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看李长者他老人家的开示,《合论》里面所讲的。「此如来名号品,非但论名号遍周」,这里头讨论的是佛的名号周遍。「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遍周」,名号周遍法界虚空界,长者说得非常好,如来身周遍法界,口周遍法界,意周遍法界。身是法界身,法身佛,语意怎么不周法界?下面说「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虽然是略说,但是意思是圆满的。「如前文中云」,像前面文里面所说,「诸佛子,如来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如经广明」。这里头很重要的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就是如来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如果说四天下,一个四天下就是单位世界,就像我们这个银河系。这个大千世界里面,一共有十亿个银河系,诸四天下了。如来在什么地方都现身,不是单单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以他不能会通,没有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以为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人,这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悉达多王子。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自古至今无处不在,我们肉眼凡夫有眼不见,有耳不闻,那你就没法子了。
释迦牟尼名号代表是什么?仁慈清净,我这样讲大家好懂,你们想想看,仁慈清净是不是周遍法界?仁慈清净周遍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怎么不现身?现身,现太多身,你没见到。所有一切的色相,我们六根能接触到的,你能说他不是释迦牟尼佛吗?他不是毗卢遮那佛吗?这一句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不一样,无量无边。前面「华藏世界品」里面说得很清楚。如经广明,「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
「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这是前面菩萨意念里头有这个疑问,云何是如来身?云何是如来口?云何是如来意?「名号品」答覆这些问题,在这一会答了。这一品「名号品」答身周遍,下面一品「四谛品」答语周遍,「光明觉品」答意周遍,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遍周」,这是在这一品里面,文殊菩萨举出来的最重要的就是下面的开示,「令大众自信己身」,自己的身,「同佛三业」。如来身语意周遍法界,我们的身语意周不周遍法界?这个地方「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这个了不起,大乘佛法里面讲信心,这个叫真正信佛。你在这个地方生不起信心,菩提道上你怎么能够进去?你没法子入门,一定要知道生佛不二,众生即佛,佛即众生。
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个话讲得多明白!但是问题是这个话你懂不懂?你能听得懂吗?果然听懂了,你为什么会懂?你一定明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理论的依据。阿弥陀佛是心现识变的,我们这个身也是心现识变的,极乐世界心现识变的,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心现识变的,相不一样,性相同,能现能变的性没有两样。然后你再深一层去观察,能变能现的性是一样,所变所现的相,怎么会不一样?你要想不通,你想想古来祖师大德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去想这个比喻,慢慢的你就想通了,你就想明白了。
相不一样,那是缘不相同;性一样,因相同。因跟缘两个相比,因真,缘虚妄。从这里细心去体会,然后记住大乘教里头常常讲,「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是事实。一真一切真,觉,一觉一切觉;一妄一切妄,是迷,一迷一切迷。一迷什么?迷了心性,虚空法界十界庄严统统迷了,如果一觉,一觉就一切都觉了,这一觉,众生成佛了。一觉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菩萨,分证即佛,他真的觉了。在中国唐朝,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就是一觉一切觉。如果你很冷静、很细心的观察,不只是宗门,教下也不例外。
净宗法门,祖师大德不是凡人。历史上有传说,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净土宗的;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再来的,他们大概都是属於同时代。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近代,大家晓得的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讲应化,身分暴露了。要知道还有许许多多身分没有暴露的,他们现什么身分,我们也不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统统示现。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像《华严》五十三参所讲的,什么样的身分都有。如果没有这么多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这世界还得了吗?早就毁灭了。众生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这个世界还没有毁灭,还能存在,靠什么?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掺杂在其中,哪个行业里头都有。
实实在在讲,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差别就是觉迷;佛菩萨觉而不迷,众生迷而不觉,差别在此地。但是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装糊涂,你要不冷静、不细心,你看不出来,你看他跟普通凡夫没两样,好像也没什么本事。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看到的人很多,你们看到那也是个普通和尚,只晓得这个和尚有道行,这个和尚有学问、有修持,其他的你不知道。他在那里示现,他在那里给我们做榜样,他出现在近代,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是给近代做榜样的。过去我们晓得的这些很多应化的诸佛菩萨,距离我们很远,在那一个时代做榜样的,印光大师在近代。所以我对於他老人家讲的,道场不要大,共修的人不要多,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我很重视。你仔细冷静观察和今天世界的局势来看,非常有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的《合论》。前面我们读到很重要的一句,「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等是等同,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这样子的,现在问题就在信心。希望这个地方带动我们发真诚求法的心、成佛的心,发这个心。下面说「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一地就是等觉,「直至如来出现品,是其一终因果」,这一终因果就是差别因果、平等因果。这人他怎么发心的?怎么会发这个心,求无上菩提?发心的真正原因,就是读了《华严经》之后,真正相信自己跟佛的身语意没有两样,为什么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他能成佛,是身语意三业清净了;我们不能成佛,我们的身语意不清净。他们身语意三业,我们讲的纯净纯善,我们的三业不净不善,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我们怎样把不净不善离开,恢复到纯净纯善,不就成佛了吗?这个就要修行了。
发迹进修,在这一大分里面,现在我们讲这个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跟我们说十住。现在我们还没有到十住,现在是十信,十信是发迹进修。学《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应当要发心,要认真干,很有指望。如果真的干,这一部《华严经》学习圆满,就成佛了。随著境界提升,我现在学十信,就是十信位菩萨;十信心满,我学十住,就是十住菩萨,学十行就是十行菩萨,一直到十地,十一地,菩萨这个阶段就圆满了。直到「如来出现品」,自己也成了如来,自己也出现了。一终因果,从初发心到证无上菩提。
