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01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1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窜犯,他以不能直接报效国家而不安。便以搜集国家图籍,研习治国安邦
本领为己任。史书上称他是“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
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


但是他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图学方面。他编撰的《广舆图》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在我国地图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罗洪先曾任过翰林院修撰和给皇帝讲授经书的讲官,使他有机会能够
遍观天下图籍和掌握国家文献资料。但是他对当时的图籍很不满意,在他
提到编绘《广舆图》的经过时说:“尝遍观天下图籍,虽极详尽,其疏密
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访求三年,偶得朱思本图,其
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从而分合,东西相侔,不至背舛。
于是悉所见闻,增其未备,因广其图至于数十。。。山中无力佣书,积十
余寒暑而后成。”可见《广舆图》是在元代朱思本《舆地图》的基础上,
增补其他元明以来的地图资料编纂而成的,也是罗洪先贬职后在山村极艰
苦的条件下,积10 多年的心血而完成的。罗洪先在编撰《广舆图》过程中,
在形式上,内容上和制图方法上都有很多创新之处。

在形式上,他把长广7 尺的《舆地图》改编成分幅地图集的形式。我
国以往的地图多以规模庞大著称,但是由于这些地图不易保存,所以除了
少数刻在碑石上的以外,都没有流传下来。罗洪先则把整幅大地图缩小分
幅,改成书本的形式,这就大大改善了地图的保存、使用和刊印条件,使
地图的雕版印刷和广泛流传成为可能,是地图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从内容上看,《广舆图》变单幅为多幅,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
罗洪先把当时见到的各种地图根据需要编辑到统一的图集之中,构成一个
内容更加丰富而系统的整体,从而能起到单幅地图所起不到的作用。它从
内容结构上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区图,包括“舆地总图一”和“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十
六”。这是朱思本图的基本部分,也是整个图集的基础。这种以行政区划
分幅的方法,一直为以后的中外地图集广泛采用。

第二部分是边防图,包括“九边图十一”和“洮河、松潘、建昌、麻
阳、虔镇诸边图五”。明代对北方边防非常重视,因此关于边防的地图也
大量出现,罗洪先考虑到当时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编制了北方的九边图
和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作为图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后期的地
图和图志往往也包括边防图和边防部分,这一点也多受《广舆图》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专题地图,包括“黄河图三”、“漕河图三”、“海运图
二”。这一组地图篇幅虽然不多,但是它却反映了罗洪先对黄河水利、漕
运和海运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专题地图制作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地图
发展的新方向。

第四部分是邻国和周边地区图,包括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及东南
海夷图、西南海夷图、四夷总图等(1561 年以后的刻本中又增加了日本和
琉球两图)。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

以上四部分共有地图40 余幅,每幅地图之后还附有表解和文字说明。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有全国总图又有地方分图;既有政治军事形势又有自
然经济的内容;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外;既有地图又有图表和文字说明,
实在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严谨的综合地图集。在16 世纪中叶,能够编绘
出这样一部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综合地图集,不仅在我国是空前的,
而且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很少有的。

在制图方法上,一方面他继承发扬了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同时还制
定了标准图例,在地图符号的系统化、科学化方面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关于计里画方的方法在我国虽然有着极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坚
持运用这一方法的制图学家和地图作品并不很多,大量存在的则是山水画
式的地图,所以这一古老的制图法到了明初已经很少运用。例如明代官方
文献《大明一统志》中的地图,以及嘉靖初年桂萼进呈的《大明一统舆图》
(又称《皇明舆图》)都没有画方。朱思本图是元代运用计里画方方法绘
制的珍贵地图。罗洪先访求三年才偶然得到朱思本图,对图中的画方非常
赞赏。所以罗洪先在改编朱图的同时也把画方之法继承下来,并加以完善
和发展。现在我们从《广舆图》中的40 多幅地图来看,都采用了严格的画
方。其中总图每方500 里,分省图每方100 里。“九边图”和各种专题地
图是由罗洪先增入的,他也根据图幅和地区范围的大小,经过认真的计算,
分别采用每方40 里、100 里、200 里、400 里和500 里等不同的比例尺,
从而保证了各图都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使地图的精度较高。正是由于《广
舆图》的继承、发展和推广,使濒临绝迹的古老的计里画方制图方法又恢
复了青春。明清之际计里画方地图的大量出现,可以说多源于《广舆图》。

