然一户家里爆发出狗的狂吠声。我们吓了一跳,立刻拔腿就走。好在村子里养狗的人似乎并不多,还不至于无路可走。
绕开有灯光的地方,我们辗转摸进一条漆黑的小巷。“线人”个子不高,步子挺快,非常机敏,走起路来像猫一样无声无息,带着我们从一条巷子拐到另一条巷子,一会儿工夫来到座小房子前。借着月光,可以看清房子外有变压器,顺着“线人”的手指,可见一条很粗的动力用电线,通到了一户人家里。
据“线人”介绍,找到秘密地下工厂方法之一,就是顺着电线查。一般家庭,通一根很细的照明线路就够,只有家里安装大型设备的,才会通一根极粗的动力线。这根动力线,可能会串联着好几家地下工厂,其线路非常隐秘,可从变压器那里拉出去的那根起始线,总会露出马脚。顺藤才能摸瓜,“线人”带我们直接来到这里。
图22:造假烟机
打开偷拍机,借着月光,我们顺利拍了变压器画面,又顺着那根很粗的电线摇过去,摇到了一家住户旁的小柴房。这么小的房子,怎么装得下造烟的大家伙?!四周一片黑暗,几个人打开小手电,绕着小柴房走了一圈,找到一扇破门,透过门缝用小手电向里一照,全是破旧的工具,还有些乱七八糟的柴草,看样子似乎多日不见人烟。因为光线太暗,也无法进行拍摄。我们正在挠头,“线人”东看看,西听听,指着柴房下边低声说:“就在下面,正在干!”
据“线人”说,造假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