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11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问,这个时候烦恼有没有?见惑没有了。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错误的见解决定没有了;可是错误的思想还有,错误的见解没有了。错误的思想是什么?贪瞋痴慢,还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没断。所以你见解正确,在这个境界你就证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小乘须陀洹果。烦恼虽然有,起不起作用?给诸位说,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他有这个能力。所以初果以上,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之前,有微细的贪瞋痴慢,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的事,可是偶尔也有贪瞋痴慢的习气,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就是说他的定慧能够控制。一直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习气没有了,完全转过来,就刚才讲那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当然转业报身成如《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无量相好身,转秽土为净土,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转变在心,心里一转变之后,外面所有境界都转变。
  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在理上讲是肯定的,我们哪有没有能力的道理!为什么转不过来?还是心没变得过来,很想变,变不过来。不但变不过来,怕的是愈变愈糟,原因在哪里?我很想变、很想作菩萨、很想作佛、很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很想」就是个邪念,就错了。清净心里还有一个「很想」,心就不清净,你怎么能成就?要怎么样才成就?不想,他就成就了。诸位要听我这个话,要执著我这个「不想就成就了」,到哪里成就?顶多无想天成就,还是到外道去。你才晓得说法多么难,就怕大家听了产生误会。佛法里面「无想」,无想是无邪念、无错误的思想,他有正念,宗门常讲「无念为宗」。你要真的无念就变成无想定,那就错了。无念是无邪念、无恶念,他有正念。所以这些话,从前的人讲,讲得简单,大家听了能懂。现在很麻烦,往往执著名言,产生错误的见解。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说听的原则很好、很高明,他教我们听经,「离言说相」听,不执著讲经人的言说,不执著;「离名字相」听,不执著他所说的这些名相术语,不执著这些;最后是「离心缘相」听,根本不要去思想他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离心缘相,这样听经会开悟。我们今天听经开不了悟,原因是著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我们坏在这个地方。离相才能见性,著相不能见性。
  所以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尽的,不仅仅是智慧,样样都是无尽的。为什么?一切诸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能变的无尽,所变的也是无尽。「光髻」,光在此地是一切无尽里面用光来做代表;髻是高显之意,就是它非常明显、非常显著,都是我们六根很容易觉察到的,很容易接触到的。第六尊:
  【种种焰眼主火神。】
  『种种』是多,也是无量的意思,无量无尽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这两个字里面就把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五眼圆明」,圆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眼,到后面经文都会讲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显,我们要用智慧就是种种慧眼,来观察一切依正庄严,你就不会看错。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往往我们看错,人看错、事看错、物看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所以我们读菩萨的德号,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惭愧,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如来的五眼,《华严》讲的十眼,怎么成就?它的根本还是智慧,所以他此地用焰眼。智慧从哪里生起?从禅定当中生起的。我们净宗讲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能生,无量智慧是所生。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从持戒来的。所以,它的根本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什么叫持戒?戒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教诫,所有一切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称之为戒。我们要读诵,我们要明了,要依教奉行,这叫持戒。一切经太多了,我们这一生有限的时光,哪里能学得了?这个没关系。受持任何一部经论都行,因为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互相贯通的,所以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我们同学在一起共修,对於持戒这一条我们看得很重,没有疏忽,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简单,如果太繁琐,条目太多,我们记不住,记不住等於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愈简单愈好。净宗学会当时成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大家很容易记得,你一定要遵守。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佛告诉我们三条十一句,第一条里面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很好记;记住了要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的教诫。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记。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决定不违背,这叫持戒。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我们生活在这社会里面,决定不能够离开人群。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人群独自生活,不可能。与大众相处,佛给我们定了几个戒条,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是见和同解,这就是要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够相处。如果彼此见解不相同,就决定不能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国为什么分成十个宗派?大家兴趣不相同。喜欢参禅,决定是参禅那一帮、那一派去了,他们思想见解相同。喜欢念佛,这些思想见解相同,大家进念佛堂。喜欢研教,有研教的道场。所以古时候中国的寺院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学校。譬如在隋唐时代,我们想学《华严》,《华严》到哪里学?到五台山去。五台山是华严宗,你想学这个到那边去。你想学《法华》,《法华》在浙江,在天台山。你想学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在长安慈恩寺。你想学戒律在终南山。都是专科大学,一点都不杂、都不乱,所以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为什么?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开悟。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你要学多了、学杂了,你的心是乱的,你决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哪有这种道理?像有的大学里面,开了很多学院,几十个学系,几百种课程,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你统统都要学,学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这个道理?只要你学一科,一个科目就行了,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不是叫你样样都要学。同样一个道理,佛法经论虽然众多,佛并没有要求你样样都要学,你只要在里面选修一门,你就成就了。再说同样学一门东西,譬如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我们很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凡是喜欢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在一起学。有些人不喜欢这个本子,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他到那边去学,都好,都能成就。这就是讲见和同解。乃至於学《阿弥陀经》,大家都是学《阿弥陀经》,可是有些人喜欢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些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们两个人就谈不来,那又要分两个道场。统统都是《弥陀经》,依据的注解不相同,跟的老师不是一个人,学《要解》的跟蕅益大师学,学《疏钞》的跟莲池大师学,也要分成两个道场。可见得见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础,决定要建立共识,这个道场才能兴旺,这个道场才能够成就大众。所谓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场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成就。