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无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加办公设备和场地,让每一个业务经理和部门负责人都佩上BP机和对讲机,又购
置了一辆客货两用车。而在生活上,赵玉蓉从不奢侈,艰苦到不能再艰苦的地步,
吃一般的饭菜,坚持不买新衣服,不用高档化妆品,与手下几员女将同心协力,相
依为命,出门不“打的”、不下馆子、不去歌舞厅。自赵玉蓉至每个部门经理,半
年内除了必需花销的生活费,都不拿固定工资。在这里,鼓舞她们的不是金钱,而
是创业的苦中有乐,友情的肝胆相照,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
一年后,她拥有了一层三套二百五十平米公寓房,每个患难与共的姐妹分得一
间,其余的作办公用地。约略算下来,年营业额怎么说也有个三五百万。
赵玉蓉说:“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路。”
一年后,类似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多得谁也没有耐心数清它们。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作为第一个踩路人,赵玉蓉值得骄傲。
华夏包装公司总裁陈美龄女士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也算得上一个曾经名声大振
过的风云人物。
在共和国的曙光刚刚照耀中华大地的时候,陈美龄呱呱落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六十年代陈美龄进入南开中学,那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一所闻名中外的学校。
陈美龄朴素而刻苦,把精力都倾注到学业上。老师和家长都盼望着这位高材生能够
学有所成,成就大器。
然而陈美龄令他们失望了。要毕业了,她没有报考大学,却穿上绿军装,报名
参了军。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穿上绿军装保卫祖国,最最光荣。在部队,陈美龄
担任团机关话务员,后来提为干事。她并没有改变她那勤奋好学的天性,涉猎各种
学问,学医,学文,学建筑设计。她一度喜欢文学,喜欢诗,崇拜普希金和拜伦,
想象自己也成为一名诗人。她写完了一页又一页的诗稿,寄到报社,被退回,她不
气馁,再写,再寄,终于在一家大报发表了处女作。有首诗引起很大反响,曾被谱
上曲让文工团演唱。她又曾为文工团写剧本,写相声。
二十八岁那一年,结婚不久的陈美龄被抽调去一家军工厂。国防工业需要她这
样的人才,她义不容辞服从了安排。军工厂坐落在皖赣浙三省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大
山里,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条件非常艰苦,是当年连日本鬼子都不愿进的地方。
军工厂有三分之二的职工都是从各地招来的非军人老百姓,有很多人因为受不了那
份罪便逃回老家去种地,年轻的女军人陈美龄却必须在这个炼狱般的环境里扎下根
来。
大山能磨炼人的意志。
陈美龄先是担任厂团委书记,而后是车间主任,在她刚刚提为副厂长不久的三
个月后,她无缘无故被打成美国特务,历经非人折磨和摧残,她被送进了监牢。
若干年之后,当陈美龄回首往事,不由她不苦笑。她打成特务的唯一有效证据,
是厂里的造反派们在她枕头下面搜出一本俄语书籍,造反派不懂得俄语和英语的区
别,当在陈美龄的一本笔记里也看到这些符号文字,便认定她是美国特务。那是一
个极端荒唐的时代。陈美龄在监狱里呆了三年零六个月,上面的造反派头头才偶然
发现了这是一出可笑闹剧,把陈美龄放了出来。
很快,时代变了。平反昭雪的陈美龄去省城一家中型企业担任党委副书记,然
后是副厂长。在她三十九岁那一年,她受命担任那家中型企业的厂长。
当时她接下来的是一个亏损严重的烂摊子。陈美龄接手后大刀阔斧搞改革,着
手治理整顿,引进先进技术管理,调动工人积极性,逐步使亏损一步一步减少。那
一年,她被评为全国劳模,省里决定让她去省委党校学习。
结束了两年半的校园生活,省里派陈美龄担任省包装公司副总经理。
新官走马上任,三把火是少不了的。而陈美龄要把事业的熊熊火炬一直燃下去。
海南建省了。海南建省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冲击波。海南热的浪潮
一阵接一阵,敲打着女企业家陈美龄不甘寂寞的心。她终于坐不住了,她要到海南
去,去看一看中国的大特区,中国的第三十一省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需要什么和
缺少什么,是否真的像所宣传的那样能够让人施展才华,能够出现新的经济体制,
能够在二十年内赶上台湾。
她来了,带着成熟女人的幻想。
1988年秋季,陈美龄第一次踏上了这个遍洒阳光的热岛。当时她的身份是某省
包装行业考察团负责人,来海南实地考察。
