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49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49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为,药物具有五行、六味、八性和十七效等性质。五行指土、水、火、
风、空,土乃药物生长的本源,水是构成药物汁液的成分,火是药物生长
所需要的热源,风(或气)是药物生长所需要的动力,空则是药物生长发育
的空间。五行具备,药物才能正常生长,缺一不可。五行与药物的性味关
系密切,如药物生长环境土水偏盛则药物味甘,火土偏盛则药物味酸,水
风偏盛则药物味辛,土风偏盛则药物味涩,火风偏盛则药物味咸,风水偏
重则药物味苦。药物的六味即甘、酸、苦、涩、辛、咸,甘味可增强体力,
补气固本,开窍,生肌;苦味可清热,健胃,舒胸;酸味具有健胃、止渴,
增加热量之功;辛味可增加胃热,消化积食,镇静,安眠;咸味有镇静,
熄风,生血,去湿等功效;涩味则能止泻,开窍,驱虫等等。八性是寒、
热、轻、重、钝、锐、润、糙。凡药性润、重、寒、钝者,用于治疗隆病
及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用于治疗培根病。药物的十七效指寒、
热、柔、重、稳、润、钝、凉、软、稀、干、温、轻、锐、糙、动、燥。
在治病时,需根据病情的性质给予具有相对抗性能的药物,如热病给予寒
性药,燥病给予润性药,躁动给予稳性药等等。

宇陀在《四部医典》中所提到的药物剂型很多,包括汤剂、丸剂、散
剂、膏剂、油剂、糖浆、药酒等。他在全书中所提到的药物大约450 种左
右,分成珍宝、石、土、木、精华、湿生草、旱生草、动物等八类。以动
物类为例,宇陀把它分成角类、骨类、肉类、血类、胆类、脂肪类、脑类、
皮类、爪类、毛类、尿类、粪便类及全身类。这充分说明,宇陀的药物学
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理论,有实践。他所用的药物,动物药
比例大,有许多植物则是西藏高原的特产,反映了宇陀的医药学具有藏族
的特色。

宇陀还利用针灸疗法治病。他提到的经络与穴位,在一定程度上与汉
医有相似之处。如经络乃是气血流通的通道,联络全身的结构,全身有一
些穴位在名称、位置上与中医相一致,如百会穴、印堂穴、太阳穴等,有
的穴位以部位为名,如肚脐、足底、第一椎等,则相当于汉医的神阙、涌
泉及大椎等。但也有相当多的穴位与汉医不同,这些穴位多用来放血或施
灸。灸法治疗的适应症,与汉医的一般习惯也有差异,常用来灸治各种热
症、疫症等等,充分反映出宇陀所总结的藏医体系本身的创造性。

宇陀在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外科治疗器械,其中有五类不同的器械,即
针状器,各种手术钳,放血用的不同器械,穿刺用的器械等等。这些治疗
器械的使用,表明宇陀的外科手术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关节
脱臼方面,他提出可根据局部的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畸形等进行诊断。
在治疗上,要求早期复位,用牵引的方法复位,用毡片、绸布带子固定,
并内服杜仲汤。对于颅脑外伤,他还提出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他认为,
当颅骨受伤后,颅骨不平整,挤压时可发出“擦擦”声,他的这一记载,
在我国医学史上属于最早记录。宇陀还提到藏医一种特殊的药物诊断法,
用来判断是否有骨折,即用磁石、碱和公山羊尿、母乳等涂在患处,如果
药物变成黑色,就表明患处已有骨折,否则就没有骨折。治疗骨折时,他
主张先除去局部异物,用手术除去骨折间的软组织。宇陀还记载了脑干损
伤可引起肢体交叉性瘫痪;凡是气管发生横断性的断裂者,预后严重。宇
陀在以上方面的成就,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居于先进
水平。


此外,宇陀对于胸腔及腹腔外科也有不少贡献,如对于胃破裂者,主
张及早缝合,用的是马筋线,也用马尾线等;如小肠因腹部伤而外坠,则
要设法将小肠纳入腹内,然后缝合腹壁。对胸腔损伤,宇陀提出令患者咳
嗽,观察胸壁损伤的变化,以诊断病症的实际情况。还用震抖法判断胸腔
内是否化脓等,都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物理诊断方法。

宇陀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外治疗法。包括涂搽法、熏法、熨法、敷法、
浸浴法、鼻药法、灌肠法等等。涂搽法是藏医中有特色的一种疗法,其法
用动物毛皮蘸油或酥油在患处局部涂抹,也可全身搽油。搽后轻轻按摩,
在高原干燥寒冷的气候下起到滋润肌肤和五脏的作用。对于体弱年老、失
眠、营养不良者,此法也有较好的作用。熨法可分冷熨和热熨,前者用雪
水或牛羊尿胞(膀胱)盛药水置患处,多用于治外伤、热痛、牙痛、发热等;
后者则用烧热的石头、砖、瓦、陶器等熨患处,也可用布包药热熨,用于
寒痛性疾病。灌肠法在《四部医典》中叙述较详,采取低头屈身体位,先
用油搽肛门口润滑,然后将肛门药筒(类似现代的肛门镜)插入,筒后连盛
药容器,加压挤入药液。这些都突出了藏医的特色。

