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24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24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桑树压条的繁殖方法,他说治地必宜压桑秧。因为桑秧由自己培育,容
易选择,而根茎枝枝相似,随起随种,棵棵能活,还可以节省一项买树苗
的开支。而且买来的树苗,100 枝只能活40—50 枝。压桑秧的方法:要用
新填过土的桑地,或者是在水旁的地埂上,冬天挑上一次稻秆泥。采桑叶
的时候,就得留好准备压桑的枝条,使它靠近地面,等叶头向上新条长出,
就埋入土中。黄梅时浇一次粪,如果用羊圈里的粪铺上更好。农历六月浇
一次,八月又浇一次,就可以同母株分离,自已长出新根,每分地可压得
桑秧数百枝,叶又不少,获利多而又不费力。每年压上3—5 分地就可供本
家使用。压桑法是长期以来桑农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繁殖方法。另外,他还
发明了用爆竹药塞入蛀虫洞内,引火点燃,虫闻到药味即死的治桑虫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因捉虫而损伤桑树。

作为农学家,张履祥的成就还在于他提出了一套农业经营管理技术。
他认为雇人代作,做工太马虎,不尽人意,如果自己不搞好管理,与耕种
石板田差不多。因此,他非常注重管理。

张履祥和沈氏在农业管理方面有个共同点,就是讲究经济效益。“吃
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古代农家都遵循的教训,沈氏和张履
祥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他们很会精打细算,例如
仔细计算过养鸡、鸭、鹅的收支情况,对于每种家禽的饲料用量、生长速
度、产蛋量、市场价格等等都了如指掌,正是基于这种计算,张履祥提出,
“多畜鸡,不如多畜鹅”,“雌鸡之利稍厚于雄鸡”。养家禽如此,经营
其他生产也不例外,张履祥对种桑和种稻的投入(人力、肥水等)和产出
(产量,价格等)都作过仔细计算,得出了“蚕桑利厚”,“多种田不如
多治地”的结论,打破了中国传统农业中五谷、桑麻、六畜的格局,也是
对“重农贵粟”、“食为政首”等传统观念的一大挑战。

把蚕桑放在首位不仅是张履祥讲究经济效益的体现,也是他强调因地
制宜,多种经营的反映,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他抄录沈氏《农书》,正
是因为涟川与桐乡“土宜不远”,可资借鉴,他补《农书》正是考虑到沈
氏所著与桐乡“或未尽合”。他说:“土壤不同,事力各异,”又说“农
事随乡”。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因地制宜的思想。在种植方面,他认为在桐
乡多种田不如多治地;在养殖方面,他又针对桐乡的自然条件,说:“吾
地无山,不能畜牛,亦不能多畜羊。又无大水泽,不能多畜鸭,少养也须


人看管。惟鹅、鸡可畜。然多畜鸡,不如多畜鹅。”针对桐乡多小水池的
特点,他提出:“若以湖州畜鱼之法,而尽力于吾地之池,取草既便,鱼
价复高,又无溃溢之患,损瘠之忧,为利不已多乎。”所有这些都为桐乡
农业生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下,张履祥主张多种经营。他自己的10 余亩田
和几亩地除了种稻栽桑以外,还种了蔬菜、药材,养了鸡、鹅、羊、猪等。
他的好友邬行素死后,留下老母、幼子,瘠田10 亩,池一方。为了维持一
家老小的生活,他帮助邬家做了规划,考虑到邬家缺少劳力,田地势又高,
不利于种稻,就提出种桑3 亩,桑下冬可种菜,四旁可种豆芋;种豆3 亩,
豆起则种麦,若能种麻更善;种竹2 亩,用竹或笋换米;种果2 亩,如梅、
李、枣、桔之类,可以换米。有宜肥宜瘠,亦有宜燥宜湿,宜肥者树下仍
可种瓜蔬,宜湿者在低处种植;池畜鱼,池中的肥土可上竹地,剩下还可
壅桑;畜羊五六头。这个旱涝保收的规划集中体现了他因地制宜、多种经
营的思想。在多种经营的实践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
如梅豆、麻、■麻、芊■、萝卜、甘菊、芋艿、百合、山药、白扁豆等的
种植方法,以及鱼、鹅、鸡等的养殖方法,有些是桐乡特产,是其他古农
书中所未涉及的。这就丰富了古代农学的内容。

