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南海备忘录 >

第1章

中南海备忘录-第1章

小说: 中南海备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北京城,引出徐达射箭定城址的故事。刘伯温率众修城,银两用空,命人寻找沈万三。沈万三挨打跺脚,跺脚之地挖出银子,其坑填水,形成中海、南海和北海。    
    当年,北京的先民们沿着黄土高坡向东迁移,越过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蓦然发现了宽阔平坦的华北大平原,于是便在其北端聚居生息起来。这里西北两面为连绵的崇山峻岭,东临渤海,南面则是可供农耕的开阔富庶的平原,具有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永定河、潮白河等构成发达的海河水系。山川环卫,形势雄伟,水甘土厚,物产丰富,的确是栖息生存的好地方。    
    北京地势图    
    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部落就在涿鹿建立了都邑,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即幽州,是北京城的最早名称。2200多年前,即为战国时代燕国的国都蓟城。从公元前226年秦始皇灭燕,到唐末的1100多年间,蓟城虽降为幽州,但一直是北方中国区域性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并逐步发展为军事和交通的重镇。    
    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升为南京,作为四个陪都之一,奠定了成为国都的基础。公元1153年(金贞元年),北京被正式定为国都,成为与南宋对峙的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    
    辽南京城    
    时间苒,光阴飞逝百年,统一中国的元朝统治者于公元1272年2月,终于将北京定为京都,从此北京跨入了它漫长历史中最辉煌的序章,由此开始,北京连续640余年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城市。    
    宏伟壮丽的都城    
    三代都城的大规模营建规制,形成了大致保存至今的城市面貌、营造格局、建筑风格,而其建筑风格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有一条著名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中心点,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中心点,全长近8公里。这条中轴线连接着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城中其他建筑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东西对称的格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    
    关于京城中轴线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削藩称帝后,居住南京城,但他时常想念北平,心里便盘算着在北平重建重修一座京城,于是下诏唤来大臣刘伯温,命他修建北京城。刘伯温听后,向朱棣举荐了大将徐达。    
    大将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代务农,朱元璋参加郭子兴起义时,便与徐达结成好友。后来,在群雄争立的斗争中,徐达屡立战功,直到明王朝建立,徐达受任右相,担负起在中原扫清元朝残余势力的重任。自洪武元年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一直以北平为基地,进一步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他经常是春季由北平出征,战罢后回北平,所以徐达对北平非常熟悉。也正是由于徐达了解熟悉北平,刘伯温向朱棣举荐徐达修建京城,朱棣欣然准奏。    
    中轴线    
    徐达和刘伯温来到北平。刘伯温说:“凭你徐达的神力射出一箭,箭落在哪儿,就在哪里修建北京城。”    
    徐达是武将,说话办事干脆利索,他听了刘伯温的建议后,爽快地答应了。    
    徐达张弓搭箭,运足神力,向北射出了箭支。    
    箭飞驰而去,刘伯温赶紧带人坐上船,顺着大运河往北追击。    
    这一箭射得可够远的,一下子飞到如今北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    
    箭入土中,箭尾依然可见。这只神箭落地之时,恰好被居住在这里的一位大财主看见。这位财主心想,在这儿建城,自己的房产、田地不都被侵占了吗?这位财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房产,便拔出神箭,取出自家的箭弓,搭弓又向北射出,箭借风势,一下子飞落在现今后门桥这个地方。    
    后门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后改为单孔石拱桥,俗称海子桥。又因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又称后门,故桥也称后门桥。    
    再说刘伯温追到南苑,掐指一算,知道徐达射出的箭落在了这里。他便找来那位财主,向他要箭。财主知道刘伯温不是凡夫俗子,瞒是瞒不住的,便说他将箭向北射了出去。刘伯温非常恼怒,财主看刘伯温生了气,赶忙说道:“只要不在这里建京城,您要什么条件都行。”    
    刘伯温见事已至此,便说道:“那好吧,我可以不在这里建京城,你们射出的箭落在哪儿,我就改在哪儿修北京城。但是修建京城用的钱由你来出。”    
    财主一核计,自己有的是钱,建个京城也算不了什么,就答应了。    
    刘伯温找到落箭的地方,就拿出早准备好的图纸,找来工匠开工了。    
    最先修建的是西直门城楼,所用的费用全都是南苑的财主出的,但没想到一座城楼还没有修完,财主已经倾家荡产,穷得吃不上饭了。    
    怎么办呢?    
