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45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45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要简捷得多。

麟德历的另一个创举是破除自古以来的章■纪元的方法,废闰周而直
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发明二十四节气之前,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
闰月都是按一定的闰周排定的。四分历以十九年为一章,在一章中,设七
个闰月,此十九年就是闰周。在南北朝的历法中,都各有自己的闰周。然
而,闰周只能决定哪一年为闰年,却不能确定闰在何月,故西汉太初历作
出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规定。以后的各家历法都沿用这一规则,但却保
留既定的章■纪元、以闰周定闰月的制度。这两套制度是重复的,闰周和
章■绍元的制度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的东西。然而,由于各家学派
斗争激烈,改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有远见、胆略和威望。李淳风毅
然决定废除章■纪元,也是历法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

麟德历也沿用皇权历中推算五星运动的先进方法,它不但考虑到日行
盈缩的影响,而且也在历法计算中考虑到五星的不均匀运动的问题。在麟
德历中,分别给出了各个行星的近地点位置和在各个季节的加减日数。举
例说,麟德历所测木星近日点在春分,据研究,这与当时木星实际近日点
位置仅有7 度的误差。而皇极历和大业历都定在立春附近,误差达30 度以
上。可见麟德历不仅使用了皇极历创立的五星运动的先进计算方法,而且
在数据精确度上也有了大的提高。

早在西汉时,人们就已开始创立月行迟疾的粗略计算方法,至刘洪时
正式应用于历法之中。何承天曾想以定朔安排历日,受到皮延宗的反对而
作罢。后刘焯用定朔而未得到行用。唐初傅仁均才正式试用定朔。因贞观
十九年(公元645 年)出现四个连大月,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再次失败。
麟德历再次改用定朔,为了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规定了进减朔的方法,
以小余在1316 以上进为大月,小余在24 以下减为小月,迁就解决可能出
现四个连大月或三个连小月的问题。以后诸历都沿用与此类似的进朔法,
直到授时历才废除这种避免四大三小的规定。从麟德历开始,定朔法才在
我国历日制度中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总之,麟德历是一部著名的历法,它不但被列为唐代三大名历之一,
而且在中国历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麟德历的缺点是未考虑岁差。

自司马迁写《天官书》,载天文星官、五星凌犯及天文星占诸事,实
开历代正史天文志之先河。两汉书《天文志》无甚创新,至《晋书·天文
志》为之一变,除包括传统的内容以外,还包括天体理论、仪象、盖图、
地中、晷影、漏刻等天文理论和观测的内容,这就大大加强了它的科学内
容和涉及的范围,对于天文学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必须指出,在李淳风撰写《晋书·天文志》以前,沈约已著有《宋书·天
文志》,其中就有论天三家及观测仪器的简略记载,李淳风是受到它的启
发和影响的。但是,从内容和所引文献来看,《隋书》、《晋书》“天文
志”要比它丰富得多,天文学的水平也要高些。

《晋书·天文志》可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详细地整理和研究我国古
代天文学史的综合性著作。《隋书·天文志》又进一步补充了《晋书·天
文志》缺漏的文献,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我们今天能够较完整地了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与李淳风的工作分不开的。

此外,李淳风还曾编定和注释算经十书,对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也起
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李淳风:麟德历,见《新唐书·历志》,中华书局,1975。

'2'(唐)李淳风:晋书·天文志、律历志,中华书局,1974。

'3'(唐)李淳风:隋书·天文志、律历志,中华书局,1973。

'4'(唐)李淳风:乙巳占,十万卷楼重雕本,1876。

研究文献

'5'朱文鑫:历法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
'6'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7'(清)李善兰:则古昔斋算学·麟德历解,1867。
姜师度

程鹏举
姜师度魏州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左右生;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卒。水利。

姜师度以明经(科举课目之一)入仕途。初期先后任丹陵(今四川丹棱)
尉、龙岗(今河北邢台)令。人皆称其为官廉洁,有清白之誉。神龙(公元
705—707 年)初年,数迁至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刺史河北道巡察兼支度营
田使。他为官勤勉,对沟洫水利很有兴趣,颇富谋略。当时北方契丹民族
时常对唐王朝发动袭扰,他在蓟门附近(今居庸关)开沟引水,防备契丹骑
兵。

唐代边防以北方为主,军饷大多要由关中一带输送。由于隋代永济渠
(由山东往北达天津)北段这时已难以通航,海运任务很重,损失也很大。
姜师度在蓟州(治今蓟县)沿海,循曹操所开旧渠遗迹,开成平虏渠。运道
大通,海运停止,节省大量经费。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大理寺卿。景云二
年(公元711 年),又迁司农卿。