在地图中应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的方法,在我国也有着
极悠久的历史。但是以往地图中的符号多不规范,更没有标准图例。罗洪
先在这方面的贡献则表现在:一是把以往杂乱繁琐的象形符号改为简明扼
要的几何符号;二是把少数零散的符号改为一整套系列化的符号。例如在
《广舆图》中仅代表不同职能居民点的符号就有府、州、县、驿、卫、所、
屯、堡、城、营、站、关、寨、宣慰司、宣抚、安抚、长官等17 个之多;
三是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图例。当然罗洪先的这些图例符号在朱思本的地图
中是否已经存在,因朱图早已失传尚不能完全肯定。但是像《广舆图》这
样在整个图集的40 多幅地图中,都严格地采用统一的标准图例的做法则是
罗洪先的首创无疑。由于运用了这些标准图例符号,这就使《广舆图》摆
脱了以往地图上出现大量文字注记和象形图画的局面,保证了图面的清晰
程度和单位面积上地理要素负戴量的增加。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制图技术上
的一个重大进步。

由于《广舆图》是集元明以来优秀地图之大成而编绘的一部综合地图
集,所以通过《广舆图》也保存了元明以来一些失传的重要地图,这是《广
舆图》的重要历史贡献。

首先是保存了朱思本的《舆地图》,这是朱思本周游天下,考覆地理,


竭10 年之力而成的一幅重要地图。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间已经非常少见了。
所以罗洪先在《广舆图序》中说:“访求三年,偶得朱思本图。。。”又
说:“其所为画方之法,则巧思者不逮也。然考郡史,不戴姓名,其图亦
不多见,岂所谓本之则无矣乎?呜呼!又安知吾之诸图之不为长物也。”
可见朱图当时已很罕见,而罗洪先也考虑到地图不易流传的问题,所以才
把《舆地图》改编成分省地图集的形式,使朱图才得以间接流传至今,为
我们保存了元代这一珍贵地图文献。

此外比较重要的地图还有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的《混一疆
理图》。关于李泽民和清■的事迹,中国文献记载很少。从朝鲜权近的一
篇地图跋文中得知“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
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元年(1399)明惠
帝登极时,朝鲜贺使金士衡将这两幅地图带往朝鲜。至建文四年(1402)
命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又由权近增加了朝鲜和日本地图,合成新图名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现在李泽民和清■的图早已失传,只能从朝
鲜李荟和权近改编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略见其概要。其实罗洪
先在编绘《广舆图》时,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还见流传,罗洪先还曾
直接参考过李图。以《广舆图》中的“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与
权近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对照,可以看出两图的轮廓基本相似。
不过以往都认为《广舆图》中的域外部分也都来源于朱思本图,这是错误
的。因为朱思本的原序中说:“。。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
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即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
于斯类,姑用阙如。”可见朱图主要绘的是中国内地,而不包括“诸蕃异
域”部分。因此可以证明《广舆图》的域外部分,至少是“东南海夷图”
和“西南海夷图”、“西域图”等图幅曾参考过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
和清■的《混一疆理图》。现在这两幅地图已经失传,但是它们的大致内
容则在《广舆图》中保存了下来。《广舆图》关于边疆部分参考过的地图,
据文献记载共14 种,有《大明一统图志》,朱思本、李泽民《舆地图》,
许西峪的《九边小图》,吴云泉的《九边志》,先大夫的《辽东、蓟州图》,
浦东牟、钱维阳的《西关》二图,李侍御的《宣府图志》,京本《云中图》,
新本《宣大图》,唐荆川的《大同三关图》,唐渔石的《三边四镇图》,
杨虞坡、徐斌的《水图》等。除《大明一统图志》和许西峪(许论)的《九
边小图》有单行本外,其余多不见流传。《广舆图》中的九边图和诸边图,
都参考过这些图籍,并把它们的精华部分保留在图内。其他如黄河图、漕
运图、海运图等专题地图,以及大量文字资料究竟参考、吸收了哪些图籍,
还大有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的必要。由于《广舆图》内容十分丰富,适应了
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自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前后初刻本问世以来,
受到了普遍重视,先后翻刻达七八次之多。据目前所知,除初刻本外,尚
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刊本,嘉靖四十年(1561)


胡松刻本,嘉靖四十三年(1564)吴季源刻本,嘉靖四十五年(1566)韩
君恩刻本,隆庆六年(1572)遂初书房刻本,万历七年(1579)钱岱刻本,
清嘉庆四年(1799)章学濂刻本等。因此流传甚广,影响也非常深远。