    刘伯温在工地上非常焦急地来回踱步,左思右想之后,抬起右手掐指算了起来。突然,眼前一亮,有一个名叫沈万三的人很有钱,于是便命手下寻找沈万三。    
    为了寻找沈万三,皇帝朱棣还专门派了两名官员,并限定一个月,如果到时交不出人来,就拿他们示问。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当差的非常着急,心想,这次脑袋要该搬家了。    
    在距期限的最后3天,当差的来到东华门。从一个大汉跟一个卖饭的争吵中,得知那个赤膊大汉就是皇帝限期寻找的沈万三。    
    当差的欣喜万分,不由分说上前用铁链将那个大汉锁住,带到刘怕温的帐前。    
    刘伯温看了一眼这位赤膊而又满不在乎的大汉后,走近跟前,见大汉沈万三胳膊窝下还夹着一个破瓦盆,下身穿的裤子又破又脏,便下令手下,带大汉沈万三到澡堂洗澡,然后给他换一身好衣服,赏赐他酒肉。    
    沈万三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傻愣愣地看了看眼前这位貌形地像风水先生的刘伯温,心中不免生疑,为啥他会对我如此这般,有点玩世不恭的沈万三,生性豪爽,且天不怕地不怕,他不管眼前是何等人物,应先问个明白,抓他到此,干什么?    
    沈万三想到这里,便放开大嗓门,气冲冲地问道:“抓我来做甚?为什么要给我衣服,款待我酒肉?”    
    刘伯温轻轻一笑。捋了捋稀疏的山羊胡,很是斯文地说道:“你是有财不外露的大财主,你虽食不裹腹,衣不裹体,但你却是心中拥有金山银山的大财主,表面上你以乞讨为生,但偌大的北平城,金银财宝所藏之处,你一清二楚……”    
    沈万三毕竟流落街头,自由散漫多年,官场礼仪不知,主仆身份不顾,不等刘伯温说完,就大声嚷道:“你这老头,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自幼父母双亡,街头乞讨多年,至今身无分文,大字不识一个,更不需说能掐会算,我怎知北平城何处藏金?如果我在这个地方有碍观瞻,杀头算了。你们一句话,何必拐弯抹角,乱加罪名。”    
    刘伯温依旧心平气和地说:“你是一个大财主,现在修建北平城,正需银两,需要你出大力,怎会把你杀掉呢?”    
    沈万三见刘伯温斯斯文文,说话慢声慢语,不由得怒气涌到脑门:“呸!你竟胡言!我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说完,气呼呼地扭过头,不再看刘伯温。    
    刘伯温见状,收起笑容,把眼一瞪,“啪”地一声拍了一下方桌,喝声道:“没钱不行,死掉也不行。棒打40,看你说不说。”    
    当差的得令,操起棍棒,朝沈万三狠打了起来,可打了半天,沈万三始终叫嚷:“没钱,打死我也没钱!”    
    当差的打完40大棍之后,看着刘伯温,等候刘伯温的示令。    
    刘伯温看了一眼沈万三后,吩附当差的,将沈万三带上枷锁,游街示众,就这样3天时间,沈万三仍没有说出哪有钱。    
    一天,当差的又押着沈万三游街,从北面出了地安门之后,沈万三昏倒在地,动不得了,当差的就用鞭子抽他。但沈万三头朝东北,脚对西南,怎么也起不来了。    
    这时,一个白胡子老头走过来,吆喝一声,说:“这个人只能来软的,硬的不行。”说罢掏出自己的烟袋锅,装上一锅烟,递给沈万三,沈万三抽了几口,有了一点精神,坐起来,看着这白胡子老头,有气无力地说:“他们再打我,我就说‘这儿’有银。”子,沈万三用右脚磕了磕地。    
    当差的听沈万三说,脚磕的这个地方有银子,便赶紧找人用锄头挖,果然挖出了48万两银子。    
    有了银子,修城工程便继续进行,但没过多久,银子用完了。    
    刘伯温得到禀告后,又一次下令当差的拷打沈万三。沈万三开始连声哀求,后来打急了,就把脚一跺说:“这地下有银子,你们挖吧。”当差的在他跺脚的地方挖,果然又挖出了银子。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银子源源不断地被挖出来。北京城终于建成,但在那些挖出银子的地方留下了3个大坑,后其坑入水,形成浅湖,便成了北海、中海和南海。也有人说,沈万三挨打10次,跺了10次脚,在地下挖了10个大坑,这10个大坑积水之后,就成了“十窖海”。叫久了,就叫成“什刹海”了。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2节 “一池三山”西宛太液池

    辽、金时,北海、中海是一片低洼地带,由于引西山之水,便成为浅湖。金代建都后,在这里营建离宫,开挖“海子”扩充“瑶屿”,沿湖建造宫殿,植树种花,形成一片风景区,并命名为“西苑”太液池。    
    沈万三挨打,跺脚之地挖出银子的这个传说虽离奇有趣,但传说终究是传说。    
    其实,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金代时开辟了中海,明初时开凿了南海。    
    在辽金时代,北海和中海是一片低洼地带,因为当时的京城引用西山之水,久而久之在这里便形成了浅湖。清澈潺潺的泉水从玉泉山引来,从德胜门水关流入,汇聚成巨池,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00多步,当时称“西海子”。    
