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也观察到在这个广大区域内,地貌并非完全一样,例如柳江沿岸就和
桂林、阳朔有很大的差别。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从柳州向西北行的路
途中,便将这种地区间地貌类型变化的特点,观察和描写得十分清楚:“自
柳州府西北,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峭
削森罗,或隐或现,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
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在对比分析各地岩溶地貌的
差异后,徐霞客还将西南三省分为三大区,即云南高原南部、贵州高原南
部和广西盆地,这既和现代地貌学的分类基本相符,也有地貌区划的思想,
是难能可贵的。
溶洞的发育是石灰岩地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徐霞客在旅途中对探查洞
穴十分注意。根据统计,《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石灰岩溶洞有288 个,
徐霞客亲自入内考察的有250 个。在考察中,他对洞的形状、大小、深浅
和洞口朝向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洞中情况如洞穴生物、洞穴堆积物、洞
穴水文、洞穴利用等都有认真的观察和记述。对有些大的洞穴,为了深入
研究其内部情况,他还几次入内反复观察,如桂林七星岩是一个巨大而复
杂的洞穴体系,他于1637 年曾两次前来考察,作了详细的记录。1953 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对七星岩进行了实地勘测,他们发现
徐霞客当年踏勘过的15 个洞口,至今大部分还可以找到,他们测绘的七星
岩平面图和素描图,也都证实了徐霞客观察与描述的准确性。320 多年前,
徐霞客凭目测步量得到如此准确的结果,是十分惊人的。
水在岩溶地貌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徐霞客通过观察地表水与地下
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而对某些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发育作出了正确的解
释。例如他指出溶洞中的钟乳石与石笋的形成,是由于石灰岩中的水不断
滴下后,经过蒸发,由碳酸钙凝结而成;此外,他认为落水洞是由水的溶
蚀和冲刷所成;地下河的顶棚陷落后,在地表能造成漏斗和峡谷。他的这
些认识来自实际的观察。
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系统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驱,也是世界上岩溶学和洞
穴学的先驱者。他在石灰岩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生动而准确地描述
了岩溶地貌的特征,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在地理学史上应该享有崇高
的历史地位,他的游记著作应该是世界上研究岩溶地貌最早的宝贵文献。
2.河流水文
徐霞客在大量描述地貌的同时,对各地河流的分布和水文特征也有很
详细的记述。游记中记载了江、河、溪、渎、涧等大小河流500 多条,有
发源地、流域面积、流速、含沙量和侵蚀作用等水文情况的描述。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的源流问题,历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书
于公元前3 世纪的《禹贡》有“岷山导江”的记载,意即长江发源于岷山。
《禹贡》是儒家经典,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它的经文是不容怀疑的,
因此历史上虽然有人已认识到长江的正源应该是金沙江,但也不敢出来否
定《禹贡》的“岷山导江”说。徐霞客因家住长江入海附近的江阴,自小
看见长江江面宽阔,江水滚滚东流,引起了研究它的上源的兴趣。年长之
后,旅行黄河南北,看见黄河“河流如带,其阔不及长江三分之一”,又
使他产生了为什么长江源短,而黄河源长的疑问。他带着这些问题,在1636—1637 年的考察中,经过调查研究,写下了《江源考》的论文。他在文中
指出:《禹贡》说长江的源头出于岷山,而实际上不在岷山;岷江流入长
江,不一定就是长江的江源,这正如渭水流入黄河不一定是黄河的河源一
样;如果把长江上游的大渡河、岷江和金沙江进行比较,岷江没有大渡河
长,而大渡河又没有金沙江长,所以推断江源,应当从金沙江开始。在当
时封建理学的统治下,徐霞客摆脱经书的束缚,敢言前人所不敢言,理直
气壮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使流传1000 多年的谬误得到了纠正。
通过长期的野外考察,徐霞客对河流的侵蚀作用也有正确的观察记
述。如在湖南茶陵的云嵝山记载:“大溪自北来,直逼山下,环绕山峡,
两旁石崖水啮成矶。”在广西扶绥对右江和左江的侵蚀情况作了描述,说
右江“江流击山,山削成壁”,说左江“江流自南冲涌而来,狮石首扼其
锐,迎流剜骨,遂成狰狞之状”。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到,徐霞客已认识到
河流侵蚀两岸山岭,把山岭侵蚀成为崖壁和岬角。河流的侵蚀作用,在徐
霞客的笔下已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之一。
河流侵蚀力量的大小与流速有关,而流速又与河床比降有关。徐霞客
于崇祯元年(1628)考察福建的宁洋溪(今九龙江)和建溪后,对比这二
条河流发源地的高程与流程,得出了比降与流速的关系。他说:“宁洋之
