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
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欲求仙者,要当
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这
种说教则又是他头脑中儒家思想的反映了。
关于宇宙万物的根源,他认为都是依靠气来生成的,人也包括在内。
他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至理篇》)他所谓的“气”是指充满宇宙间极其细微的原初物质。关于
形与神的关系,他认为有形的人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他说:
“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
气竭则命终。”(《至理篇》)所以他的结论是精神依存于形体。这些则是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过这些见解很可能是从东汉《太平经》接受而来
的。
葛洪在热衷于炼丹术的同时,勤奋地钻研医术,可以说是东晋时期对
我国医学贡献最大的古代杰出医学家。
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著有一部百卷本的《玉函方》,虽
然此书后来失传,但从他的自序可知,此书是他在“周流华夏九州之中,
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
曰玉函”。他的另一部医著是《肘后备急方》,后代做了一些整理,至今
仍然流传,从这部著作可以看到葛洪在医学上所做的伟大贡献。《肘后备
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经梁代陶弘景增补,改名为《肘后百一方》;
以后,又经金代杨用道再度修订整理,更名为《广肘后备急方》,现今流
传的版本,即是经杨用道增订的。从这个版本基本上还能分辨出葛洪本人
的医学成就。
1.可贵的医学思想
葛洪皈依道教,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醉心于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
老。在这个过程中,他为了广泛收集资料,也为了寻觅理想的炼丹场所,
曾经“周流九州之中”。在与民间广泛、深入的接触中,他深感民间疾病
的发生和传染,常常因为缺少医者,而又无简易的自疗方法,只好坐以待
毙。他深感有必要编撰一部简易应急的医方书。在《肘后备急方》序言中,
他深有感慨地说:鉴于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等这些古代经
方,大多卷帙浩大,有的竟达千卷,非常混杂烦重,而且很难求得一部这
类巨著;加上这些著作中所用大多珍贵的药品,也非一般贫穷病家所能办
得到的。因此,他在自己已有的一百卷《玉函方》的基础上,收集各种简
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和单验方,在不得已需要用药时,也都是选用一些价廉
效显、山村僻壤易得的药物,有的根本不需到市肆去购买,都是一般草石
之品,所在皆有。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他编撰成《肘后备急方》3 卷(后世整理成8 卷)。
书名“肘后”指可随身携带于臂肘之后,“备急”则多用于急救之病症,
这与现代之“急救手册”具有同等的含义。葛洪的医学思想具有可贵的群
众性。药品用的是廉价易得之品,治疗技术也力求简便易行,如对古代的
针灸技术,他只倡用灸疗法,因为针术非一般患者所能掌握,而灸术则人
人可做。施灸部位(穴位),他总是通俗、明确地提出大致的位置,如“两
乳间”、“脐下四寸”,而绝少用穴位名。这样,就达到了他自己所说的:
“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篱之内,顾眄可具。”这也就是《肘
后备急方》之所以能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2.在传染病学方面的成就
传染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古来已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总
结了当时在发热性传染病方面的成就,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张仲景的诊
疗系统,素以严谨著称。葛洪基于自己的医学思想,认为张仲景及其所遵
循的《黄帝内经》那一套不适用于穷乡僻壤,更何况伤寒学体系已不能完
善地驾驭全部发热性传染病的诊治。他指出古代治疗伤寒的麻黄汤、桂枝
汤、柴胡汤、葛根汤、青龙汤、白虎汤等20 多张方子,都是“大方”,复
杂难备,因而另行设计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效方,以应贫穷山村之需。
自古以来,都把热性传染病归入伤寒,认为是伤于寒邪所致,且有“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医界一般也都在这个窠臼里转圈。葛洪敢于
跳出这个圈子,提出“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这里应注意的一
是“疠气”,一是“相注”。由于《肘后备急方》重在提供易简方剂,不
是论述医理的专著,所以他对“疠气”并未深入论述,但他已经跳出伤寒
的藩篱。这一学说到了明代,发展成“疠气”说及“杂气”说,从而建立
了温病学派的新学说。葛洪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温病学说的先河和萌芽。
