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50章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50章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八日、十月一日,他接连六次上表,
陈述“残年沈疗,渐不支持”,“顾兹朽质”,“枕席缠绵,形神消耗”,
“大病之期,晦明难保”,“伏乞赐臣骸骨,收臣印绶”,“无任量力恳
迫之至”。请求乞退的表文,情真意切。可是,顺宗皇帝还未批奏,贾耽
就病逝于长安(今西安)光福里的私宅。居相位13 年。册赠太傅,谥号元靖,
葬于长安高阳原。贾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荣昌盛的顶峰走向跌坡的转折时
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长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职务,目
睹了国势衰落边疆多事的情景,深表忧虑。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
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怀抱强烈的爱国热忱。

“安史之乱”使国家政局发生动荡,安定局面受到动摇。“职方失其
图记,境土难以区分”,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监牧三百所丧失,河西陇
右州郡悉陷吐蕃。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贾耽对此深为焦
虑,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以备政治军事所需。为此,一方面他采
掇舆议,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
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收集“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
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之行贾,戎貊之遗老,


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瑶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
另一方面,“寻研史牒”,经常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对“九
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
资料,积累起丰富的地理知识。贾耽对裴秀的“制图六体”非常推崇,认
为“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要“夙尝师范”,加以学习和借鉴。贞元十四
年(公元798 年),贾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
州图”一轴(已佚),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
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由于贾耽对搜集到的地理资料作了慎重
的取舍,所以,“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
稀象真,”内容较为翔实。他在献图的表文中写道:“诸州诸军,须论里
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就
是说,图中难以用符号表示的地理内容,如政区面积、户口人数、山川源
流等,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
别录》、《吐蕃黄河录》。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为收复失地,
用兵经略的参考。德宗皇帝览后称善,特赐厩马一匹,银■二百匹,银盘
银瓶各一,以示奖励。

贾耽一生喜爱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从兴元元年(公元
784 年)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 年),他经过17 年的充分准备,终于绘成
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
他在表文中简要记述了绘图的目的、经过、内容及用途:“臣闻地以博厚
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
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
西抵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乃大泽无涯,■
宾(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则悬度作险。或道里回远,或名号改
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
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去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
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洛、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
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
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在衽,奠高
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
通,览之咸在目。”可惜该图早已亡佚。据史籍记载及从据以“海内华夷
图”为蓝本缩绘的宋之“华夷图”中看出,“海内华夷图”有以下三个特
点:(1)图的幅面大,载负量亦丰。由于贾耽采取“多闻阙疑,讵敢编次”
的严肃态度,图中内容当是翔实可信。除绘有国内及毗邻边疆地区的山川、
政区形势而外,对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亦有
适量的记载,称它是小范围的亚洲形势图,并不言过其实。(2)有统一的比
例尺。图中采用一寸折地百里(相当于1:1800000)的比例尺绘制而成。图
形轮廓比较准确。(3)图中的地名古今并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
朱,今古殊文”,开我国以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先河。此法一直为后世的
历史沿革地图所沿用。可以说“海内华夷图”的问世,使裴秀首创的“制
图六体”,在他之后500 年间一直未被人重视和采用,濒临失传的紧要时
刻,被贾耽继承下来。“制图六体”从此起衰振微,对后世的地图制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贾耽成为继裴秀之后我国地图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他主持绘制的“海内华夷图”以其独特之长,展现唐代的制图水平,达到


了新的高峰,是中国地图史上一颗绚丽的■宝。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形式上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但其
图、说各自独立成篇,视它为总地志性质的地理著述亦不为过。它以详于
考订古今地理见长。原书佚。《新唐书》对《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的体
例及部分内容,有简要的记述,称该书“考方域道里最详,从边州入四
夷,。。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贾耽在献表中也说明“郡
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指出,“前地理书以黔州属酉阳,今则改
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今布哈拉一带)为安息(在伊朗高原),今则改入
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凡诸疏舛,悉从厘正”。可见,他对古今地名
以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名称,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订。

