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军舰 >

第7章

军舰-第7章

小说: 军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艘潜艇到“亨莱”艇,由于一直以人力推进作为惟一动力,所以拖延了潜艇技术
的发展,而蒸汽机在这个时代早就用于铁路运输和水面舰船了。18世纪50年代末,
法国海军的一名工程师终于提出了改装机械动力潜艇的建议。1863年,装有一台80
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潜艇“潜水员”号在法国下水。由于这艘潜艇安装有80马
力体积较大的新式发动机,因此其尺寸超过当时所有的潜艇而成为20世纪以前最大
的一艘潜艇。它长达140 英尺、排水量达420 吨。“潜水员”号的艇体是模仿海豚
外形设计的,由于设计水平的限制,当增加压载使潜艇的浮力等于零时,潜艇下潜
就失去了控制能力。因此,“潜水员”号艇无可奈何地以失败而告终。
            众说纷纭的中国第一艘潜艇
    也许人们不信,就是今天,他的子孙们也曾抱有怀疑的态度,在19世纪80年代,
在中国——一个机械制造业十分落后的国度里,也曾建造成功一艘在当时居世界领
先地位的潜艇。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介绍一下这一艘理应值得华夏子孙自豪的潜艇。
    1880年初夏,位于海河岸边的天津机器局内,一群民工正头顶烈日建一座谁也
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围墙”。别说民工了,就是指挥施工的负责人也不知道这围墙
的用途,其机密程度在整个人类海军建设史上也极其罕见。
    围墙建成后,天津机器局这个清政府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
氛,因为,从不见围墙内人员的出人,只是每天见到指定的差役定时将饭食、物品
送人围墙之内。
    天津机器局与福建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一时期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
批军事工业。该局由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奕沂提议,由三口通商大臣崇
厚于1867年创办,最初几年忙于选址,一无所成。1870年,法国驻天津领事车大业
等因作恶多端被群众打死,法国教堂、育婴堂、领事署及英、美教堂被焚烧,发生
了所谓的天津教案。迫于英、法、美等国威胁,清政府派崇厚为钦差大臣,向法国
道歉,天津机器局便由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
    李鸿章创办过江南制造总局,接办天津机器局后,他将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沈
保靖调人局内主持工作。
    务实的沈保靖一调人局内,就整顿局务,购买机器,扩建厂房,逐步使天津机
器局的生产规模、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程度。1876年,天津机器局生产出第一批水
雷。1880年,又建成引军桥船130 余只(这大概称得上中国最早的军用舟桥了),
而制造枪、炮、子弹及炸药,更是该局所长,仅炮弹一项,年生产量就达到2 .7 
万颗。
    天津机器局的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而机器局内的围墙,更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纷纷猜测、打听。1880年6 月20日,敏感的新闻界经多方了解,最先披露了围
墙之谜:“试造轮船”。
    新闻界的披露并未能够真正解谜,因为,此时的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局早
就公开造船,而且已达相当水平。在这以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两局已先后建成轮船、
军舰近30艘,甚至曾接待过英国军舰官兵的参观,所以人们认为天津机器局围墙内
决不会仅仅是“试造轮船”。
    几个月后,新闻界终于摸清了详情,围墙之内确实是造船,但造的不是普通的
轮船,而是“水下机船”。“水下机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潜艇”。据介绍,
提出试造这艘“水下机船”的人是一个姓陈的“道员”。他带着设计图纸及说明,
主动找到清政府大员,要求建造,并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
适用,工费分文不取,照价赔偿。当时清政府正为获得先进舰船加速“水师”建设
而努力。陈道员所提建议,引起清政府的兴趣,很快就被批准,陈道员及10余名大
臣不几日便在围墙内开工了。为了保密,负责建造的工匠被隔绝了一切对外联系,
吃、住及日常生活全被限制在围墙以内,即使是天津机器局的工师,也不能接近围
墙。
    经过整整一个夏季的努力,“水下机船”终于在当年秋天建成完工。它“式如
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人船一尺,船即人水一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
于敌船之下”。这是当时的记载,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已经说清楚了潜艇潜浮的原
理,后人曾争论这“水下机船”有否建成,是不是不负责的“文字匠”胡言乱语,
其实,没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是不会了解这些原理的,有了这些原理,造潜艇已
经不太困难了,充其量仅仅是工艺问题罢了。
    1880年9 月18日,这天正是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试航,船
