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卓越执行 >

第4章

卓越执行-第4章

小说: 卓越执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行┐葱滦凸镜拇词既艘灿邢嗟钡墓婊⒋葱履芰Γ牵诠芾砥笠档娜粘T擞校遣⒉簧贸ぁ⒁膊幌不丁U饫嘈偷木砥涫凳羌玫淖裳宋省⒉呋Γ怂档摹熬Α⒌阕哟笸酢钡鹊娜搜。绻谴邮抡庑┕ぷ鳎Ω媚苷瓜痔爻ぃ竦昧己玫闹耙瞪模欢笠怠⒆橹残枰饫嗳瞬拧H绻钦业紺类型的人才搭档合作,他也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C类经理/员工的战略规划能力较弱,但执行能力非常强。他们至少是一个合格的、胜任的经理/员工。某种意义上,C类经理如与B类主管结合,他可能是最佳的“副职”,他负责把主管的规划落到实处,与B类经理形成特长互补。而如果C类经理成为组织的一把手,能够善用B类经理的规划能力,或者是充分发挥咨询公司等外部顾问的专长,那么他也可能成为优秀的CEO。  D类经理的战略规划能力、执行能力都非常强。是CEO职位的首选,是各个跨国公司、猎头公司追逐的对象,董事会以寻找到这样的经理为重点工作,他们是卓越的领导者,他们前程似锦、未来一片光明,他们能够带领企业在不确定性的航程里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  由上可见,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最终一定要实现战略规划能力与执行力的匹配,才可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战略与执行,谁更重要?  从第二节的分析中,读者已经看到了执行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的看法。例如,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撰写的《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一书中曾经写到:日本企业在90年代后,“运营效率”(0perational Effectiveness,简称 OE)已经几乎提升到了极致,日本企业极少发展出与众不同的战略定位,多数企业是在彼此模仿下寻求超越竞争对手。他认为,日本企业如果还期望再现竞争力,就必须在战略方面重大调整。虽然日本企业的衰落有诸多原因,如日本整体商业环境的恶化与衰退、国内生产及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没有应对中国的崛起而迅速转移生产力等等,但是,波特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指出了日本企业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么,战略与执行,到底谁更重要?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书里、讲座里,往往因为作者的角度、擅长领域、所从事工作而被下了结论。写执行的说执行重要,而写战略的,则往往把执行“流放”到了战术这样的低层面。  首先,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战略规划是“做正确的事”,而执行力、运营效率等是“正确地做事”。如果战略目标是南辕北辙的,再强的执行力也没有意义。但即使有再好的战略、全新的创意,如果执行能力很差,要想取得成功,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其次,这样的一个选择,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做出判断,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这样的选择才是成立的。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与日本企业相比,两者的市场发展阶段完全不同,语境的差别直接导致结论的不同。中国现阶段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正处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无论是满足十三亿人民的衣食住行,还是推动国力增强的高科技产品,都存在着广泛的、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经济经过了20余年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逐步完善,虽然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一定的经营压力,但企业面临的是更多、更丰富的商业机会,消费者的需求持续增长,消费需求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中国正在形成巨大的中产阶级阶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金融、通讯等领域的技术更新带来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等等。与日本、美国等已经充分竞争、成熟规范的市场不同,那里只能有市场前几名的企业才能够存活。连续多年的高速成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选择地,这里各色各样的商业机会遍地都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来评判什么样的战略能够成功的,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竞争仍不充分,市场还不成熟,可开发的潜在市场、潜在客户极为巨大,只要你能够“说到做到”,那么成功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就象武侠小说里,武当、少林,甚至是崆峒派、西域某某派,只要把武功练到第九重,都可能当上武林盟主。  而与此同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也缺乏足够的职业人才,更不用提“德才兼备”的职业经理人,这些都是企业执行力的巨大制约。有了好的商业机会,最终却不能如愿达成,这是中国组织今天面对的最大挑战。由此可见,在今天的中国,商业机会极为众多,而“执行力”却是诸多企业的瓶颈、七寸。  一多一少,从这个角度理解,在今天中国的语境下,执行的重要性高于战略规划的意义。但是,也许十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个判断也可能随之改变,事物本来就是螺旋反复的。  美国企业的调查表明,只有5%的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战略。也有人说,员工的工作中只有5%的工作与公司的战略是密切相关的,而大多数工作是不相关的,如:公司战略是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实际执行中,却花费了大量的投资、精力在提高维修服务能力,而不是如何切实提高产品质量。  也有观点认为,只有5%的企业战略得到了执行,而其余的都是失败的。战略执行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就是倒闭、亏损、破产等终极结果,更多是企业缺乏竞争能力、无竞争优势等等。  看来,“5%、95%定律”是要挑战“二八定律”(20%、80%)了。以上这些数据、观点的准确度很难确定,但是它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这样的现象,“执行”是中西方企业经营中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执行不仅对今天中国的企业重要,对于任何其他组织的管理、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政府机构也是组织的一种类型,大学学府也是一种组织,也会有大学的战略规划,大学的执行力建设等等。因此,本书不仅是写给企业界人士的,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如果致力于实现组织的宏伟目标,那么,本书也会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第二部分 企业执行体系如何看待“面子文化”?