考察,考察,再考察。陈美龄带着一批又一批部门经理和企业厂长一次次踏上
海南。
情况摸透了,方案在胸中成熟。海南急需包装行业,急需一大批包装行业生产
线。考察报告送上去了。可行性报告送上去了。抄报省计划厅。抄报中央直属部门。
特区办事效率惊人地快,海南省经济厅很快批复同意华夏包装公司的成立。三
天后,华夏包装公司进行了工商登记,而后成立第一届董事会。
很快,第一批人马到位,包括财务和生产管理人员。第一条生产线及时运到,
调试成功,几天后第一批产品便交付客户。这种神奇的速度实在令人叹服。
陈美龄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出大名堂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她的包装公司具备
了如下生产线: 包装彩印生产线;PET聚酯饮料瓶生产线:出口瓦楞纸箱生产线;
封箱胶带生产线;复合软包装生产线以及吸塑软包装生产线。
丰硕的成果是对一系列辛勤劳动的最好报偿,正如到达目的地是对整个旅程付
出汗水的最好报偿。在海南,那些自称有经济头脑的人都去搞贸易,搞房产和地产。
陈美龄女士选择了实业。搞实业,建厂,生产产品,保不准就会赔了血本,亏损是
常有的事。而华夏包装公司在几年的时间里,不但没有亏损,每年的利润都逐步翻
番。这也是奇迹。
他们的产品除满足海南市场外,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向东南亚出口。香港,
台湾,新加坡,已部分引用华夏产品进行商品包装,并认为质量过硬,价廉物美。
走向世界,是陈美龄深思熟虑、由来已久的大目标。
还在内地工作的时候,她一次次率团出访欧美,去那儿学习、考察人家的包装
先进技术,那时她便暗下决心,要赶上去,要超过他们!在西德,在法国,在瑞士,
她一次又一次感受了中西双方的遥远差距。
八十年代最末的一年,陈美龄曾率团到法国考察。在美丽的巴黎城,她与求学
在彼的歌唱家苏小明邂逅而遇。苏小明即兴演唱了《军港之夜》。当苏小明把中法
两国包装行业的实际水平提出对比时,陈美龄心中感到隐隐的愧疚。要赶上去!要
超过他们!在罗浮宫,在凡尔赛宫,在埃佛尔铁塔下,在美丽的赛纳河畔,陈美龄
一遍又一遍在心中重复着这句话。
中国人民的总理周恩来生前曾对当时国内的包装行业表示忧虑,他说,像我们
国家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局面一定要扭转。
陈美龄,你会永远记住总理的嘱托吗?
第三章 海南女记者
记者这职业在我们这个生活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度里,尚算得上一份比较吃得开
的职业。也有人把记者叫做“无冕之王”。
其实,记者难当,女记者更不好当。海南的女记者尤不好当。
海南新闻界有几个略有名气的女记者,有的被称为“首席记者”。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一些报纸第一版的内容基本上被她们所包揽。头条新闻,报眼,套红加黑
体,有时候看一下标题就知道是出自哪位女侠之笔。她们为报纸的读者报道、记载、
提醒和宣传着所有得来不易的有关海南的重要消息。有时候,类似的消息来自她们
自己本身的思索、吁请、观察和发言。当然,大多数文章都是用汗水、用时间、用
机智和技巧,辛苦采访而得。
北京亚运会期间,我在海南一家大报上注意了一个名字:寒玉。那期间那家报
纸天天登载着署名寒玉、发自北京的一条条精彩绝伦的新闻消息,羽毛球、垒球、
排球、举重、跳高、跳远,亚运上认琼洲华侨……诸如此类,其敏感度和高度,对
海南读者的吸引力,实不亚于那些新华社的稿子。一时寒玉名声大噪,所有的读者
都记住了这个响亮而寒冷的名字。
我去找寒玉,想认识她,聊聊。那家报社一些朋友告诉我:寒玉不难找,进报
社办公大楼,去找一个穿时装,涂口红眼影,五步以外芳香扑鼻,长得像印度巴基
斯坦女郎的,那准是寒玉。
寒玉的名字和朋友的简介不免使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名记者的形象认真地想象
了一番。
后来便见了面。见了面后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寒玉。
寒玉与人交谈时两只眼睛直盯着你,说话又快又清楚,使人轻而易举就联想起
宋世雄一类体育讲解员这号人物。但寒玉的气质和魄力不仅如此。
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新闻部曾对亚运会期间国内有关亚运会的新闻进行评奖,据
说地方报纸仅有六篇新闻入奖,而海南就有两篇。这两篇当然都是寒玉小姐的杰作。
三十五岁的寒王小姐采访亚运会着实风光了一番。寒玉采访亚运,穿一身印巴
时装, 化妆艳而不俗,涂着猩红的手指甲,偶尔叼着烟卷,把“555”香烟到处散
发,和中外记者都混得很熟。白天不辞辛苦地到处跑,夜晚写稿到深夜,发稿量每
天平均三四千字。三四千字的其它文章不算什么,三四千字的新闻却该花多少心血。
而她机智的采访技巧更为人们所叹服。
亚运会开赛头一天,本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在北京地坛体育馆女子举重项目中