至于“相注”,则是指这些“疠气”所致的病症,能互相染易,明显是指
传染病。正是在这种不满足于“伤寒”的新的思想指导下,使他在我国传
染病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葛洪对许多急、慢性传染病的记载,在我国医学文献中是首次记录,
其中有的甚至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这些疾病包括:
(1)天花: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提到:那一年有一种流行传染病,
发病时,全身包括头面都长疮,不多久就遍及全身,全身发红似火,随后
疮里灌脓变白,如不很好治疗,大多死亡;如果不死,病愈后,留下疮疤
并变为黑色。这些描述,正是天花的全过程,在国内是最早的记录。
(2)流行性钩端螺旋体病;或称出血热。书中指出,那一年又有一种浑
身发黄的病。起病时只觉四肢沉重,精神不爽,不多久,黄色由双眼遍及
全身,并且有全身出血的现象,也可致人于死。
(3)黄疸性传染性肝炎:周身发黄,胸部胀满,四肢觉肿胀,有时出汗
也是黄色的。
(4)恙虫病:这是一种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在
《肘后备急方》中,葛洪提到一种沙虱病,其病状是:初起皮肤上红赤色,
大小与豆黍米粟粒一般,用手摸之其痛如刺。几天后,全身疼痛发烧,关
节疼痛,活动不便,以后皮肤的病变结痂,厉害的可致人于死。这一记载
包括发热、皮疹、焦痂及其得病之经过,与恙虫病相同。此病一般认为是
日本的桥本伯寿于1810 年最早报道,其病名叫“都都瓦”,较葛洪之描述,
实晚了千年以上。
(5)结核病:类似结核病的记载,在葛洪之前的医家可能早有提及,但
均不如葛洪的具体、明确和详尽。他认为,有一种尸注鬼注病,得病者症
状很多,可多至36 种,99 种,但大多有发热畏寒,精神恍惚,说不出具
体病痛所在,却又无处不感难受。这种病可拖得很长,经年累月,最后竟
疲困消瘦致死,死后又可传染给他人,甚至全家。对这种慢性感染的描述,
是较典型的结核病。
3.在寄生虫病方面的成就
古代对疾病的病源体只能靠肉眼观察,故微生物在当时无法发现。医
学昆虫虽小,却能被认真的“有心人”所发现,葛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恙螨:这是一种只有针尖大小的传播疾病的医学昆虫。葛洪在书中
提到,可以用针把这种恙虫(当时叫沙虱)挑起,它的形状与疥虫相似,只
有放在指甲盖上对着日光观察,才能看清。疥虫是一种皮肤寄生虫,只有
0。25×0。3 毫米大小,葛洪把沙虱与疥虫相比,可见当时他已经知道疥虫,
熟悉疥虫的形态。一般医学界认为疥虫是阿拉伯医生阿文佐亚(Avenzoar,
1113—1162)发现的,这比葛洪晚了800 年以上,至于恙螨,则更是近代才
得以见到,就更无法相比了。
(2)血吸虫病:这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门脉血管系统中的寄生虫。《肘
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中溪毒、射工、蜮等病,描述人在溪水中或溪边受感
染,起初可有恶寒发热,皮肤上也有小疱,并可引起疱痢,即发热头痛,
四肢烦懒,并有大便下痢的症状,在江南、东间诸县,流行此病。这种下
痢及发热、皮疹的病症,与现代描述的血吸虫病(急性期)相似2)。
此外,葛洪在书中对疟疾、狂犬病、痢疾、马鼻疽等传染病及寄生虫
病的记载不再赘述。
4.症状学及治疗学方面的成就
就症状学而言,《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各种各类不同疾病和不同
病证,都很简炼精当,从上述对天花、结核、黄疸性肝炎等症的记载,已
可见一斑。这里拟再提一下他的两项特殊成就。其一是对不同类型的脚气
病的描述。他认为脚气病首先是在岭南、江东等地发现和流行的。病开始
时不太觉得,来得较慢,只感双脚发麻微胀痛,随后可出现双小腿浮肿,
或双腿乏力,腹部胀满。也可侵犯腹部,发病后很快死亡。这些症状符合
现代所说的维生素乙缺乏症的两种脚气病,即干性和湿性脚气病,湿性者
主要表现为腿肿发麻;干性者又称心脏型,虽无水肿,但侵犯心脏后可突
然发病死亡。这些记述是相当典型的。其二是书中所载的“角弓反张”症
状,患此症后,全身肌体强直痉挛,尤其背肌收缩导致头颈极度向后弯曲
如弓,故称“角弓反张”,这一仔细入微的观察,与现代所说的破伤风类
病症相同。葛洪所用的“角弓反张”一词一直被临床沿用。
关于治疗学方面,葛洪的贡献更是突出。
首先,在治疗被■犬(即疯狗)咬伤时,创造性地提出“仍杀所咬犬,
取脑傅之,后不复发”。这种以同一疯狗的脑髓敷伤处治疗的方法,是否
果真能达到“后不复发”的效果,尚待证实,但这种基于古代“以毒攻毒”
的治疗思想,却是至可宝贵的。近代曾证实,狂犬是由于狂犬病毒所致,
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从伤口进入体内,并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
导致狂犬病发作。狂犬的脑髓及唾液中均有大量病毒存在,这是客观存在
的事实。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正是从脑组织分离和培养狂犬病毒,并制成
病毒疫苗,治疗该病的。这种方法,现在称为被动免疫治疗。因此人们常
把葛洪的上述治疗方法,称为免疫治疗思想的萌芽。
其次,葛洪提出了许多特效的治疗药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脚气
病和疟疾的药物。在脚气病的治疗方面,他提出用大豆、牛乳、蜀椒和松
节松叶等来治疗脚气病。现代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中包含有较