「此名号品」,这跟你介绍了。「是始初入信」,从这个地方入信,信位,初信位。「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如来名号是果上的名号,谁的果?自己的果,不是别人的果。开头给你讲这么多名字。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很多次,因为很多人说,佛的名号很多,特别在中国习俗,过农历年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道场拜万佛忏。万佛忏是《万佛名经》,这一部经里面,佛是专门给我们介绍诸佛的名号,总共讲了有一万二千多个名号。佛教里头,佛怎么这么多!佛名号是性德,自性真的是万德万能,菩萨的名号是修德;现在佛的名号你知道了,你没成佛,你没得道,要修,菩萨名号是修德,佛的名号是性德。所以这个地方说得好,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不是别佛,是你自己本来是佛,现在你迷了,叫做众生。「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这一句很重要。第三十七品(我们这个地方是第七品,第三十七品是出现品)「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你通过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一直到十一地圆满了。
我们再继续看他底下的文,「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如来放光。「使令问佛出现果法」,叫文殊菩萨起来发问,佛放光,文殊菩萨就知道了。文殊菩萨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问佛出现的果法。「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使令说佛果德」,你看看这多有味道?佛自己不说,让文殊菩萨问,让普贤菩萨来解答。后面这一句,问答的是什么?「始明自行因果彻故」。佛自己不说,让文殊普贤来问答,我们听他们两个人讲讲,这恍然大悟,自己修行证果。「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文殊的智,普贤的行,文殊理智,普贤妙行,体就是自性,不离自性,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品,「法界品」,第三十九品,「虽在其后,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后,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这个说得好,我们不能不知道。说话、文字,它没有办法完全合在一起,它排列有先后,实际上有没有先后?实际上没有,这个道理要懂。这一部《华严经》三十九品有先后,事实上,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在你起心动念,在你言语动作里,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哪来的次第!所以经上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次第。给你讲解说,那是有次第,实际上没有次第。所以他这两句话说得好,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我们要记住,前后相通彻法、一圆满法,这两句话很重要。
后面又说「如法界品」,法界品是第三十九品,「是此一部经之大体,为一切凡圣之本源」。法界品的内容是什么?是如来教善财跟五十三位善知识,把融通圆满的《华严》大法表演出来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平常教学当中,常常提醒我们、嘱咐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入法界品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具体落实。五十三参也有先后,这是给你解说,文字有先后,实际上没有先后。你要果然明白了,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就是五十三参,天天如是。问题在哪里?不会!如果要会的话,哪有不成佛的。
所以成佛要多少时间?一觉悟、一回头,凡夫就成佛了。难在哪里?难在不觉。为什么不觉?你的烦恼习气不肯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就这么回事情。事实真相果然搞清楚,事实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要知道!最长的时间。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到最后总结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二百六十个字。这二百六十个字再把它总结,总结成一句话,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妄想分别执著!
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执著自然放下了。连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也是无所有,也是毕竟空,也是不可得。你不要以为你会有所得,错了,完全错了。所以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受业报,过去造一点善业,你享一点福报,造的不善业,你享一点苦报。你看看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苦乐间杂,有时候乐,有时候很苦,那是什么?你造的业因是苦乐因杂,报也杂。苦多乐少,是你造的不善的因多,善的因少,就这么回事情。天人福大,乐多苦少,那是什么原因?他过去生中造的善多恶少,他的果报,乐多苦少,就这么回事情。总而言之,毕竟空,不可得。
你果然入这个境界,你就一切放下了,你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的生活是法身菩萨的生活,我们讲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来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的分别执著。一有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就起来了。离妄想分别执著,你们去想想,哪里有障碍?无障碍这是得大自在、大圆满,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名号周遍、身体周遍、法身周遍、语业周遍、意业周遍,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到那个时候,毗卢遮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毗卢遮那,就跟中峰禅师在《系念》里面所说的「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在《华严》里面,「遮那即我心,我心即遮那」,这句话确实很重要。「法界品是这一部经的大体,是一切凡圣的本源」,这两句话讲得好。
再接著往下面看,「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即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这一段是初会的大意。初会有十一卷经,有六品,不容易,一句话把它总结了。再看「今以自己入信修行门」,佛法学了,这样学法真的管用,完全要会归自己,不会归自己,你念了是佛所说的,与自己毫不相关。长者《合论》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华严》的注解,处处会归自己。「今」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名号品」,你自己入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四谛法门是底下一品,所信因果,依这个地方生起的。
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我们学习不能离开名言,名言就是经文,不能够执著名言,你执著就错了,为什么?要破分别执著,又不能够离分别执著,这是大乘佛法学习的微妙法门,这叫妙慧法门。不即不离,不即,绝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离,我要用它,我不是不用它。并不是讲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好了,那就不要听经了,也不要学了,那你就完全错了,意思错了。有言说、有名字、有心缘,统统有!有不是不离,心里头不要执著,这个重要!开你的智慧,你真正得受用。
一执著就迷了,迷在言说里头,迷在名相里头,迷在心缘,心缘是胡思乱想,你心里想,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我常说佛经没有意思,你不要去想,它能够帮助你觉悟,悟了的时候,这里头意思不可思议;没有悟的时候,你怎么去想,统统想错了,你把它意思想错了。我们今天如何能体会如来真实义?实在讲没有法子。李老师传给我这个办法,我得利益,他传给我,我也传给你们,我不吝法,「至诚感通」。我们凭什么能够通佛的意思?就是与性德相应,没有别的办法。用诚、用感,求感应,用什么感?诚。真诚到极处,自然就感通。
所以修学,我们是凡夫,凡夫修学的关键就是真心。但是真心,你一定要晓得,我学佛用真心,待人接物就虚情假意,你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记住佛经上「一真一切真,一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