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锚334 个,竹蔑15 万斤,大石3000 块,铁砧14200 块,大铁钉33232
根。全部工程费用为中统钞1845626 锭。
早在讨论治河方案之时,工部尚书成遵和大司农秃鲁约反对堵口恢复
旧道,认为“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即担
心民夫有变。后红巾军果然借至正十年(1350)起流传的“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在黄陵冈预埋独眼石人,并在石人被民工挖出
后举行起义。因而有人认为是贾鲁的治黄工程劳民动众,逼使农民起义。
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对贾鲁作了严历的批评,
认为贾鲁是一个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人,但他批评贾鲁所列举的3 条理
由难以成立。公正地说,贾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
不惜劬瘁,不畏讥评”,大胆创新,一举堵合泛滥7 年之久的决口,不愧
为一位杰出的治河工程专家。后人有“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
载后,恩在怨消磨。”的诗篇,可称是对贾鲁治河比较客观的评价。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水利珍本丛书》本,中国水利工程
学会,1936。
'2'(明)宋濂等:元史·顺帝纪、脱脱传、贾鲁传、成遵传,《二十
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研究文献
'3'柯劭■:新元史·贾鲁传,《二十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4'邱树森:元代河患与贾鲁冶河,见《元史论丛》,中华书局,1986。
鲁明善
曾雄生
鲁明善以父字为姓,名铁柱,字明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约20
余公里的哈拉和卓堡)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元代后期。农学。
鲁明善是维吾尔族人。父亲伽鲁纳答思,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外交
家和学者,通晓印度、中亚、汉、藏等多种语言文字,曾经作为外交使者
到过许多国家,也接待过许多外国使臣。待人接物处处表现了宽厚、机智、
廉洁的作风。元世祖时,他由西域进入大都(今北京)从事翻译佛经的工
作,并担任过皇太子的师傅。他历事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做过
禁卫领行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位居显赫,深得朝廷器重。鲁明
善长期跟随父亲居住在汉族地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读过曾子、子思
的书,治过圣贤之学;取鲁明善为姓名,亦足见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再
从其所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来看,无疑是位汉族文化素养很高的人。
鲁明善受父辈的恩荫,曾在朝廷里为皇帝主持文史工作。后来又以奉
议大夫的名义被派到江西行省辅佐狱讼之事。延■元年(1314)被任命为
中顺大夫安丰路(今安徽寿县)达鲁花赤。第二年(1315)改授亚中大夫
太平路总管。后又在池州府、衡阳、桂阳、靖州等地任职。
鲁明善一生历任很多官职,所谓“执笔抽简于天子左右,亦为外宰相
属,连领六郡,五为监,一为守”。虽然每次任期都不长,但政绩显赫,
声振朝野。所管辖的人民对他深表怀念,为之树碑立传。他重视抓农业生
产,每到一处或“讲学劝农”,或“复葺农桑为书以教人”,或“修农书,
亲劝耕稼”。《农桑衣食撮要》就是在延■元年(1314)他出监安丰路时
撰写并刊刻的,以后又在至顺元年(1330)再刊于学宫。鲁明善的一生是
在元朝后期度过的。元朝是由落后的游牧民族用武力侵略而建立起来的一
个大帝国,在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它一方面破坏了周围的农业文明,一
方面又为先进的农业文明所同化。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占农田为牧场,
甚至采取消灭汉人的办法来扩展牧地。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统治
者开始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统元年(1260)设劝农官,第二年设
劝农司,至元七年(1270)设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同年又颁布农桑之
制14 条。司农司成立以后,搜集整理并摘录历代农书,编成《农桑辑要》,
于至元十年(1273)颁行天下。由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私人撰写农书的
风气也随之兴起,在元王朝不到百年的统治期内,见于后人提到的农书就
有十几种之多。鲁明善继承了周秦以来的重农思想,在农书再版“自序”
中写道:“农桑,衣食之本。务农则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
可教以礼义则国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又道:“苟为民者人习其业,则
生财足食之道,仰事俯育之资,将随取而随足,庶乎教可行而民安于下矣,
固久安长治之策也。其可以农圃细事而忽之哉?”
