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学算笔谈》中,华蘅芳指出:“一切算法,其初皆从算理而出。
惟既得其法,则其理即寓于法之中,可以从法以得理,亦可舍理以用法。
苟其法不误,则其理亦必不误也。”正确地阐述了数学理论与方法之间的
辩证关系。他又说:“凡天文之高远,地域之广轮,居家而布帛粟菽,在
官而兵河盐漕,以至儒者读书考证经史,商贾持筹权衡子母,算不待治于
算,此又算之切于日用,斯须不可离者也。”对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其
认识又是唯物的。对于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他有许多具体的论述,如
“论看题之法”,“论驭题之法”,等等。他对学生作数学习题的规定要
求遵循的步骤为:“一必详载题目;二必解明算理;三必全写算式,与其
简也宁繁;四必用格式影写,与其作草书宁可作正书。”这样的严格要求
也颇中肯綮。
华蘅芳的《学算笔谈》在19 世纪90 年代被各地再版多次,作为许多
学院和新式学堂的数学教材。如陕西刘光■(1843—1903)于1897 年序刻
《学算笔谈》前六卷,为其主讲之味经书院的教本,湖南王先谦(1842—
1917)主办、梁启超(1873—1929)主讲之长沙时务学堂算学课也习《学
算笔谈》。
同华蘅芳的数学著述相比,他对西方近代科学包括近代数学的翻译工
作有更大的成就和影响。
华蘅芳与D.J.玛高温(Macgowan)合译的第一部书,是《金石识别》
12 卷,1869 年译成,1872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初刊。原著是美国著名地质
学家和矿物学家J.D.。。 代那(Dana,1813—1895)的《矿物学手册》(Manual
of mineralogy,1848)。这是首次将近代矿物学和晶体物理学知识系统介
绍到我国。译完《金石识别》之后,华蘅芳认为“金石与地学互相表里,
地之层累不明,无从察金石之脉络”,于是再接再励,仍与玛高温合作,
译英国著名地质学家雷狭儿(即C.赖尔,Lyell,1797—1875)的《地学
浅释》(Elements of geology,即《地质学纲要》,第6 版,1865)38
卷,1871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初刊。这在中国最早介绍了赖尔的地质进化均
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此外,华蘅芳还同傅兰雅合译了比利时V.谢里哈(Scheli…ha)《防
海新论》(A treatise on coast defence,1868)18 卷,1871 年上
海江南制造局初刊。此书联系战争实际介绍了水路攻守之法。他同金楷理
(C。T。Kreyer)则合译了《御风要素》3 卷(1871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初刊)
和《测候丛谈》 4 卷(1877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初刊),分别介绍了海洋台
风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知识。译成未刊的还有《风雨表说》和《海用水
雷法》。
在同外国人合作译书的过程中,华蘅芳发觉傅兰雅精于数学,又“深
通中国语言文字”,于是决定继李善兰、伟烈亚力翻译《代数学》、《代
微积拾级》之后,同傅兰雅合译西方近代数学书籍,以“补其所略”。20
余年间,出版了以下7 种:
《代数术》(Algebra,英国人W。华莱士(Wallace)撰,原载《大英
百科全书》第八版,1853)25 卷,1872 年初刊;
《微积溯源》(Fluxions,华莱士撰,同前)8 卷,1874 年初刊;
《三角数理》(A treatise on plane and spherical trigonome…try,
英国人J。海麻士(Hymers)撰,1858)12 卷,1878 年初刊;
《代数难题解法》(A panion to Wood’s algebra,英国人T。 伦
德(Lund)撰,1878)16 卷,1879 年初刊;
《决疑数学》(Probabilities,英国人T。加洛韦(Galloway)撰,
原载《大英百科全书》第八版,1853;Probabilities,chances,or the theory
of averages,英国人 R。 E。安德森(Anderson)撰,《钱伯斯(Chambers)
百科全书》新版,1860)10 卷,1880 年初刊;
《合数术》(即《代数总法》, Dual arithmetic,美国人O。 白尔
尼(Byrne)撰,1863)11 卷,1888 年初刊;
《算式别解》(一作《算式解法》, Alyebra made by easy,美国人
E。 J。 休斯敦(Houston)、 A。 E。 肯内利(Kennelly)合撰,1898)14
卷,1899 年初刊。
译成未刊者还有《相等算式理解》、《配数算法》等。
在上述各书中,华蘅芳介绍西方数学家的代数学、三角学、微积分学
和概率论,所含数学知识比李善兰的书丰富得多,内容也比较新颖。如《决
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编译的概率论著作,介绍了人口估测、人寿保险、
预求定案准确率和统计邮政、医疗事业中某些平均数的方法,令人耳目一
新;还详细叙述了西方概率论史,涉及著名数学家约30 人,这就增进了中
国数学界对西方数学界的认识和了解。《代数难题解法》和《算式别解》
都是原书刚刚出版,第二年就译出刊行,及时反映了当时西方数学的水平。
在翻译技巧方面,华蘅芳主张“其文义但求明白晓畅,不失原书之真
意”,后人称赞他“译书文辞朗畅,足兼信、达、雅三者之长”。他所译
的关于数学、地学等方面的书都得以广泛的传播,在中国科学现代化的进
程中起了启蒙的作用。
华蘅芳的一生,是勤奋读书、著书、译书、教书的一生。他“平生受
各大吏知遇,币聘争先,未尝一涉宦途”,而“澹忘荣利,务崇敛抑”,
