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无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索菲面无表情的脸,连连向云芳使眼色。
云芳抱着孩子“扑通”跪倒在索菲面前,便咽连声道:“索菲姐姐,你就把这
孩子收留了吧,云芳这辈子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索菲赶紧去扶云芳,显然是左右为难:“云芳妹子,你的孩子我原是该养的,
可是,现在国家只让我生一个孩子,我……就是我同意了,我男人也不会同意啊!”
我只好仗义地说:“还是我想办法吧!云芳,你把孩子交给我,明天就去上班
吧!”
我抱着云芳的女儿找到了大众清洁搬家公司的两位老板,说:“帮我找个主,
把孩子送人吧!你们天天给人搬家,该知道谁家想要孩子。”
不想搬家公司这帮哥儿们都特别喜欢那孩子。他们很快就答应了我,并说,如
实在找不到主儿,他们就集体养。
我给那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幸子”,取幸运幸福之意。搬家公司一帮单身汉集
体养了个女儿,这个抱抱那个瞧瞧,个个喜欢无比,人人都练出了一套育婴经验。
幸子慢慢就学会了说话,最先学会的是叫“爸爸”。搬家公司人人争当爸爸,幸于
一下子有七八个爸爸。幸子越长越机灵,深受喜爱,公司业务再忙也要抽出一个专
人每天在家照顾幸子。公司里也有女将,幸子学会了喊“姑姑”。公司花钱托人,
为幸子落了户口,每月拨出专款作幸子的生活费,并把幸子哪一年入幼儿园哪一年
读小学哪一年读大学都列入了计划。后来,有一对不育的夫妇想要幸子,公司里竟
是死活不给了。
云芳把孩子托付给我后,第二天就去找工作,到一家宾馆当服务员。很快,又
换了单位,去中外合资的一家公司当业务员。在幸子会说话的时候,云芳来看过一
次。幸子已会喊姑姑,伸出小手要姑姑抱。公司里一帮哥儿们都黑着脸不说话,云
芳走了,幸子哭得死去活来。
出了门,云芳对我说:“燕老师,我以后不会来看幸子了,这样对我对她都有
好处。只愿您好好照看她,把幸子当成亲生女儿。您结了婚也要多关照她,别让她
知道她有一个没出息的妈妈。我这辈子再也不让幸子看到我了。”
云芳言及此,潸然泪下。
第二天,云芳只身去了深圳。然后,再也没了云芳的下落。
索菲说,狗日的老凌一直没有下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也不知还在不在人世。
在市街每日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歌舞厅灯红酒绿的歌男舞女里,在美发厅,
在大排档,操着各式口音的人们在忙碌着,奔波着,也在享受着。他们当中,有一
大批是来自本省各地农场的女青年。她们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闯到了那些与自
己生长的环境大不一样的闹市。许多女孩就那样一无挂碍地离开了农场涌向城市,
重新开始自己崭新和多彩的生活。
下面的故事,是由一个叫苏和玲的姑娘引出的。
来自万宁一个农场的姑娘苏和玲经过一番奋斗,眼下已经当起了老板,在海口
市的闹市区文明东路开了一家发廊。晚上,发廊门口是大排档。大排档和发廊相互