诚然,《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在地名、沿革、自然和人文经济地理
等方面,有详细的考订与记述,但篇幅却过于冗长。因此,贾耽“又提其
要会,切于今日”,将40 卷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压缩、改写为《贞
元十道录》4 卷。书已亡佚。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20 世纪前
期,在敦煌呜沙石室中发现了《贞元十道录》的残页,为现存地志中的最
早写本。“十道”是唐贞观年间的政区设置,贞元时已不存在。这里贾耽
借用当年的政区概念,以便分卷叙述州郡的建置沿革、四至道里、物产贡
赋、镇戍设置等内容。每卷有图,与文相应,开卷尽在,披图朗然,备受
欢迎。书中显见贾耽擅于考订的深厚功力。他就当时图志中存在的差讹,
提出12 条订正意见:“若护单于府,并马邑而北,理榆林关外,宜隶河东;
乐安自乾元后,河流改故道,宜隶河南。合州七郡,北与隶陇坻、南与庸、
蜀,回远不相应,宜于武都建都府,以恢边备”。订正之处多在边疆和四
方蕃国。至于“《六典》地域之差次,四方贡赋之名产,废置升降,提封
险易,因时制度,皆备于编”,并作详细叙述。该书初具方志规模,对后
世总志、地方志书的编纂,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职务关系,贾耽常与域外来使及出使归来者接触,因而掌握了大
量的域外地理资料。后来他将这些资料加工整理,编写成书。《皇华四达
记》即属这类。书中有丰富的域外地理知识。其中写道,唐“入四夷之路
与关戍走集最要者”有通道七条:“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
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
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通过这七条交
通路线,与周围的亚洲各国保持着密切频繁的往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
交流。在“广州通海夷道”中,还详细记述了从广州经越南、马来半岛、
苏门答腊、跨越印度洋,至印度、斯里兰卡、直到波斯湾沿岸各国的航线、
航程,以及沿途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方位、名称、岛礁、山川、民俗等内
容。穿越马六甲海峡这段航路时写道:“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即昆仑岛)。
又五日行,至海峡(即新加坡海峡、菲利普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蕃人谓之
‘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即马来半岛的南部),南岸则佛逝国(即
室利佛逝国,指苏门答腊的东南部)。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词陵国(在
今爪哇岛中部),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三日至葛葛僧祗国(在不来
罗华尔群岛中)。”这是我国关于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个海上交通咽喉的
最早记录。航船进入波斯湾后,有这样一段记述:“又自提■国西二十日
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在波斯湾头奥波拉以东近阿巴丹处),
一曰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


海中立的“华表”,“夜置炬其上”,就像今天在航路上设置的指引船舶
夜航的航标灯。夜间有此灯导航,船舶不至于触礁和迷失方向。唐代,广
州港亦建有十数丈高的航标灯,时人称“光灯”。航标灯的出现,是古代
劳动人民与海洋的征战中取得的成就。

文献
原始文献


'1'(后晋)刘■等:旧唐书·贾耽传,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左仆射贾耽神道碑、贾公墓志铭,中华书
局,1983。

研究文献

'4'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8。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科学出版社,1984。
'6'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 卷·第1 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8'内藤虎次郎著、张其春译:贾魏公年谱,方志月刊,6(1933),1,
第66 页。
'9'尹承琳等:贾耽及其在地理学上的成就,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78,4,第34 页。
陆羽

苟萃华
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号季■,别号桑■翁,自号竟陵子。复州
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约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生;贞元
二十年(公元 804 年)卒。农学。