“暮年归隐,惟以陶育后进为事”,“敝衣粗食,穷约终身”,体现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华蘅芳的一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凡事须经“目验手营”
的“实事实证”精神。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在家乡同徐寿一道研究光学时
就动手把水晶图章磨制成长条三棱镜作过白光的分色实验,为验证弹道呈
抛物线则在野外进行过实弹射击。中年时代,则在南京设计制造成功了我
国第一艘以蒸气为动力的轮船,试制成功了硝酸。到了晚年,他曾在天津
自制并放飞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第一个氢气球,亲手操作过德国新式试弹速
率电机。1889 年他送表弟赵元益(1840—1902)出洋时,写下了“经过赤
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用生动的譬喻说明了科学知识来源
于对自然现象的实际观察和科学归纳。我们知道,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
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
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
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自古“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成了旧知识分子的通
病。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主要是作为数学家的华蘅芳,却能崇尚实验,躬
身实践,这无愧地代表了中国知识界冲破旧学术传统、投身于近代科学研
究新潮流的正确方向。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华蘅芳:行素轩算稿,梁■华氏刊本,1882。
'2'(清)华蘅芳:算法须知,见傅兰雅主编《格致须知》,1887。
'3'(清)华蘅芳:西算初阶,见冯绍芬等辑《西算新法丛书》,1896。
'4'(清)华蘅芳:行素轩文存,清光绪年间抄本。
'5'(清)华蘅芳:行素轩诗存,清光绪年间抄本。
'6'(清)华翼纶等辑:华氏山桂公支宗谱,诒■堂版,1872。研究文
献
'7'杨模:锡金四哲事实汇存,1910。
'8'钱基博:华蘅芳传,江苏教育,4(1935),5、6 合期,第394—
404 页。
'9'李俨:华蘅芳年谱,学艺,18(1948),第27—32 页,
'10'王渝生:华蘅芳——中国近代科学的先行者和传播者,自然辩证
法通讯,7(1985),2,第60—74 页。
徐建寅
曾敬民
徐建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1845
年3 月7 日)生;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901 年3 月31 日)卒于湖
北汉阳。化学、物理学、军工技术、造船。
徐建寅是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者徐寿的次子。他出生在鸦片战争以后,
当时中国正面临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一些具有进步思
想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之长技以
制夷”的对策。在当时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家学熏陶下,徐建寅在童年
时就勤奋好学,善察隐微。从少年时起,就随父亲钻研科学书籍,进行科
学实验,立志从事科技工作。17 岁,随父入曾国藩幕府。18 岁,又随父入
安庆大营军械所,协助其父和华蘅芳等试制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徐建寅才思敏捷,在设计和造船过程中帮助父亲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的难
点。
1867 年,徐建寅随父亲到上海江南制造局继续建造轮船。他先后参加
了“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轮船的建造工
作。还参与制造枪炮、弹药、硫酸、硝酸、硝棉火药和雷汞等,并曾替代
父亲出差四川等地,协助仿设机器局。1868 年,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
徐建寅又与英国人傅兰雅(J。Fryer)、金楷理(C。T。Kreyer)等合作翻译
近代西方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著作。由于他的多方面才干,1873 年被任命
为江南制造局提调。
1874 年,徐建寅奉调天津制造局督办造镪水。他亲自操作,很快造出
了价廉物美的硫酸。次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因赏识徐建寅的才能,将他调
至山东总办山东机器局。徐建寅到任后,亲操规尺,绘图定造,亲自购置
机器,办事效率极高。连英国人G。J。莫里逊(Morrison)也称赞说,山东
机器局“全部系在中国人监督下装配起来的,没有雇用一个外国人。所有
的机器都完美地转动着,没有丝毫震荡。这种良好的成果应归功于总办徐
(建寅)。”
1879—1881 年,徐建寅任驻德使馆二等参赞,赴德、英、法等国考察
科学技术,订制铁甲战舰。他在欧洲参观了许多工厂和科研机构,不但了
解到德国军队的编制和训练情况,还参观了德国议会,写成《欧游杂录》
这部珍贵的科学技术史料。
