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细一观察就知道这些人有智慧,这些人说法他是依据原理原则,在讲法做法上千变万化,花表这个意思。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说是依古人注解讲法,岂不把佛法全讲死了?你看《金刚经》,《金刚经》说老实话,《心印疏》算是相当不错的注解,还有一些大德说他的解释坐实,对他还有这样的批评。由此可知,讲经说法真的是不容易,要讲得好一定要有悟处,要有悟处一定要真正修行。你不能真正修行,不能契入境界,你怎么可能有悟处?你怎么可能随机应变?一般讲这是功夫。
此地「华」,经题上《大方广佛华严经》跟这个「华」的义趣相应。这个地方特别重视「时」字,时就是跟大家讲现代化,此时此处。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跟诸位同修讲三番审机,弘经的七桩事,里面有三番审机,这是时。说了一个时,诸位一定要记住,人、处一定都包括在其中,单单讲一个时,其他两个漏掉,那不行,怎么样也不会契机。你能把这三个都考虑到,与这三方面都相应,当然就契机,这是用主稼神来表现。「时华」,要是在饮食里面就相当於时蔬,就是现在生长的蔬菜,现前的、最新鲜的。「净光」不但是说花,花是代表我们的行门,代表我们修行,六度万行,清净光明,这是讲的法。
这两个字也可以把它看成果,因为整个经文里面是讲十行利生因果。时华是因,净光就是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得什么?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光,这是我们得的果。果从哪里来的?果一定是从现代、现前行门里面得来的。行门无量无边,诸位一定要记住,讲无量无边的行门,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的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体会的意思愈来愈深。你在家庭里面,你做一个家庭主妇,你每天为这个家庭服务,家庭里面也许有父母、有兄弟、有儿女,你每天照顾大家。没学佛之前,你是凡夫,顶多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学到,你算是不错了。如果对於儒家教育都没有,时间做久了,埋怨怨声载道,做得不甘心、不情愿,烦恼牢骚一大堆,遇到人就诉苦。现在学了佛,不一样,家里所有的人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所以学佛之后,特别是学《华严》,学《华严》确实把你的人生改变了。这一改变,你在家里面修菩萨行,家里面老老少少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你修布施、修供养,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不就是在你生活点点滴滴里面都做到了、都兑现了,这叫「时华」。兑现之后,你的心地清净光明。可见得六度万行、普贤十愿,乃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没有离开我们穿衣吃饭,跟我们的生活圆圆满满的结合成一体,我们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在佛法里真的学到东西,这是世间学不到的,学校教育里头没有的。而后我们才真正肯定,佛陀教育是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说这句话并不夸张,实实在在的,所以你要真懂。
第三尊,『色力勇健主稼神』。从这个名号上,我们就能体会到现在所谓是健康、端庄。「色」,容色,容貌色相;「力」是气力,我们现在讲有体力,有精神、有体力;「勇健」是非常健康。色力勇健都是要靠养分得来的,我们今天讲营养,摄受养分,所以也用主稼神来表法。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就是我们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固然需要摄受养分,需要饮食来维系。饮食不必刻意去求,你要说某一种饮食,对於我们五脏六腑哪一部分有好处的,中国古人说得很多,特别是中医,现在西洋的医学也懂得。佛讲不讲这些?佛不讲。佛为什么不讲?佛的理比世间人高出太多了。世法里面都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你执著这个东西对胃有好处,那个东西对肝有好处,你的执著。佛完全没有分别执著,佛是个平等法,是个清净法;换句话说,任何饮食对於整个身心都有圆圆满满的益处,这很不可思议。实在讲,那个不可思议的道理并不难懂,所有一切饮食养分到佛的口里面,佛就把它像化学一样把它化解,它对每一个部位都产生最丰满的营养、养分。不像众生执著,这个蔬菜对这部分有好处,那个对那个有好处,众生在那里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吃了之后,真的,他没有办法像佛那样圆满的摄受养分。这个基本的道理,还不是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吗?还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你有那么多妄想执著,那有什么法子?
