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忏悔录》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一点隐讳、一点做作都没有,尤其是对母亲的忏悔:
主啊,据我记忆所及我向你忏悔,我已屡次说过:当时你借我母亲的口所给我的答复,我母亲不为我似是而非的解释所迷惑,并且能迅速看出应该看到的意义——如果她不说,我当时的确看不出--这种种比那场梦更使我感动。这个梦为安慰我母亲当前的忧虑,预示了她经过很长时期后才能实现的快乐。
“因为我在垢污的深坑中、在错误的黑暗中打滚,大约有九年之久!我屡次想站起来,而每次使我陷得更深一层,但我的母亲,一如你所喜爱的贞静、诚敬、朴素的节妇,虽则抱着满怀希望,但依旧痛哭呻吟,在祈祷时继续为我向你发出哀号,她的祈祷达到你面前,你却让我继续在黑暗中旋转。
历代以来均有著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于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
奥古斯丁升任主教后,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他去世之后,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从此不再受罗马教会的管辖。但奥古斯丁的著作流传到西方,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人们习惯于称他是“世界上少见的智者之一”。
第二部分凡高之母(安娜):永远的痛悔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孟郊
作为文森特·凡高的母亲,安娜·科妮莉亚的母爱光华被一种复杂的情绪隐埋。她疾恶如仇,易于冲动,一生都在矛盾和痛苦中挣扎。
安娜·科妮莉亚生于1819年,是海牙一位法庭资料装订员的女儿。她的父亲曾经装
订了荷兰第一本宪法,因而被美称为“国王的装订员”。1851年安娜·科妮莉亚嫁给了凡高的父亲提奥多勒斯·凡高。她的两个姐妹一个嫁给了凡高的叔叔,一个嫁给阿姆斯特丹著名的斯特里克牧师。她们都是海牙很有教养的人。
提奥多勒斯是荷兰归正会(属基督教新教)津德尔特教区牧师,是一位善良的好人,可是他深知邪恶,对一切邪恶深恶痛绝。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牧师,一共养育了12个孩子,其中有6个儿子,他是第四个。弟兄6人中,就只他一人并非十分自愿地继承了自己父亲的事业。1849年,提奥多勒斯毕业于乌得勒支神学院,随后在北布拉班特津德尔特定居下来,由父亲亲自洗礼做了牧师。北布拉班特省是一个天主教大省,境内居民绝大部分信奉罗马天主教。这意味着与罗马天主教相对立的荷兰归正会属于极少数派。
安娜·科妮莉亚心地善良,受过良好的教育,文采华丽,但她看不到也不了解世上的邪恶。她只懂得懦弱、磨难、困苦和忧虑。大概是她和提奥多勒斯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的原因,她对凡高的爱总是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保留状态,虽然给凡高起了与他的夭折兄长相同的名字。
文森特·凡高的童年是在一种莫名的孤独中度过的。他总是习惯一个人穿过田野,来到蜿蜓的溪边,捕捉虫子或采摘花朵。大概是在他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地飞奔。画面简洁而生动,引起了父母的好奇。然而父母对不爱说话的凡高并没有寄予什么希望,甚至断定他不会有什么出息。
1881年左右,文森特·凡高开始绘画。在这之前,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
儿子背井离乡的艰辛生活唤起了安娜·科妮莉亚埋藏得很深的母爱。她盼着文森特能回到自己的身边。
有一天,丈夫带来了文森特回来的消息。安娜·科妮莉亚很早就站在窗边望着。当她看到儿子时,慈爱地把儿子抱在胸前,但她似乎已经觉察出她的孩子有点不对头了。
“我亲爱的儿子,”她的泪水滴了下来,“我的文森特。”
“怎么啦,母亲?”
