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177章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能够含糊笼统的念过,既然讲到营求了,营求的根是属於贪,是贪烦恼里面的一分。实在说,应当一切众生有所希求都能够满愿,这才叫事实真相,你要问那是为什么?因为世出世间诸法实相,它确确实实是法性,法性本来具足。这个具足是究竟圆满的具足,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它把一切法归纳为三大类,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智慧是一类;本来具足德能,我们今天讲才艺、技巧、能力,究竟圆满具足,你一样都不缺;第三,本来具足究竟圆满的相好,这个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所以哪有求不得的?
  我们要问了,谁求得了?诸佛如来求得了,法身菩萨求得了,四圣法界里面的大德们,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求得但是没有圆满,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们求得。那要问我们今天想求能不能求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否定的。这桩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说真的是有求必应。但是有求而不应,这事也挺多的!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自己有业障,业障障碍了性德。要知道法性是当人自己,法性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法性。这个身不是我,法性才是真我,法性不生不灭,法性遍一切处!在《华严经》里称之为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处不在。照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遍一切空间维次,不同维次的空间在理论上讲无量无边,事实上也是无量无边。
  但是,法性遍一切,法性是自己,法性平等,佛法里面讲清净、平等、慈悲,是从法性上说的。十法界众生无有高下,平等!佛跟我们平等,佛跟蚊虫蚂蚁也平等,佛跟饿鬼、地狱众生还是平等,只是我们凡夫看到不平等。但是,法身菩萨眼目当中是平等的,平等是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平,是九法界的事情,是六道里面的事情,为什么不平?迷了就不平等,觉悟了就平等了,总在迷悟之差!迷悟不是事实真相,这个总得要晓得。因此,世尊在《金刚经》上才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在佛法里头没有一样不平等的。
  有人曾经问我,怎样叫做见性?也有人问,什么叫不二法门?其实「不二法门」、「一真法界」、「明心见性」,这三个名词不一样,是一桩事情。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合起来答覆他,你一个明了了,一切就明了了。怎么样叫见性?你内心里面的矛盾没有了,你内心里面的对立没有了,你就见性了,你就入不二法门。如果你起心动念有对立、有矛盾,有人我,人我对立;有真妄,真妄对立;有佛、有众生,则生佛对立;有生死,生跟死对立。你没有入不二法门,你在二里头,你没有入不二;换句话说,你就有障碍。所以老师告诉我,当我们求,求不到的时候,是自己有业障。我刚才所说的是业障的根,那个根要拔除了,那就恭喜你,你就证得一真法界,你就入不二法门,在《华严经》上说,你就是法身菩萨,天台大师所说的,你是分证即佛!虽然不是究竟圆满的佛,是分证即佛,不但超越六道,你超越十法界了。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分别执著愈淡薄愈好;愈淡薄,分别心淡薄、执著心淡薄、营求的心淡薄,你就愈接近性德。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讲到本性,就是法性!佛在经上也常常讲到佛性,这个顺便提一提,佛性跟法性有什么差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说,一切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的动物(它有感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的众生皆有法性。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也能够融入法性,它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那佛性到底是什么?佛性是法性本能里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特别明显,称之为佛性。
  性,本来具足有能、有德,本具之能力,就是见闻觉知,这是自性的本能;它的德,我们从纲领上来说,就是觉正净,就是戒定慧,所以它是自性本具的大德。中国古圣先贤讲伦常八德,伦是五伦,常是五常,伦常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戒德,戒定慧三学里头的戒德。在大乘佛法里头,我们净宗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的纲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些年来我们把学习的纲领归纳为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都是自性本具的德目,不是哪个人发明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能够与性德相应,那就有求必应;自性里面的德能、相好,用现在的话来讲才艺、福报,没有一样不现前。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跟性德相违背,那就有求不得苦了,你的心念、意念跟性德完全相违背,你的营求你也能够得到,那是什么?那是你累世所修的福报,世俗里面常讲你命里头有的。命里面有的,说实在话,你不求它也会现前,所谓是不是不报,它时节因缘没到,时节因缘到了的时候,福报自然现前。