继隋统一中国之后,唐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园艺业
和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推动了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安
定。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但另一方面,由于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
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税赋的加重,使得中小地主破产,自耕农大批沦
为佃农,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尤其在“安史之乱”以后,农业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
意识也在发生变化。陆羽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陆羽出身贫寒,其父母不知何许人,只知他是竟陵龙盖寺僧于河堤上
拾养的弃儿,因随陆僧为姓。《新唐书》本传说他的姓氏名字取之于《易
经》筮卦,这应是后来的事。竟陵地处汉水下游,其北有大洪山、荆山,
南接江汉平原,为南北禅宗交汇处。神秀在675 年以后赴江陵当阳山创立
北宗禅,提倡渐悟,比较保守,保留有天竺佛教的某些清规戒律,主张读
经、坐禅、苦行。经慧能(公元638—713 年)彻底改造、创立的南宗禅是彻
底中国化了的佛教,提倡顿悟,教义简单,不像天竺佛教那么烦琐,不念
佛经,不坐禅,不苦行,否认修行必须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


必在寺”。因此在劳苦大众中很快地传播开来。南宗禅还接受了儒家的孝
弟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宣讲孝道,为士大夫所接受,于是“四方学者云
集座下”,“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陆羽既出身
贫寒,且生活在这样的禅儒交融的氛围中,自然容易接受南宗禅理,不愿
念经苦行,向往儒学。因此,当他的师父“教之以旁行书”时,因拒不学
习而触怒其师。于是,被罚去清理厕所,打扫庭院,还要放牧30 头牛。尽
管如此,他仍利用放牧的机会,坚持学习,用竹签在牛背上划字。一次,
他得到一篇张衡的《南都赋》,便仿效学童正襟危坐,口中■嚅作朗诵状,
因此又被师父拘管起来,并被罚去清除田园杂草。他常因不能正常念书而
暗自啜泣,说:“岁月往矣,奈何不知(诗)书”。再加他不堪忍受“主者
鞭苦”,便逃离寺院。

古代,寺院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渠道。每当佛教节日或民
间节日时,寺院就会有乐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百
戏幻术。表演者为寺院艺僧,官府艺人和社会上的职业艺人。剧场就设在
寺院。陆羽禀性聪慧、诙谐,且从小在寺院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
到乐舞熏陶。因此,当他离开寺院后,便隐于市朝为优人,以乐舞戏谑为
业,又曾作诙谐数千言,时人视之为“东方曼倩之俦”。天宝(公元742—
755 年)年间,复州大■(民间节日),吏署举陆羽为伶师,其才为太守李齐
物所赏识。于是,授之以诗书,荐举他到火门山从师授业。

天宝以后,北方儒道合流和南方禅儒合流,更是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
态发展的新趋向。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随僧斋粥”的士大夫也日益
增多。就连自称“不信佛法”的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9—785 年)也“好居
佛寺,喜与学佛者语”。而禅师则以“师礼接俗儒”,“以文章接才子,
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昧”。儒禅结合,不少文人名僧都■集
在江南,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儒禅文化。为了提高文化素养,求得自我
完善,陆羽自然不能满足于复州一隅之所得,便毅然离别家乡,到江南名
山寺院寻师访友,并于肃宗上元初年(公元760 年)隐居于苕溪(今浙江吴
兴),度过了他的一生。陆羽定居苕溪,仍往来于南京、润州、余杭、杭州
等地名山寺院,与著名诗僧皎然等交往。皎然姓谢名清昼,是南朝宋诗人
谢灵运的十世孙,作诗论多种,而以《诗式》五卷最著。“凡与之交者,
必高咏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皎然却“以陆羽为莫逆之交”。
他对灵隐山道标的诗文也颇推崇,“夫日月之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还与余杭宜
丰寺僧灵一“讲德昧道,朗■终日”。与著名道士诗人张志和、女道士诗
人李季兰、道士诗人皇甫冉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等有深厚的友谊。颜真卿
任湖州刺史时,在杼山为陆羽修筑三癸亭以资纪念。

陆羽深受儒、禅、道思想的陶冶,他既具有儒家的人生哲理,“闻人
善,若在已;见有过者,规切至仵人”;“与人期(约会),雨雪虎狼不避
也”,又有禅者行卧自由,放荡不羁的“狂”,或则“独行野中,诵诗击
木,裴(徘)回(徊)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