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

第3章

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第3章

小说: 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小册子打动了黄菊芳。第二天一大早雷锋又来找她,表达了自己很想早点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请求黄菊芳为他做推荐。黄菊芳回到县委后,就找书记张兴玉汇报了这个小伙子的情况,她觉得如果雷锋不合适做通讯员的话,还可以介绍他到县印刷厂去当工人。
  张兴玉决定试用这个被黄菊芳极力举荐的小伙子。1956年11月,雷锋生命中的又一个重要机遇出现了。
  几天后,雷锋就身着蓝衣青裤,穿了一双力士鞋,挑着一个小木箱和一床破旧被子,到县里去报到,成为一个中国行政级别最低的公务员。
  算起来,雷锋在农村待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公务员雷锋


  雷锋的公务员经历,对他日后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县委机关大院内,能接触到领导又能接触到老百姓,使他比一般的同龄人要见多识广,他拥有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例如他比一般的年轻人更早接触到《毛泽东选集》;还可以在县委书记的介绍下,与见过毛主席的劳动模范冯健建立了友谊;他甚至在18岁时成为当地第一个拖拉机手,这是一个让当时所有年轻人都羡慕的工作。而因为年纪小,县委机关安排他干的都是打扫卫生和跑腿等琐碎的工作,使雷锋慢慢懂得了“螺丝钉”的道理,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并做出成绩来。
  雷锋是在1956年11月17日正式调到县机关当公务员的。当时望城县委机关在高塘岭,一片荒山上,没有高楼,没有公路,没有像样的工厂,树木也没长起来。当时经常在县委机关的人只有三十几人,来了一个新同事,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
  当时的宣传部干事李仲凡回忆道:“雷锋的个子不高,一脸孩子气,很引人注目。他由乡下来到县城,而且进了县委机关,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场面,陌生、新鲜,也很好奇,他到每个房子的门口都望望,把电话机、油印机、自行车等很少见到的东西仔细地看了个够,不时跟大家问问……很快就跟大家都搞熟了。”
  雷锋总是闲不住,手不停脚不停地忙个没完,眼里处处都是活。当人们让他少干点活的时候,雷锋说干这些小事累不着,现在干的这些活比起在地主家干的,已经少很多了。“现在我是为自己干事,就应该多干点。”
  虽然都是做杂活,但为地主家做和为公家做,在雷锋的眼里是截然不同的。在阳光灿烂的新中国,雷锋的热情如火山般地爆发出来,县委机关这样一个工作空间,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县委的领导班子晚上开会,有时开到深夜,雷锋就坐在隔壁房间看书,陪到深夜。散了会,他负责把会议室收拾干净,把门窗关好,才肯去休息。
  在县委机关,雷锋做得最多的其实还是交通员的工作,就是送信、传达文件。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望城县,除了长沙至宁乡有石沙子公路,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路了,贯通区、乡之间的唯有羊肠小道,交通工具除了县里机关屈指可数的两辆自行车外,全靠步行。那时县、区、乡之间的上传下达,主要靠县委交通班的人步行传递,可见工作之辛苦。
  从1956年6月11日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直接使用货币发放工资,这次工资改革建立的工资体系一直持续到现在。按照当时新的工资标准,国家主席的工资为579。5元,机关普通勤杂工则可以领到23元。16岁的雷锋一开始工作拿的工资就是23元(后来长到28元),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收入算是不错的。
  机灵能干的雷锋来到县委机关工作还不到三个月,就在1957年2月8日加入了共青团。望城县机关正在开办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雷锋很好学,恳求插入初中班学习。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读书。雷锋对当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很感兴趣,这是一篇歌颂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文章,雷锋甚至能够全文背出,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有时因工作需要随领导下乡,雷锋就坚持出差前“领课”,回来就“补课”。他最终完成了初中学业,这个学历是他的最终学历。
  1957年,从治理黄河的三门峡工程到北京的密云水库,全中国各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10月25日,望城也做出了治理沩水的决定。沩水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贯穿望城县全境,河道曲折,堤长险多,水灾频仍,俗语“沩水河有鬼,落雨就涨水”。为了治理沩水,望城成立了专门指挥部,集中干部民工近两万人同时上堤。
  开始,县委考虑到雷锋年纪小,留在机关比较合适,但雷锋一连几次递交申请书,要求参加。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指挥部安排他去做赵阳城总指挥的通讯员。
  在堤上做通讯员,递送文件没有自行车,只能靠走路。绕来绕去,大半天时间加起来得走七八十里路,十分辛苦。湖南地区的冬季天气阴冷,遇上雨天,道路泥泞容易摔跤,衣服更是经常湿透。晚上,雷锋还常常主动要求留在指挥部守夜。尽管如此艰苦,雷锋还要利用在堤上穿行送信的时间,主动检查工程质量,找出了一些影响大堤安全的隐患,以致被称为“编外质检员”,受到指挥部的表扬。
  在望城的治沩工程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958年的春天,望城决定在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国营农场,让荒芜沉睡的湖地变成米粮仓。这个决定得到上级的支持,还分配了一台拖拉机指标,并批准成立拖拉机站。那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拖拉机,主要靠进口,所以指标异常珍贵;但是有了宝贵的指标,还得再筹钱购买。
  县里财政紧张,团委就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捐款。雷锋把自己积蓄一年多的20元钱捐了出来,这笔钱本来是想给自己买一床新被子的。
  这是一次改变雷锋命运的捐款。望城县委经过集体研究,鉴于雷锋对购买拖拉机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决定选派他去团山湖国营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
  雷锋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原计划冯健也将和雷锋一起去学驾驶,两人都是欢喜雀跃。因为拖拉机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农业机械化的象征,而拖拉机手则是让人非常羡慕的工种,甚至是神圣的职业。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雷锋期待的与冯健“姐弟”俩一起去团山湖的愿望落空了,农业社需要冯健留下来。过了不久,县委又决定保送冯健去大学读书。
  刚到团山湖的雷锋听到这个消息,又高兴,又羡慕,向县委领导请求,希望能和冯健一起去上学,因为团山湖将要变成人民公社,他不能再留在那里开拖拉机。不过,保送名额已经确定了,雷锋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成为拖拉机手,让雷锋的命运开始了又一个转折。


