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手,使我们了悟最初方便,可见得这个用意很深。所以他是表像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这么多团体都是佛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的身分,这个要知道。
更深一层的意思,让我们去体悟诸佛菩萨没有名号、没有名字,诸佛菩萨也没有身相。你要认为佛菩萨有一定的样子,错了,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没有身相,也没有名号,身相跟名号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讲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化现,所以缘聚他就现形,随机说法;法也没有一定的,随机说法;缘散了,相也就灭了,就消失,缘聚缘散而已,哪里真的会有相?佛菩萨果地如是,我们现前凡夫因地实在讲也没有两样,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本来如是,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体会得,有很大的利益。一切凡夫破身见最难,最不容易,几个人把身见看破?把我执放下?能破身见、能放下我执,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这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大乘圆教《华严经》上讲,七信位菩萨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逐渐明白事实真相,确实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对於破我执很有利益。所以要晓得,决定没有相,一切相缘聚而现,缘散而灭,这是我们凡夫眼里面所看的。聪明人在这个现象里面他就明了,缘聚相也不生,缘散相也不灭,这给你讲真实话,没有生灭,生灭是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实际上决定没有。希望我们体会得愈深,受用就愈大,就愈殊胜。
海月光大明菩萨他们代表初信位,初信叫发心住。十住住在哪里?住佛之住。佛住在什么地方?初住菩萨告诉我们,佛住菩提心。如果我们发菩提心了,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你就是海月光大明菩萨一流的人物。菩提心的体是真心,《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与佛法相应,「一念不生是谓诚」,你心里面才起心动念就不诚。儒家讲诚是这个标准,佛法比这个标准还高。儒家的起心动念,说老实话是见思烦恼而已,尘沙、无明他还不知道,所以佛家讲菩提心的标准高。但是儒家所讲的,我们都不容易做到,要怎样你才能做到诚?
《大学》里面八目列得清清楚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什么叫格物?物是欲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是欲望,把欲望断得干干净净叫做格物。人有欲望,欲望常常牵动你的心,格是格斗,是跟它打一仗,要把它战胜;换句话说,你要把你自己跟欲望战胜,这才叫格物。所以格物等於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格物是断烦恼。致知,致知是智慧生起来了,儒家也讲这个道理,它讲的没有佛法讲的那么明显,也懂得一切众生都有智慧,不是没有智慧。你现在的智慧跑哪里去了?你现在智慧被烦恼盖覆住,说个老实话,你的智慧变成烦恼了。你要能够克服你的烦恼,你的智慧就现前,所以致知就是佛法里面破所知障。两种障碍破除,你菩提心就现前。这两种障碍破除,你最低限度的位置就是发心住的菩萨,海月光大明菩萨这个社团你就参加,你就入他们的社团。发心住,住佛之住,这是你的菩提心现前,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断烦恼障,一定要破所知障。通常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烦恼障破了,烦恼是指见思烦恼,你超越六道轮回。所知障要是破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证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一真法界。
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海月光大明菩萨是初住,圆教初住,金刚神众是二住,身众神是三住,一直到现在我们念的主药神是十住。地位愈来愈高,分破无明,进入一真法界之后就是破根本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地位往上面提升一阶,这些都是法身大士。我们不发菩提心怎么行?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常讲,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成就,只有用唯一的真心。我们对一切人,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真心,别人欺骗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一定用真心待人。为什么?我这一生要证果,我这一生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得那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这个要懂得。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为什么那么少?他做到一向专念,他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是他心不清净,他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这个与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相应。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号念得是没错,念得很好,一天念十万声,可是你心不善,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怎么能去得了?所以实在讲,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想往生就行。所以经上讲的话,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不能够含糊的念过。这是讲菩提心之体,真诚。