    我们再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它是“实事求是”的最大敌人,不是技术上不能“实事求是”,而是人们几千年以来一直都不愿“实事求是”。正是它的顽固存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因此,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由于面子不仅牵涉到个人在其关系网中的地位高低,而且涉及他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他可能享受到的特殊权力,因此,在中国社会中,“顾面子”便成为一件和个人自尊,甚至是个人利益密切关联的重要事情。    
    “面子”侵蚀着组织的执行力    
    在华人社会里,有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的原则。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好面子”,无论阶层高低,即使在穷苦的农村也不妨碍“有面子”,因为这意味着他得到了周傍的尊重与认同,体现了独特的价值与地位。掌权者更有资本获得“面子”,通过对资源给予的掌控,逼迫周边社会给予其“面子”;如果有人不给其“面子”,他则可能就不给予该人资源了,或者是开始所谓“穿小鞋”;而是否能够获得资源、利益,可能不是你是否能干、有想法,而在于你是否能够给掌握资源的人 “面子”。如此一来,是否有“面子”,是否能给别人“面子”,成为了社会评判的重要尺度,而不是将创造价值、贡献社会等作为标准。“面子”文化终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内化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备着强大的、持久的延续惯性;即使在今天的中国,面子文化依然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中国社会里,不论是上对下或下对上的关系方面,一个善于“做人”的人,通常都是善于顾及他人面子的人,他会为了在公开场合不驳别人的面子,明明不同意却不提出反对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是为了给别人添加面子,而表示赞同这个方案。因此,中国绝大多数组织中的绝大多数议案在“面子”的干扰下,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甚至是应有的争论,就被轻松通过了。而中国组织没有法治习惯,因此,被轻松通过的方案被轻松地“不被执行”,因为领导者的面子被照顾了,他也需要照顾下属的、同事的面子,这样一来,“不执行“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此“相互照顾面子”,组织怎么可能谈的上执行力呢。相反,在西方国家,任何议案通过之前都是公开的听证、激烈的争论,往往打得头破血流,在“公事”面前面子不是重要的,但一旦议案通过后,都会得到遵守与执行。    
    相反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顾面子”,常常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认为是不给别人面子,他很可能被看做一个不会“做人”的人,这在中国社会是吃不开的。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都需要学会“照顾面子”,这成为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为什么说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呢?因为,“面子文化”不仅在组织的高层中普遍存在,更在各个组织的各个层面普遍存在。在组织的基层,有些员工“对事不对人”地就工作提出问题、疑议、建议时,被指向部门的经理/员工常常感觉不可接受,觉得是不被尊重,往往反弹很大,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没面子”了;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态极大地延缓了问题的解决,导致了组织基础运行的僵化、低效,严重阻碍了组织的成长。    
    在《一个人事经理眼中的国人的劣根性》一文中写道:“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    
    这确实是太多中国组织状况的真实写照,非常形象深刻,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亲身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持久的。    
    “面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儒家主张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向度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某人在考虑要不要给别人面子的时候,其实主要就是在考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企业执行体系“好面子”最深刻的动力