文艺青年雷锋


  在美丽浪漫的团山湖,“下乡知青”雷锋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光。
  他学会了骑马,并骑着它沿湖边去送信;
  他成为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
  他在县里的报纸上第一次发表了散文;
  他开始写小说、诗歌,渴望成为一名记录激情时代的文艺青年;
  他还和农场的一位女同事发生了一段隐约的、朦胧情感……
  团山湖是洞庭湖的尾湖,湖面碧波万顷,纵横六七里,湖草丛生,据说有深达五尺的积肥。
  1958年2月26日,18岁的雷锋成了这里最早的一批职工,他来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开拖拉机。
  团山湖农场空气新鲜,风光秀丽,港汊纵横,水鸟自由地在水边觅食。来到这里参加劳动的共有三百多人,个个都是激情万丈。这些场景,正如一位从50年代走过来的人写的那样:“那时候,人们的表情像黑白电影一样,干净、简单,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当时的生活就是那样的,一想起来心里头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雷锋是一个顽皮的年轻人。团山湖农场买了两匹马,一匹是大白马,另一匹是小黄马,用来拉犁种旱粮。当时场部在杲山庙里,马厩离庙门口不远,请了个老倌子负责饲养。雷锋是个见了什么都想学学的人,他对骑马发生了兴趣。开始,看马的老人家不许他学,怕摔伤了他。雷锋便趁人不备时偷着骑了一次,结果狠狠地摔了一跤。这件事被告到团支书那里,雷锋向看马的老人家做检讨,说自己学骑马也是想多学一门本事,将来能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这样的动机,让人无懈可击。
  不久,农场有了拖拉机,两匹马也就“失业”了。农场的年轻人都想学骑马,几个人上去都摔了下来。雷锋又按捺不住,纵身上马,也被当众摔倒在地。不服气的雷锋,发誓一定要学会骑马。于是,他几次三番地去“磨”看马的老人家,求教一些骑马的秘诀。
  终于雷锋知道了应该先和小黄马培养感情,于是他每天带它去吃草饮水、帮它梳毛……雷锋终于学会了骑马,每到下工时间,他就骑着小黄马在湖边散步。
  平时,雷锋依然利用骑马的技能“为人民服务”。团山湖农场共有五个工区,信件和通知都是靠步行传达。雷锋学会骑马后,就把这些活儿包揽了。这段骑马的日子,应该是雷锋最自在、最潇洒的时候吧。
  这一天是1958年3月10日,《治沩工地报》的编辑熊春祜用颇有文学色彩的笔调记录了雷锋学会开拖拉机的情景:
  那天,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嫩草上的露珠晶莹放亮,整个农场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更显得生机勃勃。听说小雷今天试车,场里的工作人员都跑去看,连炊事员也去了,十多个人排成一线,像为他举行试车典礼似的。车上有两个座位,平时陈师傅坐正位,小雷坐在侧边。今天互换了位置,小雷坐到正位上来了……只见他把右脚往下一踩,拖拉机便突突响了,接着把踏离合器的左脚慢慢抬起,车轮向前滚动,五铧犁后面出现五道弯弯的泥浪。他像第一次驾驭脱缰的野马,心有点慌,机身忽左忽右,后面的泥浪歪歪曲曲,小雷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定了定神,很快地把住方向盘,拖拉机终于按照他的意图平稳地前进了。
  农场的同志都很高兴,场长李庆发叫伙房加了两个菜,祝贺小雷试车成功。小雷别提有多高兴了,吃饭时还在回味试车的事,同志们给他敬菜,他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连身子也没动一下。大伙见他那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差点笑出声来。