宇陀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藏医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藏医的
继承和发展,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

宇陀的著作《四部医典》,在国内外藏医学界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的
学者指出:《四部医典》的意义无论如何不能归结为医学范围的问题,而
应视为中世纪文化的丰碑,它不但为医学家,而且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
哲学家、人种学家及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宇陀一生的著作较
多,除《四部医典》外,尚有《内外秘密三部》、《解剖幻鉴》、《实践
明灯》、《经验明了》、《尿诊要义之轮机》、《验方见有义》等20 多种。

宇陀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医疗道德,他身体力行,实践了他自己
在《四部医典》中所制定的藏医道德规范。为人治病,不论职位高低、贫
贱富贵,他都一视同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他常告诫他的弟子,作为一
个医生,如果你轻易伤害一个病人,你的罪过和杀死一个人是一样的。正
是由于他这种高尚的医疗道德,因而在藏族医学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和赞扬。人们尊称他为“医圣”、“第二个药王”、
“药王的化身”、“富裕之神”等等。

由于宇陀生活在等级森严和佛教盛行的奴隶制社会,他思想意识必然
带有一些宗教色彩,佛教中的因果轮■、宿命报应等观点,几乎贯穿于他
的著作,表现为思想意识中落后与先进思想同时并存的矛盾。如他一方面
提出要普渡众生拯救病人,另一方面又要人们保守《四部医典》的秘密,
不能传给出身卑贱的人等等。

文献
原始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等:四部医典(汉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 蔡景峰译:伟大的医圣宇妥·元丹贡布传记,见《西藏医学》,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研究文献

'3'李经伟等:《四部医典》之创伤外科成就,中华医史杂志,1986,2,第119—122 页。

'4'傅芳:《四部医典》中针灸术初探,中华医史杂志,1989,4,第
234—237 页。
'5'蔡景峰:早期藏医学史初探,中华医史杂志,1980,1,第94—97
页。
'6'强巴赤列:藏医藏药的形成与发展简述,中华医史杂志,1987,2,
第126 页。
'7'洪武娌:杰出的藏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中华医史杂志,
1982,2,第 94 页。
'8'李鼎兰:藏医一代宗师——宇妥·元丹贡布,西藏研究,1986,1,
第95—98 页。
王冰

傅芳
王冰又作■,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籍贯不详。约唐景云元年
(公元710 年)生;约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 年)卒。中医学。

王冰年轻时就仰慕道家养生之术,留心医学,将《素问》作为学习研
究医学和养生的津梁。唐代宝应(公元762—763 年)年间曾任太仆令。

王冰阅读世传本《素问》后,认为《素问》之文简而义博,是探讨生
命原理之根本,因而刻意钻研,探索秘奥。然唐代流传之《素问》卷帙多
残,讹误亦多,且篇目重叠,甚至前后文义不能贯通,抑或有矛盾。经他
勤求博采,访求贤人,历时12 年,方得《素问》之要。其时又于先生郭子
斋堂得先师张公秘本,而该秘本文字清晰,义理周详,使王氏原存的疑问
都得到澄清。他恐怕秘本年久散佚,于是参以全元起注本和世传多种残本,
根据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注释,并补入《天元纪
大论》等7 篇旧藏之卷,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撰成《黄帝内经素问》
24 卷,计 81 篇(又称《次注黄帝素问》)和释文1 卷。同时还将《素问》
中疑难深奥之理详细陈述之,著成《玄珠》一书。但后者于宋代即已佚失。

王冰对医学的贡献,首先在于对《素问》的整理,从而保存了这一中
医经典著作,并使它得以流传。《黄帝内经素问》被岐黄家奉为圭皋,也
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其次,王冰整理《素问》,改变了全元起注本以
诊法、经络、藏象、治法、病能、养生、阴阳等类为序,而将原全氏本的
第9 卷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篇移至卷首,改以养生、阴阳、藏象、
诊法、病能、经络、治法等类为序,从而突出了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
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再次,王冰对运气学说的发挥,尤
其体现在他补入的7 篇大论中,成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而他将病变分为
因于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每类又各辨别外感、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
世如张元素、张从正等所宗。

王冰的注释大多深入浅出,而且多有创见之处,对后世医学发展也有
很大影响。如他提出“龙火”的理论和“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之治则,开明代薛己诸人研究肾阳和命门学说之先河;他对
阴阳互根理论的发明,说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并强调“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是对
滋补阴阳治则的进一步阐发。在他的注释中,对五脏的形态构造和机能亦