产生。采访亚运会的数百名记者云集地坛。当中国海南籍选手邢芬夺得这块金牌后,
她立刻成为这天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许多记者为抢发报道,都想去采访邢芬。
但由于记者区与运动员区之间有严格的隔离,而邢芬拿到金牌后还要接受领导接见,
因而记者又寸她可望而不可及。穿着入时酷似“老外”的寒玉将硕大无比的记者证
反扣腹前,然后把彩色的大手提袋往胸前一抱,跟在陈希同、伍绍祖、张百发几位
首长的后面昂首往前冲。门卫想拦住她,她一边随着首长往前走,一边向门卫展开
灿然的微笑,并摇手表示听不懂门卫的话。门卫一下愣了。看来他弄不懂这位“洋
小姐”的身份以及和首长的关系。
等门卫反应过来,寒玉已把邢芬以及邢芬的教练全都采访完毕。一个意外的收
获是,她同时取得了邢芬的签字手笔:向海南日报社的读者问好。邢芬的手笔与寒
玉的手稿很快就通过电传发表在了《海南日报》上。
当许多涌到门口又被门卫挡在大铁栏杆外面的记者们,看到栏杆后面如鱼得水,
尽情搜刮材料的假洋鬼子寒玉时,一个个顿足长叹,羡慕嫉妒不已。
通过亚运采访,寒玉在海南为人所注目。后来评职称,她破格定为中级职称。
寒玉的成功得来不易。正规教育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寒玉,成功的路上布满鲜花
也布满荆棘,洒满了阳光也洒满泪水。
出生在西南某地某高级干部家庭里的寒玉,从小爱体育,小学就进体工队,学
体操。 只是成长过快,十二岁就一米七0的个头,练体操实在不是一块好材料。后
来没读完小学就当了兵。那一年,招女兵的年龄特别小。1977年,当了七年兵的寒
玉,复员到地方体委,然后以她的部队秀才身份领衔创办了《新体育报》,是当时
全国第一家创刊的地方性体育报。
那时寒玉的名字叫丽丽。父母给她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生来就美丽。不是一般
的美丽,是美丽的平方,所以叫丽丽。丽丽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新体育报》和其它
报纸杂志上,使她在生活着的那一方世界成了名人。在寒玉调来海南后,海南一些
报纸的文艺副刊编辑去大西南组稿,碰到一些圈中人,他们都问起丽丽:“丽丽在
你们那儿,你们熟吗?”
就像这个等级的其他名流一样,当体委把一张干部履历表发给她时,她却为了
难。文化程度一栏填什么呢?她去问有关的领导,文化程度以什么为准,领导说,
当然以文凭为准。寒玉(也就是那时的丽丽)小学文凭都没有,便相当庞洒地在那
一栏填上了粗粗的两个字:文盲。
体委的领导哭笑不得,但按规定只能这样填。怎么办?送丽丽上大学吧?但是,
报考大学也有规定:相当高中文化程度。怎么他妈的“相当”呢?拿文凭来!寒玉
一赌气,一下子买齐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所有课本,工作之余埋头苦啃,一年就
把六年的功课学完,经考试拿到了高中文凭。对寒玉来说,语文类的课程当然不屑
多看,但数理化从头弄,电子原子力学磁场代数微积分什么的,也确实够整的。她
一个三十来岁的大姑娘,有时候必须去趴在课桌上,和那些十来岁的小孩在一起听
课。她的毅力让每个人都佩服。
1985年,寒玉在北京一家学院读书,两年大专读完。1987年,有关单位要她留
在北京。
寒玉那个时候似乎还有一种恋乡情结。在北京呆了几个月,又重新回到了老家,
继续办她的《体育报》。受过专业训练的她自然是把报纸越办越好,文章也越写越
棒,经常获奖。她写的报告文学《无腿人走向世界》在西南三省此类评奖中深受青
睐,后来寒玉又和人合作把它拍成电视剧。
她在事业上可谓春风得意。谁也不会料到以后的日子她会跑来海南。
1988年,寒玉来海南三亚参加全国地方体育报会议,这是她第一次到海南。她
无暇去游览山山水水,每天研究海南报纸。很快发现,这里的大报没有体育版或体
育专栏。
于是,她决定,她要在一家报纸上开辟一个体育版。
当时的报社社长在仔细聆听了寒玉的一番方案后,立表同意。寒玉就写可行性
方案,立军令状,在把自己折腾得头昏脑涨之后,寒玉的体育专栏终于在那一家报
纸上面世,立即得到读者好评,接到很多电话和信。
认识寒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把她看作工作狂。寒玉可以一个星期不出报社
大门。寒玉除了吃饭在食堂,其它时间一般可以在办公室找到她。寒玉五年没进过
歌舞厅,电影院就去过一次,还是报社组织看电影。寒玉工作起来把什么都忘了,
写起文章来火山爆发她都不知道。寒玉看书看英文原著……寒玉的传奇摆不完说不
完。
寒玉至今是独身。她说从来没有爱上过一个男人,也没有哪个男人死命爱过她。
在四川她的生活圈子里,寒至二十二岁办报纸当然是鹤立鸡群,男孩子宁肯去追那
些打字员啊收发员啊一类的小姑娘,对她自然望而生畏。来海南后,她一个人负责
一个体育专栏,天天忙得喘不过气来,哪有功夫去考虑恋爱和婚姻。所谓的可遇而
不可求,随缘吧!
以上是两年前和寒玉聊天的记录。两年后的今天,再想到寒玉,去找她时,她
已离开那家报社,去外面开公司当了老板,而已有了很和谐的家庭,丈夫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