多种经营必须依靠人来完成。张履祥非常讲求用人之道,他说:“种
田无良农,犹授职无良士也。”他认为,对良农的访求选择,全在平时,
选择自己所了解的人,人无全好,亦无全不好,好坏大致可分为4 等,不
要求全责备,要唯才是用。在佃户受田之日,要到佃户家去,熟悉他的邻
居,考察他的勤惰,计好他家的人口。要认真选择勤劳而善良、家里人多
而能同心协力的人家,把田租给他,同时要注意改善雇工的生活。沈氏对
于雇工的劳动量和伙食供给曾做过详细的规定。张履祥则提出按劳取酬的
办法,把劳动的忙闲、勤惰、难易区别开来,给予不同的工钱和伙食,奖
勤罚懒。应给的应及时给足份量,不要因小失大。沈氏把宽恤租户,不致
退佃作为经营家业的第二件要紧事。张履祥说:“劳苦不知恤,疾痛不相
关,最是失人心之大处。”提出收租之日,则注意优待,遇有灾难还要加
以抚恤。总之,彼此感情要融洽得像一家人一样。张履祥的用人之道自然
是从本阶级利益出发的,然而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确可以取得一定的作
用,即令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的今天,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张履祥生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使他失去了从政的机会。他隐居乡间,
教书、务农,始于无奈,终于自觉。这在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古代是最
难能可贵的,也是他成为农学家的原因之一。他抛弃了“以耕为耻”的观
念,说:“近世以耕为耻,只缘制科文艺取士,故竞趋浮末,遂至耻非所
耻耳,若汉世孝悌力田为科,人即以为荣矣,夫耕则无游惰之患。”他认
为,“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又不可虚有其名而无其实,耕焉而田畴就荒,读焉而诗书义塞。”他说:
“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于丧其身,然择术不可不
慎,除耕读二事,无一可为者。”他要求自己的子孙,“只守农士家风,
求为可继,惟此而已。”他说:“无财非贫,忘稼穑为穷,无官非贱,废
诗书为贱,治生无他道,只务本节用一语。”他生活俭朴,平日布衣素食,
不是祭祀不杀猪宰羊,没有客来则不吃肉。张履祥极为勤奋,在耕读两方
面都取得较大成就。他的著述甚多,其中《杨园全集》行世。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江苏书局, 1871。
'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
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
研究文献

'3'陈恒力、王达: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
'4'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初稿)下册,科学出版社,
1984。
'5'游修龄:《沈氏农书》和《乌青志》,中国科技史料10(1989),
1,第80—84 页。

陈司成

万芳

陈司成字九韶。浙江海宁州(今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生活
于明代后期。中医学。

陈氏祖上八世为医。陈司成自少习儒,鲜知医理。20 岁左右与友人一
起赴试,友人狎妓染病,归而病卧,不敢彰言,私请司成治之,陈司成求
之先人医书,又遍检各家秘方,竟治愈友人之疾。后因家境清贫,弃学业
医,他注重学习前贤医书,于老人、带下、婴儿三科靡不博涉,多有心得。
他行医于三吴一带达20 年,其间梅疮之疾,为害深重,使人成废,且殃及
后代,陈司成甚为怜悯,遂细察气运、天时、病原、传染及患者嗜好,潜
心钻研此病证治,并不断总结积累治疗经验,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梅毒
病专家。他的代表著作《霉疮秘录》系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论述梅毒病的
专书。

《霉疮秘录》刊于明崇祯五年(1632),现存明清刻本数种,尚有日
刻本若干种。全书包括凡例、总说、或问、治验、方法、宜忌等部分。陈
司成有关梅毒病的学术成就主要反映于此书。他认为梅毒之病始于广东,
由此蔓延各地。其传染途径不独限于交媾相传,禀赋薄弱之人,或于人市
登圊,或与患者接触交谈,偶中毒气,不拘老幼,或即病,或不即病而惨
痛周身。梅疮之毒可遗患后代,其生儿多夭,或初生无皮,或月内生疮等
等,书中记载了早期先天梅毒之症状。他提出的亲戚不同居、饮食不同器、
置身于静室待愈等若干隔离措施,对预防此病颇有意义。陈氏叙述此病的
发病过程甚为具体,提示了梅毒于人体内传播的复杂性、广泛性与多样性。
指出一旦感其毒,酷烈非常,入髓沦肌,流经走络,或中于阴,或中于阳,
或伏于内,或见于外,或攻脏腑,或巡孔窍。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有越经
而传者,有间经而传者,形症多端。书中按脏腑经脉分类阐述症状、治法、
方药、服药与饮食宜忌。如毒中肾经始生下疳,继而骨痛,疮生于耳内、
阴囊、头顶背脊,形如烂桠名曰阳霉疮。对此病以补真汤益正气,兼服壬
字化毒丸治其标;毒中肝经先发便毒,嗣作筋疼,疮生于耳项、胁肋,形
如砂仁,俗以砂仁疮名之,以养荣汤益正气,兼服甲字化毒丸治其标;毒
中脾经疮生于发际,口唇边或肛门处,形如鼓钉,俗以广痘名之,以保脾
饮益正气,兼服戊字化毒丸治其标;毒中肺经疮生于腋下、胸膛、面颊,
形如花朵,俗以棉花疮名之,治以益卫散扶正气,兼服庾字化毒丸治其标;
毒中心经疮生于肩臂、两手,紫黑酷似杨梅,俗以杨梅疮名之,以安神散
益正气,兼服丙字化毒丸治其标。于结毒之证,亦分别以汤药和丸药治之,
并配合多种外治方法如熨烙、熏洗、膏药外贴等随症治疗。此书收集病案


