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写作方法,以及黄省曾的成就,均作了高度评价。
除农学和地学以外,黄省曾在医学和生物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
曾得到过李空同的医学全集,还为托名汉代高阳人许负的“相法十六篇”
作序,表明他对马的外形学也有一定的了解。他还写过《兽经》1 卷,搜
集了古代辞书、神话传说、博物志、史书等文献中有关动物的名称、掌故
等项内容,并涉及到动物的分类、生态习性、役用价值、肉用价值等方面,
是一本古代的动物学书籍。总之,黄省曾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特点
之一是对“名”学的重视,强调“名”和“品”,这与他从小精通《尔雅》
是分不开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黄省曾:稻品,《夷门广牍》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万历
刊本,1940。
[2](明)黄省曾:种鱼经,版本同上。
[3](明)黄省曾:艺菊书,版本同上。
[4](明)黄省曾:芋经,版本同上。
[5](明)黄省曾:兽经,版本同上。
[6](明)黄省曾:蚕经,《百陵学山》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刻本,
1940。
[7](明)黄省曾撰,谢方校:西洋朝贡典录,中华书局,1982。
研究文献
[8]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稻作的发展——特别是品种的发展,见
《中国经济史考证》第3 卷,商务印书馆,1973。
[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
史,科学出版社,1984。
[10]祝允明:西洋朝贡典录叙,见《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11]马欢撰,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中华书局, 1955。[12]
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4。
李时珍
蔡景峰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生;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卒。中药学、中医学、生物学。
李时珍祖辈家世已不可考。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是当地名
医,享有盛誉,不仅精通医道,且有不少医学著述,其中可考者有《四诊
发明》8 卷,《人参传》2 卷、《艾叶传》(或称《蕲艾传》)1 卷,还有
《痘疹证治》、《四言举要》等多种。李时珍有一兄一姐。
李时珍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之他自幼体弱多病,经常由父亲亲自调
治,因此对医药很有兴趣。然而,父亲却希望儿子进入仕途,改换门庭。
因而李时珍从5 岁开始,就学习儒家各种必读的经典,《四书》、《五经》
无所不读。嘉靖十年(1531),李时珍13 岁,由父亲陪同到黄州府(今湖
北黄冈)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未
获成功。科举场上失利,使他决心从事医药事业,从此专心致志于医药。
他一边实践,一边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高明的医术在当地赢
得很高的信誉,还曾治愈蕲州富顺王、武昌楚王之子的病,因而声名大振。
在他27 岁左右时,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
尽管在太医院任职期间的境况不尽如人意,但他却有机会浏览学习一
些在民间难得的珍本善本医药书籍,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通过多年的
临证实践,李时珍发现历史上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的内容,
而治病救人主要依赖药物,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下定决心重新编纂一
部全面的、内容丰富的本草书。因此,他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后,即辞职返
归故里,从事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本草学著作。通过10 年读书钻研兼临证实
践,借助太医院任职期间取得的大量珍贵资料,以及其后遍访全国各地药
材产地的实地调查,还亲自进行各种医药原理的试验,前后花费约30 年时
间,参考了800 余种文献材料,三次彻底修订原稿,终于在1578 年前后写
成不朽的《本草纲目》。李时珍的科学思想、学术成就基本上都体现在这
部巨著中。除了《本草纲目》以外,他生平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
湖脉学》以及《命门考》、《濒湖集简方》、《濒湖医案》等书。
李时珍生活在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明朝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农业、手工业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中外
的商业贸易、文化医药往来日益频繁,空前发展。郑和作为我国的和平使
者,七次到南洋、南亚、中东直至非洲30 多个国家,从而输入相当多域外
物产,其中就有众多的药物。这些对于医药学,尤其是药物学的发展,提
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一些药物学著作业已不能满足需要。这些都成为李
时珍在本草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客观条件及社会背景。
1.在药物学方面的成就
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先