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
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从这些介绍来看,中国人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潜艇,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不知何故,它竞销声匿迹了,以后既没有见到任何文字介
绍,也没见官方消息,更没见到它留下的一舱一室、一片甲板。史学家认为,有可
能是“水下机船”的消息披露后,昏庸的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而下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海军重新开始了中国潜艇的建造。
    设计图纸及说明,主动找到清政府大员,要求建造,并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
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费分文不取,照价赔偿。当时清政府正为获得先进
舰船加速“水师”建设而努力。陈道员所提建议,引起清政府的兴趣,很快就被批
准,陈道员及10余名大臣不几日便在围墙内开工了。为了保密,负责建造的工匠被
隔绝了一切对外联系,吃、住及日常生活全被限制在围墙以内,即使是天津机器局
的工师,也不能接近围墙。
    经过整整一个夏季的努力,“水下机船”终于在当年秋天建成完工。它“式如
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
于敌船之下”。这是当时的记载,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已经说清楚了潜艇潜浮的原
理,后人曾争论这“水下机船”有否建成,是不是不负责的“文字匠”胡言乱语,
其实,没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是不会了解这些原理的,有了这些原理,造潜艇已
经不太困难了,充其量仅仅是工艺问题罢了。
    1880年9 月18日,这天正是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试航,船
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
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从这些介绍来看,中国人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潜艇,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不知何故,它竞销声匿迹了,以后既没有见到任何文字介
绍,也没见官方消息,更没见到它留下的一舱一室、一片甲板。史学家认为,有可
能是“水下机船”的消息披露后,昏庸的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而下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海军重新开始了中国潜艇的建造。
            “现代潜艇之父”的杰作
    1841年2 月24日,约翰·霍兰在爱尔兰的利斯凯纳镇出生了。他家境贫寒,一
家6 口的生活,全靠在英国海岸警卫队当雇员的父亲微薄的薪水维持。霍兰15岁才
进入一所学校学英语,3 年后又进入中等学校读书,然而,命运偏偏捉弄穷苦人,
他父亲这时不幸病故了,霍兰只得结束学生生涯,到一所学校担任理科教员,以担
负养活全家的重任。
    霍兰出生前,爱尔兰已并人英国版图,英国人的蛮横在霍兰幼小的心灵埋下了
仇恨的种子。他想,如果能发明一种水下航行的军舰就能隐蔽地攻击不可一世的英
国军舰了,于是,他一面教学,一面埋头于潜艇的设计。1873年,他辞去了教师的
工作,带着自己的一些潜艇设计图纸到美国,担任一个教会学校的教师。这年冬天,
他不幸滑倒,把腿摔断了,但他在治疗腿伤的几个月内,把他的潜艇设计得更加完
美了。1875年,他将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送交美国海军部,用以抗击英国。但是,
由于3 年前美国海军支付了5 万美金建造的一艘名为“智慧鲸”的小型手操潜艇的
失败惨状,引起人们对潜艇的忧虑和恐惧,从而使美国海军当局断然拒绝,有人甚
至说:“谁也不会坐这种玩意儿到海底去送死。”
    不屈的霍兰并不为此而却步,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国的由爱尔兰一些革命者组
成的“芬尼亚社”的大力资助。在“芬尼亚社”的支持下,经过3 年时间的努力,
霍兰终于在1878年建成了长5 米、装有内燃机、能以每小时3 .5 海里的速度航行
的单人驾驶潜艇“霍兰—I ”号,不过由于内燃机水下航行所需空气的问题没有能
够得到解决,所以潜艇一潜入水下,就不得不停航了。当霍兰操纵“霍兰—I ”号
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之后,又在“芬尼亚社”的特殊要求下开始了新艇的建造。
    芬尼亚社的特殊要求:所造潜艇大要足以能在作战情况下有效地进行作战,小
要使其能够塞进特制的商船船舱,这种商船要求可以横渡大西洋,装成民船的模样,
当遇到敌舰后,特殊商船将潜艇放出以攻击敌人。在这一特殊要求之下,1881年,
霍兰的“霍兰—II”号即“芬尼亚公羊”号下水了。“芬尼亚公羊”号长约10米、
排水量19吨、装有1 台15马力的内燃机,特别是在解决所有潜艇先辈们感到最为棘
手的纵向稳定性问题上,霍兰表现出超人的才能,他在潜艇史上首次安装了使潜艇
能在前进中下潜而保持纵向稳定的升降舵。同时,“芬尼亚公羊”号潜艇还在艇上
安装了1 门加农炮,还能在水下发射鱼雷。这种潜艇,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是潜
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纪80年代末期,潜艇的发展引起了更多国家的兴趣,1893年,长约150 英