“我看,你的气色不太好。”
“没什么。”
尽管文森特这么说,但是母亲还是担心儿子在外极不稳定的生活。她希望儿子放弃绘画,因为她不仅认为这种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多于幸福,而且她根本不相信他能成功。
文森特漂泊的生活正如母亲所言。由于文森特为人感情丰富,敏感而易怒,自离家后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个人生活更是一败涂地。即使是最真挚的感情也难以被人接受。在比利时做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的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搏斗,不过,他只干了六个月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对工作过分热情。
安娜·科妮莉亚和丈夫都希望凡高能继承祖业,做一名牧师,但凡高拒绝了。
儿子的离去使母亲十分失望。她几乎放弃了这个神经质的儿子。
1886年文森特·凡高去巴黎投奔弟弟提奥,也初次接触到了印象派的作品。提奥比他小四岁,是他一生最坚定的支持者,他后来的生活费全部都是提奥给他寄去的。提奥也很崇拜自己的哥哥,后来提奥给自己的儿子也取了和哥哥一样的名字。1888年凡高的绘画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然而他的画总是无人喝彩。
1889年初,安娜·科妮莉亚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母亲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然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自画像都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最后凡高把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寄给了母亲。
不被理解的痛苦以及感情生活的种种打击,使凡高的精神开始失常。他不得不住进奥维尔精神病院。1890年7月27日,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他借了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伤心的是,六个月后他最知心的弟弟提奥由于太过悲痛也卧床不起,最终也郁闷而死。他们一起被葬在奥维尔墓园。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凡高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贡献给了艺术。然而他的艺术却无人问津。这个世界似乎把他彻底抛弃了。他生前惟一售出的油画名为《红色葡萄园》,那是在他自杀前几个月被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四百法郎的价格买下的。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凡高死去很多年后,世界掀起了一股如火如荼的凡高热。他的作品《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高价被日本收藏家买去;《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鸢尾花》拍出了5390万美元的天价。
世人对凡高作品的敬仰,使母亲安娜·科妮莉亚感到震惊。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儿子而骄傲,也为儿子有自己这样一位母亲而无地自容。痛悔和伤心缠绕了安娜·科妮莉亚的整个晚年。
1907年安娜·科妮莉亚去世了。她终于活到了她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弥留前,她还为自己曾伤害过儿子而痛心疾首。
第二部分李元淑:她培养了三位世界级音乐家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地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惠特曼
2000年5月7日,首都国际机场出现了动人的一幕,首次来华访问演出的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郑京和刚下飞机就情不自禁地扑向母亲李元淑的怀抱。李元淑是得到郑京和从罗马飞抵北京的消息,特地从汉城赶来与女儿见面的。今年已84岁的李元淑一手培养出郑京和、郑明和、郑明勋三个享誉世界乐坛的儿女,成为令人瞩目的传奇母亲。
李元淑1948年在汉城生下了郑京和。李元淑精通钢琴和吉他演奏。那时韩国经济不景气,饱受外侮,李元淑认为教儿女音乐可以爱国,便在郑京和4岁时就教她钢琴。但郑京和并不喜欢,直到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才感到如愿以偿。
李元淑对子女的音乐教育极其严格,七个孩子中后来有多人成为专业音乐家,除郑京和外,还包括当今著名的指挥家郑明勋、大提琴家郑明和。
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们兄妹经常上台演奏室内乐。10岁那年,郑京和以天才儿童的身份在汉城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演奏了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1961年,13岁的郑京和离开故国到美国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师从大师加拉米安。
开始时,加拉米安对女孩子学音乐心存偏见,认为不会有大出息。当郑京和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后,加拉米安称她为“boy-girl”(男孩子式的女孩子)。
1967年,19岁的郑京和在美国莱文垂特钢琴小提琴大赛中与平扎克·祖克曼共同荣获大奖。因获奖者可以立即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国际一流乐团签约,这项大赛在美国音乐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赛难度也非常大。在郑京和和祖克曼获奖之前,已经有几年没有人问鼎了。
