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 作者:孙立群 >

第14章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 作者:孙立群-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高听了,并不着急,继续开导胡亥。他说:“我听说过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王,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如果只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如果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遇事果断而大胆,毫不犹豫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将来一定会成功。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
  赵高的一通大话还真把胡亥唬住了,他感到赵高说的有道理,机会来了就要抓住,胡亥内心还是想做皇帝的。于是同意了赵高的话,也就是说同意赵高立自己为帝。从皇位继承法上讲,立胡亥是违背秦始皇的意愿,而且“废嫡立庶”也是不符合道义的事,但是对胡亥个人而言,当皇帝,成为天下之主,也是梦寐以求的事。这件事对胡亥是又喜又忧,也有些无奈,于是长叹一声,说道:“看来此事只能如此了,但是现在皇帝去世,丧礼也没有举行,办这件事是不是应该找丞相李斯商量,争取让他和我们一块干?”
  赵高见胡亥已经被说服,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说:“没错,这件事不和丞相李斯商议,恐怕还不能成功,你等着,我替你与丞相商议去。”
  三
  李斯当时已经70岁了,论经风雨见世面,论政治经验,都是饱经风霜,堪称老江湖。他忠于秦始皇,让他改变诏书,参加政变,恐怕不那么容易。不过,赵高知道李斯又有弱点,他相信只要抓住李斯的弱点,让李斯就范还是有可能的。
  于是赵高马上找到李斯,对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主持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目前还没人知道这件事。皇帝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可就在你我的一句话了!你看这事该怎么办?”赵高耍了个手腕,把问题交给李斯,让李斯做决定。
  李斯一听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赵高竟然想改变秦始皇的遗诏,这不就是要发动政变吗?立刻高声说道:“赵高,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可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
  赵高对李斯的愤怒似乎早有准备,他没有接话岔,而是换了个话题,问李斯:“丞相,您先别吓唬我。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和蒙恬相比,谁的本事更大?谁的功劳更高?谁更谋略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你们两人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李斯问蒙了。
  赵高为什么用蒙恬和李斯比对呢?
  第一,蒙恬领兵30万戍边,实力雄厚,对国家的安全和朝廷的治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高抬出蒙恬,对李斯有相当大的震慑力。
  第二,扶苏在蒙恬身边,二人关系不错,如果扶苏称帝,肯定提拔蒙恬,到那时,李斯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赵高的用意很明显,用蒙恬、扶苏威胁李斯,给李斯造成思想的压力,进而撕破李斯的心理防线。
  政治经验老到的李斯当然看出赵高的用意,他什么事没见过?他明白,这是用蒙恬来吓唬我,要挟我,逼我就范。
  于是李斯说:“说实话,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可是您为什么向我提这样的问题,对我这样苛求?这样狠逼我呢?”
  赵高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要让李斯跟他一块儿搞政变必须紧紧抓住李斯的性格弱点,以李斯的政治经验,仅用简单的几句话是说不动的,拉李斯不像拉胡亥那么简单,必须动真格的。
  赵高说:“丞相您知道,我本来就是一个下贱的宦官,有幸能凭借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宫,我在宫中管事二十多年,还没有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他们都是以被杀告终。您知道,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皇帝的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一旦到那时,您不可能怀揣通侯之印安全地退职还乡了。”这段话是赵高对李斯发动心理攻坚战的第一步,即警告李斯扶苏当皇帝后,可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不仅你的爵位(李斯是通侯,也叫彻侯,二十等爵为中最高一等。)被剥夺,连你的家人、儿子都要被杀掉,你全家性命难保!这话很厉害,一下子戳到李斯的心窝,令李斯不寒而栗。
  赵高见李斯没有说话,感到已经击中李斯了,又步步进逼,开始向李斯摊牌。他说:
  “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胡亥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我觉得可以立他为继承人。您看如何?请您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李斯对赵高的计谋早有预感,知道赵高肯定要立胡亥,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当皇帝赵高能错得了吗?但李斯一听还是火冒三丈,大声说道:“我李斯只知道执行皇帝的遗诏,立扶苏,至于我的命运,我听从上天的安排。我看你还是住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赵高见李斯没有答应,说:“危可安也,安可危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的意思是:看来平安却可能是危险的,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使圣明的人呢?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你一起犯罪。”赵高一听,感到还得继续给李斯施压,让他就范,赵高这次绕了个圈子,想说说事物的变化的规律,以打动李斯。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李斯对赵高说的这套大道理一点也不陌生,说:“机会来了是要抓住,但是不能乱来,违背天意的事不能做。我听说晋代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人啊,怎么能参与你们这些阴谋呢!”李斯不愧为雄辩家,说话以历史依据,一时让赵高语塞。
  赵高见李斯还不松口,他知道,李斯虽然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但他身上最大的弱点是贪生怕死,保性命,保富贵,赵高决定打出最后一张牌,用严苛的话猛攻李斯的弱点,不信他不服软!

