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文阅读 >

第5章

现代文阅读-第5章

小说: 现代文阅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亩髑秩耄月逞秆≡窳薗而不选择O。

1.“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树”一句中,“瓦砾”指什么?“修补老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段文字,明确而简要地概括画线句子的含意。(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鲁迅杂文所暗示的钥匙,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从以下几项中,选出理解错误的两项( )( )

A.解答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 Q式“革命”的实质

C.解释了中国小说、戏曲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解释了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E.批判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的严重错误

F.揭示了阿Q这一人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自然与雕琢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又《南史》载:“颜之问鲍照,已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延年终身病之。”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倾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个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他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会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抄”呢!

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雅”印章的画,等等。我以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

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陆机《文斌》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务去陈言,后一句是独出心裁。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雕痕。这只能是一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使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1.“舍源逐流”的“源”和“流”分别指什么?

“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自然段“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杜甫为例在于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主张的文艺创作要追求“自然美”,其主要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创造意境

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经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不雷同。

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他所谓的“不隔”,就是()()()()。

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这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意的内核,而景也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

在意境中,情和景不是拼凑关系,而是交互相融,契合无间。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交融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情与景交融的侧重点不同,由此产生“物境”“情境”和“中和之境”。

主客交融,以物为主,偏于客观,就产生了“物境”;以我为主,以情观物,就产生了“情境”;主客交融,心物平衡,物我一体,就产生了“中和之境”。“中和之境”的特点是,景非客观之景,情与景俱化,在若有若无之际。

情与景交融的色彩组合不同。可以用哀景写哀,乐景写乐,构成情境色彩正比关系的组合;也可以用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构成情境色彩反比关系的组合。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这是意境创造的又一规律。文学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虚”,即人的难以琢磨的思想意念。

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虚”为“实”,使生态物化,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化“实”为“虚”,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

创造意境,必须形神兼备。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

形神兼备,创造意境的方法有二:一是“形真神全”,所描写的全部细节是严格的真实的,从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神似,这是走向形神兼备的现实主义途径;二是“离形得似”,即在某种程度上离开描写对象的原貌和形态,甚至运用夸张、虚幻或象征的“形”,来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这是走向形神兼备的浪漫主义途径。

发扬民族的文学与美学传统,把对意境之美的追求融于今天的各种文艺创作之中,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这是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与美学理论家的共同任务。

1.在()处填写4个字,准确解释“不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处填写与上文文意吻合、句式相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本文所提出的意境创造的两条规律()()

A.情景交融                B.情景的色彩组合

C.物境、情境、中和之境    D.现实主义

E.虚实相生                F.浪漫主义

4.下面所列诗句的意境,属于情景交融的两项是()( )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D.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E.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非对象性思维谈

所谓非对象性思维,就是把自己变成对象或把对象变成自己,亦即通过主客体融合为一而认识对象的一种认知或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是概念性思维或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是将思维者和思维对象一分为二,在主客体之间作严格的区分,也就是将物对象化、概念化来认知事物。

但事物一经对象化、概念化使失去个性,便不复保持其本色。这样认识的世界,只能是死的僵化的世界。“红杏枝头春意闹”“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两句诗中的“红”,就是“活”的“红”,是人的体验,是主客一体的。如果对“红”在概念上去理解,在《辞海》中找“红”的定义,再据此检查“杏”“人面”是否符合这个定义;或者对“红”进行光谱测定,虽然测出结果来了,但实在的“红”、活的“红”却不见了。

不仅如此,概念还有一种遮蔽作用。如柏拉图的寓言所说的,人类好像生活在洞窟中,面对墙壁,洞外的光将外界事物投影到洞内墙壁上,人通过投影而认识世界。人的精神如时时都背负着许多概念的东西,其心胸就难以广大空阔,其创造性也将被窒息。要想取得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就必须排除概念的支配。

非对象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劳动中,劳动者和对象都成为一体。比如设计一台机器,就要求设计者投身处地地从设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非对象性思维是一种科学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中有神入、有直觉,感觉与对象相通,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与对象完全相同。

1.概括“对象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举例,旨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举柏拉图的寓言,在于说明对象性思维对人的精神是一种限制。请简要说明这种限制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的观点,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

A.非对象性思维是对对象性思维的否定       B.两种思维并用,但非对象性思维更重要

C.非对象性思维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运用对象性思维,不会有任何发明创造

E.创造性劳动更加需要的是非对象性思维

(六)《桃花源诗并记》与中国农业社会理想主义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他的“世外桃源”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陶渊明思想的本质,是农业社会主义,他不但继承和完善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而且还是古代第一个将这种理想主义付诸实践的人。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农业社会理想主义,甚至对毛泽东的人民公社思想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其主要作品《桃花源诗并记》中鲜明地表述了农业社会理想主义的思想。他所描写的与世隔绝、民至死不相往来的情景,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在这个农业社会,耕织自给,安居乐业,民风纯朴敦厚,这,又带有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遗风。在桃花源里,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也没有政府管理,是一个近似原始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他之所以写出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和事件的详细经过,还有太守、隐士作证,显然是要证明它的确实存在,证明它是可以实现的。陶渊明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理想模式相比,《桃花源诗并记》所设计的“世外桃源”有它自己的特点。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模式,还是庄子的自然理想主义思想,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场景和人民生活都是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得到的,在某种条件下甚至是可能实现的。因此,陶渊明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是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的理想主义。它同《列子》中设计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也不一样,后者都是假托上古原始共产主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陶渊明却用艺术的真实性直陈了生活中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桃花源诗并记》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品类——田园诗。中国是农业古国,关于农业和农村生活的民歌民谣,早在《诗经》中即不乏记载。但真正由文人学者创作的田园诗歌,却是从陶渊明开始的。田园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遗产。陶渊明及后世的田园文学派的创作,通过艺术形式,都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哪里才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作者们坚信,田园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已成为中国农业社会理想主义的典型设计;“世外桃源”已成为理想主义的代名词。陶渊明的理念和他的设计,鼓舞着不少人去实验,他们不仅写田园诗,而且甘愿隐居田园。中国知识分子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1919年毛泽东就曾潜心构建了一个建设新农村的计划。他的计划就是创办公共设施:育儿院、学校、图书馆、工作厂、消费社等等。学校、家庭、社会合为一体,学生实行工读。后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在五十年代末,他大力创办人民公社。这些,不能不说是受了陶渊明的理想主义的影响。1959年在《七律·登庐山》中还感叹“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人民公社”被改革了,但它毕竟存在了20年!

从根本上说,陶渊明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它的空想性质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讲,任何理想主义都是不能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全无意义。陶渊明设计的“世外桃源”,提供了一种精神动力,过去激励了一大批志士仁人为此奋斗,今后也会给现实中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向往。

1.概括陶渊明所设计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的典型模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的农业社会理想主义,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理想模式相比,其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对后世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