  世间人求财,实在讲,真正是佛门里面那种求,那是很少人知道的,真的不懂。世间人多半是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的相非常明显,什么样子?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定是我的利益,这就是迷,迷的样子,他有我,把这个身当作我。觉悟的人,他绝对不把这个身当作我,他知道,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怎么会执著身是我?怎么会执著外面境界是实在的?不会。那就真正觉悟了。凡是执著外头境界实有,执著身是我,迷!迷得深、迷得重!迷了,他的福报是多生多世自己修的,自己要修的是善业,他就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他要是累世心行不善,那他这一生就有苦头受了,要受苦、要受罪,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在经典里面这个说法,在中国儒家、道家也是这个说法,西方宗教也不例外,也是这个说法。
  那怎样突破我们命运的界限?这是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都希望知道的。近代,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就是满足世间人这个愿望,我怎样要改造自己的命运。《了凡四训》就是改造命运最好的一个例子。命,每个人自己的命运,你一生际遇、一生受用,都是你过去生中修的。性德里面的,你虽然有,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你在迷,你不觉,就不起作用。虽然在迷,迷的时候你能够把你的思想、见解、行为端正,你能够改造你现前的命运,也能够有求必应,能做得到!所以学佛最重要的不是别的,改心!心怎么改法?就是改念头。把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要改过来,常常想到世间还有许许多多苦难之人,起心动念我们怎样去帮助这些人,这个念头好。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的利益,怎么样能赚别人一点便宜,那就坏了,那你就完全错了。我们在讲席里也常常提醒同学们,希望大家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事实真相搞明白,你才能够改变你的命运。总的原则无非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那个时候你就有求必应了。所以,了凡先生一生所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人,生在世间,祖师大德们说得好,确实有命运!命运不是假的,是真的。你个人有你个人的命运,连寿命的长短都是注定的,你的家庭有家运,这一个国家有国运,整个世界有世运。个人的命运是你自己过去生中,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於无量世累积的,善恶报应!家运、国运、世运是共业,我们居住在这一个地区,在这一个时段,大家的共业造成的。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别业、共业,这个道理很深!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命运,这是我们学佛最低的成就。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了,那你这一生学佛叫白学了。不知道这个道理,一昧的迷信,这个迷信是什么?就是相信自己,给诸位说,相信自己是真正的迷信;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的做法,那叫什么?造业!
  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这一句话说得好。在佛法教学里头,阿罗汉才能称为正觉。他真的觉悟,他没有错误,阿罗汉!为什么说他没有错误,他算得上正觉?他见思烦恼断了。由此可知,我们见思烦恼没断,没断的时候,你起心动念都是错误的。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佛菩萨大慈大悲,教我们一条道路,那就是要懂得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一定要知道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随顺经论的教诲。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什么样的心态?佛在经上怎么教我,我就怎样学习,那就对了。
  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在经论上撷取五个科目,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以这五个科目为准则,决定不违背,决定相应。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真能够相应,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就会想到,佛是教我这样做的,我一定要依教奉行。为什么?佛所说的完全是性德,我没有见性,见了性自然就相应了,那还用得著说吗?没有见性,我们要依见性人所说的,他说这个话是自性、是性德。与一切大众相处,修六和敬、戒定慧三学。菩萨修学的六个纲目叫六度,六波罗蜜,一般大小乘菩萨所学的。华严会上法身菩萨所修学的纲目是普贤十大愿王,大经里面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圆是圆满,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行,正科生是法身菩萨,当然不是我们。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十条,「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努力去做,这是圆满性德的流露,能断我们无始劫来的烦恼。