29 则,均为典型案例,包括各期梅毒。关于梅疮治疗,他已注意到内服轻
粉可导致汞中毒,提倡用生生乳。生生乳是用煅炼矾石(砷)和以云母石、
硝石、朱砂液、晋矾、绿矾、食盐、枯矾及青盐,经高温烧炼而成,其制
作方法书中予以记载,颇为详细。此外,他也反对用生砒,以防中毒。主
张明察经脉,辨证论治,以攻邪补元为治疗此病之要则。根据作者记录,
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方剂具有显著成效,可使耳聋者复响,体怯者复壮,阳
费者复长。对于治疗不彻底的危害,陈氏强调一分之毒,可遗十分之患,
治疗不彻底可有骨节酸痛,并能传染妻室导致后代先天梅毒。由于梅疮属
传染性疾病,当时人们对它十分恐惧,未病之人亦服败毒等药,欲取之预
防,结果反而导致元气内虚,外邪易于侵入为患;而初病患者,又速求病
痊,不究标本,乱投汤剂,以致真元耗削,药毒蓄积体内,变症杂出。陈
氏鉴于上述情况,反复告诫不可妄用药物,否则后患无穷。陈氏所论对于
患者、医家及世人均不无裨益。

陈司成在梅毒病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卓越的。他的著作系统论述梅毒见
症与治疗,其中诸多见解在当时可谓首创,有些被后世科学证实是正确的。
他用丹砂、雄黄等含砷药物治疗此病,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堪称先进。于后
世性病治疗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陈司成:霉疮秘录,清刻本。
研究文献

'2'杨国亮:我国十七世纪梅毒学家陈司成的贡献,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6,4,第273 页。

陈■子

刘昌芝

陈■子一名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籍贯不详。约明万历四十年
( 1612 年)生;卒年不详。园艺学。

陈■子一生喜读书,爱好栽花。据花说堂刻本张国泰原序说,陈■子
是在明亡以后,不愿做清朝官吏的高士,退归田园,从事花草果木的栽培
和研究,并兼授徒为业。晚年,他对社会风尚表示不满,认为一些人不是
在商界投机图利,就是投身宦海争取官职,对种植生产一无所知。这些在
《花镜·自序》里有充分的反映。他为使人了解花卉种植的方法,通过向
花农、花友调查访问,并结合对历代花谱的研究,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写成《花镜》一书。全书分6 卷,卷一“花历新栽”中,除占验和占候外,
授时部分,共分十项,列举各种观赏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卷二“课花十
八法”,包括课花大略,辨花性情法,种植位置法,接换神奇法,扦插易
生法,移花转垛法,浇灌得宜法,培壅可否法,治诸虫蠹法,变花摧花法,
整顿删科法等等内容。主要记述观赏植物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是全书的
精华。卷三、卷四、卷五,着重叙述花木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产地、
用途及栽培。卷六附记了一些观赏动物。

《花镜》与历代农书以粮食作物、蔬菜为主要内容不同。此书仅限于
观赏植物及果树栽培。对前人经验有较多科学的总结和精辟的见解。它是
我国较早的一部园艺专著。

《花镜》中记载了丰富的遗传育种知识,“课花大略”中说:“生草
木之天地既殊,则草木之性情焉得不异?故北方属水性冷,产北者自耐严
寒;南方属火性燠;产南者不惧炎威,理势然也”。指出植物种类不同则
本性不同,适于生长的地区也有所不同。还进一步指出如能了解和掌握植
物的特性,顺着植物的本性,使植物所要求的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也可以
在不同的地方栽培人们所需要的植物,即“在花主园丁,能审其燥湿,避
其寒暑,使各顺其性,虽遐方异域,南北易地,人力亦可以夺天功”。

在“接换神奇法”中,陈■子说:“凡木之必须接换,实有至理存焉。
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
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换之得其传耳”。这些论述,虽然有些
夸大之处,但说明通过嫁接可以改良花木品质;可以定向的培育出人类所
需要的植物。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园艺生产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于接穗的选择,王祯在《农书》中记载:“凡接枝条,必择其美。
宜用宿条向阳者,气壮而易茂。”陈■子对此加以发展而阐述道:“其接
枝亦须择其佳种;已生实一、二年,有旺气者过■乃善。”“凡接须取向


南近下枝,用之则着子多。”明确指出除要选择佳种外,还要选择已结过
果一二年并且是向南近下的丰产枝条。反映出作者不仅认识植物生长发育
的阶段性,而且认识到选择丰产强壮枝条在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对选择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于谈到桃树育种时说:“取佳种
熟桃,连肉埋入土中,尖头向上。”强调实生繁殖必须选择佳种,播种时
尖头向上,才易发芽。《花镜》对我国古代育种的成绩,有较具体的记述,
如指出牡丹为花中之王,北地最多。共记载了牡丹131 个品种、芍药88
个品种、兰花35 个品种、梅花21 个品种、莲花22 个品种、菊花152 个品
种、荔枝75 个品种等。此外还描述了金鱼的许多品种,表明我国古代选育
出的植物和动物品种之多。

《花镜》在进一步总结扦插时说:“不外宜阴忌日四字。”其意是扦
插要选择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这样可使水分不致失去平衡,保证
植株成活。在种植期的问题上,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