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
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况梨岭下至延平,不及五百里,而
延平上至马岭,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岭之高伯仲也。其高既均,而入海则
减,雷轰入地之险,宜咏于此。”徐霞客的这段论述是很科学的,他用基
准面和发源地高程相近似的两条河流相比较,认识到河床比降大小与河源
距海远近有关,发源地高度相等的河流,流程愈短则比降愈大,流速愈大,
河流的侵蚀力量也因之愈大。
3.植物地理
徐霞客的植物知识相当丰富,他在书中记载了150 多种植物,并对植
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了很多观察,取得了规律性的认识。
海拔高度增加,气温相应降低,风速加大,故植物随高度的变化而有
所不同。徐霞客攀登浙江天台山之后写道:“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
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迥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
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后来游云南的棋盘山时又看到:
“顶间无高松巨木,即丛草亦不甚茂,盖高寒之故也。”这些记载表明徐
霞客对海拔高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开花日期,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纬度对植物花期和分布的影响,徐霞客也有观察记载。崇祯十二年一
月三日(1639 年2 月5 日),他看到云南鸡足山上的杏花、桃花已开放,
花朵繁茂。24 天后,他北上丽江,发现丽江地区的“杏花始残,桃犹初放,
盖愈北而寒也”。也就是说同一个时期,地理纬度高的地方比地理纬度低
的地方气温低,所以桃、杏的开花日期也晚些。由于纬度的影响,植物分
布有一定界限,这种现象徐霞客在广西的南丹观察到了,他写道:“龙眼
树至此无”,而在南丹的东南约90 公里的德胜则“■多”。
高山上的气温低,风大,不仅影响植物的分布,而且也使植物的形态
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徐霞客也有观察描述。如他攀登安徽黄山的天都峰时
写道:“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徐霞客游记》中还记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地形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如记
载山西恒山的北坡树木茂密,长达50 里,而南坡都是野草,没有林木;在
考察云南的点苍山时指出:“顶皆烧茅流土,复棘翳,惟顶坳间,时丛木
一区,棘翳随之。”
4.火山与地热
崇祯十二年(1639)徐霞客来到云南西部的腾冲,考察了附近的火山
遗迹。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攀登打鹰山,描述了山上的火山口、火口湖,并
看到“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
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灰之余也”。这里说的是打鹰山上的
浮石,他对浮石的形状、质地的描述,不但很正确,而且认为浮石是由火
山喷发物所形成,这种解释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徐霞客关于浮石的描述
和解释,可能是历史上的最早记载。
地下热水是一种天然能源。徐霞客在云南考察和记载了18 个地方有地
下热水,按水温可分为温泉、热水泉、沸泉三类,其中温泉12 处,热水泉
和沸泉各3 处。他对地下热水作了很多逼真而生动的描述,如在腾冲的硫
磺塘观察沸泉时写道:“水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沸泡大如弹丸,百枚
齐跃而有声,其中高且尺余。”1982 年作者到这里考察时测得水温98℃,
说明徐霞客当时的描述是真实的。他的游记中还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地下
热水的情况,其中最普遍的是用来淋浴治病,其次是从地下热水中提取硫
磺、硝等矿物资源。当年徐霞客在腾冲硫磺塘看到的采磺技术,至今仍然
在使用。他所记载的这项技术,是迄今为止见之文献的最早记载。他所描
述的硫磺塘一带大量热泉、沸泉的活动情景,非常细致动人,使读者感到
似乎身临其境。近10 多年来许多地质地理工作者来这里考察,证明《徐霞
客游记》所述翔实,并参照书中的有关记载,作出了300 多年来这里的地
下热水的压力、温度与流量都无衰减的结论,可以放心开发利用。
5.人文地理
徐霞客每到一地,除描述当地的自然情况外,还很注意人和环境之间
的关系,观察人们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各种活动,记录了大量人文地理
的资料。手工业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有造纸、采矿、榨油、煎盐、开
采大理石等的记述,其中采矿业记载最多,记有金、银、铜、锡、铅、煤、
硫磺等10 多种矿物资源的产地20 余处,有些矿是开采和冶炼结合起来,
规模很大。农业方面,关于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分布、地区差异、农田水
利、耕作制度等均有记载。商业贸易活动,有城乡的集市、商人的贩运和
物价贵贱等情况的记载,特别是对湖南商人将鱼苗运往广西,云南和广西
的客商将锡、铜运往外省的盛况,徐霞客作了重点记述。至于边境地区少