《广舆图》开创了我国编制综合性地图集的先河,明嘉靖以后,直到
清初《皇舆全览图》问世以前,国内出版的一些地图集多受《广舆图》的
影响。例如万历年间汪作舟刊行的《广舆考》几乎和《广舆图》完全相似。
崇祯年间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也只是根据《广舆图》的体例略加增
改。其他如程道生的《舆地图考》,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潘光祖
的《舆图备考》等,也多取材于《广舆图》,仅文字说明有所增加。直到
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的附图“舆图要览”,也还是以《广舆
图》为基础。

《广舆图》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影响。17
世纪中叶,由外国传教士卫匡国(M。Martini)在欧洲出版的第一本《中国
新图志》(NovusAtlasSinensis)就是以《广舆图》为蓝本的,著名的荷
兰《布拉厄大地图集》(Johan Blaeu LeGrandAtlas)的亚洲部分也是以
《广舆图》为基础而绘制的,所以不少欧洲地理学家对《广舆图》都极为
称颂,甚至可以说一直到17 世纪末叶,欧洲出版地图中的中国部分都以罗
洪先的《广舆图》为依据,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罗洪先一生虽曾三次入朝为官,但是都不逾岁而归。因此他绝大多数
时间是在家乡山村度过的,他的主要贡献和著述也是在家乡完成的。他去
世后,至隆庆初年追赠他为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谥文恭。主要著作有
《广舆图》和《念庵罗先生文集》等。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罗洪先:广舆图,章学濂刻本,1799。
[2](明)罗洪先:念庵罗先生文集,1723。
[3](明)徐阶:罗公墓志铭,见《世经堂集》第十八卷,明万历刻
本。
[4](清)张廷玉等:明史·罗洪先传,中华书局,1989。
研究文献

[5]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8。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 卷第1 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7]WalterFuchs:The“MongolAtlas”ofChinabyChuSsuPenandthe 
Kuang…Yū。。 …Tu,北京辅仁大学,1946。


高武

朱建平

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16 世纪。
中医学、针灸学。

高武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16 世纪。他少年颇有奇才,爱好读书。
天文、律吕、兵法、骑射,皆娴熟精通,文武双全。嘉靖时(1522—1560)
中武举,北上历览边塞关隘。以后向上献策,未被采纳,于是返归,隐居
乡里,从事医学研究。晚年医术专精,治病疗效斐然。尤其擅长针灸,曾
感叹当时针灸乏术,误治太多,乃亲手监铸针灸铜人,一男、一女、一童,
以试穴位,再推之于人,所验不差毫发,惜未传世。撰有《射学指南》、
《律吕辨》、《痘疹正宗》、《针灸大成》、《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
等书。存后世两种。

高武行医之初,和当时多数医生一样,只知用药,不知针灸。临证时
遇到的一些疾病,单靠服药并不能治好;而欲改用针灸,却又束手无策,
自愧技穷。他从实践中悟出:医生治病犹如两军对垒作战。懂得攻守奇正,
量敌而应者,才是良将;懂得针、灸、药三法,因病而施者,才是良医。
针对当时重药物而轻针灸的弊端,指出:“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
与言医。”为了纠正时弊,改变多数针灸书内容粗疏的现象,他认为“不
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决心从探索针灸渊源开始。1519 年,他
将《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经文,删繁撷要,编辑成《针灸节要》
(又名《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要旨》)3 卷,1537 年刊行。该书卷1
首列九针图,继辑《难经》有关补泻、针刺深浅、井荥俞经合主病以及经
脉各论等经文18 节,每节援引滑寿《难经本义》为注。卷二(上)辑录《内
经》有关用针方宜、五刺应五脏、九刺应九变、十二刺应十二经等36 节,
主论针灸的基本理论。卷二(下)采《内经》文57 节,以病证分目,如五
乱刺、热、疟、腰痛、周痹等,并详述治法。其末节专述灸法。卷3 论12
经脉、奇经八脉主并同身尺寸与经脉长短等10 节。这是一本供针灸医生学
习的颇有参考价值的医经节本。历来节录《内经》的书籍,往往详于医理
而略于针灸。此书着重于《内经》针灸专题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其贡献和
影响仅次于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高武认为既知针炙之源,还须知其流,“不究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
之弊”。于是穷究明以前《铜人》、《明堂》、《子午》和窦氏《流注》
诸家之说,集其论述和歌赋,并参入己见,于嘉靖已丑(1529)撰成《针
灸聚英》(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 卷,1537 年刊行。该书卷一论五脏
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所属经穴的


循行及主病,并附有经脉经穴图;卷二为骑竹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