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2章

中国哲学简史-第12章

小说: 中国哲学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以不能这样?”“是犹谓”,是从已知求未知、延伸而论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效”,与同一篇前引的“以说出故”,意思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是犹谓。”(延伸而论)和前述的“以类取,以类予”也是一个意思。在七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这两种,它们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中所说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进一步阐述这两种方法之前,需要懂得《墨经》中所说的“故”。《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还把“故’分成“大故”和“小故”两种。在《经说上》中解释说:“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如果用现代逻辑的术语来说,“小故”就是事物的必要原因,“大故”就是事物的必要而且充足原因。在现代逻辑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事物中的充足原因,有它,事物就必然,如果没有它,事物或然或不然。墨家的逻辑还未曾指出这一种可能情况。    
      在现代逻辑思维中,如果要判断一个一般命题是否正确,可以把它与事实印证,或用实验结果来印证。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判断,细菌A是导致疾病B的原因,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公式来做实验,如果细菌A的确导致疾病B,这命题便是正确的,否则,这便是错误的。这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墨经》中所说的“效”的方法。把一个一般命题作成公式,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模型(模式),根据这个公式进行试验,就是模拟。如果假设的原因产生出预期的结果,那末,这原因和它所模拟的结果是一致的;否则,这原因和它所模拟的模型证明了不一致。我们使用这办法可以辨明,假定的原因是否真实,以及它是否是必要原因,或充分原因。    
      关于推论思维,可以举一句人所共知的话为例:“人不免一死”。我们能够这样说,因为过去的一切人都难逃死亡。现在和将来的人,和过去的人在种类上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人不免一死。在这个归纳思维中,我们用的是“推论思维”。过去的人都最终死去,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今日和将来的人都不免要死,这是还未实现、因此是未知的。因此,说“人不免一死”是把已经知道的事实延伸到未死的人身上。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与过去的人在种类上是一样的。这就是《墨经》所说的“以类取,以类予”。    
    


第二章后期墨家(2)