1886 年,徐建寅被曾国荃调往金陵,督办金陵机器局。在该局,他炼
成铸钢,并仿照西方制造后膛抬枪,还仿西洋办法进行人事机构和工资改
革。1889 年,他代表曾国荃处理镇江教案,“以一人独当数国,据理辩论,
不亢不卑,未及三月,竟得和平结案”,深受曾国荃赏识。1890 年,他被
调赴湖北,会办湖北铁路局,勘探了大冶的煤矿。1895 年,光绪帝特旨召
见,派往天津、威海卫,调查甲午战事失败的原因。1896 年,充任福建船
政局提调。
1898 年戊戌变法时,徐建寅被任命为新设立的农工商总局“督理”,
“赏给三品卿衔,一切事件,准其随时具奏”。变法失败后,他借口“扫
墓”回乡,从此放弃政治改革的念头,但他热爱科学技术的心却依然如故。
1900 年,他被张之洞调往武汉,先任湖北营务处暨教吏馆武总教习,后任
汉阳钢药厂(即武汉兵工厂前身)总办。1901 年3 月31 日因试制无烟火
药失事,以身殉职。
徐建寅一生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他和傅兰雅等合作翻译了大批西方科技书籍,最早将西方近代分
析化学、声学以及电学的基本知识,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徐建寅一生著译甚丰,据统计,他的译作共有25 种,其中《运规约指》、
《化学分原》、《器象显真》、《汽机新制》、《汽机必以》、《声学》、
《电学》、《艺器记珠》、《谈天》、《水师操练》、《轮船布阵》、《格
林炮操法》、《德国议院章程》、《德国合盟纪事本末》、《测地捷法》
等15 种已出版发行,其余10 种,即《汽机尺寸》、《造船全法》、《摄
铁器说》、《绘图船线》、《石板印法》、《造硫强水法》、《营城要说》、
《炮与铁甲论》、《年代表》、《德国海军章程》,据文献记载已经译出,
但未出版。他的著作有《兵法新书》、《欧游杂录》和《水雷录要》。另
外,他在《格致汇编》上还发表论文9 篇,译文1 篇。
徐建寅和傅兰雅合译的许多科技书籍,反映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水平。他们所选译的大部分著作是19 世纪60 年代欧美流行的科技名著。
这些著作的汉译,对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一定
的作用。现检其要者介绍如下:
《化学分原》是徐建寅和傅兰雅合译的一本化学著作,全书共2 册8
卷,附插图59 幅,约8 万字,1871 年江南制造局出版。此书原本是1866
年出版的一本欧洲化学名著,书名为《实用化学及分析化学导论》(Anintroduction to practical chemistry, inclu…ding analysis),原作
者是英国化学家J。E。包蒙(Bowman),后经英人蒲陆山(C。L。Bloxam)增
订。《化学分原》一书的内容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主要介
绍定性和定量分析仪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定性和
定量分析方法。该书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一本分析化学译著,也是中国近代
化学奠基性著作之一。徐建寅和傅兰雅翻译此书时,既无英汉词典可查,
又无旧译化学著作可供参考,许多化学名词术语都由他们新创译名,所以
他们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声学》和《电学》是徐建寅和傅兰雅合译的有关物理学方面的两部
名著。《声学》是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声学专著,全书共2 册8 卷,出版
于1874 年,原著者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J。丁铎尔(Tydall)。该书详细
叙述了声学基本理论和实验内容,比较准确地介绍了许多物理概念,直到
20 世纪初,介绍到我国的声学知识基本上没有超过该书述及的范围。《电
学》共8 册10 卷,出版于1879 年。此书英文原本为H。M。诺德(Nood)编
的《电学教科书》(The student’stextofelectricity),该书叙述了电
的发明史以及静电学、静磁学、生物电、化学电、热效应、磁效应、电磁
感应、电热器、电报、电钟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
了19 世纪60 年代以前的电学基本知识。《声学》和《电学》都是根据欧
洲当时较新的版本译出的,徐建寅的翻译介绍工作,对我国近代物理学的
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远规约指》是徐建寅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书。全书共3 卷,
插图136 幅,约3 万字。原本出版于1855 年,原著者是英人白起德,内容
为初等实用几何学,介绍了作各种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求面积的公式。该书
于1868 年5 月开始翻译,1870 年出版,是江南制造局最先译出的3 本书
(另两本是《汽机发轫》和《金石识别》)之一,也是该局出版书籍中销
售最多的书之一,它是中国近代数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译者。
《谈天》一书的中译本出版于1859 年,是由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
(A。Wylie)合译的,原本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J。赫歇尔(Herschel)所
著的《天文学纲要》(The outline o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