开元(公元713—741 年)初,姜师度出任陕州(治今三门峡市西)刺史。
州西数里的太原仓,是水、陆运的枢纽。姜师度设计了一条坡道,可从仓
库直接将米倾入船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被拜为太子詹事。时唐玄宗将
营州迁治柳城(今辽宁朝阳),以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修筑使。

开元六年(公元718 年),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韩阳镇)设河中府,
姜师度被任命为府尹。境内安邑(今运城东北5 公里)的盐池,是朝廷财政
重要来源之一。因为洪水的问题,当时几乎不能产盐。姜师度规划、组织
开浚排水沟渠,设置盐屯,财政收入大增,百姓也得到实惠。

不久,姜师度又迁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他开渠将洛水、黄河引
入原有通灵陂,恢复朝邑、河西两县(今大荔、韩城两县之间)荒地2000
多顷,设10 余屯,收获甚丰。玄宗游幸至长春宫(在今大荔),大加褒扬,
加金紫光禄大夫,升为将作大匠。

除了在蓟州、蒲州、同州的水利工程外,姜师度还曾在贝州经城(今河
北巨鹿东25 公里)开张甲旧河;在沧州清池(今沧州东南20 公里)开渠引浮
水入毛氏河、漳河消除内涝;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修利俗、罗文两条灌渠
并筑堤防水;还曾开渠入长安城,起供水兼运输之用。


姜师度非常热衷于水利工程,每到一地都要想方设法地进行,当时有
不少人批评他不惜民力。虽偶尔也有失败的工程,但大多为各地留下长久
之利。因此流传着姜师度“知相地”、“一心穿地”的说法。

文献

'1'(后晋)刘■等:旧唐书·姜师度传,《二十五史》本,开明书店,
193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姜师度传,《二十五史》本,开明书
店,193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五史》本,开明书店,
1935。

瞿昙悉达

陈久金
瞿昙悉达籍贯、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670—730 年。天文学。

瞿昙悉达是印度裔的中国人,大约早在南北朝时,其祖先就已移居中
国。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从事天文工作的世家。据《新唐书·历志》记载,
瞿昙悉达的父亲瞿昙罗,在高宗时曾担任太史令职务,在麟德年间(公元
664—665 年)作经纬历与麟德历参用,又于武则天圣历年间(公元698—700
年)受诏作光宅历,均因与传统历法有异而未得颁行。从经纬历一名,知其
是用黄道坐标计算的,唐志说“其术有黄道而无赤道,推五星先步定合”,
正反映出印度历法的特点。瞿昙罗的这些专长,被瞿昙悉达继承下来,为
翻译《九执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瞿昙悉达大约于青年时代就进入太史监做天文工作,于景云三年(公元
712年)奉■主持修复后魏天文学家晁崇于永兴四年(公元412年)制造的铁
浑仪,这时他已担任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史监的官。据《新唐书·历志》记
载,瞿昙悉达于开元六年(公元718 年)奉■翻译《九执历》。《开元占经》
也是他奉■编修的,编纂的时间不详,其中载有“见行麟德历”和神龙历
以前所有历法的积年日法,但未提及大衍历(公元729 年颁行),故其成书
年代大约在开元六年至十六年之间(公元718—728 年)。开元二十一年(公
元733 年)瞿昙■(瞿昙悉达的第四子)、陈玄景等控告大衍历剽窃九执历的
成果,事未涉及瞿昙悉达,证明当时他已去世。

《开元占经》共120 卷,约60 万字。杂采自上古以来各家天文星占等
书达300 余种,辑录汇编而成。编纂《开元占经》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星
占服务的,但其所包括的内容却大大超出了星占所需要的范围。它实际上
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座重要宝库,为保存我国古代天文资料做出了无可
估量的贡献,其主要成就是:

