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禅观正脉研究 >

第3章

禅观正脉研究-第3章

小说: 禅观正脉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面已经讲了三种修禅定的方法,主要都是以白骨观做基础。我们晓得佛法的中心不在于普通的“打坐”,也不是为了长生不老。许多人会间:人不为长生不老,得道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佛学谈的“空”不是“没有”。换句话说,学佛的目的比普通观念中长生不老的欲望大得多。要追求一个“不生不灭”,永远不死的生命,不是普通的长生不老。这个永远不死的生命本体,在佛学的名词,可以叫做金刚不坏的“法身”;至于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当然也可以修到,那就是金刚不坏的“报身”。法报二身成就了,自然就有千百万亿的“化身”。你们看,这样的大目标,是不是比一般观念中的长生不老大得多?
  但不管大小乘的佛法,要成道果,第一步要先证到“无我”。我们在理论上的无我,说起来很容易。实证上,拿身心来证到无我,是不容易做到的。不要说“无我”不容易做到,我们做到“空身”或“忘身”都不容易。比如大家静坐时,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坐在那里,始终受到身体的拘束障碍,一会儿酸,一会儿痛,总是忘不了这个身体,没有办法达到“忘身”,更不要说“忘我”了。
  走白骨观的路线,观想成功了,很快的就能够到达“忘身”,甚至于到达“无我”。平常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忘身”,也没有办法“无我”,就因为我们这个生命,受到所带来业力的影响。
  业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作个比方,这个带着业力的生命,就好比是块吸铁石。所有带着铁质成分的东西,都会受到它的吸引力,都会被它吸住,我们有了这个生命以后,为什么思想,杂念、情感那么多?因为本身已经好象吸铁石一样,那股业力的念力,时时流转不停,向外驰求、攀缘,解脱不开。我们都知道,佛法的宗旨就是要求解脱,但这些思想杂念的缠绕,又怎么才能解脱呢?用吸铁石作比方的话,就是必须先转化那个磁性的作用,使它还原到没有磁性的均衡状态,但这并不是说它磁性的功能丧失了,它那磁性的功能还是具备,只是让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而不再乱吸东西。白骨观的修法,先空掉这个身体,就好比把吸铁石转化成均衡状态,寂然不动,那么就很容易证到性空的果位。
  我们再拿另一个物理现象来作比方,譬如地球,有地心引力的作用——不只地球,每一个星球,它本身都有吸引力,现代人对这点科学常识应该是有的。你看,当一个火箭冲出地心吸引力的势力范围时,地球就拿他没办法,无法对它发生影响,无法再把它吸回地面。我们修持修白骨观,杂念为什么总是空不掉?因为我们生命所带的业力,就好比地球一样,始终向内吸,业力脱不掉。解脱业力要有大勇猛力,如火箭一样,脱出了地心引力的牵绊,达到空的境界,业力才能解脱。随着修持的程度,生命可由欲界升华至色界,乃至到无色界,而后至于超出了三界。所谓超出三界,不是到一个第四界中去,而是在三界中可以自由往来,不受三界业力的吸力所拘束。
白骨观和果位
  但是,由白骨观空掉了身子,是不是已经解脱了?即使不往生西方,也可以往生东方,或者其他任何一方佛国佛土,是不是能够超出欲界到色界天?或者由色界天再进到无色界天?或者得个什么果位,此中道理不是这么简单,你功夫即使到达“忘身”了,还是“凡夫禅”,那只是功夫。真正要证果位,必须在“八十八结使”上下工夫。然后才可能经由欲界的初果、二果、三果、,至于色界、无色界,断尽见思惑而得阿罗汉果,不再轮回于三界。
  由白骨观达到“身空”,这其中有个问题。你怎么做到身空呢?由白骨观怎么到达身空呢?只要白骨观观成了,自然就可以做到。那么,谁在观想?“我”在观想。你什么在观想?我“心”在观想。万法唯“心”造,所以能做到。“心”是什么?