表现在药物学丰富的内容上。中国古代本草学研究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
自然界现实存在的各种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及矿物,它的博物学性质是
十分明显的。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学著作,载药
367 种;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内容逐渐增加。南北朝时期,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载药760 种,增加一倍,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
本草》载药850 种(一说844 种),宋代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 种,苏
颂的《图经本草》载药730 种,而影响最大的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已增至1746 种。李时珍汇集其前代各种本草书中所载药物1518 种,主要
取自《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本草拾遗》、《开宝本草》、
《本草图经》及《嘉■本草》,新增374 种,使总记载药物数达1892 种,
成为我国古代本草史上记载药物最多的一部著作。《本草纲目》是一部内
容极丰富的博物学著作。王世贞在序中誉之为“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其编著思想,是受印度耆婆及唐代孙思邈的世间万物无不可以为药思想的
影响,认为本草之书,不厌详尽,虽冷僻的也不能遗漏。
《本草纲目》的分类学是比较先进合理的。全书分为16 部,60 类。
传统上,本草学有两大分类系统,一是《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
分类法,以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归纳,这种方法较原始、粗犷。另一种方
法是按药物基原的自然性质来分类。从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开
始,采用这种方法,其后的本草著作多采用后一种分类法,但大多数仍是
两种方法相结合,即每一类自然药物,再分上、中、下品叙述。如《本草
经集注》共分为7 大类,各类又分3 品;《新修本草》分为9 类,仍各分
3 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分为10 类,也加入3 品分类法。《本草纲目》
的分类方法是划时代的。全书共分为16 部,60 类。植物药计有草、谷、
菜、果、木 5 部,下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
类、杂草,麻麦稻,稷粟、菽豆、造酿,荤辛、柔滑、■菜、水菜、芝■
类,五果、山果、夷果、味果、■、水果类,香木、乔木、灌木、寓木、
苞木、杂木类。动物药计有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下分卵生、
化生、湿生,龙、蛇、鱼、无麟鱼,龟鳖、蚌蛤,水禽、原禽、林禽、山
禽类,畜、兽、鼠、寓怪类,还有人部。矿物药包括水、火、土、金石等
部,此外,还有服器部。全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每一种药则又以正名、
余名为目;同属一种药物基原的基原本体为纲,附属于基原的其他部位,
则称为目。《本草纲目》正是在如此严密的分类原则下,有条不紊地排列
起来的。这个纲目分类法,就生物学而言,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已具有与
现代科学双名法相同的性质。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鲁桂珍曾把它与欧洲
林奈的分类法相提并论。
《本草纲目》开拓并厘定了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的标准体例和结构。
李时珍把这个体例定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
明与附方等项目。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中最完备的一种标准格
式。其中,释名一项注明该药物最早的出处,并对这一药物名称的缘由及
意义进行了解释,扭转了一些药物名称上的混乱状态。如寒号虫曾有过十
来种异名,如■■、独舂、城旦等。李时珍认为,此鸟到冬季羽毛皆落,
犹如雏,忍受寒冷而号叫,正名应为寒号虫。书中对各种似是而非的论点,
作了详尽的辨释,尽管这些辨析并非完全正确无误,但其学术价值是肯定
的。李时珍以其渊博的阅历,先引述了历代对某一药物的论述,随后提出
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内容涉及多学科、多方位的系统研究。这一部分可以
说是《本草纲目》一书的主要精华所在。对历代医药学家的有关论述,《本
草纲目》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文,而是有选择性地加以引述,这些内容
有的是与他本人见解相一致的,有些则是与他的观点相左的,也引来作为
商讨的对象。这样,《本草纲目》的这一部分内容就成为对每一种药物的
文献综述,极便于科学研究的进行,这在我国本草学史可以说是一个空前
的创举。尽管比李时珍略早一些的、由刘文泰主编的《本草品汇精要》的
论述体例,包括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
行、助、反、制、治、合治、禁、代、忌、解、赝等这些更为详尽的项目,
但由于这部作品只在宫庭供极少数人观阅,并未曾流通,且其内容的实用
性、资料性也远逊于《本草纲目》,其科学价值与实用价值也就无法相比。
在发明一项之下,李时珍列述了该药的各种医疗功用,主要是他个人用药
的心得而为历代医家所忽视或未曾涉及的内容,也有纠正前人误用的新见
解,对医药学的实际临床应用颇有推动作用。《本草纲目》最后还收集大
量的方剂。全书共罗列11096 首方剂,其中多数系李时珍亲自实践收集或
