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色界,这是三界里面最高的,那个里面的人叫高级凡夫,真聪明,有智慧,不要身了,身是很苦恼的事情,不要身了。《老子》一般人讲《道德经》,你看《老子》里头就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是我有一个身体。老子要学佛,在我想他肯定去往生无色界天,他觉悟了,他知道这个身不是好东西。所以无色界这个四层天,我们一般人讲的灵界,用现代一般人讲的话说,那是精神的世界,这里头没有物质,所以他没有坏苦。
凡是有物质,物质都有变化,物质没有了,当然就没有变化了。你是有身,身一定有衰老,这个生老病死是变化。色界天他有身体,他有身,他没有老,他也不会生病,但是他有死,他有生死,生死很苦,叫坏苦。这个行苦是什么?行苦,你不能永远保持,寿命到了的时候,你还要堕落。所以生到无色界,身体也不要了,也没有了,完全是精神,中国人讲灵魂,佛法里面讲神识,但是他的寿命完全是定力支持。佛跟我们说,最高的这一层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定功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他定功失掉了。失掉这个时候,他上面没有了,上不去了,只有往下面堕落,依旧不免轮回,所以佛跟我们讲三界统苦。
《法华经》里头比喻三界火宅,这栋大房子已经燃烧,现在还没有燃烧到你面前,已经在燃烧了,你逃不掉,这个燃烧是比喻苦。什么人觉悟了?首先觉悟什么?首先觉悟苦。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给我们表演,表演到外面去游玩,无意当中见到生老病死,见到这个苦。这是警觉性高的人,悟性高的人,他看到社会这个现象,於是乎就动了念头了,怎样能够离苦得乐?到处打听有没有这样的人,果然有,哪些人?修道的人,无论修什么道门。他为什么修道?目的总不外乎是离苦得乐。所以他发心舍弃了富贵,舍弃王位,舍弃妻子,出家学道去了。当时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他都去学过,这些都是表演给我们看的。
释迦牟尼佛到处去参学,学了之后发现什么?不究竟,不能够真正离苦得乐。所谓是他所要求的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那些许许多多宗教里面离苦得乐不是究竟的,刚才讲过,他们的目标都在天道。天确实是比人间快乐,乐多苦少,我们人间不能跟它比,寿命长,但是怎么样?不究竟。时间再长,终有到头的时候,就是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不能解决问题。这样才回到菩提树下入定思惟观察,都是给我们示现的,豁然开悟,都是教学的。怎么悟的?正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净极光通达」,入甚深的禅定,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看到宇宙生命的起源,这样才真正能解决问题。
你看看他参学那么多年,十九岁离开家出去学道,三十岁成道,十一年的时间,到处参学,最后怎么解决问题?在甚深禅定当中,真正观察到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明白了,都清楚了。我们怎么知道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二七日中所讲的,不是对一般人讲的,定中讲的。参加这个法会是四十二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能力参与这个法会,这个法会是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萨,与会大众无一不是法身菩萨。我们在前面读到的,连这些杂神众都是法身菩萨在九法界里头示现的,不是真正的这些杂神。真正杂神、天神那怎么能参与这个法会!