  让我们先看看我们目前的心理状况:贪、瞋、痴、慢、疑,这些贪瞋痴慢疑的结使,是情绪化的,也是我们个性上的阴暗面。再加上另外五种观念思想上的偏差:“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等。所谓“见”,用现代话说,也就是思想形态,如见解、观念等。所谓“思”,则属心理状态,如心念、习性等。从佛学观点来看,欲、色、无色三界的心理状态,在“见”“思”这两方面共有八十八种结使。
  学佛修道,走禅定的路子,除了在色身上修忘身的功夫外,最重要的必须在心理的结使上下功夫。果位的差别就在于此。心里结使解脱到什么程度,就得到什么果位,这是一定的。至于三界天人的等次,则配合四禅八定的功夫。总之,四果和四禅是有差别的。
  上面这些解释,就是希望大家知道,不要以为作白骨观就可以证得果位了。到达某个果位的“功夫”固然要从“身”上了;但是真正证得道果,还必须配合“心意识”的结使上了。身心齐了,才是佛法真正修持之路。单从任何一方面了,都无法圆满道果。
  现在这个前提交代了,再看下面的“膨胀脓血想”。
化朽腐为神奇
  这第四观膨胀脓血不净想的修法,我想大家文字都看得懂了。在定中从“左脚大指”开始,不是观骨头,而是观我们的肉体,从左腿开始,到右腿,然后到全身,观想自己全身浮肿,然后慢慢溃烂。我们人死了,尸体摆在那里,也都是这样,先浮肿,然后从内部开始溃烂,随后肌肉就青一块,紫一块地变色。接着,恶臭难闻的脓汁污血就流了出来。
  这不是浮光掠影似的,随便想一下就算了。要凝下心来,把自己真当成死掉了,尸体烂了,臭得不得了。观得好的话,自己真会闻到自己的臭味。这就是所谓的“一切唯心造”。全身又臭又烂的境相出于之后,自然觉得这个身体没有留恋之处。
  “想一成已,复更想二。想二成已,复更想三。想三成已,复更想四……”想了自己之后,再想别人。或者假想自己已死未死的亲人,有这么一天也化成一滩脓血,又臭又烂又脏,比阴沟厕所里的味道都还难受。然后再想象其他的人,乃至于想整个房间,四围上下,再扩而至于所有天下人的身子都是如此。这不是理念上的思想,硬要观想成功,境界现前。真正修持到这一步,注意经文上一句活“念我此身,甚可患厌。众多不净,弥满一切”。平常我们对佛经里的这类理论,差不多是听过了。但是光懂理论没有用,现在要在自己身上,“以身求证”,认清楚硬是这么一回事。
  “谛观是已,畏生死患。”观想到这个地步之后,就“畏生死患”,才真正的怕生死。你说现在大家怕不怕生死?我们并不是怕“生死”,一般人只是怕“死”。为什么怕死呢?老实讲,是对身体的一种痴恋,以及对自己现有的一切的一种执著。
  我们平常对着镜子,越看自己越可爱。怎么也舍不得让它死了、坏了、烂了、臭了。所以,我们普通的人,并不是怕生死。而是怕这个“色身”死了,一切都把捉不住了,如果这一步观想成功,就会真正怕“生死”。即使死后再来投胎变年轻,变漂亮,到头来也还是这样一堆烂肉。因此对“生”也不希求,也是害怕。到了这一步,“道心”才真正坚定起来了。如经典所说“其心坚固,深信因果”。
  到了这个时候,“出定入定,恒见不净。”不论打坐,或者下坐的时候,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就是这样一滩流着脓血的烂肉。于是“欲求厌离,舍弃此身”。很想把自己这个肉体丢掉不要。这时候,你会减肥变瘦了。功夫到了的人,会自然瘦下去,不要害怕,不是病态。
  同时也会脱皮,“作此想时,自见己身举体皮肉如秋叶落。这不单单是观想中的境界,工夫到某一阶段,自然会脱皮,脱了以后,会变得更白、更润、更漂亮。
  在这一步观想中,不但脱皮,连肉都一层一层剥落下,“见肉堕地,在前地已,即大动心,心生惊怖,身心震掉,不能自宁。”我们现在光看文字,觉得这没什么可怕的。但观想中,这个境界现前时,硬是看着自己的身子连皮带肉,一层一层往下掉,没有不害怕的。就好象我们平常人打坐,都想求个“空”,但是一旦身心空了,差不多的人都会吓一跳。
  随着惊恐的心理,“身气热恼,如热病人为渴所逼”。身子燥热,好象发烧似的,口也发干。乃至下了坐,还是这样,“如人夏日行于旷野,渴乏无水,身体疲极。”如果这时候正好是冬天的话,你也会觉得好象走在烈日当空的旷野中,穿不住厚衣服,身子很热,同时觉得四肢无力,很疲劳。这不是病态,也不是因为坐中受到了惊怖,而有了后遗症。实际上,这是心理、生理都起变化的原因。是必然经过的境界,不要害怕。当然可以喝水、喝茶,没有关系。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时候不想吃东西,看到一切东西都很脏,难以下咽,此想成已,乃至食时,见所食物,如膨死尸。见所饮浆,犹如脓血。”这里有一个难关,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个经验,“此想成已,极大厌身。观于身内,及子身外,求净不得。”你真修到这一步,会非常讨厌这个肉体。而且发现里里外外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这不是理念上的事,硬是功夫到了的实际感受。“佛告阿难,复当更教,令其易想。莫使弃身,唐无所得。”往往修到这个地步,会不想要这个身体,也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观念上,认为我已经证到空了,身体本来就是空的,不想活了,没有意思,很想自杀算了。那就糟了。假使在这个时候想办法,把自己生命结束了,那你就“唐无所得”,白修行一场,了无所得,不但谈不上证果,而且又堕人轮回,同时招致更惨的果报。所以,佛再三吩咐阿难:“复当更教令其易想”,赶快调换一个方法。