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作用,你要知道。它的作用,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浅而言之,好善好德,对自己常常存这个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对一切大众是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仁慈佑物,这是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佑物,这不是勉强的,不是做作出来的,自自然然流露的。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在想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没有替自己想。还有一念为自己想,诸位要晓得,你的我执没破,你还有坚固的我执。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你轮回的根没有拔掉,你没有办法脱离轮回。所以现前就要放下,我们只为别人想,只为众生想,绝不为自己想。我在讲席里面,这些话不知道说多少遍,世尊在经上也重复了千遍万遍。为什么世尊不厌其烦的重复?众生还没有醒过来,还要多叫几声,没醒过来,所以总是不厌其烦无数次的在唤醒我们。这是你发心了,一发心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这个心,现在我们这个心跟佛心一样。
金刚神众这个团体,他代表的是守护那些住佛之住的菩萨,他要守护。实际上不是金刚神守护,金刚神是表法,表金刚般若,智慧!二住菩萨叫「治地住」,地是什么?心地。才入佛家,刚刚才入佛家,才证得一真法界,刚刚脱离十法界,才证得一真法界。心地里面烦恼是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习气还在,你还需要对治,要对治无始无明习气。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金刚般若。诸位要晓得,金刚神是表自性般若智慧,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品无明,自性智慧透出来了。愈透愈大、愈透愈明,这样能够破除无始劫来的习气,叫治地住,这是又破一品无明了。
再往上升是身众神。身众神是随侍承事,我们到哪里去随侍承事?诸位想这是做佛的侍者,常常照顾佛陀。佛在哪里?找不到。一切众生就是佛,我们以什么身分对一切众生?我们是他的侍者,要常常照顾他、常常伺候他。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佛,你如果把他看作众生,自己以为是法师,以为高高在上,你就错了,你到哪里去找佛去随侍承事?你找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成佛了。你还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众生,你也是众生。众生眼睛里面看一切是众生,佛眼睛里面看一切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要问问,哪一天我能成佛?哪一天这个境界现前,你就成佛了,这个境界不现前你没成佛。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我们不是把一切众生当作佛来看待,这里头还是隔一层,他就是佛,他是真佛,他决定不是假佛。你们大家能相信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从性上去观察,他怎么不是佛?相上他是众生,性上他是佛。就像此地表演一样,从性上讲他们是诸佛如来,从相上讲他们是杂神一类,这是示现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修行用功就有下手之处。我对一切人都把他看作佛一样看待,我对佛恭敬、对佛赞叹、对佛随顺。
如果我们以傲慢的态度对众生,那就是傲慢态度对佛,何况还让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这大错特错。你一念生欢喜心,欢喜是烦恼,一念懊恼之心也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欲望,统统是烦恼,你的心不清净。佛菩萨喜怒哀乐爱恶欲是示现的,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所以他得大自在。我们凡夫不自在,事有理也有,相有性也有,糟糕不糟糕!其实性相、理事统统没有,事相是什么?梦幻泡影。《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自己的心地,让自己的心地放光。所以这是身众神,身众神讲到修行,金刚神是用智慧启发我们的心地,用随侍承事来修行,因为身众神是表三住菩萨,三住叫「修行住」,你们看这个意思多深。佛法里面讲修行,总纲领、总原则跟儒家讲的也类似。儒家的修行是讲守礼,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这个人懂礼,这是礼貌,决定没有傲慢的。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老夫子,上面所记载的,夫子无论对哪一类人,善人、恶人,年老的、年少的,没有不恭敬、没有不谦虚。这个表演是修行,将自己行为里面不善的都给它修正过来,欠缺的都弥补成为圆满。所以佛家常讲开悟、修行,有很多人问我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简单,你知道你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开悟了;你知道自己毛病,你能把你的毛病改过来就是修行。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在行门上无从下手,你怎么修法?
