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
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
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
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
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 个小轮的麦笼及拖
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
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
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
7 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
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
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
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
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
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
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
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
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
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
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 尺,辐头阔止6 寸,如水陂下
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
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
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
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
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
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
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
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
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6.在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
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
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
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
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
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
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
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
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
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
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
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
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
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
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
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
“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
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
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
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
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
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
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
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
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7.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
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
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
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
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
“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
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
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
贡献。北宋时毕■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
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
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
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
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
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
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 1963。
[2]王毓瑚注: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研究文献
[3]万国鼎:王祯和农书,中华书局,1962。
[4]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古代三大农学家,山东人
民出版社,1962。
[5]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陕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4。
朱思本
郑锡煌
朱思本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元至元十年
(1273 年)生;卒年不详[一说元统元年(1333 年)卒,一说至正十年(1350
年)卒]。地理学。
朱思本的祖父,以科举入仕,于南宋末年任淮阴宰。他的父亲,虽为
县令之子,但青年时代恰是宋灭元立,朝代更替。因对新的统治者有不满
情绪,没有走科举入仕的道路,靠坐吃山空度日,家道因此中落。朱思本
出生在这个南宋臣民的破落之家,生活贫苦,自小“早奉父母”为家分忧。
祖辈丰富的藏书,为他“予幼读书”提供了方便,从小“家学有所从”,
受到良好的教育。8 岁时随父亲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龙虎山拜见家族姻
亲、道教徒张留孙,14 岁时再次去信州,从张留孙真人学道于龙虎山中。
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教派的中心,在江南一带有广泛影响。朱思本在此地潜
心读书,卷不释手,冬春之夜“读书由乙至丙以为常”,“嗜圣经史传、
诸子百家,若饥渴然”。由于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方法得当,不久便
成为龙虎山有相当文化素养的道士。他在正一教中的地位随之不断上升。
元朝政府执行“凡前代所以为民事神者,有举无废”的兼收并蓄的宗
教政策,道教颇受朝廷重视。正一道教的天师多次恩受皇帝的礼遇。三十
六代天师张宗演曾应召入觐,受命主领江南道教,徒弟张留孙同期随行进
京。他俩留居大都(今北京)时,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张留孙被封
为上卿,赐宝剑。至元十五年(1278),又被授为玄教宗师,赐银印。大
德三年(1299),朱思本奉玄教大宗师之命来到大都,协助张留孙等处理
道教事务,成为得力助手。朱思本在大都居留时间,曾多次奉旨代皇帝祭
祀嵩、衡等名山。至治元年(1321),朱思本离开大都,前往杭州出任玄
妙观住持提点。不久,调任龙兴路(今南昌)玉隆万寿宫住持。同年十二
月(1322 年1 月)玄教大宗师病逝,他去大都为张留孙吊唁治丧。至治二
年(1322)初返回龙兴玉隆万寿宫,看到宫内“十一大曜、十一真君殿、
祖师堂,摧剥弗治,位置非据”的破旧情况,于泰定二年(1325)与玄教
大宗师吴全节一起倡议,筹措资金,修缮殿堂。朱思本在玉隆万寿宫任住
持长达10 年之久。至顺元年(1330)他58 岁时再次进大都,小住半年余。
次年(1331)五月二十八日自通州(今北京通县)登舟南归江西。此后,
再没有离开玉隆万寿宫,直至去世。
朱思本之所以不走仕途而入道门,虽然与家庭的破落有关,但更重要
的原因还是由于朝代更迭、对现实不满所致。开元十二年(1275),朱思
本4 岁时家乡抚州被元军占领。翌年初,宋帝上表降元。祖辈、父辈成为
南宋遗民,宋亡之痛笼罩着这个家庭。父亲对元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以及
不仕元的做法,对朱思本产生重要影响。在他离开龙虎山去大都时赋诗曰:
“胡为舍此去,乃与尘俗萦,人生有行役,岂必皆蝇营。”抒发他不巴结
权贵,不追求权势,不做蝇营狗苟般的人的“厌世溷浊”的心情。他在《孤
儿篇》、《御河》、《广陵行》等诗篇中,还记述“平时忧国心,愿睹斯
民康”的情思,倾注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表达对欺压百姓的官吏的
不满和仇恨。因其诗文精深,受到范■、吴宽等文学大家的推崇,称誉他
“盖六朝庾(信)、鲍(照),而唐太白之流”。仁宗朝(1312—1320)
的中书平章政事李孟,很欣赏朱思本的才学,多次劝他返儒入仕,为朝廷
效力,都被婉言拒绝。
朱思本身为道教法师,却不信星相之说,他在《答族孙好谦书》中一
针见血地揭露星相者揣度人意媚悦于人,以图利其身的伎俩。他不相信自
然界的风雨雷电是神的使然,认为:“雷者,阴阳之气,磅礴奋激,固天
地之怒气也。”可见,朱思本初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
下,他比较注重实地调查,比较尊重客观事实。毫无疑义,这是他在地理
学上能做出重要成就的原因之一。可是,由于受出身和历史的局限,晚年
终于滑入迷信歧路,相信相师沈无庵对他所算的命,信起占卜星相了。
由于职务上的关系,朱思本一生得以周游半个中国。他的游踪主要有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德初年离开龙虎山后直往浙江,登会稽山观览风
光,后向西折入湖南,纵游洞庭湖及其周围一些地方。继而北上,经湖北
的江陵、襄樊等地,至淮河流域、泗水流域。在中原腹地辗转游览,去了
陕西东部、山西、河南,以及山东汶、泗、沂、沭诸河流域,最北到达河
北、辽宁一带,而后进入京都。沿途各地他很留意考察当地的山川风俗,
民生休戚,时政得失。甚至自然界的雨潮风雹现象,昆虫草木变异,他也
都留心观察。第二阶限,至大四年(1311)至延■七年(1320),奉旨代
祀名山大川。朱思本这次南下,先到河南,祀祭了中岳嵩山及其道观寺庙。
接着去稍南一些的桐柏山,尔后继续南下,到达南岳衡山的祝融峰,祀祭
完毕,进入广东,直至沿海一带。前后两次周游,足迹遍及今天的河北、
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
几乎走遍中国半壁河山。
朱思本奉诏代祀名山的同时,接受了中朝大夫交给他“质诸藩府,博
采群言,随地为图”的任务。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沿途进行广泛的实
地考察,每到一地不耻下问,“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
之名实”。还详细检阅了滏阳、安陆刻石的禹迹图,建安混一六合郡邑图。
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他利
用职务的便利,常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机构,查阅前人的地
理著述、地方档案材料以及总志、方志中的地理资料。仔细阅读《水经注》、
《通典》、《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元一统志》。“参考古
今,量校远近”,将书本知识和实地考察所得资料,加以筛选,去伪存真,
“河山■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于“涨海
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的情况,虽然可以从入朝使节或出使归
来的士大夫中了解到一些,但却无法核实。所以,这些“言之者既不能详,
详者又未可信”的材料,宁缺勿滥,体现了朱思本从严求实的严谨态度。
朱思本在利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经过
10 年艰辛努力和充分准备,先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局部,依计里画方之法绘
制若干局部分图,然后将这些局部的分图拼合为长宽各7 尺的大图。据《广
舆图·朱思本自序》记载,对“诸蕃异域”的地理情况,因“辽绝罕稽”,
“详者又未可信”,“故于斯编,姑用阙如”。由此可知,朱思本的“舆
地图”是一幅以中国为主体,不包括或只包括很少一部分诸蕃异域的中国
舆地总图。图成之后,刊石于上清之三华院。因图幅甚大,不便流传和保
存,图和图碑均已失传。
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使用的重要方法。此法始于何时,说法
不一。有说始于宋代,有说始于西晋,还有说始于西周。虽然对计里画方
的起始时间尚无定论,但在西方的经纬网法未传入我国之前,它是中国古
代绘制地图的较好方法,却无异议。在元代以前的传世地图中,将若干条
横竖线构成互相垂直的方格直接绘入图中的例子,十分少见。足见此法并
未被广泛使用,成为强弩之末,甚至有被湮没的危险。朱思本“舆地图”
被罗洪先缩绘增广并大量刊行之后,计里画方法为之一振,在社会上产生
广泛的影响。《广舆图》不仅成为当时官方绘制新图的主要蓝本,而且也
为民间绘图者所效仿,流传甚广,形成了主要以《广舆图》为模式的朱思
本系统的地图。它支配着明清地图绘制达200 多年。
“舆地图”是书本知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和图形轮廓比
较准确。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