补充,顾客络绎不绝,苏和玲的生意越做越好。
几年前,苏和玲随一帮农场姐妹去了广州。其他姐妹都找到了份工作——到眼
装厂去当车工,苏和玲却进了发廊,接受了广州青年中盛行的从艺经商的择业观,
学成了做发好手艺。返回海口,苏和玲一开始给一家宾馆里的美发厅当大师傅,按
三七开计件分成。待攒足了钱,便自己开了发廊。近两年苏和玲还带出了数十个徒
弟,现在这些徒弟都自立门户,在市区悄悄挂起招牌。
苏和玲的发廊名为“阿玲发屋”,装饰华丽的橱窗内,是风姿绰约的特大人头
像招贴画,五光十色的灯光和彩纸,旋转的发屋标志,使“阿玲发屋”显得如开屏
的孔雀一般,把周围附近十来家发廊都比了下去。
苏和玲很懂经营之道,并有社交天才。她自印了好几套精致香水名片,凡去她
那儿做过两次发型的顾客均给一张名片,这些名片上分别有“优惠七折”、“优惠
八折”等字样,散发名片,自是考虑了亲疏远近。这样,阿玲便有了无数回头客。
二十一岁的阿玲既当老板,又是师傅。她在发屋里带了四名灵巧漂亮的女弟子,
挂牌营业,价格有高下,顾客可以选择师傅。这样一来,她的四位徒弟之间互相竞
争,在手艺上半点不敢马虎。
阿玲对我说:“在我左近不到一百米的地段就有八家发廊,但我不以压价钱来
打出影响,而是硬碰硬比手艺。事实上我的价格定的比谁都高,但生意也比谁都好。”
在苏和玲的发屋,洗发剂、定型胶等大都是进口名牌产品。“阿玲发屋”能使
众多的男女青年乐于问津,另外一个窍门是主随客便,花样翻新,并使某种发型能
流行于海口。通过阿玲之手,海口曾一度流行过“草蜢式”、“小虎队式”、“甄
妮式”、“梅艳芳式”。后来,男的流行“狼式”、“燕尾式”,女的则流行“翻
翘式”、“狮狮式”等。有些发式,阿玲做出来,一下子也叫不出什么合适名称,
就随口告诉顾客是“招手停式”、“探戈式”,如此,这些名称也流行开来。有顾
客拿着电影画报来问阿玲:尊龙、波姬小丝那是什么发式?阿玲均可随口说出来,
顾客要“依样画葫芦”,阿玲尽会让他如愿。
很快地,隔壁两家发廊的生意清淡到经营不下去的地步。关门、拍卖,阿玲一
手全买下来,并把原发廊里的工人全部招安,重新编组,重新训练,使得那两家的
原发廊主对她心服口服,不嫉妒也不诋毁,心甘情愿当起了阿玲的马仔。
阿玲的野心很大,她对我说,终有一日,她会把这条街上的发廊发屋全部招安
全部吞并,那时,她就会成立一个美容系列托拉斯。
有一天,在阿玲的发屋里我见到了省歌舞团的阮小姐。她对我说:“现在一追
求美,我们团里的一帮小姐妹一古脑儿全跑到阿玲这儿做发型。阿玲价格虽高,但
质量有保证。”阮小姐告诉我,省歌舞团基本上都成了阿玲的客户,每人均持有七
折卡,一个舞蹈演员,在这儿做了一个“钢丝式”发型,花费近百元,但自己特满
意。
现在的女孩子,就舍得在头上下本钱。出身农场的美发师苏和玲十分懂得这个
平常而伟大的道理。
晚风吹过来醉人的清爽,特区的夜色绚丽又明亮。迈步海口、三亚的大小街头,
随处可见的小吃摊、大排档招挟着游散行人。
南方人在吃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北方讲究得多。早上有品种多样的早茶,夜幕
降临,有丰富至极的宵夜。吃宵夜的形式和内容都多种多样。大排档不过是宵夜之
一种。
吃宵夜在海南似乎和做发型一样普及。简单一些的,清补凉(海南话音译),
1块钱一碗,有红枣有桂元有薏米绿豆花生仁,清甜爽口,价廉物美。稍复杂一些,