因此,古圣先贤教我们读经,读经目的在哪里?拿经来对照自己的心行。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展开经本对一对,佛怎么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如佛所说的?如佛所说,那我们的行是正行,如果跟佛所说相违背,我们的行叫邪行、恶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教我们,他说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学生,必定是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去做,佛教我们不做的我们就不做,佛叫我们去我们就去;这才叫随顺佛的教导、随顺佛的意思、随顺佛的愿望,那才是佛弟子。如果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不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偏偏要做,这不是佛弟子,这个人不是学佛。不是学佛,也研究佛的经论,也上台讲得天花乱坠,那是什么?现在人讲的佛学,他不是学佛,他是佛学。佛学不管用,讲得再好依旧搞六道轮回,於事无补,要紧的是真正要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所以随侍承事,讲到修行那真是讲到极处,真正是把一切众生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奉事。我们在这个经文里面看到表法,它是这个意思。
第三类足行神。我们在前面,足行神我把他说作现在的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在佛法表法,什么意思?指导我们成佛之道。这是第四住菩萨,「生贵住」。世出世间一切尊贵没有超过佛的,没有能够比得上佛的,生佛之家,住佛之住,这才真正叫生贵。道场神是守护道场,领众修行。诸位我们现在有念佛堂,念佛堂里面的法师领导大家修行,这一类属於道场神。在此地所表的是第五住的菩萨,五住叫「具足方便住」。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领导大家修行。这个护法叫内护,对於一个修行人来讲,最贴身的看护。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这一个道场里面,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表法里面来讲,具足方便就是执持名号,所以道场神也表这个法门,因为五住菩萨叫具足方便住。一切法门里面,讲到具足方便,无过於持名念佛。你看看这个经里头的味道,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我们信心才真正坚固,永远不退,那就是守护道场了。这个道场在心里面,不是形式的道场。我们讲到这一段,也特别举《维摩经》上,维摩大士所说的道场,直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不拘形式。道场是什么?是你修行证道的场所。修行证道场所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真正是在你心里,你心里面真的觉悟了,你在那个地方那就是道场,所以一切法最后都归到心地法门。护持道场,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具足方便住。每一类的神众扣紧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我们修行证果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主城神,这是代表六住菩萨,六住菩萨是「正心住」,诚意正心。主城护法王城,法王城是心城,在前面跟诸位都做详细报告过了。坚定意志、坚定信心,永远不退,这是六住菩萨,正心。七住菩萨,在这个地方是用主地神来表法。地也是心地,以甚深的弘愿护持一切众生的道心,这是主地神。这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关心教育的这些人士,中国古时候常讲的地方士绅。有道德、有学问,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这一类的人士,他们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今天谈教育,这个名词大家都懂,哪一个不知道教育?而实实在在讲,我们对这两个字所知的有限,含糊笼统,不求甚解。如果真正教育要是办好了,它的果相一定是天下大治,世界太平,必然是这个现象,怎么会乱?社会怎么会动乱?社会之所以动乱,教育出了问题。所以现在真正懂得教育这两个字的意思,真的已经不多了,把这个意思扭曲了,正如同佛教一样。今天讲到佛教,大家一听到佛教,迷信,是宗教,把意思全搞错了,所以对佛教这个名词发生误会曲解。连教育这两个字都不例外,那还有什么话好说?古时候中国的教育,印度佛教的教育,都是真善美慧的教育,它确实达到这个目标。古代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安定繁荣、长治久安,所以国家施政第一桩大事就是教育。正如「学记」里面所说,《礼记》里头有一篇「学记」,这篇「学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时代的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它教学的内容,为了要达到上面所说的目标,教育的内容著重伦理的关系。伦理的关系从夫妇开始,现在人不了解这个事情。
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动乱?古人看起来,很简单,家不家则国不国,你家不像个家,你这个国怎么能治得好?家要治得好,从哪里开始?从夫妇。所以夫妇的结合是道义,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现在讲自由恋爱,恋两天又分手了,成什么话?那个自由不是恋爱是乱爱,简直不懂事。从前结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轻不懂事,父母长辈的经验丰富,他们来帮助你选择,选择对象,那是你一生的生活。所以从前的婚礼非常繁杂,为什么要这样繁文缛节?就是告诉你结婚不容易,千万不可以离婚。你这个家好,国才好,家是国的基础根本。这是室,夫妻同一个室;室外面是家,有父子、有兄弟,成为一个家;家的外面是国,国里面有君臣、有朋友;中国叫五伦的社会。外国人有讲团结,中国古时候没有团结这个名词,五伦就是团结的,用不著再说团结了。所以中国教育著重在伦理,说明五伦的道理,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十义,每个人在哪一个地位上,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你要做些什么事情,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然后再教你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这些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