  李斯之死

  一
  由赵高策动、李斯参加的沙丘政变取得了成功。这次政变改变了秦始皇立扶苏的意愿,将胡亥立为皇帝,赵高得以把持秦朝大权。在这一过程中,赵高每把政变推进一步,都是以屠杀开路的,杀扶苏、杀蒙恬兄弟、杀老臣、杀秦诸公子、诸公主。赵高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李斯为保住性命,毫无骨气,成为李斯的挡箭牌,应声虫,此时,他的人生之路一片黑暗,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秦二世在赵高政变之初,出于皇室传统观念和兄弟之情,对废扶苏、自己当皇帝还有些与心不忍,并对赵高的行为也曾进行过谴责。但他经不住赵高软硬兼施的威胁和利诱,最终答应了赵高的要求。自从被赵高拉下水后,尤其是做了皇帝以后,胡亥逐渐暴露出他真面目。原来,他是一个腐败无能、极端自私的昏君。
  据《史记》记载,胡亥做皇帝以后,社会矛盾更加恶化,“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
  这是说,秦二世当政后,法令刑法一天比一天残酷,群臣上下人人感到危险,秦二世又加紧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开始修建的一座大型宫殿,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驾崩”突然,秦陵尚未竣工,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秦始皇下葬后,又重新动工,“复作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占地三百余里,显然太夸张了,实际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这在今天是多大呢?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阿房宫再度停工,因此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
  至于直道和驰道,是由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大道,从发展经济和交通的意义上讲,还是有积极作用的,但秦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肆无忌惮地征发劳力,使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甚至出现了“丁男不足,又征丁女”的现象,加之秦的刑法严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陈胜吴广大起义后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并调集主力部队由吴广率领攻打咸阳。队伍行至荥阳时,遇到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的阻挡。双方对峙。陈胜于是又派出由周文带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绕过荥阳,直奔咸阳。一直打倒离咸阳百余里的戏。
  面对秦朝岌岌可危的形势,李斯忧心忡忡,他知道,秦朝若是灭亡,他也就完蛋了。他想竭尽全力挽救秦朝的危机,怎么办呢?他想劝秦二世改弦更张,缓解社会矛盾。
  李斯多次觐见秦二世,想劝说秦二世,但每次都是还没等张嘴,就被秦二世拦住了,弄的李斯无可奈何。秦二世不仅不许李斯劝谏,反而责问李斯,他说:“李丞相呀,我听说,贤明的人统治天下的时候,只是把天下的一切都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这正是把统治天下看得无尚尊贵的原因所在。人们所说的贤明之人,一定能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倘若连给自己捞好处都不会,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以我才想姿心广欲,永远享有天下而没有祸害。你说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面对昏庸无知的秦二世,李斯是直言进谏还是任他胡来?李斯真是左右为难,无计可施。
  这时,李斯还面临着一个对他非常不利的情况。李斯的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把守军事重镇荥阳;他虽然在这里有效地阻止了吴广起义军的向西进攻;但是没有阻挡周文长驱直入;使他一直打到戏。戏离咸阳仅百余里,形势危急。少府章邯将修筑骊山墓的刑徒组织起来,好不容易才将农民军打败。章邯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而李由在军事上却没有进展,使朝廷对李由产生了怀疑,去三川郡调查李由问题的使者一个接一个。有人已经对李斯进行责备,说李斯身为三公,怎么让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这话传到李斯耳朵里,李斯心里可慌了神,他感到,万一李由真调查出些问题,自己再受到责问,可就麻烦了,而在这时还对秦二世进行劝谏,也太不识时务了。
