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你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没有的守也守不住。我这里送给你,那个地方道场又成就,自自然然成就,不必要自己去经营,命中所有的,操这种心干什么?刚才讲,一定充实自己内在的缘,内在的缘具足,外界感应太容易了。我们深深相信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多开阔!佛法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们这些法师天天常常念,你的心有没有包太虚、有没有量周沙界?天天念就天天想,慢慢就真做到了。那是真心、那是佛心,佛心量之大,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华严经》是最好的拓开心量的一部教科书,《华严》读了,心量就大了。这里头句句经文都是与虚空法界相应,字字句句都是量周沙界,都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确确实实如此。所以你得到法喜,你得到真正的快乐。你在十法界,在无尽时空之中,你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样的身,现身自在;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你就给他说什么法,说法自在。你在十法界里所表现的是游戏,你就想想他这个人生多幸福、多美满。我们这是举一个例。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跟我们人一样,但是不一样是人家自在快乐,人家常生欢喜心,我们得不到这个福分,我们是样样都有烦恼、都有拘束,烦恼盖覆住我们,我们的生活得不到自在,得不到快乐,日子过得很辛苦,前途茫茫,迷惑颠倒过这一辈子。谚语常讲「醉生梦死」,我们过这种日子,过得多辛苦,过得多可怜。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
学佛,找回自己真正的面目,把真我找回来,过佛菩萨的生活,也像佛菩萨一样,在这一生当中游戏自在。你要问行吗?决定行。佛家常讲「乘愿再来」,再来人,这些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再来人,法身大士示现的也是再来人。我们不是再来人,我们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没错,只要念头一转过来,你就变成再来人。大乘佛法妙就妙在此地,把我们轮回心转变成菩萨心、菩提心,把我们日常生活轮回业转变成菩萨业,我们就成功了,就得大圆满。从哪里转起?刚才说过,一定把一切人事物都认定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从这个地方转,换我们的思想,换我们的观念,确确实实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其他法门才好讲,这个观念不转,没有法子,你不得其门而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4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面第一行:
【复有无量摩睺罗伽王。】
第一句是标数辨类,说明这是哪一个团体,哪一类的大众。『摩睺罗伽』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大腹行」。「摩睺」是大,「罗伽」是腹行,这是指蛇一类的,我们知道蛇它没有脚,它的行动是用它的腹部,大腹行就是大蟒蛇一类,这也是八部鬼神之一,在佛法里面也有发心做世尊的护法,护持末世修行的大众。他在此地是以他这种形相来表法,表菩萨遍行一切行而不执著的意思,从相状上我们去体会。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住生心」,生心是行,六度万行要齐修,同时去做,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虽然做他又不著相,虽然有行但是它没有脚,没有脚就是比喻不著相的意思,一切不执著就是无住。由此可知,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不可以把它分做两截来看,分开来看那全就错了。请看上首表法:
【所谓善慧摩睺罗伽王。】
表回向法都是偏重在利益众生。第一位上首教导我们的是『善慧』。「慧」是智慧,智慧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方便,你有巧妙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适合於现前大众,也适合於现代社会环境,这是慧。慧里面有善,善是决定饶益有情,对於社会大众带来最丰富的利益,这才叫「善」。利他行,这是根本的一个原则,决定不可以疏忽。我们看到世间有很多发现,他也很聪明,他也很能干,他也有许多方法,但是不善。如果不能与善相应,如果是作恶的话,他这个慧就变成恶慧,不是好的智慧,变成邪慧,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细心体会。我们在历史上看许多作奸犯科,你能说他没智慧吗?在中国历史上,印光大师《文钞》上好几次提到,三国时代的曹操,你能说他没智慧吗?他的智慧比人家高,他的方法策略都胜过一般人,死后堕地狱,那个慧不善。如果他没有智慧,说老实话,纵然造恶业,恶业造得有限,不至於堕落三途受大苦报。由此可知,智慧一定要与善相应、要与德相应,这个智慧才是好的。如果与善、与德不相应,有这个慧还不如没有的好,没有,不造重罪。由此可知,世出世间过去、现在、此界、他方,造极重罪业的人都是很聪明的、很有智慧的,他为什么会造罪业?不善。不善的原因,佛法里面讲他的心地邪恶,所以聪明智慧成就他的恶业,使他恶业增长,果报必然在最苦之处,极苦之处就叫地狱。
这桩事情,我们仔细去分析、去观察,总不外乎「名利」这两个字看得太重,争名夺利,在现在就是讲权,要抓权,要争地位。在一个道场里面,我们也曾经见到,出家人道场里面争夺权力、争夺地位,这桩事情在家尚且不可,何况出家?只要有这个意念,有这种行为,没有不堕恶道的。你说你修积功德,功德修积再多也没用,在佛法里面罪福是不能抵消的,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真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能说我作恶,现在我多多修善将功折罪,可以抵消,没有这回事情,那是你完全想错了。世间法里面有这个事情,可以将功抵罪,因果里面没有。因果里面,果报现前,佛讲得很清楚,「强者先牵」,你善业跟恶业力量哪一个力量强,力量强的先受果报,而不是抵消,先受果报,力量弱的后受果报。果报受报的先后顺序可以调动,但是业因决定不会消失,永远都不会消失,遇到缘它就起现行,报应就现前。佛在经论里千言万语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希望我们觉悟明白事实真相,你就能把邪恶的念头、争名夺利的这些欲望,能够消除、能够降低,我们就得佛法真实的受用。