在赢得莱文垂特比赛大奖后,郑京和与许多最优秀的交响乐队合作,并以此开始了在北美的演艺生涯。1970年,她的欧洲之行引起轰动。当时,她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与安德列·普列文执棒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后的评论认为是“多少年来伦敦听众所经历的最为惊心动魄的演出”;《经济时报》的评论家维地考姆写道:“我从来没有听过有谁演奏这首协奏曲比这位22岁的郑京和更好。我怀疑海菲兹是否能拉得比她更准确。”
这次音乐会成功后,李元淑特地给女儿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并鼓励她再接再厉。
随后,郑京和又在伦敦加演三场。接着伦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纷纷邀请她加盟演出。郑京和的国际演出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郑京和演奏事业最繁忙的时期,她是世界乐坛最受瞩目的音乐家之一。听众和观众都被她东方式的、郑氏家族式的激情似火的演奏所震撼。这种激情饱满而细腻,张弛有度,扣人心弦。特别是她那富于歌唱性的慢速乐段和热情奔放的快速乐段更是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不仅如此,她的演奏技巧高超,能通过甘美的音色表现一种灵魂深处的最微妙的心声,体现一种绝无仅有的深刻的自信力。
郑京和的演奏曲目几乎包括所有标准作品,这是母亲李元淑对她的最初的要求。当郑京和最初离开汉城时,李元淑就叮嘱她,将来有一天你开始登台演奏了,一定要精通所有标准的曲目,甚至刚刚学习拉琴时,母亲就打算用标准的作品让她练习。李元淑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女儿。而郑京和也没有让母亲失望。她的德彪西和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DECCA 460 006-2、沃尔顿/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DECCA 460 014-2/425 003-2被英国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她的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DECCA 425 080-2被英国企鹅唱片指南评为有史以来的最佳版本之一;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DECCA 460 015-2由录音大师威尔金森亲自操刀,其音质与动态俱佳。她的雷斯皮基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DG 427 617-2以及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EMI 7 54211 2都获得了英国《留声机》杂志的唱片大奖。
乐评家认为,作为一位东方女性,郑京和能够在欧洲古典音乐领域成功,除了她过人的乐感和高超的技巧之外,再有就是她融和了东西方音乐文化,即东方的贤淑、从容和西方的深邃、华丽。人们同时也看到,郑京和身上与生俱来的韩国人能歌善舞、热情泼辣的习性与个人品格的交织,造就了郑京和更具个性的演奏风范。
郑京和面目清秀,身体单薄,看上去有一种东方女性的矜持和脆弱。但当旋律从她手下飘过来时,仿佛四周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人们自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她的感觉走向灵魂深处。郑京和的出现,打破了古典乐坛上欧洲人一统天下以及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1972年,韩国政府授予郑京和最高荣誉:市民成就奖。她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誉为对英国文化贡献最大的人。
李元淑的另一个女儿郑明和是一位大提琴家。她所录制的唱片不很多,但曾于1968年与郑京和、郑明勋所组成的郑氏三重奏,录有唱片,也名噪一时。后来郑京和成名后演出繁多,郑氏三重奏由此式微,直到1980年,姐弟三人才又重整旗鼓,再度活跃于乐坛。
李元淑的儿子叫郑明勋,生于1953年1月,他也曾于朱利亚特音乐学院深造指挥,1979年成为洛杉矶爱乐乐团朱利尼的助手。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郑明勋活跃于歌剧乐坛上,在意大利和法国指挥演绎了很多著名歌剧作品,尤其是1989年5月,他接替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勃依姆,任法国巴士底歌剧院音乐总监,此事曾引起国际乐坛的轰动,1994年6月郑明勋因故提前离开了巴士底歌剧院。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郑明勋对音乐的理解异常积极,凌厉、热烈,带有年轻人的活力。
李元淑的三个儿女均享誉世界乐坛。而她则亲自担任两个女儿的经纪人。为此,她50岁开始学英语,至今读写已非常流利。
第二部分贝蒂·史蒂芬森:沉默是金
大音若希。——老子
撒切尔夫人把她的父亲描绘成一位英雄而很少提及自己的母亲,这引起了人们对她们母女关系的种种猜测。1989年工党议员、心理分析专家利奥·艾伯斯曾出版过一本《玛格丽特:贝蒂的女儿》的书,该书称撒切尔夫人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缺乏母亲的关爱,从而引起争议。
有“铁娘子”之称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与她母亲谜一样的关系在上世纪中后期曾引起过人们的关注。
如果人们愿意把思绪倒回到上世纪60年代的话,细心的人可以找到玛格丽特·撒切尔1961年曾有的对她母亲的评价。她说,“我深深地爱她,不过15岁以后我们之间就再没有什么话说了。这并不是她的错,她每天待在家里,家庭的负担拖累了她。”——这无疑告诉人们,一个辛勤操持家务的默默无闻的母亲同样是值得尊重的。
玛格丽特的母亲贝蒂·史蒂芬森1888年出生在小城格兰瑟姆市。这里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