  李斯想来想去,心神不安,究竟怎么办呢?最后决定,还是以保全自身利益为上,违心顺从秦二世吧。《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这是说,李斯非常害怕;他又把爵位利禄看得很重;不知如何是好;就屈意迎奉秦二世的心意;以求得宽容。
  李斯是怎样求二世的欢心呢?原来,他向秦二世上了一封《行督责书》。督责就是加大对臣民的监管力度,实行严刑峻法,让他们每日处于恐怖之中,不敢违法作乱,这样君主才能常享安乐。《行督责书》文章很长,通篇讲的是对百姓如何严加惩罚的歪理。
  李斯在文章开始先肯定君主专制合理,说:“贤明的君主,必将是能够全面掌握为君之道,为君之道的重要表现是对下严加督责,则臣子们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力。这样,君主和臣子的职分一经确定,上下关系的准则也明确了,那么天下不论是有才德的还是没有才德的,都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了。因此君主才能专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约束,能享尽达到极致的乐趣。”
  李斯为迎合秦二世,讨他的欢心,直言不讳的告诉秦二世:“你尽管享乐,不要学什么尧、禹。像尧、禹那样有天下而不知享乐,却去勤政为民,这简直是下贱的行为,是犯了大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呢?李斯编造了一套歪理。他说:占有天下却不懂得纵情姿欲,这就等于把天下当成自己的镣铐。像尧和禹那样,拼命为百姓干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并不是统治天下的君主,这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让别人为自己献身,这才叫自己尊贵,而别人卑贱;让自己为别人献身,这叫自己卑贱而别人尊贵。所以,献身的人卑贱,接受献身的人尊贵,古往今来,没有不是这样的。尧、禹把天下当作自己的镣铐,是不值得人们尊重的。李斯用颠倒是非的办法,把享乐作为君主的显贵,不会享乐只知为百姓干事的君主是下贱的。
  看李斯的这套“理论”,真是荒谬绝伦,不过这也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专制君主制度的本来面目。封建帝王坐天下,尽管“勤政为民”的好话说了一大堆,但到头来还是为了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李斯则直接进入主题,让天下人为君主献身,以显示我的尊贵,反而言之,我为天下百姓干事,我就是下贱的!
  怎样让天下人服服贴贴接受统治呢,李斯的办法就一个,行督责!即对人民加大监管力度。李斯说:
  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
  意思是:真正实行了督责,臣下才能没有离异之心,天下才能安定,天下安定才能有君主的尊严,君主有了尊严才能使督责严格执行,督责严格执行后君主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满足之后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富强了君主才能享受得更多。所以督责之术一确立,君主就任何欲望都能满足了。群臣百姓想补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图谋造反?
  李斯将《行督责书》送交秦二世之后,秦二世看了感觉很对自己的心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各级官吏更加严厉地实行督责。想通过严厉镇压的办法制止农民的反抗。老百姓动辄犯法,一人犯法又株连全家,结果造成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穿着赭衣(赤褐色),带着镣铐的罪人。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积着刚杀死的人的尸体,而且杀人越多的越是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忠臣。”二世说:“像这样才可称的上实行督责了。”
  上《行督责书》使李斯在悲剧人生上越陷越深。他这时已完全丧失了政治家的基本原则,他所想所作只有一件事,迎合皇帝,保住地位,保住富贵。这在风雨飘摇、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