     澄清兼爱说    
      后期墨家运用“辩”的方法,得以极大地澄清了墨家的哲学思想和立场。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传统,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正是因此,在《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于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由此得出的人类活动准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和后期墨家都认为“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那末,利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墨子未曾提出这个问题。后期墨家则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回答。《经上》说:“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这样,后期墨家为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个享乐主义的解释。    
      后期墨家的这种观点使我们想起十八九世纪间英国哲学家杰利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的“功利原理”。他在《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第一章开宗明义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人的统治之下,这两个主人就是:痛苦和快乐。正是这两位主人指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功利原理承认这种统治关系,并把它作为全部思想体系的基础,目的在于通过理性和法律来织造幸福。”这样,边沁把善恶归结为快乐和痛苦的问题。在他看来,道德的目标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见同上)    
      后期墨家所作的也正是如此。他们首先确立“有利”的定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确立品德的含义,在于对人有利。因此,在《经上》篇里说:“义者,利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利民”也就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关于墨子的兼爱学说,后期墨家认为,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兼”,也就是广泛包容。《小取》篇说:“爱人,待(有待于)周(周全包容)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致不乘马,逮周不乘马(要等到所有的马都不骑),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而不一周者也。”这是说,人要爱一切人,才算爱人;而不爱人,则不需要不爱一切人。这与骑马不同,人不需要骑遍所有的马才算骑马,只要骑过几匹马,就是会骑马了。至于不骑马的人,则必须不曾骑过任何马才算数。这是爱人与骑马不同的地方。爱人待“周”爱世人,乘马则不必待周乘万马。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少数心爱的人。举例来说,人都爱自己的儿女。因此,一个人仅仅爱几个人,不能算是泛爱众人。而从反而来看,一个人如果对某个人加以伤害,那就足以说明他不爱人。这是墨家的观点。    
      为“兼爱”辩    
      当时,反对后期墨家这种观点的,主要有两派意见,其一认为,天下之人无数,一个人怎能做到爱天下人?这种反对意见被概括称作“无穷害兼”。第二种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未曾爱某个人,就是未曾爱天下人,那麽,杀一个强盗就违反兼爱的宗旨了。这种反对意见称作“杀盗,杀人也”。后期墨家就运用他们的“辩”来驳倒这些反对意见。    
      《经下》中说:“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知。”意思是说,“无穷”与“兼”可以相容;全看“盈与否”。《经说下》对此解释说:“无(反对一方):‘南方有穷则可尽(古代中国认为南方无垠),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知;则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人之盈之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爱也,悖!’(答):‘人若不盈无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有穷,无难。’”反对一方的立论是:历来认为南方辽阔无垠,那里的人有多少,也说不清,却说统统都爱,岂非荒谬!墨经回答说,如果南方辽阔无垠,人填补不满南方,那末人的数目就是有限的。要一一数尽南方的人,也就不难了。如果无垠的南方能被人填满,那末,南方就不是无垠,因此,把南方的人都包括在内,也就可以做到了。    
      “杀盗,杀人也”,这是反对墨家的另一个论点,如果杀一个强盗,就说明兼爱一切人是不可能的。《小取》篇对此回答说:“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有人名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有人名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乘船,非乘木也。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后期墨家便是使用这样的“辩”来驳倒“杀盗违反兼爱”的论点。    
      对其它学派的批判    
      后期墨家使用“辩”术,不仅反驳名家对墨家的批评,还运用“辩”术批判各家。例如,“墨经”包含有一些批判名家的论辩。我们记得,惠施曾有“合同异”的论点。他在“十事”中,由“万物毕同”的前提引申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在后期墨家看来,这种引申是谬误的,原因在于“同”字的含义模糊。《经上》说:“同:重、体、合、类。”这是说,同有四种,一是雷同;二是局部与整体的质同;三是同存;四是同源。《经说上》又就此解释说:“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时。有以同,类同也。”《经上》和《经说上》还讨论了“异”,它的含义与“同”正好相反。    
      “墨经”没有点惠施的名字(不仅没有点惠施的名字,而且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但从对“同”的剖析中,惠施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万物毕同”,只表明它们同属于“物”,因此是“类同”。至于说“天地一体”,这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局部和整体的“体同”关系。一个表明“类同”的命题。仅管它是真实的,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另一个“体同”的命题也是真实的;虽然它们都用了“同”这个词。    
      关于公孙龙的“离坚白”论点,在《经上》和《经说下》里也涉及了。后期墨家从现实自然世界里,石头的坚硬性和它的白色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并存在一块石头之中,因此,“坚白不相外也”(《经上》),“必相盈也”(《经说下》)。    
      后期墨家还批评了道家。《经下》中说:“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说下》篇解释说:“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    
      这个批评是针对《老子》书中第二十章的一句话:“绝学无忧。”后期墨家认为,学与教是相关联的。如果“学”可以弃绝,那末“教”也同样将予弃绝了。有教就有学。“教”如果有用,“学”就不是无用。“绝学弃忧”如果是真理,就证明“学”之为用。    
      《经下》说:“谓‘辩无胜’,必不当,说(事理)在辩。”《经说下》篇解释说:“谓,所谓,非同民,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说得对的)胜也。”    
      《经说下》又说:“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经说下》篇解释说:“以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审。”这是说,认为“一切话说都无是处”,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就证明,并非所有的话都是错的,至少,这句话还是对的。如果确认这人的话不能成立,那末,以这句话为得当的人就错了。    
      《经下》篇又说:“知,知之否之,是同也,悖,说在以也。”这里指出,把知与不知看为一样,这是荒谬的,就在于这种说法没有根据。《经说下》解释说:“知,论之,非知,无以也。”这是说,只要有知识,就有对它的议论,除非没有知识,就没有了议论的根据。    
      《经下》篇还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这是说,谴责批评是错误的,理由见“莫怪他人”释。《经说下》解释说:“非诽,非己之诽也。不非诽,非可诽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这是说,谁谴责批评,这话首先就谴责了他自己。如果不能用这句话谴责自己,则意味着不能谴责批评。    
      这些都是针对庄子的批评。庄子认为争论是非毫无意义。即便一个人在争论中赢了,也不表明就是对了,输了的一方也并不意味着就是错了。而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提出这样的主张就是在与人辩论。如果他赢了,岂不正好证明他的主张是错的吗?《庄子·齐物论》中说:“大辩不言”;又说:“辩也者,有不见也”(凡争论者,总有见识不到之处),所以“言未始有常(定论)”,各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这都是庄子对其它各家的批评,而如果一切言论都是荒谬的,庄子自己的言论岂不也是荒谬?庄子还主张“弃智”,而庄子自己的言论就形成一种知识,如果真正抛弃一切知识,那末对庄子的主张也就不必讨论。    
      后期墨家在批评道家时所指出的反论,在西方哲学中也曾出现过。西方近年发展的新逻辑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现代西方逻辑,后期墨家的这种逻辑不再能够成立。虽然如此,后期墨家的慎密思想、富于逻辑头脑,还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建立知识论和逻辑方面的努力,可以说超过了古代中国的任何其它学派。    
    


第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1)

    本书第二章曾说到,先秦的阴阳家源自古代的方术,行方术的即是术士。《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术分为六类。    
      六种术数    
      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算。《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拯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金木水火土,谓之五德),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蓍色,这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占卜方法。后一种方法是在色甲或平骨上钻一洞,放在火上烤,小洞四周受热后出现裂纹。管占卜的巫史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作“卜”。前一种方法是由巫史取蓍草,每两株为一份,最后所剩,非奇数即偶数。如是六次,得出每三个一组的组合,再查《易经》卦象、爻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为“筮”。    
      第五种是杂卜,第六种是形法。后者包括相面术和后来所称的“风水”。“风水”所依据的理论是,以人为宇宙的产物,又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的住处和死后“阴宅”(墓地)必须与自然环境(风水)谐调。    
      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士。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士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方术为生。这是“方士”的由来。    
      术数或法术本是来自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方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现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方术对超自然力量不再迷信后,它便开始试图解释自然现象,而向科学转变。人类最初对自然力量的观念仅管十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    
      这是阴阳家对中国思想的贡献。阴阳家试图以自然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它代表了一种科学探索的倾向。它总是和事实打交道,就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此我们看到,在古代中国,人们为理解宇宙的由来和宇宙的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其一是以阴阳家为代表的思想路线。另一是由一些佚名的儒家,以《大传》(注释)的方式,写在《易经》正文的后面。这两种思想似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