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南海备忘录 >

第10章

中南海备忘录-第10章

小说: 中南海备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病倒之后,虽然没有意识到不久就会升天归西,但她也深感年已古稀之人,病倒之后,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所以,她一方面牢牢地控制着朝廷大权,以便在她临终前的一刻仍然掌握着清王朝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事想一想,作一些必要的安排。    
    慈禧躺在病榻上,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迎入宫中。光绪驾崩之后,慈禧就将她的决定宣示朝廷内外,立溥仪为大清入关后第十代皇帝,也是慈禧扶植的第三个傀儡皇帝。    
    新君虽立,但旧规不改,慈禧依旧把握着权力。早在立溥仪登极之前,就有了一道确立太皇太后慈禧权力的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秉裁政事。”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与世长辞。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 日),在中南海仪銮殿的御塌上,慈禧太后正在静卧。这几日她的病情明显地加重了,尽管御臣们费尽心血为她医治,但病情仍未见好转,反而日甚一日。尽管全国各地应诏赴京的名医们轮番诊视,病案、药方开了一大堆,但似乎还是没有回天之力。    
    唯独令慈禧欣慰的是,光绪于她之前先逝。她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于是她轻轻地闭上眼睛。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未刻,慈禧在中南海的仪銮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慈禧去世不久,大清帝国就在武昌起义那隆隆的炮声中灭亡了!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23节 隆裕太后中计海晏堂

    袁世凯东山再起,进京组阁,软硬兼施,夺得“监国摄政王”大印。海晏堂,袁世凯引经据典,“劝说”隆裕大后,隆裕太后中计,懿旨下诏宣布退位。溥仪囊中羞涩,偷卖放生鱼。    
    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正在彰德老家养“足疾”的袁世凯,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    
    1911年11月1日,北洋军攻占汉口的当天,清廷宣告解散“皇族内阁”,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于13日进京组阁。    
    16日,袁世凯内阁成立,阁员多是他的党羽和老朋友,他为了将中央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载沣交出了“监国摄政王”的大印,又由隆裕太后申明“家法”:亲贵不得预闻政事。    
    诡计多端的袁世凯一步一步地实施他既定的计划。他调冯国璋进京,接管载沣控制的禁卫军。从而达到了只有他才是清王朝中唯一真正掌有实权的人物,隆裕太后以及小皇帝溥仪已成为傀儡。    
    袁世凯为了早日当上总统,便又开始构想心计,盘算着逼迫清帝退位的策略,想着想着他笑出声来:威胁与利诱。妙计!妙计!    
    中南海,海晏堂。袁世凯拜谒隆裕太后之后,便开始施展他早已想好的妙计来。    
    袁世凯面对隆裕太后,引经据典,软硬兼施,又是威胁,又是利诱:“太后呀,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灭亡的,而那些亡了国的国君,其结局都是惨不忍睹的,有的被割舌杀头,有的被千刀万剐”。    
    袁世凯说到这儿,看了看隆裕太后,见隆裕太后脸色煞白,脑门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见此情景,袁世凯又乘胜追击:“可是你想想,现在大清皇帝退位,既可以享受每年400万两银子的生活费,又能保持其尊号,这可是相当不错的优待条件了!”    
    隆裕太后此时已是涕泪涟涟,并小声地哭了起来,袁世凯接着说:“在谈判中我们简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管怎么说,这是微臣的一片心意呀!”    
    这时,隆裕太后止住哭声,哽咽他说:“我们母子两人的命,都吊在我的手上了,我总得要好好想想,只要我们母子平安,大清皇族不出什么大的变故,我也顾不上列祖列宗了。”    
    袁世凯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不能吓唬大多,世不必劝得太多,这不是一次、二次就行的事,于是便告辞回府。    
    袁世凯在府中再一次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但忽然他想起了一件事,顿时笑容全消。    
    他想到了铁良、良弼等人。这些人主张要拚到底,有人甚至还要重组战时皇家内阁,作最后决战,即使大势已去,也还要退保一隅之地,宁可失败后逃亡海外,也不甘不战而屈。他们公然成立什么“宗社党”,叫嚣要推翻他们的所谓“私通革命军的奸细内阁”。袁世凯想到这,不禁骂了-一句:“该死!”    