丰富的维生素乙,用其治疗脚气病效果较理想。关于疟疾的治疗,该书中
曾提及疟疾种类较多,计有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等多种。其
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计有常山、鼠妇、豆豉、蒜、皂荚、鳖甲等,这些
药物在治疗疟疾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虽然有的有副作用或毒性,但在古
代仍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青蒿治疗法,其法是将“青
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这一思
想的启示下,对青篙作了研究,发现青蒿中含有青篙素,这是一种新型的、
优质的特效药,它与以往的奎宁、氯喹等不同,对于恶性疟疾,特别是脑
型的恶性疟疾,以及对氯喹等具有抗药性的疟疾,均有理想的疗效,被现
代药学界誉为继氯喹之后抗疟史上的一个突破。应该指出的是,青蒿中所
含的这种有效成分,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物质,在加热后即失去其抗疟性
能。而葛洪在书中摒弃了中药最常用的熬汤的剂型,改用绞取汁的方法,
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其认真观察和深入实践的科学精神。
《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出不少我国古代独特的治疗技术。这里再略举
几例。
捏脊疗法:其方法是令病人伏卧床上,医者用双手的手指拈取患者脊
柱旁的皮肤,要深取,使其略有痛感,并从龟尾(就是尾脊处)往上,一直
到项背顶端。这种方法治疗腹痛,尤其是儿童疳积病,效果甚佳,至今仍
为临床常用。
食道异物疗法:在进食时不慎将鱼骨鲠喉或误将其他异物吞入食道
时,葛洪采用的方法是:将一团薤白放入口中咀嚼,使其变柔软。然后以
绳系住这团薤,令患者整团吞入,直至鲠骨处。因薤系粗纤维,当即将异
物裹入。此时医者手拉绳端,将异物拉出。如果异物较大,如误吞钗,也
是用一大团干萎的薤,煮熟后,切食一大团,和钗一起进入腹中,再排出
体外。
葛洪还大量记录各种食物、药物中毒的治疗方法,其中有野葛、狼毒、
杏仁、水银、羊踯躅、半夏、附子、莨菪、毒菌、毒肉等等,其所用的解
毒剂有甘草、大豆、鸡蛋、荠■等等,这里有的是服用后起化学中和作用
而解毒,也有的是催吐使毒物立即吐出,都有一定的效果。对于昏迷不醒
人事的病人,他的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是用灸法,灸人中穴、膻中穴等,
在没有灸艾等材料时,他主张用手指甲切鼻柱下,也就是掐人中穴的方法,
至今在医疗中及民间仍是常用的急救方法。
《肘后备急方》不失为一本简易急救疗法手册,各种药物、治疗技术,
大多是易得、易于掌握的方法,葛洪的医疗技术被后世誉为“简便验廉”,
是最高度的概括。他的这些诊疗思想和方法技术,对中医的发展起着较大
的影响,尤其是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走方医、铃医等学派,与葛洪有较密
切的关系。
文献
原始文献
1)按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记载,葛洪享年61 岁。而《晋书·葛
洪传》则谓葛洪终年81 岁,那么应是在晋哀帝隆和二年(公元363 年)去世。
但《晋书》又提到“洪后又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乃止罗浮山,旋
忽卒。邓岳至,不及见”。而按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晋成帝咸和
五年邓岳始领广州刺史,康帝建元二年岳卒,其弟逸代之。”所以葛洪至
迟当卒于建元二年。据此,《太平寰宇记》谓洪卒年61 岁之说为是。
2)近年有人认为《肘后备急方》中的沙虱病应是现代的血吸虫病,而
射工这一类病才是恙虫病(见《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
要》,第67 页,1990)。这个问题目前尚难下定论,有待深入探讨。这里
姑且按蔡景峰过去(1979)的意见叙述。
'1'(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王明校释本,中华书局,1980。
'2'(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
研究文献
'3'(唐)房玄龄等:晋书·葛洪传,中华书局,1974。
'4'陈国符:葛洪事迹考证,见《道藏源流考》上册,第95—98 页,
中华书局,1963。
'5'王明:论葛洪,见《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第55—98 页,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袁翰青:推进了炼丹术的葛洪和他的著作,见《中国化学史论文
集》,第177—192 页,三联书店,1956。
'7'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见《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总第584—
585 册,涵芬楼影印,1926。
'8'太清金液神丹经,见《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总第582 册,涵芬楼
影印,1926。
'9'蔡景峰:《肘后备急方》的科学成就,新医药学杂志,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