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4-不再疲惫-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改善自我感觉。
降低焦虑程度。
我们将在第7章讨论,放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压法,是最知名的能量增强剂。当机体完全放松之时,你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会引发身体产生一系列变化,致使心率和血压降低、血液循环加速、消化功能改善、肌肉放松,所有这些和压力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然,有许多活动可以促使机体放松,比如深呼吸与入静、运动锻炼、想象美好的事物、欣赏舒缓的音乐等等。不过,医疗性按摩无疑是缓解压力与焦虑的最佳方法之一。
按摩不能完全治愈你的慢性疲劳,但是能缓解焦虑、紧张、压力造成的症状。另外,经常按摩能引起你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随时注意压力出现的征兆。这样你就不会错过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对生活失调的原因进行反思。按摩正是以这种方式帮你医治慢性疲劳。把按摩和下面两章里谈到的认知技术结合起来,你就能避免持续压力的有害影响,把生活和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 结
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正在于结合东西方不同医学流派之精华这一综合性模式。大多数补充医疗法都不否认,身体、心理和精神这三个层次对于强身健体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有些疗法强调纯粹的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身体状况:其他一些疗法则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尽管各有各的倾向性,他们共同认识到人体具有的灵活性令人惊叹,只要稍加诱导和干预,人体往往能够自然康复。因此,整体医学即补充医学的医治对象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病人身体显现出来的症状和疾病本身。他们还强调病人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通过多种途径防病于未然。“补充”和“整体性”这两个修饰词正反映出要把身、心、神三者综合起来考虑的这一意识。
身体与每日能量特写:选择医师
你准备接受补充疗法,但选择一位合适的医师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下面我们列出一些问题,供你在筛选医师时作为参考:
您有行医许可证吗?
我可以看一下您的行医许可证吗?
您的学历和经验如何?
您从医有多少年了?
我可以联系您的哪位推荐人?
您用什么方法进行诊断?
您用什么方法进行治疗?
您的疗法有什么副作用?
每个疗程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
您这儿能用保险吗?属于哪个保险项目?或者有其他类似的选择?
我的病大概需要治疗多久?
治疗多久能够见效?
您还参加教学、科研或进修课程吗?
您愿意征求一下其他保健医生包括西医的意见吗?
按照常识,如果你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不该开始接受治疗。下面还有一些信息供你参考,是你应该拒绝的医师标准:
批评、否定所有的西医。
拒绝和其他保健医生合作。
包治百病,包括绝症。
希望你停用你的家庭医生为你开的药。
强迫你购买昂贵的草药、补药或者医疗器具。
在不恰当的场合下要求你宽衣。
不论何时只要你感觉不好。
心理与每日能量反省你的认知与想法
最大的幸福就是了解不幸的来源。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理论上探讨引起日常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认知扭曲,或者可称为(部分或全部)建立在假象、谬误及违背生活现实的臆断之上的认识。我们要告诉读者,疲倦与不切实际的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认知与行为又在怎样妨碍你获得简单与平衡的生活。我们还要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帮你进行一种“心理改换术”——换一种心情,这包括找出自己的错误观念并改变思维,以达到消除疲劳感的目的。
心理与每日能量认知重构法
毫无疑问,克服日常疲劳的最有效的自助方法就是通过认知重构法(或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它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尤其关注非现实思维是如何引发问题的。我们认为,它可以提供有益的思路,教给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包括认知重构法在内,有少数几种心理疗法能够以数以百计的临床实验作为其科学依据。与其他大多数疗法不同,认知疗法侧重的是现在。它要帮助人们搞清楚,为了解决你的问题,今天你能做些什么,就是说,它着眼于解决“眼下”的问题,而不重视对你过去的历史进行挖掘。事实上,你要借助于认知重构法之处,主要也是来解决你目前面临的问题。你要学到一些自助方法,这些方法你可以终生受益。