打边炉,海南风味火锅,各色鱼肉菜蔬任君取舍,保证吃得个汗流满面。再高雅一
些,眼下时兴一边进餐一边欣赏歌舞,把歌星舞女和美酒佳肴良好地结合起来,一
古脑儿吃下去。然诸种形式,其方便其全面其应有尽有莫如大排档。露天而坐,风
景独好,把酒临风,自由自在。
二十三岁的刘伟燕在海口市文明东路开设的“伟燕大排档”,别具一格,规模
颇大,热热闹闹,在夜空下的街旁昭示着海南饮食文化的百年风骚。
一年前,刘伟燕刚刚从琼中一家农场来海口。穿着西装短裤和人头体恤的伟燕
在街上潇洒了数日,终于决定不找什么工作,返回农场老家,把母亲的那架老掉牙
的缝纫机运到海口,在文明东路四省委对面摆摊营业,名曰缝缝补补。伟燕只有一
架破缝纫机,不占铺面不交锐,在路边设摊,不需一分钱的成本。
5角,l块,1块2块,伟燕不厌其烦,热情周到地为每个顾客热情服务。伟燕宣
称,在海口干这行当的再找不到第二家,所以她的生意特别好,所谓薄利多收入。
伟燕长得像梅艳芳,属于不太美丽却特有气质的那类女孩,少不了经常有一些小伙
子找她打岔闲聊。她正儿八经在自己的缝纫机招牌上用红粉笔写了几个大字:闲谈
不超过三分钟。
两个月之后,伟燕就有了一笔较可观的收入。她到店子里又买了两部缝纫机,
同时招了两个工人帮忙。那两个也是农场来的女孩。如此不显山不露水,一年下来,
风里雨里,廉洒女孩刘伟燕已经有了将近两万块钱的收入。
那时节,伟燕为自己放了两天假,把手插在短裤口袋里在街上又转悠了两天。
后来又决定把缝纫机全部卖掉,准备在路边开大排档。她选择了阿玲发屋门前的那
个地带,自己跑去和阿玲商量谈判了一番。苏和玲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刘伟燕在
这一带开设大排档,每月伟燕象征性地交她20元钱。
一切准备就绪,刘伟燕开始招兵买马,买桌椅板凳及一应炊具。然后,放了一
挂鞭炮就隆重开业了。
大排档分高中低三等。低等的大排档经营各类面食,如汤面、炒面、汤粉、河
粉、海南粉。这类大排档桌子凳子都不甚讲究,基本上都肮兮兮的满是油污。高等
的大排档都与宾馆联系起来,诸如温泉、南蒂、古城酒家……它们可以为宾馆增辉。
刘伟燕心气高,爱清洁,低等大排档她自是不屑一顾。高等的,她又租不起地皮。
如此,她决定办个中等大排档。桌子凳子一应全新,全是白色的宾馆用品。
进了“伟燕大排档”,先坐下,看菜谱,名称十分稀奇古怪。待到点过的菜端
了上来,鸡爪、鸭掌、牛百叶、烤乳猪、带壳田螺,乃至新杀的毒蛇,专业户养的
蝴锡(四脚蛇)之类,应有尽有,至于猪牛羊肉各色菜蔬自不在话下。令大陆人第
一次接受不了的往往是一道“沙虫”菜,沙虫,这玩艺儿生在海里,形状和味道都
极像蚯蚓。而广受喜爱的那道物美价廉的名汤——海螺汤,其味既鲜且怪,据专家
称,其怪味源于海螺含有尿素。
称如刘伟燕这儿多吃了几餐优惠八折的大排档,不免就混得熟稳起来。适逢一
位朋友拍片子,我看伟燕气质不错,推荐她去演个角色。这一关导演朋友顺利通过,
伟燕却是端足了架子。伟燕说;“走不开啊!电视剧我原是该演的,下次有机会再
介绍小妹吧!”
我一句话给她堵回去,说道:“下次?下辈子吧。过了这村没这店。”
伟燕笑盈盈一点不生气,说:“那好得紧啊,下辈子就下辈子吧,要是我下辈
子们生成女儿身,仍有这么漂亮,一定跟燕老师去演电视。”
当演员竟动摇不了这个开大排档的女孩!
