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文阅读 >

第2章

现代文阅读-第2章

小说: 现代文阅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快速。

第一个要求是准确。精读文章,尤其是精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即所谓“见仁见智”。比如鲁迅先生的名作《论雷峰塔的倒掉》,怎样分段,如何概括段意,一直说法不一,有三四种之多。这是允许的,可以求同存异,甚至小同而大异。然而,倘若我们的目的是从该文中筛选有关雷峰塔的民间传说方面的信息,无论张三李四,筛选的思路和结果,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主要包括:白蛇娘娘被压在雷峰塔下的传说(从许仙救蛇到白状元祭塔),法海逃在蟹壳里避祸的传说。还有一些连带的因素,这里就不再作细致深入的分析综合了。围绕同一个筛选目的,阅读者们获取的信息应该是大体相同的,或者说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不是“见仁见智”,而是具有统一的标准。符合这种标准,就叫准确,否则就不准确。第二个要求是全面,包含两层意思:(1)打通搜集资料的多种渠道,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电脑网络等多方面资讯资源,这是保证全面筛选信息的前提条件;(2)对搜集到的资料,要全面占有,不遗漏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要求是快速,即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全面、最准确地筛选到最有用的信息。

2.筛选信息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信息作辨别、判定、组合。

例如,读《神奇的极光》这篇课文,我们假定目的是筛选古代神话里关于极光的记述和命名。先选定范围,这些内容集中在第一节“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中。大致要注意以下要点和步骤:(1)黄帝降生的故事,本自《河图稽命征》中的这一句:“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该句虽出现在课文注释中,仍应视为筛选的重点,这是与传统“精读”不同的地力。(2)《山海经》的引文——“(触龙)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3)散见于史书中的妖星、祥气等各种记载,相关的称谓有触龙、天狗、刀星、蚩尤旗和天开眼等。(4)西方黎明女神的传说,“极光”一语来源于“伊欧斯”。以上是围绕筛选目的对信息初步加以辨别和判定。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选取使用资料的用意,对已有信息作新的分析综合。为什么作者从众多的史料中,重点选取附宝与神龙两则资料加以展示呢?这与后面描述黎明女神、观音菩萨用意是一样的,即突出中外古人心目中“极光”的神奇色彩,与后文“最漂亮的奇观之一”相呼应。其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西方人用黎明女神的名字给极光命名,与东方人赋予它“触龙”之类特殊的称谓,把它与人文现象(民族祖先之诞生)联系在一起,都表现出它给古人留下奇异的印象,使他们产生出瑰丽的想象。这些属于对信息作进一步的辨别、判定,得到更丰富的启示,使已有信息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3.整合信息要努力做到全面与准确。

“整合”从某种角度看就是“概括、重组、融合”。以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门》为例。通观全文,门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个依托物,因此“开门”、“关门”这两个动作就有了深层的含意。若想揭开其中的含意,还需高屋建瓴,避免以偏赅全。例如,有的同学注意到第五段的开头有这样一句:“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便将“开门”的含意解说为“敞开心扉,与人沟通”,这就是忽略文章材料之间的联系而犯的错误。阅读时要细心一些,注意文章内容前后的关联。

文章的开头写道:“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中间又写道:“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整合一下这些语句提供的信息,“开门”的含意便显现出来: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我们可以利用“还原”的方式来检验一下自己的答案。如果是不够全面或准确的答案,就会有与文意不符的地方。比如上文提到将“开门”解释为“沟通”的说法,与文章前三段的意思如何“沟通”呢?如果“开门”的含意不是文章中的基本含意,那么与试题的要求就不相符合。而以“新的发现”、“新的开始”来解释“开门”的含意,不仅与上文提到的“隐藏……奥秘”、“隐秘的性质”、“给心儿造成悬念”、“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等语句相照应,还与文中对“关门”含意的解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相对应,这样答案就得到了验证。所以,整合信息要努力做到全面与准确。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返回'

现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二项要求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它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

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粗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试以阅读《胡同文化》为例。

第一步,粗读全文。得知大体上是在谈北京的胡同和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心态。

第二步,逐段细读,标示段意。本文共十五段,各段的大意是:第一段,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第二段,胡同的取名;第三段,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第四段,胡同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第五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第七段,北京人虽封闭,但也很讲究处街坊;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十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第十一段,举《八月骄阳》中的对话来证明“忍”;第十二段,举两位“老北京”的话来证明“忍”;第十三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在没落;第十四段,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第十五段,再见吧,胡同。

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寻找中心句。例如本文的第二、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第十四各段。段中都有一句话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各句的内容都没有超出该句的范围,找到这样的中心句,该段内容自然就标示出来了。

第二种,根据关键词语归纳。例如本文的第三、第四、第五各段。段中虽然没有中心句,但都有一两个关键的词或短语。把这些关键词语所代表的内容归纳起来,整段内容就“标示”出来。