认知重构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你对生活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你的情绪和你做出的反应。举例说,有一天你正走在街上,你的一位好朋友突然从你身边走过,既不朝你这边看,也没跟你打招呼。你可能猜想他在生你的气,或者认为他正在专心思考问题而没有注意到你。在第一种情况下,你自然就会往更坏处想,并且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烦恼,这是很不理性的。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根据可靠的信息做出了结论,这是理性的。换句话说,你并没有证据认为朋友在生气,只有充分证据说明他没看见你。进一步推论下去毫无意义,只能造成你的不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和反应的并不是某一件事,而是你的想法,即你对这件事所做的解释。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你的成长方式、他人看法对你的影响、你面临的压力,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始终保持理智而冷静的思考。就是说,人们的想法很容易偏颇。认知重构法教你学会反思自己的想法,找出不切实际的想法。然后你就可以把非理性想法转变成理性的想法(注意:“非理性”一词意指“不切实际”,并无任何不敬之意)。当你的想法切合实际时,你就会产生更好的自我感觉,做出的决定也就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只要进行足够的练习,人人都能掌握这一方法,使之成为你的习惯,而紧张、失衡和疲惫感也会逐渐消散。
从这一角度讲,认知重构法是一种积极而有教育意义的自助方法,但不要以为它是可以解决所有难题的万灵丹。要想从中获益,你必须付出时间。换句话说,你得练习、练习、再练习。为了改变生活,你做出的努力越多,收获也就会越大。认知重构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找出你的不正常思维。
分析这种思维错在何处。
换一种方式重新思考。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非常容易,其实你需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思维习惯也不可能马上消失。下面,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人们的想法是如何对生活发生影响的,然后再看看怎样应用认知重构法来克服慢性疲劳。
心理与每日能量认知重构的要点
认知重构法认为,生活事件、人的信念、情感反应以及行为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特别重要的是,人的信念(对事物的想法、评价和态度)对其情感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用这一“事件—信念—反应”模式来看,正是你对周围人和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人或事件本身,导致你产生某种感觉和做出某种行为。举例来说,有一位女性,她总是对自己说绝不能拒绝别人的求助,结果往往承诺过多,把自己搞得紧张忙乱,疲惫不堪,甚至出现种种病痛。她觉得自己脸皮太薄,真是个没用的人。她这种消极想法越多,就越相信自己是个受气包,于是也就越感心情沮丧,压力重重,身体也就越发不适——所有这些思想情绪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形成一个导致失望和自怜自贱的恶性循环,结果更增添了病痛和疲劳。
人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往往坚信事情非常糟糕,结果非常可怕,而不仅仅是某件事不方便。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思维过程是对事实的“恶化”(awfulizing)或者“灾难化”(cata…strophizing)。换句话说,有这种思维倾向的人会想,我制定的计划日程排得不够紧张,这是个灾难性事件,因为大家会认为我懒惰不思进取。或者,如果我没有每天下午带孩子参加活动,或者满足孩子的所有购物欲望,大家就会认为我这个家长糟糕透了
无论何时,只要你认为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可怕极了,是个灾难,而不仅仅是不太走运或者不太愉快,你的结论很可能是非现实的,比如下列这些结论:
这件事糟糕透了,把我搞得悲惨万分。
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因为我不喜欢。我一分钟都忍受不了。
我必须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改变这种情况,要不然我就是一个废物,一个很糟糕的人。
也许你应该记住,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难题与困境大多来自一种思维习惯,即总是提出要求,而不是选择一种现实来接受。当你生气、焦虑、紧张、恼怒或者内疚的时候,你不仅是在期望或接受某样东西,而是在强行要求和索取它。有个很恰当的例子,有位女士希望减肥,如果她强行要求体重减得既轻松又快捷而没有达到愿望,就会产生敌对和反感的情绪。在另一种情况下,她只是希望这一过程轻松而有趣,结果发现并非易事,她就退缩了。
经常感到疲劳的人,常有出现与此类似的很多种非理性、非现实思维。因此,研究结果一再表明,认知重构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轻疲劳并恢复平衡:
教你重新认识日常生活经历,并接受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方式。
帮助你建立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过度疲劳时采用的放松技巧)。