重农是中国历朝列代的一贯政策,劝农也是各级官吏的主要任务之
一。北宋以前就有许多劝农诗和劝农文等劝农文告,然而很多都是官样文
章,搞形式主义。南宋时这种作风稍有改变,劝农文中的技术内容增多。
但总的说来,元以前的劝农效果并不理想。王祯对此做过总结,他说:“今
长官皆以‘劝农’署衔,农作之事,己犹未知,安能劝人?借曰劝农,比
及命驾出郊,先为文移,使各社各乡预相告报,期会赉敛,只为烦扰耳。”
要劝农,必须知农作之事,有见于此,王祯于1313 年写成《农书》,就在
《农书》成书后的第二年,鲁明善编印了《农桑衣食撮要》,其目的就在
于“庶牧民者知所劝也”。
《农桑衣食撮要》又称为《农桑撮要》,从书名和内容来说都与司农
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有相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农书都继承了《齐民要术》
的传统,皆为百科性、综合性农书,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方
面。《齐民要术》号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而《农桑衣食撮要》则“凡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纤悉无遗,具
在是书”。全书总共11000 余字,所载农事有208 条,主要内容包括气象、
物候、农田、水利、作物栽培(如谷物、块根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
绿肥作物、药材、染料作物、香料作物、饮料作物等)、蔬菜栽培、瓜类
栽培、果树栽培、竹木栽培、栽桑养蚕、畜禽饲养、养蜂采蜜、贮藏加工
等。其次,这两本书中蚕桑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齐民要术》中只有
“种桑柘”一篇,养蚕只是此篇的附录。《农桑辑要》中栽桑、养蚕各占
一卷,篇幅和条数上几乎占全书的1/3。《农桑撮要》中蚕桑也占有1/5
的条数,两书名中“桑”与“农”并列,也反映了对蚕桑的重视,体现了
元代农书的特色。第三,《农桑辑要》中一些新添的内容在《农桑撮要》
中也有反映。《辑要》在摘录前代农书的同时,还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据统计共38 项,占全书的6。6%。这些内容大多被改编收入《撮要》之中,
如种苎麻、木棉、西瓜、萝卜、菠菜、银杏、松、桧、皂荚、栀子,以及
取漆、养蜂等。
然而,《农桑衣食撮要》与《农桑辑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
在体裁上,有鉴于过去的“务农之书,或繁或简,田畴之人,往往多不能
悉;有司点视虽频,劳而寡效”,《农桑衣食撮要》采用了古已有之的“月
令”体,因此,明代有人将此书改名为《养民月宜》。虽然《农桑辑要》
之后所附“岁用杂事”一节亦属月令体,但内容十分简略,仅相当于《撮
要》的目录,而《撮要》不仅列出每月该做的事,而且在每件事下面还写
明该怎么做,语言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作
了中肯的评价:“明善此书,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列,简明易晓,使种艺
敛藏之节,开卷了然,盖以阴补《农桑辑要》所未备,亦可谓能以民事讲
求实用者矣。”其次,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增加。鲁明善为了写作农书,曾
与同事们一起商量,还访问了许多有经验的老人,这使得他的农书中有许
多新经验、新技术。如关于小麦的播种期、播种量,《齐民要术》等农书
中虽有记载,但时过境迁已不适用,而当时的《农桑辑要》中也没记载。
鲁明善便在书中补上了这条,他在“八月,种大麦小麦”一项中写道:“白
露节后逢上戊日,每亩种子三升;中戊日,每亩种子五升;下戊日,每亩
种子七升。”把播种量与播种期联系起来,播种期越早,播种量越小。关
于木瓜的移栽期,鲁明善一反春间移栽的陈规,提出“秋社前后移栽之,
次年便结子,胜如春间栽”。把栽木瓜安排在8 月份进行。关于树木的移
栽,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农谚“移树无时,莫教树知,多留宿土,记取
南枝”。鲁明善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加以发挥,提出“宜宽深开掘,用少粪
水和土成泥浆。根有宿土者,栽于泥中,候水吃定,次日方用土覆盖。根
无宿土者,深栽于泥中,轻提起树根与地平,则根舒畅,易得活。3—4 日
后方可用水浇灌。上半月移栽则多实。宜爱护,勿令动摇”。为了提高果
树产量,鲁明善还记载了“骟树”法,即“树芽未生之时,于根傍掘土,
须要宽深,寻纂心钉地根截去,留四边乱根勿动,却用土覆盖,筑令实,
则结果肥大,胜插接者,谓之骗树”。像这样的新技术、新经验书中还有
许多,如蔬菜栽培方面,类似于现代温室催芽阳床育苗移植法;植物保护
方面的“防沙雾伤麦”法等。值得注意的是鲁明善作为维吾尔族的农学家,
还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如收羊种,防治羊的疥疮、口
鼻疮、茧蹄等病症,种葡萄技术,制造酪,酥油、干酪的方法等。又由于
鲁明善所在的安徽寿县在淮河以南,接近长江流域,因此,对于江南地区
的重要特产,如鸡头(即芡实)、菱、藕、茭笋、茈菰(慈菇)、竹笋、
鳜鱼等,均在书中作了介绍。而最能体现南方特色的莫过于种稻。鲁明善
对浸稻种和插稻秧等作了总结,标志着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的成熟。以插稻
秧为例,他在书中写道:“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80—90
根作一小束,却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4—5 根为一丛,约离5—6 寸插一