第三种,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例如本文的第一段。“格局”一词,在初中课文《孔乙己》中出现过;如果能想起这个词,概括该段前几行的内容就不会困难,再注意一下“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一句,第一段的内容就能“标示”出来。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审视标示出来的十五句话能够看出:一至四段是谈北京的胡同;五至十二段是谈北京的胡同文化;三至十五段是谈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由此划分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胡同,第二部分谈胡同文化,第三部分谈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内在的逻辑联系清晰了,整篇文章的思路就梳理清楚了。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1.借助过渡段。例如《拿来主义》第五段:“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抓住这一段就可以知道,本文前四段批“送去”,后六段谈“拿来”,全文的思路是先破后立。

2.借助承递性词语。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体部分有这样几句话:“马克思发现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抓住这几句话,这几段的思路也就了然于心了。

3.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例如《内蒙访古》“一段最占的长城”一节,一、二段都有关键词语“塞外”,三、四段都有关键词语“大青山”,五至七段都有关键词语“大青山(阴山)南麓沃野”,八、九段都有关键词语“沃野上的赵长城”。十至十二段都有关键词语“赵武灵王”。可见,依次写“塞外——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沃野——沃野上的赵长城——筑城的赵武灵王”就是这一节的思路。

4.借助文章标题。例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从标题看,本文内容有两个要点。两个要点排列组合可能有四种情况:并列式,第一部分谈人物,第二部分谈结构;总分式,第一部分总说人物和结构,第二部分分说人物,第三部分分说结构;分总式,第一部分分说人物,第二部分分说结构,第三部分总结;总分总式,第一部分总说,第二部分分说人物,第三部分分说结构,第四部分总结。有了这种事先的推断,只要大体浏览一遍课文,很快就能把握全文的思路:先谈《水浒》的人物描写,再谈《水浒》的结构特点,最后总结。

又如1989年试卷的第25题:

下面是从甲和乙,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这些语句是: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②关心大自然⑧便阐发自我价值①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⑤关心人生⑧便阐发人道主义⑦关心被损害的人⑧便阐发泛神论。

这是要求考生在一个段落内部排列语句层次。根据上文“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考生就应该很快地判断出,属于甲的有六句,其排列次序为⑤③②⑧⑦⑧,属于乙则为④①。这是要求将语句加以整理、排列的一种。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解答阅读试题时常常有这样一些“连带关系”,不妨把它叫做“信息的处理过程”。它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理解各种重要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依题意辨别和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是筛选隐含的信息;再次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够整合(即概括、阐发、解释);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定向表述。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种思维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返回'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三项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的一个个“要点”,往往是指某一个段落,而中心思想则是指整个文本的主旨或主题。分析综合应依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该考点的主观试题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和字数要求等。

经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理解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阅读测试中,无论有无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要求,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局部的语段理解就失去了依托。归纳中心与概括相似,只是它在多数情况下是针对全文的。

对具体的、抽象的、含蓄的语言能加以概括、阐发、解说。本质上说,就是能够对语言进行转换,转换成试题要求的语言。这种转换以理解为基础,加之以恰当的单项训练,能力可以有明显的提高。下面分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概括,就是在对具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简明、扼要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它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详尽到简洁的过程。概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概括也有多种类型:提要式概括、总合式概括、理解性概括等。

归纳和概括必须在抓准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筛选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弄清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披文见理,进一步对文章的总体钩玄提要,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一项要求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涉及上述要求的几个方面。

以社科类文章为例。首先,要弄清主要论说的是什么,再弄清共分为几点。要点要找全,再以简练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中心思想才能准确地表述。此考点的命题很少直接考查概括中心思想,往往提供一些语句,判断其是否属于本文所论说的内容。往往有以下几种干扰:以次要信息充当重要信息(中心的内容);以旁证材料充当中心问题;以附会的内容充当与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有关联的信息等。

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考查一般分三种情况:对于段落本身内容的概括;对于段落在文章结构方面作用的分析;对于段落推进文意的分析。我们以2000年的高考试题《长城》为例。第23题就是一道考查段落内容的题目。试题就文章末段提问:“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原文倒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问题,而接下来的一段并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将长城作了拟人化的描写,借长城的“不语”来表现面对这两个问题时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沉吟之状。这样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顿挫之感;同时,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长城的沉默是因为无法回答,还是因为答案是否定的?最后一段以一个“但”字起笔,以“就是你呵,长城”的呼告结束,打破了“沉默”——这不正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吗?综观全文,作者在回顾了长城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后,描写了“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的长城,最后以“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来评价长城,可以说显示了作者对以长城为象征的中华民族的热爱。所以最后一段从内容的呼应上,对倒数第三段中问题的回答是:长城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从情感的抒发上,它“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

六、高考试题精选
'返回'

(一)(2003—全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