佛陀在世,这些僧团,僧团人不少,经上我们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随众。他们的生活,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托钵有规矩,只能够托七家。七家要是托不到,回来,别托了,再多跑几家,人家嫌你。这个出家人没有修行、没有修养,贪心,跑这么多家,别人要骂你的。所以七家托不到,赶紧回去。回去怎么办?有同学托的有多的分一点来吃。所以出去托钵是分头出去,不是都是在一条街上。这一条街上几个人,那一条几个人,分开去托的。托回来之后,不是托了就吃,不是的。托回来之后,大家再一起吃,所以是平等的享受。我今天托的不错,今天有大富长者供养得很好;那个到贫穷人家,那个饭菜很差。回去之后,要统统倒在一起,分开来吃,佛法利和同均。不是说托了一路走一路吃的,不可以的。
诸位想想,僧团里面谈什么营养?有什么养分?各个色力勇健。才晓得心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能转物,《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所以高度智慧的人,他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凡夫不能转境界,被境界所转,这个日子过得就很苦了。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这些事,学佛跟凡夫确确实实不同见解,想法、看法完全不同。世间人有种种想法、有种种看法;佛菩萨没有看法,也没有想法,所以他叫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随缘欢喜,这里面就成就功德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要在此地讲,这个功德就是色力勇健,要这样才能够成就。愈是想怎样保养身体,愈糟糕,那个身体保不住。想什么方法保,愈保愈出问题,愈保愈出麻烦。不如像诸佛菩萨,随它去,不要去理会,那个身体才是最健康的身体。你要问什么道理?心理最健康。心理最不健康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的心搞坏了,那就不是真心。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真心,最健康的心。最健康的心变出来的色相,当然是最健康的,就这么个道理,这是基本的道理。
所以种种妄想分别执著变现这个色相,决定不健康、决定有毛病,那个毛病医都医不好。你要说什么时候医好?什么时候你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你的病就医好了。你的分别执著没断,再高明的医生也医不好你的病,只能够说把你的病控制不让它再发展,勉勉强强。至於是不是真能控得住?要靠你自己。你自己如果妄想杂念多,控制不住,医生再高明,他控制不住。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跟医生合作,这就是我们佛法讲的缘分。病人跟医生要有缘,他才能治得了你的病,没有缘治不了,没有缘就不合作。这个地方要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健康长寿。要懂得健康长寿的原理原则,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你自然能够得到色力勇健。
第四尊,『增长精气主稼神』。这个对於我们生活或者生命来说,关系非常之大。人身体健康,一定是精气畅通。中国人很喜欢要补气,哪些药物是补气的,说是你的气血不足,气血也分五脏六腑,哪个地方气血不足,要用什么药物,要用什么样的饮食来补充,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特别是我们在凡夫位,道理虽然懂得几分,可是做不到。每天还是打妄想,还是搞分别执著,甚至还是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时时刻刻起现行,这是严重的烦恼,对自己身心严重的伤害。要想自己真正血气畅通,固然这些药物能有一些帮助,最重要还是情绪;心情不好,药物很难得力,最重要的心情好。你要想心情好,你要能看得破、要能放得下,你的心情才能好。如果你放不下、看不破,你的心情从哪里好起?做不到。所以此地从我们的色身,一定要回归到法身慧命。法身是真身,慧命是真命,那是不生不灭。肉身是有生灭的,肉身决定是无常的,肉身在这个世间是随缘的。不管你懂得与不懂得,你的一生决定是随缘。凡夫随的是业力之缘,你过去造作的业力,随著业力的缘分,刹那生灭。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那是随愿力,也是个缘分。佛菩萨住世时间长短,说法浅深,度众多少,也都是缘分。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没有一法不是随缘,懂得随缘就能够增长精气,普贤十愿里面教给我们的纲领,恒顺众生。
现代人疏忽了学问,学问两个字怎么讲法?要学,要问。古人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你要学,你就要问。什么叫学?学是模仿、仿效的意思。诸位查查字典,学字怎么讲法?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仿效佛陀、要仿效菩萨,向他学习。你要是真正想学,当然你要常常问。到哪里去问?先读经典,先研究这些教理。研究教理、读诵经典就是亲近佛菩萨,佛菩萨今天不在了,同参道友可以互相请教。多问问别人,细细思惟人家所说的、人家所做的,跟佛所说的宗旨义趣相应不相应?不相应的,我们不学;相应的,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是增长我们法身慧命的精气,我们要懂得。特别是有怀疑,有疑一定要问,否则的话,这个疑决定对你修学会产生障碍。特别是念佛法门,如果对念佛法门怀疑,就是经上所讲的这是菩萨最大的障碍。因为他要不怀疑,他这一生决定圆满作佛了。因为怀疑,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说这个损失多大!