这个我们明了了,九法界里头确确实实有太多太多诸佛菩萨在其中示现,芸芸众生哪个是诸佛再来的?哪个是菩萨再来的?哪个是罗汉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看不出来。深入经藏之后,自己有相当修行的功夫,细心观察可能略知少分,所以这是生大欢喜。
明心见性,在别教欢喜地的菩萨,别教初地,欢喜地;圆教是初住,初住叫发心住。发的什么心?菩提心。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真心。我们常讲真心流露,他给我们表演的,无论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用这个心。这欢喜地的菩萨,发心住的菩萨。
此地,「发欢喜」如来,这不是刚刚开悟,这是彻悟,究竟悟。妙觉位比等觉位还要高,那怎么不欢喜?一个人学佛功行圆满了,佛家常讲「因圆果满」,因地是菩萨,在《华严经》里头讲五十一个位次,因位。我们今天读的经文这第二会,二会讲的是十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因位,因圆了,果就满了,果是妙觉位。所以这个地方的发欢喜,妙觉位。别教欢喜地是刚刚脱离十法界,生大欢喜,刚刚出离,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刚刚得到;如来果地是究竟圆满了。
在学习过程当中,可以说欢喜心永远不失,这个就是佛常讲的常生欢喜心。为什么?以我们世俗人来说,天天有悟处,天天有进步,他怎么不欢喜?这一天没进步,甚至於退步,那烦恼就来了。「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人这个比喻,比喻得好。求学修道确确实实要知道勇猛精进,天天有悟处实在不容易,实在是难得,这不是初学人能做得到的。初学的人常生欢喜心,不是没有,有。用什么方法?像莲池大师他们这样的人用功过格。现在用这个方法的人少了,我在这一生当中几乎一个也没见到。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用《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每一天很认真的把《感应篇》展开,跟自己这一天言语造作去对照一下,哪些条做到了,哪些条没做到,这个跟用功过格的效果完全相等。如果每天去核对,自己善天天有进步,恶天天慢慢就少了,你能生欢喜心。到哪一天《感应篇》一展开,每一条都不犯,你要念佛求生净土,你是决定得生。为什么?你已经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了,上善之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已经成了上善了。只要发愿往生,弥陀观音势至肯定来接引,他怎么不欢喜?第七个名号:
【或名意成满。】
这个名号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现在世间人也常讲「心想事成」,『意』是心想,『成』是成就,『满』是圆满,心想事成,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意成满』。佛可以说是究竟圆满,法身菩萨,这个名号他可以承当,法身菩萨就意成满,但是不能讲究竟,如来果地上究竟的意成满。现在这个「有求必应」的道理,我们懂得了一些,对这桩事情不再怀疑了。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他教我世间人在困苦艰难的时候,不能没有希求。可是你求,你看八苦里头有「求不得苦」,你求你能得到吗?有求,求不得,苦!大师教我「有求必应」,这就太好了。怎么个求法?老人家告诉我:当你有求没有感应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知道不是佛菩萨不灵,是自己有业障。业,业障在障碍住,只要把业障消除,你的愿求就现前了。他教我这个方法。对於佛菩萨要具足信心、恭敬心,决定不能够怀疑。当希求而不能够如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业障,要反省、要检点,忏除业障,修忏悔法。忏悔法里面最重要的不在形式,在实质,最重要是后不再做。反省检点知道自己有了过失了,把过失改过来,以后不再犯同样的过失。大师告诉我,这叫真正忏悔,这样能消除业障,业障消除,你的求愿就会现前。我这一生五十年来得大师教诲,我的求愿往往都能现前。我感谢老师,不是他教导,我们怎么会知道?
由此可知,有求用什么方法求?忏悔业障,用这个方法求,然后才必应。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忏除业障这一条,他讲得好,佛法每一个法门都是忏悔法门。忏悔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包括了无量法门,哪个法门不是修忏悔?唯有忏悔才能消业障。业障不除,见思不除,出不了六道;尘沙不除,出不了十法界;无明不除,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任何一个法门都是除障。
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这个法门佛教给我们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不是忏悔业障?是的。执持名号,放下万缘,一心专念。清朝干隆时间灌顶法师讲得好,非常严重的业障,佛门里头所有的方法都忏除不了,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念佛能忏除。念佛的力量之大,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念佛是一心专念,那个力量太大太大了,能够叫你有求必应,求成佛都能得到,何况其余。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再接著看名号的第八句:
【或名如盛火。】
这一句清凉大师有注解,这是从比喻上来说的。『盛火』,火烧得非常炽盛,我们常讲猛火焚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盛火焚薪,不择材木」,这个意思好懂,火烧得非常猛烈,不管什么样的木头丢在里面立刻就烧掉了。比喻「佛智利物,无拣贤愚」,把盛火比喻佛的智慧,把一切众生比喻材木,不论是根利的,根劣的,佛没有不让他得利益,名字是从比喻上建立的。
佛当年在世,一生从事於教育,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世出世间一切法应有尽有,一样都不缺。众生根性不齐,佛陀的教导确实是因材施教,四十九年当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后人,佛灭度之后,后人把佛陀的教诲整理出来,写成书本流传给后世,这就称之为经典。经典写成之后,后来这些高僧大德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依照不同性质把这些典籍分类,这一分於是就有小乘、就有大乘;详细分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分成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是依程度不齐而分的,就是清凉大师在这里讲的无拣贤愚,菩萨、缘觉、声闻,贤;人天是愚,是凡夫,遇到佛,佛没有不教的。你在人道觉得做人还不错,希望来生还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方法,如何能保持住生生世世不舍人身。佛总是满众生的愿,对众生决定没有丝毫勉强要求,没有。如来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一点我们要学。
我看到有不少同修有时候太过分了,那个人对西方极乐世界一点兴趣都没有,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偏偏要劝他,到最后起了反作用了,后悔莫及。这就是什么?你没有看清楚佛是怎么接引众生的,我们没有学到。他希望来生还能够得人身享人间福报,佛真的教他,他真的可以得到,满他的愿了。什么时候他觉悟了,人间福报享够了,享的这个没什么意思,也不过如此,他觉悟了;他希望提升,听说天上的福报比人间大,诸天的寿命比人间长,他想生天,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天也很复杂,不是单纯的,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二十八层有二十八种,哪一层天有哪一层天的条件,你想到哪里去,佛教你。但是你应当晓得,诸天没有出六道!