丛。脚不宜频那(挪),舒手只插六丛,却那(挪)一遍;再插六丛,再
那(挪)一遍。逐旋插去,务要窠行整直。”这种插秧方法到现在还没有
任何改动,说明传统的插秧方法在元代已定型。除了增加新内容外,还删
除了一些旧内容,与东汉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相比,关于礼俗的条文
几乎全去掉,买卖的行为全没有,也没有提到纺织。这就使得全书的内容
更加精炼集中,也体现了作者“农桑,衣食之本”的思想。
总之,《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比较好的农书,在农学史上享有较高
的地位。月令体农书起源于先秦的《夏小正》,以后历代都有类似的著作,
如《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等。但它们偏重于物候,《四
民月令》原本早已不传,现只有几种辑本,《隋唐·经籍志》中的《田家
历》、唐代韦行规的《保生月录》等也没有流传下来;宋代的《十二月纂
要》、《四时栽种记》和邓御夫的《农历》也同样失传;宋末元初的《四
时类要》除《农桑辑要》所引的那些片断和“岁用杂事”一节以外,也见
不到了。因此,《农桑衣食撮要》是继唐末《四时纂要》保存至今比较完
备的一部月令体农书。明清以来这类农书不少,但能与《撮要》相提并论
的只有丁宜曾的《农圃便览》。
鲁明善为人慈祥,为官清廉。平日喜抚琴作书,除《农桑衣食撮要》
外,还撰有《琴谱》8 卷。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鲁明善著、王毓瑚校注:农桑衣食撮要,农业出版社,1962。
'2'(元)成功允:太平路鲁总管德政碑,见李迪主编《中国少数民族
科技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3'(元)虞集: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见李迪主编《中国少数
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4'(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三十四,迦鲁纳答思传,二十五史本,
中华书局,1976。
'5'(元)司农司撰,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
'6'(元)王祯撰,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
研究文献
'7'万国鼎:鲁明善《农桑撮要》——附论《种艺必用》及《种艺必用
补遗》,中国农报,1962,9,第33 页。
'8'阎崇年: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2,
第50 页转第19 页。
'9'魏良■:鲁明善和《农桑撮要》,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1—2,第145—149 页。
忽思慧
万芳
忽思慧一译和斯辉。元代人,籍贯、生卒年不详。中医学。
忽思慧是蒙古族人,其生平事迹史书未载。据其代表作《饮膳正要》
序言与进书表得知,他于元延■至天历年间(1314—1329)曾任宫廷饮膳
太医。
成吉思汗(元世祖)建元朝后,拓疆日广,形成历史上版图空前辽阔
的国家。疆域的扩大,必然促进国内外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其中包
括医药卫生与饮食烹调方面,因此食疗与营养学较前均有所发展。此外元
朝十分注意宫廷饮食卫生,仿照古食医之制,设置掌执饮膳太医。饮膳太
医须将每日所用标注于历,详加记录。忽思慧任此职,积累了丰富的食疗
营养方面的资料,且亲侍进用奇珍异馔,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以上两方
面的有利因素,为他编撰《饮膳正要》创造了条件。忽思慧的主要贡献在
于食疗营养方面,集中反映在其所著《饮膳正要》一书中。此书于元天历
三年(1330)初刻问世,后曾流传日本。我国明清两朝多次翻印,明景泰
七年(1456)代宗亲自为之作序。由于屡遭兵燹洗劫,此书散佚不少,现
存主要版本有明经厂刊大字本(仅残存卷二)、《四部丛刊》本、《国学
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等。1982 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和录
翻译的蒙文本。198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玉书的此书点校本。《饮膳
正要》集元代食疗营养之大成,其学术特点表现在诸多方面。
《饮膳正要》共计3 卷。卷一载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
酒避忌、聚珍异馔等。其聚珍异馔记录94 种珍奇食品之制作方法。卷二载
诸般汤煎56 种,神仙服食24 种,食疗诸病方61 则,以及四时所宜、五味
偏走、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禽兽变异等。卷三系食
物本草,收载米谷品31 种,兽品31 种,禽品17 种,鱼品22 种,果品39
种,菜品46 种,料物(即调味品)28 种,共计214 种。每种食品均详述
性味、毒性、功用、过食之危害及烹调方法。书中尚附插图20 多幅,文图
并茂,形式活泼。
此书选收者皆朝野食品之精粹,且食、养、医并重。如生地黄鸡可治
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重气乏、盗汗少食、时复吐利等证;
鲫鱼羹治脾胃虚弱,泄痢久不瘥。它们既是鲜美可口的佳肴,又是强壮体
质、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良药。作者配方尤以羊品为主料,以“聚
珍异馔”为例,有55 方突出羊肉用量,有的方用一脚子,最多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