以往医药方书所不载者,约有8 千多首。作者出于实用目的,以方剂的病
证为纲,进行归纳,这就大有利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寻检。李时珍对方剂
的筛选,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大力删去荒诞不经的古今方剂。如对杏仁一
药,指出它有一定治疗作用,保留其治病之精华内容;同时指出,并非久
服之药,批驳了古代服杏丹方之荒诞说法。李时珍一方面把药物与方剂紧
密结合,提倡实用的观点;另一方面又依药组方,以病附方。这些观点在
本草学史上也是划时代的。
2.在医学方面的成就
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学家,也是一位医学家。在医学上,从基础理论
到临床,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
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
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
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
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 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 种脉,使中医
脉象增至27 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
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
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
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
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
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
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他的《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
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
的必读著作。
李时珍对经络学说也有其独特的贡献。中医经络学说,在最古的《黄
帝内经》中已经具备,但主要是十二正经,而对其他经脉,即冲脉、任脉,
督脉、带脉、阴■、阳■、阴维、阳维等8 条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及病理
特点,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比较混乱,或不够全面。李时珍对此进行了长
期的研究,重新厘定这8 条经脉的循行途径,认为其功能是二维调和营卫,
二■调和阴阳,揭示了这8 条经脉病机辨证的基本情况及规律,并著成《奇
经八脉考》,从而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独特理论体系
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医学术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李时珍在中医脏象学说方面,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历来,中医对三
焦、命门这些脏象的具体内容一直有所争论,一千多年没有一致的结论。
李时珍通过长期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三焦是人体元气的别使,而
命门则是三焦的本原。一个是物质实体,一个是无形之功用。命门是有形
之物,位于两肾之间,七节之旁,非脂非肉,外有白膜包裹,外形类似胡
桃;而三焦则是一种无形的功用,是为命门行使其生理机能的。他还写成
《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后佚)。在他的上述学术观点的影响下,
其后对命门的研究形成了高潮,出现肾间命门学说的学术派别,大大繁荣
了临证中医学术的发展。此外,李时珍还对人脑的功能进行了论述。传统
上,中医把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归于心,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对脑,从
《黄帝内经》以降,尚无人把它与精神活动相联系。李时珍首次提出“脑
为元神之府”,这是近代西洋医学大量输入我国之前,中医首次提出人脑
主宰精神的观点,其后才引起明末清初中医界对脑在人体中重要作用的重
视。
李时珍在临证实践方面,由于他深谙医理,对中药学的全部内容了如
指掌,因而他的临证疗效相当理想,不仅著《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
等方书医案专著,还在《本草纲目》中列入大量治验医案,阐明医药理论,
成为我国早期著名医案专集著作。
李时珍还是我国若干医疗技术发明的最早记录者。其中有重要意义
的,如用冰块外敷膻中降温的物理疗法,治疗高热病证的辅助疗法;蒸汽
消毒法,即把瘟疫病患者衣物于甑上蒸过以防传染他人;用猪尿泡与翎管
相连及葱管吹盐入尿道的导尿术等等。他还首次记载了铅中毒、汞中毒、
一氧化碳(煤气)中毒、肝吸虫病,烟薰、空气消毒等多种临床方面的医
疗技术。
李时珍根据辩证论治以指导临证方面,既能遵照传统的理论,又机动
灵活,不拘泥于一些迂腐的教条,在医理方面也有重要的发挥。他强调要
重视病人体质、辨别病因病机,药证要相当,而不能死板套用。他还强调
药物与食物并重,列举大量食疗治病的方剂,充分体现中医重视脾胃功能
的特点。
3.生物学方面的贡献
《本草纲目》一书记载植物药1181 种,动物药462 种,共计1643 种,
占该书全部药物86.8%。李时珍通过对这些动植物药物基原各方面的研
究,对动物、植物以至于整个生物界的一些客观规律,都有一定的认识,
达到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