  佛门里面把烦恼排列,贪摆在第一,贪、瞋、痴、慢。基督教讲的七大罪,我跟诸位说过,它第一条是傲慢,不是没有道理。在我们中国儒家,诸位看《礼记》你就晓得了,《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这个书一开头头一句话「毋不敬」!毋不敬的意思就是一切恭敬,就是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不能不修。这是什么?这就是对治骄傲、对治傲慢。傲慢这个烦恼很重,自以为是,轻视别人,你只要有这个烦恼,无论是世法、佛法,你成功的机率少,失败的机率多。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帮助你,你轻视别人,别人也轻视你,谁都不肯帮助你。所以,都把礼敬摆在第一条,普贤是把这个摆在第一条,那是法身菩萨修的,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对人对事要知道恭敬,自己要晓得谦卑。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释迦牟尼佛谦卑,都尊敬。你看看西洋宗教,耶稣一生谦卑,我过去讲过《玫瑰经》,圣母玛莉亚一生谦卑,他们都懂得礼敬诸佛,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头一个就是要学谦卑。
  我跟诸位常讲,我们学佛,进入佛门,正规的这些寺院庵堂,第一个建筑物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教你谦卑、教你包容、教你笑面迎人!你想想看这个味道。你要是以这样心态处事待人接物,那你的营求,你就会真的得到了。为什么?许多人都欢喜帮助你,都欢喜成就你。你要是傲慢待人,目中无人,谁都不理你,谁看到你都回避,你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圣贤经典的教诲是自性性德的流露,绝对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说的,那是孔老夫子说的,不是,是性德。他们自己修养达到那个境界,所谓是发明而已,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哪个人的学说,不是哪个人的创作,没有!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就是古佛所说,自性流露。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儒家的伦常、道德统统是性德,绝对不是孔老夫子的教条,不是的,性德。只要你自己明心见性,你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用不著教、用不著学,自然就是这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你真正懂得,你才欢欢喜喜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在一边,随顺圣贤教诲,真的是心服口服,你学习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你法喜充满!
  这第二个名称『或名不出离』。这个「不出离」很痛苦!不出离是讲什么?讲三界六道,你没有办法出离。说个老实话,我们今天不要说三界,欲界都不能够出离!出离欲界,你就能到色界;出离色界,你能到无色界,六道里头有三界,不一样!欲界,为什么称为欲界?经典上讲得很清楚,五欲,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你只要有一样不能放下,你就出不了欲界。你修行再好、再勤奋、再努力,也依照经论、圣贤教诲去修,修得不错,但是怎么样?财色名食睡淡了一些了,但是没有放下。确实是比一般人淡薄,你的果报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淡薄。
  如果你真的修行有功夫,这个功夫我们通常讲都是定功,能够把这五种欲伏住了,它并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在事上去观察,好像真的都没有了,那你就超越欲界到色界天去了。这就是你真的得禅定,你禅定的功夫,能够把你这个欲念完全控制住了,起心动念决不会有这个念头;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决定没有,你就会随著你定功的浅深,你到哪里去?你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虽然是定功能够伏住欲望了,可是没有伏住分别,你还有分别心。如果分别也被定功控制住了,心里头只有一片清净,决定没有分别执著,那恭喜你,你生无色界天!怎么不是有求必应?真的是有求必应。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有求不应,是你不懂得求的道理,不懂得求的方法,那就有求不得苦!你出不了欲界,我不讲六道,我不讲三界,你出不了欲界。
  如果对於这个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桩事情,有严重的执著,那个麻烦大了。佛在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严重的执著的时候,你会犯极大的过失、罪过,这个罪过的果报在地狱,不能不知道。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话句句真实,没有一句是妄语,也没有一句话是夸大,句句是实话,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密训世界「苦圣谛」的第三句:
  【或名系缚本。】
  『系缚』是从比喻上说的,好比我们一个人被绳索捆绑住了,「系缚」就是捆绑。那什么东西系缚我们,让我们出不了三界六道?苦报!这个苦报总不出三苦、八苦,前面说过了。由於苦报,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世尊在《华严》、《圆觉》都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变成这么苦?大经里面佛说了,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妄动!这才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於是愈迷愈深,每况愈下,没有法子向上提升,只有往下坠落,愈坠愈深,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这就是系缚的根本。
  三途、地狱所有一切苦报从哪儿来的?从往昔今生所做一切不善业感召来的。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真的,都是幻相,正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我们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