    其实,“好面子”本身未必是坏事,“好面子”与进取心可能就是一墙之隔。如果能够把“好面子”转变为进取、变革的动力,那么,这就是最内在、最深刻的动力;无数的创新、成功、进步都是源自于“不服气、不认输”等浅显却本能的动力,某种意义上,正是好面子背后的内在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组织的发展。    
    一个在英国广为流传的笑话佐证了这点。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走进英国下院的吸烟室,问身边一位新当选的议员:“年轻人,你也许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我投身于政治吧?虚荣心,年轻人!是赤裸裸的虚荣心!”正是这个充满虚荣心的丘吉尔,以他的坚韧、战略的远见、不朽的时势艺术,联手他曾经最痛恨的敌人俄罗斯、袖手旁观的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英国、挽救了全世界;而且更令人不可想象的是,这个杰出的政治家,一生中竟然著有26部共45卷(本)著作,《英国民族史》甚至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正是这个充满虚荣心的丘吉尔,成为了无可争议的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正是这个充满虚荣心的丘吉尔,在印度班家罗尔随军期间,每天花4…5个小时阅读历史和哲学著作。在他就任战时首相时,面对纳粹德国的闪电突击,他发表的演讲展现了英伦三岛最坚决的抵抗决心:“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    
    但可惜的是,中国人没有把“好面子”向外扩张,成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张力,而是在机体内技术性地消化了,被演变为了一个社交的技术性工具,也就是成为了一个体系内的交易筹码。    
    尊重他人与“照顾面子”完全是两回事。“面子文化”对“实事求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照顾领导、他人的面子,我们往往不“实事求是”,这无疑是对“组织执行力”的又一考验。中国人如果不把“好面子”转变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张力,不再把“照顾面子”当作一个交易筹码,那么中国组织的执行力是不可能提升的,甚至中国要想发展、腾飞也是几乎不可能的。要想提升中国组织的执行力,必须破除“面子文化”,实现“实事求是”的文化,否则神仙来了也不灵。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习惯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要想破除“面子文化”,企业领导层责任重大,因为他们掌握着组织里最大的资源,所以也就掌握着组织里最大的“面子”。只有组织的领导层自己讲真话、要求讲真话,自己干实事、要求干实事,把不讲真话、开会不说会后不干的人统统请出去,这样组织的“面子文化”才能被破除。但这点对中国的组织来讲,真的是不容易。


第二部分 企业执行体系企业执行力的核心(图)

  企业执行力的核心是企业的执行体系   通常,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建设将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当然有的企业是跳跃式发展的):1)没有战略,只有方向;2)有战略,但只是停留在领导者头脑中;3)战略清晰地表达、传递,但是没有得到有效执行;4)员工被动地执行战略,说到那做到那;5)自觉自发地主动执行战略,甚至参与到战略的规划中。前两个阶段基本是误打误撞的方式,靠的是个人执行力。而后几个阶段,企业则逐步进入到了组织执行力建设阶段。  个人执行力与组织执行力是两个概念。一个好的组织执行体系,不仅在选拔人员时重点评估个人的执行力基础,也会确保组织内成员的执行力水平达到合理水准,并使之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执行力一般的员工经过职业化的熏陶和执行体系的控制,能够不断提升个人执行力,而经过培训后仍不能达成企业要求的则只能被调整、转岗。而反之,一个差的执行体系,必然导致整个组织缺乏执行力,即使部分员工的执行能力很强;更可怕的是,这些有执行力基础的员工或执行力日渐丧失(被带坏了!),或者最终离开这个没有执行力的组织(惹不起还躲不起啊!)。从这个角度看,组织执行力的重要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