有人心思猛利,志愿很大,希望超越六道轮回。佛也能满他的愿,声闻、缘觉、菩萨超越六道了,他们在四圣法界;心更大的,佛陀,我想跟你一样,那就得超越十法界了,跟佛看齐。这种人不是没有,少就是了。居然发愿想作佛,佛也满他的愿,决定不会有嫉妒,我成佛,你也想成佛。佛没有这个嫉妒心,佛欢喜,你才是真正觉悟了。佛会帮助他脱离十法界,会帮助他往生到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这个都是发心去作佛的,没有这样的心不行。
如果真正发心作佛,你现在就认真学佛。你仔细去想想,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个思想?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行为?我现在就要跟他学,学的要跟他像。这里面最重要的,释迦牟尼佛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本来成佛,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释迦牟尼佛心目当中「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这才叫真学佛。这是最上乘,佛法里面这叫一乘法。「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怎么看法?看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尊重佛性。一切众生的佛性跟诸佛如来平等,一切万法的法性跟佛也平等,所以平等心现前了。我们如果是学佛,看这个不平,看那个也不平,这不是学佛,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诸佛如来他到底是从哪里看的?明朝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交光法师,他注解《楞严经》,他那个注解叫《楞严正脉》。你们看到《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交光大师注的,他在经里面提倡「舍识用根」,你要能舍识用根,那你就已经脱离十法界了。他这个说法绝对正确,没话说,普通人做不到。但是他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是什么?我们晓得佛怎么看众生的,从他这句话里头我们懂得。佛看一切众生的根性,根性是佛性。一切有情众生,佛看他的「见性」、「闻性」,鼻、舌、身这三个合起来「觉性」,意,知性,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跟诸位说,这就是真性,真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总的名称叫佛性,分开来讲见闻觉知,佛看这个。
佛决定不去看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看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了。如果撇开他的妄想分别执著,你看他的见闻觉知,他不是佛是什么?谁是佛?他现在就是佛,他是如如佛。佛没有看错,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天天礼敬诸佛,这都是诸佛,你要看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这个好比是什么?真金,我们把真金比喻作佛性,比喻作佛,可是这个真金,现在这个真金掉在污泥里面了,这个外表统统染上著污泥,很难看,但是你知道的是什么?外面是染污,染污洗了之后,真金一丝毫没有损害。
九法界的众生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你跟我都是佛,现在这个染污是什么?污泥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裹著你的佛性,但是你的佛性一丝毫损失都没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佛从这个地方看,大地一切众生他都是佛,如如佛,本来是佛。花草树木芸芸众生它有法性,法性是什么?法性也是见闻觉知。植物你可以实验,你爱它,照顾它,它知道,它长得特别茂盛,花开得特别美,特别香,回报你。你对它漠不关心,没有爱心,有的时候讨厌它,它慢慢就枯死掉了,这是它的法性。
乃至於矿物、山川大地,你要有真诚爱心,你住在这个地区一年、两年,这个地方山川有灵气,灵气从哪儿来的?住在这个地方人的爱心。我们的心有感,万物它有应。世法里面看风水的,常说「风水轮流转」,就说明风水不是固定的,又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个有福的人,有智慧、有福德,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地理它就变了,变成什么?变成福地了。如果你是个不善的人,是个恶人,无恶不作的人,这个地方风水本来很好,你住到这个地方,两、三年之后,这风水就变坏了,它会随著居住这个人,地理会改变的。为什么?人有感,山川大地它有应。有智、有福德住在这里,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一样不好。
所以我们要学佛,用佛眼看众生,佛眼是看一切众生的法性、佛性,这佛眼看,我们要学这个本事。我们没有办法转识成智,但是如果常常用这个眼来看一切众生,学到相当一个阶段,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慢慢就会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