(1)汇编了各家星占的原始文献,包括天、地、日、月、五星、二十八
宿的占文。星占的本身是属于伪科学,但古代天文学往往都是与星占术交
织在一起的,天文学往往寓于星占术之中,由星占术可以推知当时天文学
的发展水平。由于星占的需要,促使人们去观察天象,认识星座,观测它
们的位置;观察和探讨日月五星运动和交食的周期;观察这些天体的运动
速度及其方位的变化,由此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都与星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古代天象记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它系统地记载着中国二十
八宿古今距度的不同数值,为研究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度的起源提供了十
分珍贵的资料。它是保存《石氏星经》121 颗恒星赤道坐标的唯一文献,
使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能够保留到今天。
(3)系统地记录了甘、石、巫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数,为人们具体认识
三家星表提供了最详细的资料。
(4)系统地辑录了中国古代有关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结构及天体运动的
理论,为我们研究古代宇宙理论提供了条件。
(5)系统地记载了从中国有史以来直至神龙历所有历法的上元积年日
法及其他主要天文数据,为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
文献,对于古六历和神龙历等,这都是唯一的资料。
(6)系统地记载了麟德历的全部内容,由此可以校正新旧《唐书》所载
麟德历的错误,同时也补足了推入食限术、月食所在辰术、日月食分术等
未载的部分,使得麟德历的文献更加完备。
(7)载入《九执历》,使它能保留到今天,不但为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
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印度天文学史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历史
文献。
(8)辑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而这些著作后来大部分都失传了,很
多古代文献,只能通过它得知其大概的内容,其中以纬书的资料尤其珍贵。
《隋书·艺文志》称纬书81 篇,《开元占经》所引纬书竟达70 余种。纬
书现今几乎全部散失。《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在《开元占经》中,“隋
志著录纬书,尚十存其七八,皆孙■《古微书》所未见”。纬书中往往含
有某些科学的知识,《开元占经》大量保存纬书的内容,这也是一项重要
贡献。
由于此书是用于星占的,唐朝政府恐其流传出去于己不利,一直作为
秘本,严禁在社会上流传。至宋代时大约已经失传,直到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才由安徽歙县道士程明善从古佛腹中发现。随即刊刻发行,才得
以流传。目前所见各种版本《开元占经》的跋文有三种:万历四十四年程
明善的跋,万历四十五年张一熙的跋,以及万历四十五年程明哲的跋。跋
文内容均大同小异。在北京图书馆仅藏有一部载有程明善跋文的抄本。清
初则有一部载有御制序文的抄本,大约是康熙的手笔。现今较为流行的道
光版和四库版,都刊用张一熙的识语。

《九执历》并不是简单的译作,而是依据印度历法的法数重新编纂的,
文中也已汇入中国历法的特点,例如在求积日章中有求干支的方法。九执
历有显庆二年(公元657 年)和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两个历元,可见后一
个历元是在中国行用过程中改定的,其测定年代应在麟德历(公元665 年)
以前。九执历朔望月为29。530583 日,回归年为365。24669 日,恒星年为
365。2762 日,前两者的精度大致与元嘉历相当。

九执历的回归年、恒星年、朔望月和恒星月的数值,比唐朝麟德历、
大衍历都粗疏,且测定年代较久,所以预报交食不如大衍、麟德二历准确。
但是,九执历引进了许多西方天文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些概念和方法
是比较先进的。例如,1)九执历曾引进10 个印度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一笔
写成,书写方便,如将它引进中国历算,对于中国历算的发展将是很有利


的;2)九执历也引进周天360 度和60 进位的圆弧度量单位,朱文鑫评价说:
“以整度驭零分,运算最便”;3)九执历引入以日月视径和地影径推交食
的方法,再有推月视径大小变化的方法,也就更为精密;4)九执历推算交
食时引进了黄平象限的概念,指出地平经纬随方而变迁,曰随方眼,用以
判断各地不同食分,又以黄道周分各节而记时,曰断节著,这是中国天文
学家尚未认识到的;5)九执历所用太阳远地点的位置、黄白交点的运动周
期以及月行迟疾大差、日行盈缩大差都比当时的汉历精确。然而,当时中
国天文学家对外来文化大多采取排斥的态度,没有将这些先进的东西学到
手,融会贯通。致使九执历湮没无闻,这是很可惜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 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四库全书》本,中国书店影印,1989。
'2'瞿昙悉达:九执历,见《唐开元占经》,《四库全书》本。(传抄
中有大量错误,清徐有壬有校本手稿流落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图书馆。)
研究文献

'3'(清)顾观光:武陵山人遗书·九执历解,同治年间刻本。

'4'薮内清:九执历研究,东方学报,1979,36,第29—48 页。
'5'晁华山:唐代天文学家瞿昙■墓的发现,文物,1978,10,第49—53 页。
'6'陈久金: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4,。。 
第321—327 页。
王希明

杨怡

王希明唐代初期人。籍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7世纪末。天文学。

王希明曾著《丹元子步天歌》一书。全书似长诗,七字一句,描述了
陈卓所总结的283 官共1464 星,如“娄三星不匀近一头,左更右更乌夹娄,
天仓六个娄下头,天庾三星仓东脚,娄上十一将军候”,朗朗上口,易于
记诵。

《丹元子步天歌》对星空的分区方法与以往所流传的各种天文书都不
相同,它把整个星空分为31 个大区,即三垣和二十八宿。三垣为紫微垣、
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
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
翼、轸。二十八宿的名称虽然早见记载,却只是作为单纯星组,把它当成
主体划分天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