时光留不住,水一样流去的都是时间。漂亮女孩刘伟燕妙曼的时光在大排档里
慢慢消磨。慢慢消磨的“伟燕大排档”与大特区快速节奏形成姣明对照。但作为一
种消费现象,大排档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梅冰慧,生于1968年,属猴,是一个猴子一样精灵的女孩。
冰慧来自白沙县一个农场,作为女孩她是讨人喜欢的。她是那种容貌并不十分
和色丽,却相当生动相当有勉力的姑娘。
两年前,梅冰慧从师范学校毕业,分回她所在的农场担任小学教师。她喜欢这
个职业,这职业也适合她的性格。但她却与有家室的文教科长有了一段风流史。事
情败露后,天真单纯,未请世事的梅冰慧在自己所交的检查中,把一切责任全部承
担了下来。
结果是梅冰慧被清除出教师队伍,下放连队去当割胶工。
冰慧在家里呆不下去了。
她向姐姐借了88块钱,就一个人独闯海口。来海口的最动时光,她先在饭馆端
盘子,后来,便进入一家公司。
冰慧说,在公司里,她的全部职责是陪经理吃饭和外出,偶尔还誊抄一些文件。
有一天晚上,老板把梅冰慧喊到他的房间,要将一枚戒指送给她。冰慧坚决地
拒绝了。
第二天她离开了那家公司。
离开公司后,梅冰慧生活无着,开始浪迹街头。这段时间大约有一个星期。冰
慧成天无事可干,每天去串海口的大街小巷,完全像一个游荡的精灵。
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发廊老板苏和玲。两个年纪相仿、性格相异的女孩一下成了
好朋友。苏和玲收留了梅冰慧,然后四处为她联系工作。很快,就把她介绍到国泰
歌舞厅。
到歌厅后,她跟一位调酒师当助手。在此之前,冰慧连白兰地和香按酒也分不
清楚。但一星期后,她可以调配至少不下十几种名称古怪的鸡尾酒。
海南的每个女性都会给你讲出她们上岛后的故事,但听多了,发现是大同小异
的。于是,反而没有了故事,只留下一行行同样的脚步。
第六章 女子有才便是德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要求女子的唯一规范是“三从四德”。
遵从三从四德,便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礼教中良家妇女的美好风范。女人应依附
于男人,作男人们温顺的羔羊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数不清的文人儒士总结出
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当公元1789年7月14日, 法国巴黎大街上一群女裁缝、售鱼婆、奶娘和洗衣妇
操起武器, 撩起裙子,高声尖叫着加入攻打巴士底监狱的大军时,一场至今200多
年的世界女权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女人们挣开所有男人们给予的枷锁,辉煌而自豪地登上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纵观当今世界,女人从政不逊于男人,反而比男人们更引人注目。
海南作为中国的第三十一省,在政府机关中担任职务的女性当然亦有一定比例。
她们之中有科级、副处级、处级、副厅级,最高级别从政女性有三个厅级女干部和
一位省级女领导。
刘桂苏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海南建省之初,这位气质高雅、
学富五车的女博士从京城来到海南,担任大特区省的财税厅副厅长。
之后不久,刘桂苏被选为厅长。以她不到四十岁的年龄,在海南政坛,如新星
般放射光芒。
二十多年前,当刘桂苏还是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的时候,响应毛主席号召,到
云南元谋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儿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元谋
猿人的发现地。在那儿,刘桂苏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使自己的世界观保持纯洁。作为
中国知青部落的一员,像所有那个时代的知青一样,刘桂苏光荣地把自己的梦想和
理想伴着汗水洒在她耕耘过的那片土地上。
沧海桑田不堪回首。十几年光阴倏然而过,刘桂苏成了中国第一位经济学女博
士,做了名副其实的女状元。
女状元刘桂苏在京城做了官。以她的才识和经历,经过严格考查和选拔,刘桂
苏担任了国家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副司长。就她的年龄,和她担任的职务的级别相比,
毕竟算年轻了一些。中央决定派她下到基层地区去锻炼。1988年,刘桂苏便踏上热
风扑面的海岛,在新组阁的省府班子里担任财税厅副厅长。
新官上任的女博士刘桂苏很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目标。人们看到的刘副厅长,
既成熟又充满朝气,既含蓄又和蔼动人,装扮得体而大方,端丽的面庞上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