  “易观法者,当于远处臭秽之外,作一净物,教其系心,想一净物。在视线范围之内的远方,或者观想金身的佛像,或者观想美仑美矣的极乐世界。如果观想佛像,譬如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像,最好把这个佛像想成中空的琉璃体,透明光亮,佛像观成之后,随着外境的庄严清净,再打入内境界,转化自己的身心。最后,就如实证到阿弥陀佛所讲的净土境界。把这个婆娑世界的不净——身、心、物等种种不净,转成极乐世界的净土——心净,佛土亦净。
  老实说,这个“易观”由不净想变成净土,就是念佛法门的基础。这样把净土的境界,随时观想起来,就是修持。大家没有研究净土的观无量寿经,一般人念阿弥陀经,木鱼一敲,就念过去了,经中所说的那些境界,没有放在心里,当然更不会用心去想。殊不知,这个“想”成功,就是观想的大秘法,就能够“净土现前” 。这个时候,身上不会再发热、也不会再厌恶自己的身体、生命。这个时候不但“心念”清净,“身体”也清净。那么,身体上有病的,病也好了。随着前面观想脓血的阶段,都化掉了。各种病都痊愈了,人也变了,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一观里有两大步骤:先从生命的实际状况观起,不净想的功夫做到了;赶快转换方法,变成净想——也就是净土的观法。那么,到了这一步,你悟了道没有!下面就是有关禅观——见地方面的东西——“当知此想,从颠倒起。皆由前世颠倒行故,而得此身。”这就是后世禅宗所谓“参”的功夫了。
白骨观和禅
  当我们起心动念要做不净想的功夫,使身体硬是呈现出这种烂臭的样子,只要心念专一,“不净观”就会现前,因为一切唯心造。如果我们再一转念,要作净想时,对自己马上又反映出菩萨的神态,身心立刻又有一种变化。此中道理好似禅宗公案里,一位屠夫的悟道偈“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这是屠儿悟道的偈子,普通人只当作文学作品看。至于悟个什么道,这里面就大有机关,很难懂了。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渐修”的方法,而那首偈子是“顿悟”后的见地。两者似乎不必扯在一起。其实渐修与顿悟一点都不冲突。你把这两种观想功夫作成功了,由不净观变成净观,然后就要参了——“净”与“不净”不隔一条线,都是由我心念而起。
  人没有悟道以前,没有一个是聪明人。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是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的人。我们普通人都经常被欺,那么是谁骗了你呢?其实没有人骗你,都是自己骗自己。我们前面说过,一般众生的心理状况有八十八种结使,归纳而言,就是见思二惑。见解观念和思想形态两方面的颠倒迷惑。所以说“当知此想,从颠倒起”。
  由一些颠倒错误的心行,引发了许多颠倒错误的实际行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我们这个痛苦烦恼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颠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这个身体,我们又被这个身体所骗,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这就是“身见”,始终要抓住这个身体,舍不得离开它,认为它既可爱又宝贝。其实“如此身者,种子根本皆为不净”。
  你们研究过这个生命,这个“身”的种子是什么呢?照现代医学常识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结合而成的。光从这一点上看,这当然是不净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种种颠倒不净的心念、行为,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污秽不净的身子。
  但是一般人并不以为然,通常是对着镜子,越看自己越可爱。现在因为修持这个“膨胀脓血”的不净观,所以“实见此不净”。通常我们只是理论上知道身体不净,这是理论,而不是真看到了自己身体上的种种不净。经过这个观法的修持,我们身体不净的本相就会如实呈现心中。
  说到这里,顺便讲个小说故事,轻松轻松。故事归故事,轻松归轻松,里面可有很深的道理哟!唉!不要说你们学佛学不好,你们啊,连小说都不会看。
  我们晓得佛经上那位有名的哪吒太子,在封神演义上的记载,他“剖腹剔肠,剜骨肉还于父母。”而后魂魄飘荡到他师父太乙真人那里求救。他师父教他托梦给妈妈,为他建个行宫,塑个金身,使他受些香烟,便好去托生天界。
  “剖腹剔肠,剜骨肉还于父母”,就代表他放下了不净的身见,把这污秽不净的身体彻彻底底的放下了。“接受香烟,便好去托生天界”,就表示修练真精之气,以超凡人圣。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时候他需要一个“金身”,也就是说,虽然他放下了不净的身见,但又执一个净的身见。他还没参透“净”与“不净”不隔一条线。
  后来被他父亲发现了这座哪吁行宫,恐怕会遭到“妖言惑众”的罪名,因此叫随从士兵把哪吁太子的金身打个粉碎,又放火烧了行宫。
  哪吒太子的魂魄只得又飘荡到太乙真人那里求救。好,这下子,连净的身见也打破了,于是就得了莲花化身。他师父着仙童取了荷花,权充面部,又取荷叶以为躯体,再拿荷叶梗作成骨节,然后把他魂魄罩位,往这上面一推。好了,莲花化生的哪吒太子出来了。这时候他手拿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好不威风啊!这“风火二轮”就代表了生命的真精(阳)之气,生生不已的生命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