作了较科学的论述,如说“心形如未敷莲花”,“肺之形似人肩,二布叶,
数小叶”等,较《素问》原文更符合实际。他从经络的循行来解释病候,
使治疗有所根据;又以《针灸甲乙经》注释《素问》述而未明的俞穴,如
《素问·气穴论》的“藏俞五十穴”、“府俞十二穴”等,且详细说明该
俞穴的部位、取穴法、针刺深浅及施灸壮数等。还补入了灵台、中枢、(腰)
阳关等穴,是《针灸甲乙经》所不载;对针刺手法如扪、循、切、按、弹、
抓等候气、催气手法注释也很精当。在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还保
存了不少已佚的古代著作,如《中诰孔穴图经》等。当然王冰在注释中也
有一些问题,如对《素问》书名的意义、起源未考核清楚,补入的7 篇大
论疑非《素问》原文等。

此外,目前存世之推五运六气变化的《素问六气玄珠密语》10 卷,以
及《天元玉册》(又作《天元玉策》)30 卷、《昭明隐旨》3 卷和《元和纪
用经》1 卷,皆为后世托名之作。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研究文献

'2'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16—19,1088 
—1090 页。
'3'(清)永■,四库全书总目·黄帝内经,中华书局,1965,第856
页。

'4'朱颜:纪念唐代王冰次注《素问》一千二百周年,中医杂志,1962,8,第33—34 页。
'5'耿鉴庭:医史扎记——有关王冰二三事,中医杂志,1962,8,第
35 页。
'6'张登部等:王冰次注《素问》对针灸学的贡献,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1,4,第44—46 页。
'7'王云飞:王冰学术思想初探,陕西中医,1983,4,第1—4 页。
'8'曾勇等:王冰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84,10,第42—
44 页。
'9'周崇仁:剖析入微,卓见纷披——王冰在医学方面的贡献,上海中
医药杂志,1985,5,第41—43 页。
'10' 杨孝麟:试论王冰学术思想的三大特色,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6,2,第10—14 页。
贾耽

郑锡煌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生;永贞元年十月二日(公元805 年 11 月7 日)卒于长安(今
西安)。地理学。

贾耽的先祖是长乐(今河南安阳市东)人。七代祖贾元楷因避葛荣之
乱,迁居浮阳(今河北沧县)。祖父贾知义,沁州沁源(今山西沁源)主簿,


赠扬州大都督。父贾炎之,沁水(今山西沁水)丞。贾耽妻苏氏先于他25
年(即公元780 年)去世,赠扶风郡夫人。贾耽出身于仕宦世家。天宝十年(公
元751 年),他22 岁时以两经登第(考中)走上仕途。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授贝州临清(今河北清河)县尉,继而授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尉。处
理日常政务中,表现出“器重识高,涵泳万顷”的良好素质,颇得太原尹
王思礼赏识,授度支判官。后转试大理司直监察殿中侍御史。上元二年(公
元761 年)擢为检校缮部员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检校礼
部郎中。大历八年(公元773 年)迁汾州刺史。在郡七年,政绩茂异。大历
十四年(公元779 年),提升为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负责接待入朝使者
和出使归臣的工作。同年十一月五日,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刺史、山
南西道节度观察度支营田等使,加朝议大夫,封广川男。时值山南东道节
度使梁崇义起兵谋反,贾耽受命领麾下沿江东讨,协力群帅,平夷江汉,
所向皆捷,荣立军功,给以加银并赐青光禄大夫的嘉奖。建中三年(公元
782 年),任检校工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
迁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东都畿汝州都防
御观察等使。因德政兼优,得到德宗皇帝的信任,下诏特许贾耽在近郊狩
猎。贞元二年(公元786 年)平讨李希烈有功,加东都畿唐、汝、邓都防御
观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滑州刺史,充义成军节度,
郑、滑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贞元九年(公元793 年),贾耽以64 岁高龄奉诣
入觐,五月二十七日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为之宝,■
廓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蛮夷以之怀来,加金紫光禄大夫”。而后转任
左仆射,依前平章事,迁检校司空,封魏国公。贞元十二年(公元796 年),
贾耽因健康原因,首次上表提出辞呈。表曰:“荏苒四年,昧于摄生,素
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闻风雨之声。自赵憬云亡,卢迈染患,忽忽惊
悸。旧疹顿加,尸素之中,视听不逮。。。省躬量力,诚所不任。非求退
让之名,实为官谤所迫。伏希圣鉴俯察恳诚,无任惶■迫切之至。”辞职
未予恩准。贞元十三年(公元797 年)又以疾避相位,未允。永贞元年(公元
805 年),贾耽的健康每况愈下,病疾日益严重,于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七
日、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八日、十月一日,他接连六次上表,
陈述“残年沈疗,渐不支持”,“顾兹朽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