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遵守团体的规矩。大家在一块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规,这些法规决定是依据我们现实生活所需要而制订的,而且可以时常来修改,我们在一块共同生活才有规律。这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当不容易。六和敬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佛教给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原则。而在同住里面,古来祖师大德提倡云水堂,现在讲睡通铺,跟军队一样。大众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规规矩矩的,连睡觉也是彼此互相监督,你不能不守规矩。决定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关起门来在里面干什么没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换句话说,他退转了。所以一定要像军队一样,十几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么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么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么?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绝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么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关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这个关口不能突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伏不住,你有烦恼、你有杂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没有把握,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以前我们不了解,懵懵懂懂,现在明白之后,才知道六道轮回的可怕,决定不能再干了。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你要不真干,出不去,一定要真修。
  所以我们将这个纲领,写在《净宗同学修行守则》里面。这本子印得很多,印成小册大家携带方便。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也很慈悲,又将《无量寿经》里面,重要的教训节录了六十条,又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也节录了六十条,合印在一起。我们能把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统统做到,这是真正的持戒。这个小册子是行经,日常生活行为一定要依靠的标准,然后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才有把握,我们这一生前途才真正是一片光明。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这个时候你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物物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看得明白而没有错误,那就是「种种焰眼」。此地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现身说法,所以他们境界高。第七尊:
  【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
  这个名号里面有八个字。『十方宫殿』,我们看到这个字样,就知道这是从作用上讲,不是从理上讲,是从事上讲。既说十方当然就包括三世,这是连起来,不能够分开的;说三世里面一定有十方,说十方里头一定有三世。『宫殿如须弥山』,如须弥山是比喻,须弥山是一个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宫殿如须弥山,这个主火神我们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报是多大,他居住的宫殿像须弥山一样。可是我们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宫殿」表慈悲,表护念一切众生。这个名号里面实在就是显示大慈大悲,对於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布施大慈大悲。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苦难太多,诸佛菩萨好像都没有慈悲来护念我们,没有慈悲来保佑我们,让我们遭这么多苦难。这些事实我们凡夫很难体会,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布施慈悲、布施无畏,诸佛菩萨来现身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不来现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三世。为什么说他来不来都是慈悲?佛菩萨来是感应而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来的时候是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他不能来,来了之后不但众生得不到利益,众生反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么?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会谤佛、谤法、谤僧,那不是加重他的罪业吗?所以他不来,不来还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业,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什么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决定没有感情用事,它是圆满智慧。可是诸佛菩萨,虽然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他会以种种差别的身分,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於变现动植物的身分,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也许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这些事、这些理,理不必说,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里面所记载的很多很多,我们稍稍留意去体会、去读诵,然后再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虽不认识有感触,确实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这是「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名号的意义。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说威德,『光』是讲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看,威德就是属於善巧方便,光是属於智慧光明。这里面所谓的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圆满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们要怎么样学习?也就是说这尊菩萨的德号,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风,不是叫别人害怕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威是令人景仰,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这个德行一定是为世间大多数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众景仰。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诚。佛的教育,这是大圣的教学。世间圣贤教育,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多数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数人肯定孔孟是世间的圣贤,他们没有私心,一片真诚,教导一切众生。教导的内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学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是教育的目的。人与一切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应该如何相处,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与人能相处,人际关系搞好了,无论在生活、在事业上你一帆风顺,你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你肯帮助别人,别人也肯帮助你,人事关系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你看我们现在,现在很糟糕,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会大乱。社会之乱就是人际关系坏了,每个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坏别人的利益,这怎么得了?乃至於治国的人,他也是有这个观念,只顾我自己国家的利益,不顾别人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能和平吗?能安定吗?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们顾全自己的利益,同时要想到别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顾全自己国家的利益,也要顾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我们共同来发展,共同来繁荣,互助合作,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只有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