    的确,由于这些人死死地维护着清皇室,使得隆裕太后迟迟下不了决心。    
    而恰在此时,北京城发生了两件事,实实在在地帮了袁世凯。1912年1月16日上午11时45分,袁世凯乘马车由东华门到外务部新衙门办公,车走过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一颗炸弹从茶馆扔了出来,只因马车跑得快,袁世凯没有被炸死。    
    这次刺杀未遂,对袁世凯的政治投机造成了有利的因素。过去,清朝的文武大臣们都责骂袁世凯是清朝的大奸臣,要把大清帝国葬送得一干二净。而经过这场风险后,隆裕太后开始相信他是清朝的忠臣,当天就派一名特使到袁府表示慰问,同时还赐封他为一等侯爵。袁世凯不由得又是一阵开怀大笑。    
    10天之后,北京城又一出人意料的大事发生,清廷禁卫军第一协统兼军咨议良弼被刺身亡。    
    良弼是清帝退位的头等阻力,也是袁世凯当总统的主要绊脚石,袁世凯早就想把他干掉。但就在袁世凯想主意的时候,一个不怕死的好汉彭家珍出现了。    
    彭家珍是老同盟会会员,曾留学于日本,回国后在四川、云南等省充任军官,武昌起义后,奔走呼号,鼓动革命。后来,又独自跑到了京城。他认为,共和为革命党人之目标,而良弼等死硬派是实现共和的绊脚石,他要铲除这个障碍。于是,他便自己购买原料,研制炸弹,做好了暗杀良弼的一切准备工作。    
    1目26日,彭家珍在光明胡同良弼住宅的附近,等良弼下朝回家。    
    良弼坐着马车出现了,彭家珍便驱车紧紧跟在后面,一直跟到了良弼家门口。    
    看到良弼己从车上走下来,正要进门,彭家珍赶忙趋身向前,从口袋里摸出名片递给良弼。    
    良弼感到很奇怪,便问:“什么事?深更半夜的,明天再说吧。”说着,便转身往门里走。说时迟,那时快,彭家珍趁良弼不备,猛然掷出一枚炸弹,良弼还没来得及回头,炸弹已在他家门口的石阶上轰的一声炸响,立刻把他的左脚炸飞。良弼顿觉疼痛难当,一声惨叫,便昏迷过去。    
    良弼的侍卫赶紧上来准备把他架起来,正在这时,另一颗炸晌了,几名侍卫当场炸死,彭家珍自己也被弹片击碎头骨,当场牺牲。    
    良弼被炸后,腿上的血不住地外流,怎么也止不住,又碰上一位只会截肢的庸医,伤情没有控制住。没过两天,良弼就一命呜呼了。    
    良弼一死,满朝文武大臣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他们不敢再久恋北京,以免惹上杀身之祸,而逃往他地。在京的各位大员,也都纷纷哀求袁世凯能出兵予以重点保护,因而也一个个成了老袁手中的俘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却浑然不知,而且还感激涕零。    
    袁世凯乘机加紧了动作的步伐,一面将自己的嫡系部队调往北京,一面派赵秉钧等人入宫问安。    
    隆裕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着赵秉钧的手,哀求地说:“你赶紧回去对袁世凯说,要他无论如何得保住我们娘俩的命啊!”    
    到了最后摊牌之时,中南海海晏楼,隆裕太后和袁世凯再次相见。    
    袁世凯这次没有威胁隆裕太后,而是完全是奴才对主子般关心的话语,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温暖的话语中,作出了退位的决定。    
    1912年2月12日,清室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宣布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给予的优待条件共分甲、乙、丙三项: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其主要款项是尊号仍存不废;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每年四百万元费用,由中华民国拨用;大清皇帝,暂居宫禁,其私有财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共四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共七条。    
    “优待清室条件”无异于承认共和制度之得以建立,是出自清朝皇帝的“恩赐”,故皇帝要受到充分尊崇,而且,一个“小朝廷”的保留,也为尔后国内外野心家留下了一个制造中国变乱的傀儡工具。    
    在清帝退位,但仍暂居宫禁的溥仪,整日玩耍,无所事事,但因囊中羞涩,便干出了偷卖放生鱼的勾当。    
    在明代时,北,中、南三海都是皇家苑囿,皇帝祝大寿、作道场或做佛事超度的时候,就买鱼放生,并刻个纪年牌拴在鱼头上。    
    1950年,北京疏浚北、中、南三海,放干湖水清底时,在中海仅获得一条三尺以上的大鲤鱼,头上拴有一块银牌,牌上刻着大明万历某年字样。其实明代放生鲤鱼很多,为什么湖水清底时只找到这一条呢?除流失、死亡外,其余的多数鱼都被末代皇帝溥仪偷卖了。    
    溥仪何以偷卖放生鱼?    