数民族与缅甸进行贸易或者以物易物的情况,在他的游记中也有反映。交
通运输方面,除对水上的舟船航运、陆上的马骡驼运以及重要城市间的交
通干道有不少记述外,最有特色的是在云南、贵州的高山峡谷之中,少数
民族人民建造藤桥、铁索桥以沟通往来的情况。此外,在他的游记中还有
以牦牛、大象作为运输工具的记载,今天除在云南西双版纳还有少数野象
外,其他地方已见不到象了,至于养象作为运输工具的更是不存在了,徐
霞客的记载对研究象在中国的分布和有关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城乡聚落方
面,记录了大量居民点,大如杭州、衡阳、桂林和昆明等城市,小至广大
农村的村镇,有地理位置、规模大小和形态特征的记载。广西、贵州和云
南三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游记对10 多个少数民族的生产情况、衣食住
行、民族语言,特别是衣服装饰、发型和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都有很生
动的介绍。徐霞客爱山爱水,但他的目光绝不仅仅停留在山河水石之间,
而对各地的文化古迹,也倾注了极大热情,作了大量的描述记载,构成了
文化景观的重要一环和旅游地理的重要内容。《徐霞客游记》中还有关于
政治地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总之,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记述,构
成了《徐霞客游记》中很丰富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徐霞客对地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地理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与他具有正确的地理研究方法是
密不可分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徐霞客重视实地考察,不迷信书本上已有的记载,注意把书本
知识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用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去纠正舆地史籍承袭
附会的各种错误。如万历四十六年(1618)徐霞客攀登黄山之后,指出莲
花峰“独出诸峰上”,“即天都峰亦俯首矣”,纠正了历来认为天都峰居
各峰之首的错误观点。徐霞客晚年在到达西南边陲之后,写了《盘江考》
和《江源考》两篇论文,对西南地区水系源流作了系统记述,澄清了不少
问题,如大胆否定了流行长久的《禹贡》的“岷山导江”说,肯定和证实
了前人关于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正确记载。他通过在云南、贵州的考察,
还首先辨明了碧溪江是漾濞河下流,枯柯河是流入潞江而不是流入澜沧
江,正确指出北盘江之水发源于曲靖东山,认识到澜沧江、礼社江、潞江
各自独流入海,纠正了《明一统志》有关记载的错误。在广西的旅途中,
他由都结经把定,发现官府厅堂所挂地图中隆安县地理位置的错误,而深
有感触地指出:“非躬至,则郡图犹不足凭也。”由于徐霞客通过实地考
察发现了史书图籍中的很多错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从而坚信实地考察
是得到切实可靠的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第二,运用描述记载方法。从古到今,描述记载的方法在地理著作中
被广泛应用,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也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但与以往相比,
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以清新简练的文字,记载自然景物,其中生动活
泼的形象描述,尤引人注目,如描述岩溶地貌的特征时有“铮铮骨立”的
石山,“如出水青莲,亭亭直立”的峰林,“旋涡成潭,如釜之仰”的落
水洞,都是十分形象化的文字。在探查桂林七星岩后,描述洞内情况说:
“其中有弄球之狮,卷鼻之象,长颈盎背之骆驼;有土冢之祭,则猪鬣鹅
掌,罗列于前;有罗汉之燕,则金盏银台,排列于下。其高处有山神,长
尺许,飞坐悬崖;其深处有佛象,仅七寸,端居半壁菩萨之侧,禅榻一龛,
正可趺跏而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给洞中形态万千的钟乳奇景,塑造
了各种形神兼备的名字或神话故事,使本来死寂的山洞岩石,闪烁着生命
的光芒和神奇的色彩。他的描述不仅使人兴致勃勃,而且对今天在岩溶地
区开发这类旅游资源来说,也是充满了吸引力的。其二,徐霞客对许多自
然现象,很注意定量化的数字描述。例如他行经怒江时记所见大树“本高
二丈,大十围”。在云南鸡足山悉檀寺描述虎头兰,“其叶皆阔寸五分,
长二尺而柔,花一穗有二十朵;长二尺五者,花朵大二三寸,瓣阔共五六
分”。需要着重谈到的是,徐霞客考察岩溶洞穴,不仅记其魂丽雄奇的景
观,而且对很多洞穴的形态都有高、深、阔的数字描述。如探查广西浔州
府(今桂平县)三清岩后写道:“其岩西向,横开大穴,阔十余丈,高不
过二丈,深不过五丈。”此外,他描述瀑布常常有落差的数字,观察江河
流经山峡时,也往往记有下切深度的数字。如记云南棋盘山宝珠寺的瀑布
说:“悬崖三级下,深可十五六丈”;在北盘江的铁索桥附近描写其陡崖
峡谷说:“东西两崖,相距不过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
深不可测。”徐霞客在没有任何仪器装备的条件下,依靠目测步量,取得
这么多的数据,说明他十分重视描述的科学性,努力使自己描述的对象建
立在有科学数据的基础上。
第三,徐霞客在野外考察中,对自然景观不仅描述具体细致,而且进
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