尺、排水量为266 吨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在法国下水了。这艘以电动机带
动螺旋桨推进的电动潜艇,成为当时各国潜艇中较先进的一艘。
    “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的成功促使霍兰更加努力,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霍兰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潜艇建造之中时,“芬尼亚社”的一些成员对霍
兰无终止的试验丧失了信心,终于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将霍兰的第三艘潜
艇和“芬尼亚公羊”号偷偷地运走了。这下气得霍兰暴跳如雷,从此霍兰与“芬尼
亚社”一刀两断。
    失去了“芬尼亚社”的合作等于断绝了霍兰进行潜艇试验所需的一切经费,霍
兰只得暂时停下潜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枪公司担任描图员。不过,真正的科学家是
永远不会被困难吓倒的。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他与炮兵上尉扎林斯基一起兴办
了“魟鱼潜艇公司”,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潜艇——“扎林斯基”号。1886年,“扎
林斯基”号首次下水试验,但因滑道不幸崩塌,全艇被毁。“扎林斯基”号的失败,
使霍兰反而有了暂时的喘息余地。
    1889年,与美国矛盾重重的西班牙王国有个名叫艾萨克伯尔的海军上尉,他设
计了一艘由电动机推进的潜艇,然而,由于他和上司不和,置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不顾、耿耿于怀于个人恩怨的上司竟否定了艾萨克伯尔的计划。
    这件事,对于西班牙和艾萨克伯尔本人来说都是一个悲剧。但是,它却给霍兰
带来了福音,从另一方面说,这件事促进了潜艇事业的发展。
    原来,美国看到西班牙已有建造潜艇的能力,担心西班牙一旦建成潜艇后,将
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于是,美国政府当即拨出200 万美元,责成美国海军举办一次
公开的潜艇设计比赛。毫无疑问,这次比赛的桂冠理所当然地将会落到霍兰的头上,
然而,由于不切实际的美国海军部对潜艇的要求太高,致使参赛的所有潜艇都无法
达到其要求,最后,比赛莫名其妙地流产了。1893年,在美国政府的敦促下,美国
海军部再次举行潜艇设计比赛,霍兰再次毫无疑问地独占鳌头,海军部给了他15万
美金。
    有了这15万美金,霍兰很快便开始了他第五艘潜艇的设计。
    霍兰的第五艘潜艇命名为“潜水者”号。建造这艘潜艇,对霍兰来讲,可以说
是走上了一条充满曲折的成功之路。
    在“潜水者”建造之初,霍兰就易其方案,要建造一艘长26米,拥有航行于水
面的推进装置——蒸汽机动力装置和水下潜航时的水下推进动力装置——电动机的
潜艇。可以这样说,“潜水者”号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鼻祖。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美国海军在“潜水者”号建造期间就要求霍兰能够使“潜水者”号用于水面作战。
由于这种要求近乎荒唐,所以,霍兰置美海军的要求于不顾,抛下“潜水者”,不
顾一切地设计了一艘新潜艇,这就是霍兰的第六艘潜艇“霍兰—VI”号潜艇,这艘
潜艇竟成为霍兰一生中最后设计建造的一艘潜艇。为此,人们习惯上将这艘潜艇称
之为“霍兰”号潜艇。正是这艘潜艇,在潜艇发展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
而奠定了霍兰“现代潜艇之父”这一光荣称号的基础。
    “霍兰”号潜艇长约15米,装有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
机。汽油发动机能使潜艇以每小时7 海里的速度在水上航行1000海里,电动机能使
潜艇以每小时5 海里的速度航行50海里。该艇共有艇员5 人,并能水下发射鱼雷,
水上航行平稳,下潜迅速,机动灵活,成为一代水下先锋。
    1897年,在霍兰56岁的时候,这艘潜艇终于建成了。然而,这艘后来奠定了现
代潜艇走向的划时代的潜艇却没有给发明家本人带来什么好处,美国海军部的一些
官员一直对霍兰看不惯,他们对出身平庸、没有学位的发明家依然抱有偏见,此时
更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久久不肯承认和接受。无可奈何之下,霍兰天真地在纽约的
《太阳报》上宣称:“如果海军付款买下这艘潜艇,我将亲自驾驶它,保证将西班
牙舰队的全部舰只击沉。”
    霍兰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海军部态度的好转,反而遭到了无情的嘲讽,甚
至有人画漫画在报上发表,对一代宗师进行无端的挖苦。无情的打击迫使老人到欧
洲旅行,回来后,讽刺之声仍不绝于耳,时年63岁的科学家愤然辞职,从此,一代
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爱的事业,终于在73岁时,积劳成疾而病逝。
             科幻小说对潜艇的影响
    直至今日,所有潜艇仍采用双层壳体结构,这实在令人惊奇,而这一结构的发
明者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美国青年西蒙·莱克。
    西蒙·莱克勤思好学,他对潜艇发生兴趣,既不是因为有人引导,也不是因为
有人资助,而是受法国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影
响。《海底两万里》中所描述的深海神奇风光深深地吸引了莱克,从而引导他单枪
匹马地投入到潜艇的研究中。
    1893年,没有任何人的资助,也没有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