    原来溥仪退位,国民政府予以优待,仍让他在故宫里居住,每年由政府拨给他生活费用400万两白银。但这笔巨款对于一向挥霍无度的小皇帝一家仍不够用,再加上经手人员中饱私囊,因此溥仪有时免不了闹穷。于是便有人献策,把北、中、南三海的放生鱼偷捕出来卖,结果使这些“活古董”丧失殆尽。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24节 袁世凯皇袍加身居仁堂(1)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谁比袁世凯更令人痛心疾首的了,他玩弄权术,食言自肥,篡权卖国……他在北京政变之后。便开始了“总统变皇帝”的戏法,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还别出心裁地在新华宫门上建盖厕所。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出于权谋,于8月间特邀孙中山来京会面。孙中山携带他的夫人及黄兴、陈其美等先后到京。袁世凯在海晏堂亲自主持盛大欢迎公宴,特请国务院各总长、次长、总统府各要员七八十人及其夫人作陪,以示隆重接待。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大总统。应邀参加庆典的中外宾客进入太和殿后,在主席台的两侧就座。10时许,两队身穿蓝色军礼眼,头戴全金线“冲天冠”的总统翊立使全副武装地正步进入会场,分列在主席台两旁。紧接着是总统府秘书长粱士诒、内史夏寿田、侍从武官荫昌、军参处处长唐在仪分乘四抬彩舆由侧阶而上,到达殿前。粱、夏二人身穿文官燕尾服;荫、唐二人身穿钻石蓝军礼服,佩金色参谋缤带,头戴叠羽冲天冠,文东武西分列主席台两旁。    
    这时鼓乐齐鸣,军号嘹亮,在庄严隆重的接官曲中,袁世凯乘坐八抬大彩舆,在拱卫亲军的簇拥下,由中阶而上,缓缓进至殿前。袁世凯穿着陆海军大元帅的大礼服,金线绶饰在钴蓝色的映衬下光彩夺目,下轿后由梁、夏、荫、唐拥护前行,登上主席台南面就座。    
    10点15分,大礼官宣布“开典”,赞礼官庄严地宣布道:“中华民国大总统宣誓就职”。这时袁世凯应声而起,面向议长。议员席宣誓:“余誓以至诚,谨守宪法,执行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务。”誓毕,袁世凯向三面来宾鞠躬,文武官员、翊立使、拱卫亲军都齐声高呼“万岁”。    
    盛大的午宴结束后,袁世凯在陆军总长段棋瑞、参谋总长王士珍、侍从武官荫昌、拱卫军统领段芝贵等高级将领的簇拥下,登上天安门举行阅兵庆典,步、马、炮三军依次通过时,均以最高的军仪向总统致敬。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即把总统府迁入中南海,南海作为公务所,中海西北部的集灵囿作为国务院。从此中南海成为北洋军阀政府所在地,把南面的宝月楼改建为新华门,作为总统府的南门;中南海西边(右边)的街道改名为府右街,海晏堂改名为居仁堂。    
    袁世凯在居仁堂办公和会客。他御用的政事堂和海陆军大元帅统率部办事处,均设在丰泽园内,而以怀仁堂作为延见外宾举行典礼的地方。是年12月15日,袁世凯为解散国会组织了御用政治会议,开会之前,袁把69名“议员”全部叫到居仁堂,接受他的训示,于是当天下午的会议即通过了解散国会案。    
    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时,参议院开会议决帝制,与会的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无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一致写着:“恭戴今日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井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参政杨度和孙毓筠又提议说:“本院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林长民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拥戴书当场宣读,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时半,在一片欢呼声中散会。当日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煞有其事地申明自己虽尊重民意,但“唯推戴一事,无任惶骇。……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袁世凯很善于做戏,他的推托是假,让其党徒为其洗刷背信弃义是真。于是,参议院下午再次开会,通过了早已准备好的第二份推戴书,这份推戴书,堂而皇之将袁世凯背叛民国的罪恶一笔勾销,于是,袁世凯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发下了一道冠冕堂皇的告示,引述了推戴书全文后,他大言不惭地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以爱国,讵在人后?”“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予无以自解,并不无可倭避!”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袁世凯称帝,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任命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与大典筹备处处长警察总监吴炳湘为副处长。登极地点设在紫禁城内三大殿。为了显示新王朝开基,太和殿更名为承运殿,取意“奉天承运”;中和殿更名为体元殿,取意“恭体黎元”;保和殿更名为建极殿,取意“建国立极”。按五行更替之说洪宪王朝以火德王天下,尚赤,故殿内装饰一律改漆朱红色,殿中央的八根大柱加嵌赤金,饰以盘龙彩云。    
    袁世凯是五短身材,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脚不着地,头不出椅背,活像在宝座上放了一个肉墩子,十分难看。所以重新制作了“御极宝座”,椅背上雕有九条云龙,饰之以金玉,造价40万银元。这个宝座的特点是腿短、背低,可以为袁氏遮丑,显示帝王威仪。    
    袁世凯虽然体胖,但十分怕冷。登基时又正值寒冬,所以在太和殿中搞了个“中西合璧”,安装了巨大的暖气片。    
    万事俱备,就等着吉时一到龙袍加身。一些好事之徒,也迫不及待地要一睹盛况,而且,风传皇上登基时不但要大赦天下,还要大赐天下,四万万国民,每人赏洪宪银元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