在四天王里面,南方有增长天王。增长这两个字的意思也含著有进步、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有这个意思。这里面含义很广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才真正能够资益我们的身心。佛法资益我们的境界,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真正会学的人,我们讲十住,你自己入了十住位;讲十行,你就做了行位的菩萨。随著经的境界就把自己提升起来,这部经读完,你就成佛了。能不能做到?给诸位说,答案是肯定的,能,决定能。为什么你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做。你要肯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你不肯做,那就没法子,你要真做。
第五尊,『普生根果主稼神』。德号里面,「普生根」是因,「果」是果报,名号里面都有因果。「普」是平等,不是偏在某一边。「根」,落实在我们身上,根就是六根;如果在佛法里面,根就是讲善根。善根,世法里面的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出世间的善根唯一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这里面著重「普生」,我们在这里面体会经文的意思。「普」,一定要以平等心、清净心,才能普,如果有分别就不普,有执著那就更坏了。无贪、无瞋、无痴,能生世间一切善法,世间是指六道跟十法界;精进,能生出世间一切善法,那是一真法界。我们现在这两种都要著重,那就是普的意思。如果我们偏重在世间的三善根,把菩萨精进善根疏忽,那就不是普。学了佛,把精进善根提起,无贪、无瞋、无痴疏忽掉,那也出毛病,问题就多多了。出哪些问题?你们大家都亲眼看见的。现在我们佛门的衰象,什么原因?你把这个经文多念几遍,就知道了。所以普是关键的字眼,很重要。普的意思很广也很深,不但要生自己的善根,还要帮助一切众生生善根。诸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帮助我生善根。我也要像诸佛菩萨一样,作斯示现,帮助一切众生生善根,自行化他。
佛法是师道,师道里面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这一点要知道。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尊重学生,彼此互相尊重。我们中国古代,老师对学生那个礼貌,你看他们通信,写信的时候,我们学生给老师写信一定称老师,后面是学生受业;老师回答学生,后面署名很多人写友生。友生就是老师,友是朋友的友,学生的生,称友生;这都是明白人,都是懂事的人。所以师生是平等的,老师教导学生,学生有没有教导老师?有。师资道合,学生也帮助老师。学生有疑问提出来,学生要是不问,老师一生都想不到;他这一问,他突然想到。有的时候智慧的一问,智慧开了,他就能解答。他不解答,他慢慢再去问别人,他去问,他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学生资助老师,这叫师资之道;老师利益学生,学生资益老师。这都是在「普生」这两个字的里面。所以要生自善根,要生他善根,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在事相上看,好像是错综复杂,从理性上去看,平等一如。我们要懂得如诸佛菩萨在复杂的事相当中,他掌握一个简易的原则原理。中国古人教学,在复杂社会里,它有一门学问叫易学,六经里的《易经》,易怎么讲?容易简单;你把原理原则掌握到,就容易、就简单。最高的原理原则是什么?印光大师讲「诚敬」,最高的原理原则。真诚恭敬,没有一样不通,样样都通。不诚不敬,任凭你怎样认真努力,求学勇猛精进,你还是不通,你就通不了,因为你有障碍。什么障碍?不诚不敬就是大障碍。印光大师说得好,世出世间法都是从诚敬当中得来的。如果诚敬到了极处,没有老师也自己会通达,无师自通了;在佛法里面讲,叫「自然智,无师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诚到极处就通达、就贯通了。
有善根当然就有善果,种善因就得善果。善根成就菩提果,果是什么?果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要问,我们的果有没有改变?相上可能没有什么变化,还是老样子,质里面起很大的变化,这是真的果。相上,我贫穷,我种的是善根,修的是善根,心善、行善,没有一样不善,但是过的生活是苦日子,没改变。孔老夫子的学生,夫子最赞叹颜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孔子赞叹他什么?真的,他是心善行善,无有一样不善。很像此地讲的普生善根,普生善行。可是他的果报,颜回的生活过得多苦,箪食瓢饮,贫穷到那个程度。夫子又叹,不幸又短命,三十出头就死了。在我们世间人看起来,他种的善因没有得到善果。其实他得到了,孔夫子晓得,孔夫子对他赞叹。一般人过这种苦日子一定是怨天尤人,颜回不怨天、不尤人,苦日子过得很快乐。夫子赞叹,像他那个生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他真正得的果。所以在事相上没有改变,质上面变了。他能够在贫穷日子里面,生活得很快乐,得法喜充满,他就是此地讲,他得法味,他得法喜。至於他的短命,世间人不了解,我们学佛的人懂得;因为他修的福太大,世间的福他没有地方享,他到天上去享福,他提早去享天福。不要等到七老八十,受那么多年的罪,那叫做真没有福报。我们人间看他短命,他早早就享福去了,这是凡夫所看不到的。果实在讲,现前得到。果决定不是五欲六尘,人间的富贵,不是说这个;如果把这个看作果报,你完全看错了。果报要细心在佛法里面去体究、去体会、去参究。
第六尊,『妙严环髻主稼神』,这是说色相的端正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