    玉泉山水,甘冽清凉,流入“西海子”,供皇宫享用。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西5里,属西山东麓支脉。山势峻峨,秀蔚天然,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山清澈,晶莹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亦由此得名。金章宗完颜璟时代,曾在山顶建立一座芙蓉殿,作为他的行宫。    
    关于玉泉山的泉水传说颇多。择其流传甚广者叙之:    
    说刘伯温奉旨在北京建都之前,京城是一片汪洋,是龙王管辖之地。刘伯温来此建都,占了龙王的地盘。当时,刘伯温曾对龙王许过愿,说建都之后,给龙王的九个儿子安排职位。    
    龙王甚喜。但京都建成,燕王朱棣迁都京城之后,九条龙被安排在华表、梁柱、房檐和影壁上,变成了砖烧、石刻、漆画之物。    
    龙王由喜转怒,大骂刘伯温不守信用,一怒之下,将城中所有的水收起来,装在两个大水包里运走。    
    刹时,城中井里、河里的水都干了,刘伯温闻知此事,掐指一算,知道是龙王把水弄走了。便急忙派人叫来大将高亮。    
    高亮来向刘伯温报到,听候差遣。刘伯温对高亮说:“你出西直门一直往西追,追上推水车的,就把左边的水包扎破,然后转身往回跑,要记住千万不能回头。”    
    高亮领令,便提着长枪,骑着高头大马,向西追去。不一会儿功夫,高亮就看见前方大道边上停着一辆小推车,距小车不远的地方,树下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这两个人正是龙王和龙王婆变的。    
    高亮下马,提着长枪,悄悄地走到水车跟前,然后用枪使劲地朝水包刺去,然后转身,骑上马飞驰而去。可是,由于高亮心慌,扎错了水包。高亮扎的是右边的苦水包,所以有苦海幽州北京城之说,北京城水不好喝,皆因高亮扎错了水包。    
    再说龙王见高亮扎破了水包,气急败坏,赶忙堆着水车拼命地往西山跑。龙王推着这甜水包,一直来到玉泉山,使出老劲往山上推,可必竟年岁大了,怎么也推不上去。于是,龙王索性解开水包,将这包甜水倒进玉泉山的山谷,从此玉泉山流出的水就特别甘甜。    
    这同样是一个传说。    
    我们抛开种种传说,虽找不出辽代何以引玉泉山水的正史记述。但我们从史籍中可以确切知晓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历史上流量最大的泉,是北京各大名园的“生命之源”,是皇宫的饮用之水。这些记述,足以说明辽时引西山之水的缘由。    
    辽国盛极而衰。金朝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于是大规模的城市营建开始了。    
    城市的营建规制,必然带来行宫御苑的繁华兴盛。    
    公元1163-1179年(金世宗大定三年至十九年),金世宗一声令下,上万民役开始在现在北海、中海一带开挖改造营建离宫——太宁宫。同时开挖“海子”,扩充“瑶屿”,沿湖建造宫殿,植树种花,并把宋都汴梁“艮岳”园中的太湖石运到这里,堆砌假山,建成美丽的风景区,新的主人给瑶屿行宫冠以新的名称,将瑶屿行宫更名为“西华潭”。其实,早在辽代,这里就已初具规模,在水边设有临水殿等建筑。    
    太宁宫,后改称寿安宫,金章宗明昌二年又改称万宁宫。万宁宫建在湖泊之东,是一座庞大的宫殿群,专门设有万宁宫提举司作为管理机构,它“掌守护宫城殿位”,这也说明万宁宫是一座宫城,内有殿位多处。万宁宫的内宫门称紫宸门,紫宸门内有主殿,称紫宸殿。万宁宫作为金帝每年夏季避暑的行宫,金世宗每年三四月就到万宁宫,八月返回中都。金帝在万宁宫期间,在宫中设朝办事,处理政务,在宫的南部有环秀亭,其西门称西横门。在金盛时期,又称之为“西苑太液池”。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李少君之言,认为东海蓬莱仙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派人寻找,结果一无所获,便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并在池中堆起了“蓬莱”、“瀛洲”、“方丈”三座假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喜欢效仿“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宫苑。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3节 独具草原景致的皇宫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城,一声令下,重建都城。太液池中的琼华岛得以修缮,继而环绕北海、中海修建宫殿城池。这次大兴土木,垒土为山,山成而海愈阔,23年后,独具草原景致的皇宫告竣。    
    斗转星移,历史到了公元1260年,蒙古大汗忽必烈骑着蒙古骏马,手持纯钢弯刀,用铁骑征服世界,打到多瑙河流域和今天的莫斯科郊外,之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    
    忽必烈进驻北京,改名大都,因城里宫殿被烧毁,暂住太液池的万宁宫。可这位“马上皇帝”似乎不满足万宁宫住所,便下令修缮太液池中的琼华岛,继而环绕北海、中海修建宫殿城池。    
    琼华岛,岩洞窈窕,磴道迂折,多叠奇石,巉岏岞崿。“废苑莺花尽,荒台燕来生。韶华如逝水,粉黛忆倾城。野菊金钿小,秋潭玉镜清。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