教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习惯。
心理与每日能量非理性思维种种
一般来说,人们有许多种非理性思维。如果你总不愿意拒绝别人,或者工作过分努力,你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比方说,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必须弄清楚,周围的每个人都接受我。
如果我一周工作少于60个小时,老板和同事就会认为我干的活不够多。
要是大家认为我动作慢,就糟透了。
我一定要分秒不停,保持紧张忙碌(至少显得紧张忙碌)。
我不能有空闲的时间。
我必须利用所有的时间来做礼拜,才能表示我忠于信仰。
我只有付出120%,孩子们才会爱我。
心理与每日能量更大更新才能更好
这些想法,以及其他无数种错误的想法由不同的医生或作者冠以不同的名称,包括:非理性思维、认知扭曲、疯狂制造者、无意义思维、毒性思维、消极想法、消极的自言自语等等。名称尽管多种多样,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这些扭曲的想法都会阻碍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也经不起理智的思考。比如,“我一定要得到别人的欣赏”这种想法就不合逻辑,因为没有谁能保证你总是被人欣赏,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仅仅因为你想这样,就一定能得到普遍的欣赏。有人欣赏固然是件好事,但绝非生存的第一需要。
非理性想法也会让你更紧张,更焦虑,影响你轻松享受生活的能力。这些想法还会引起抑郁、愤怒、内疚以及羞愧等消极情感,并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狂热迷恋工作、回避社交活动、对人充满敌意、酗酒成瘾等等。正像我们的一个朋友说的:
我一直要求自己努力、再努力。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想法,就是事事要比别人做得好——要努力让所有人都满意。不管怎样,随着我长大,这种想法一直在我脑子里。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干,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可这么多年干下来,我有点儿受不了了。这些天来我感觉紧张而疲惫不堪,好像得喝点儿酒才能维持下去。
与此相反,合乎理性的想法却可以帮助你达到设想的目标,它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它会激发人产生热情、兴奋、好奇、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还有助于人们做出建设性行为,如做事从容、经常反思、能够承担令人不快的繁琐小事、勇敢面对难以避免的冲突、不怕被人拒绝等等。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他1988年出版的《如何坚决不让自己为任何事情难过》(How to Stub…bornly Refuse to Make Yourself Miser able About Anything,Yes Anything!)一书中认为,人们产生非理性认识一般都因为对自己有极端的要求——“三个务必”:
务必一:我务必表现好,赢得重要人物的好感,不然第5章反省你的认知与想法113我就是个没能力的人!(对自己过分苛求)
务必二:你务必要公正、体贴地对待我,不能随便拒绝我的要求,否则你就是个混蛋!(对他人过分苛求)
务必三:为了不受伤害,我的生活条件务必提供我想要的东西,否则我就不能容忍,也根本不可能幸福!(对社会过分苛求)
下面这些非理性认识都是从其他一些心理学家的著作中收集来的,包括阿龙•;贝克(Aaron Beck,1979),阿诺德•;拉查勒斯(Arnold Lazarus,1993)和戴卫•;朋司(David Burns,1999)的一些观点:
指责:没有理由地责备他人。
非此即彼型思维:把生活看得要么阳光灿烂,要么漆黑一片。
诅咒(消极否定):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过分苛求。
情绪化推理:认为自己的情绪状态就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我一分钟也忍受不了(极低的挫折耐受力):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极容易变得灰心丧气。
仓促下结论:缺乏必要的证据就仓促地对人和事件下结论。
扩大化(强调消极面,使之灾难化):过分夸大形势的消极面。
心理过虑:过分注意某些细节,却忽略同一件事中的其他重要细节。
猜测他人的想法:以为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计划。
缩小化(忽略积极因素):不适当地轻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过分概括:使用“从来不”、“总是”这类词语:把一个人的特点泛化为所有人的特点。完美主义:要求世上所有人和事都完美无缺。
归罪于个人:因为一些消极事件责备自己。
人们不停地在进行这种种非理性思维。你只要仔细听,就会明白大家都在说什么了。
非理性思维(即无意义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认知阻碍,它妨碍你生活得健康而明智。认知阻碍的表现形式是这样一些语句:“要是……我该怎么办?”“我绝不能……”“要是……可糟透了!”或者是“哎呀不行!”下面是一些紧张疲惫者常说的几句话:
今年我挣的钱要是不够该怎么办?
我绝不能放慢工作节奏!
要是不能吃快餐就糟透了!
哎呀不行,又该锻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