  饭后雷锋即向熊春祜请教怎么写文章来记叙今天学会开拖拉机的事情,并连夜赶写出来。在熊春祜的帮助下,文章被送到县级的报纸《望城报》。六天后,3月16日,雷锋写的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就发表出来了,这篇类似于记叙文作业的文章,成为雷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我学会开拖拉机了》一文的发表,似乎激发了雷锋的创作梦。在治沩工地中,爱看英雄题材小说的雷锋在和望城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一起散步时,认真地谈起自己的“作家梦”,他希望自己也能把“改天换地”的现实用文艺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久,雷锋又受到高玉宝写作《半夜鸡叫》的启发,也想写一部自己的家史。他甚至进行了初步构思,计划分十章,约写十万多字,并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两章。熊春枯是少数看过这些初稿的人,但他印象中这些书稿后来被遗失了。《雷锋全集》里收录的《一个孤儿》的自传体小说,或许就是保存下来的其中的一些片段。
  雷锋去世后,从他留下的文字的文笔风格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个有潜质的文艺爱好者。小学时,雷锋就已经是文艺骨干,能说会唱,喜欢看书,以后还在县报上发表了文章。具有高等小学学历的雷锋,在那个年代也是属于稀罕的“小知识分子”了。这些也是他后来可以有《雷锋日记》遗世的原因吧。
  雷锋的文采到底如何,不妨看看他在团山湖时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茵茵》:
  茵茵
  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劳勇敢的18000多名钢铁战士,不怕千辛万苦地和冰雪战斗,人山人海,挑土筑堤。那挑战的喊声,加油的口号声,打夯的号子声,还有小学生们来慰问时的鼓声,混合一起,响彻云霄。人们为了根治沩水,修筑长堤,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得流下热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茵茵担任了治沩青年突击队的队长。那场暴雨之后,新堤突然决口了。茵茵领导青年突
  击队去完成堵口的任务。决口处有七八尺宽,水深过丈,流速很急,水上还漂着冰块,堵口任务十分艰巨。茵茵她们跳进冰冷的水里,打桩、投石、搭桥、挑土……水被堵在堤外,她们的衣服却都湿透了。回到工棚里,茵茵烧了一堆火,让大家围着取暖、烤衣服。茵茵忙前忙后的,没有顾得上烤火,只把衣服脱下来,搭在竹竿上想让风吹干。可是,第二天早起,她的衣服不仅没吹干,天冷反而结了冰,穿在身上还掉冰碴呢!茵茵不顾这些,穿上它又领着大家到堵口工地去战斗,终于完成了党交给青年突击队的任务。
  茵茵今年只有19岁,既聪明又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活都能干。
  堵口任务完成后,又一连下了三天雨,堤内堤外全是水,不能在湖内取土筑堤了。工地指挥部党委采取了措施:调来了十部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出湖内的积水。就在这时候,一个看管抽水机的同志病了,不能坚持工作了。怎么办呢?领导上想到了茵茵,她是个初中毕业生,还学过内燃机,对机械原理和构造是熟悉的。于是,领导上决定调她去管理一段抽水机。茵茵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茵茵高高兴兴来到抽水机站,一连工作几天都很顺利。一天夜晚,她看到工地上的电灯、煤气灯,以及用竹子做的火把,把新修的长堤照得通亮,民工们好像在夜花园里工作一样。灯光亮,民工干活就安全了,进度也快了。茵茵高兴得随着抽水机声唱起歌来。她歌唱劳动的愉快,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将来。茵茵唱着唱着,抽水机突然出了毛病,一条胶管不喷水了。她冷静地想到:抽水机没停转,一定是水管出了毛病:如果把机器停下来,就会影响整个工地的工作。她决定下水修理,立即脱掉棉衣,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水中,把堵在水管里的石块掏出来,坚持干了半个多钟头,水管终于又喷水了。
  上了岸,茵茵冻得直打哆嗦。她穿上棉衣坐在机器旁,实在是疲倦了,瞌睡了。迷迷糊糊的。她手一动,不料被转动的皮带夹住了!她猛一惊醒,手夹在皮带里抽不出来。疼得她变了脸色,高呼:“救命!救命!”
  恰好这时有两个民工经过,听到呼救声,急忙跑进抽水机站,只见一位女同志倒在机器旁,一只手给皮带夹断了;皮带还在转动,茵茵的血染红了机器。两位民工不懂机械,不知拉断电闸,却手忙脚乱地用扁担打抽水机,想打停它救人。
  茵茵挣扎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