造作罪业的时候,诸位一定要晓得,口业最重。所以《无量寿经》叫我们善护三业,把口业摆在第一,头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句话极重要。我们跟大众相处,总不能不说话,真正修行人言语愈少愈好,你的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是静的;多听别人的,少发表自己的意见,避免过失。口业里面妄语,妄语实在说是自欺欺人;两舌是挑拨是非,叫人家彼此不和,这个罪业是在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罪受满了,才到八大地狱里面受余报,八大地狱里头,拔舌地狱、犁舌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都讲得很清楚。恶口、绮语的罪也不轻。这四种过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常常犯,怎么得了?有一些人犯了之后不知道忏悔,这个罪就重。犯了之后能够忏悔还有救,犯了之后不知道忏悔,佛法里面讲惭愧的心他完全没有,人没有惭愧心就是不知耻,一般人讲不要脸,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他都能做得出来,这个人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就是佛说没有善根,佛菩萨都不能救他。
佛菩萨能救的人是要有善根的,你劝他他能听得进去,他能觉悟,这是有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人,自己做错事情,他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你说这个多恶;自己不承认自己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陷害他,他没有过失。他也很会说,能言善道,说得振振有辞,我们听起来好像满有道理,世间人可以被他蒙骗,天地鬼神他蒙骗不了。这种心态、这种行为,加速他的苦报;不但不能避免,不能减轻,加重!我们同修们自己要常常提高警觉,怕的是不知不觉我们也有这些过失,尤其是在道场,道场诸位要知道清净庄严,我们每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哪里是佛净土?道场就是佛净土,你要用功德来庄严,不是造罪业来庄严;你造罪业是破坏道场,不是庄严道场。功德是什么?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念佛心,我们用这个来庄严道场。觉明妙行菩萨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这才是真正庄严道场。
今天早晨吉隆坡悟教师打过电话给我,告诉我他一个人在那边现在练习讲经,讲《无量寿经》。大概每隔一段时期,他就有很消沉的念头,精神提不起来,他问我是怎么回事情?我安慰他,这种状况人人都有,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过程当中,有高潮、有低潮,不可能永远保持高潮,那是做不到的。永远能保持高潮而不退转的,你是大菩萨、法身大士,你就不是凡夫。凡夫决定有低潮,低潮是什么?退转。高潮是进步,低潮是退转,有进有退,八地菩萨才不退,永远保持高潮。你又不是八地菩萨,你怎么能不退转?他问我有没有这个情形?我说有,过去我学也有。他问我怎么办?我说我有办法,我遇到低潮的时候我去找老师,亲近老师。那个时候在台中有李炳南老师,在台北有方东美老师,我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我就去亲近老师,这是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进念佛堂,但是那个时候在台湾没有念佛堂。所以我就告诉他,当你情绪低潮的时候,赶紧到居士林念佛堂去念佛,念几天什么事都没有了,他懂了。这是防止退转、防止情绪低落最好的方法,比亲近善知识效果还要殊胜。
今天此地有念佛堂、有讲堂,解行相应,这个因缘不可多得。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离开这个道场。这都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别人没法子勉强,我们只能提醒他,不能勉强他要做,提醒他,他听,果然明白了、觉悟了,自然就来了。你要想学讲经、学弘法,我说过先在念佛堂住三年,这三年你的心定下来了。这三年是修定,定能开慧,先念三年佛,然后再学三年经教,你就成大功了。如果你没有三年念佛堂的基础,你在教下三十年未必有成就,可是念佛堂三年的根扎下去,学教的时候决定三年成就,这三年决定超过一般人三十年。为什么?你心是定的,你有智慧,有智慧研教会开悟。我想老同修一定也懂得这个道理。
从前讲经说法的法师,他的基础多半是在禅堂,教下的功夫也是参禅;没有禅堂的基础,你讲经说法没人听。这个法师到某个地方讲经,人家要打听他在哪里住过禅堂,听说住过禅堂,这个法师行,我们可以去听他的。如果这个法师没住过禅堂,他讲得天花乱坠,人家对他没有信心,不能接受。你们看近代谛闲老和尚的《传记》,谛老和尚是近代清朝末年天台宗的祖师,是个讲经的大法师。最初出来讲经,人家听说他没有住过禅堂,不听他的,他没法子跑到金山寺去参禅。现在人不重视这个,现在人重视的是什么?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你有没有学位?现在人重这个。从前人著重你在哪个禅堂住过,你住过多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慧与善要相应,在禅堂里面磨炼过、念佛堂里面磨炼过是善,经教是慧,这才能连得起来。慧与善相应,与定心相应,与清净心相应。第一尊菩萨教给我们善慧,这个意义很深很深。再看第二尊:
【清净威音摩睺罗伽王。】
德号里面意思更清楚,清净心、清净行。怎样才叫清净?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算不算清净?不算,那只是修学世间有漏的善法。清净行,断恶修善而不著相就清净,著相就不清净。换句话说,还有人我、还有是非、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无论修学什么样的善法都不清净。大乘菩萨法里面根本的课程、基础的修学方法,破我见、破我执。《金刚经》上说得好,《金刚经》前半部经义比较浅,后半部深。过去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分,也像现在所讲的科判一样,把它分成三十二段,前半部十六分,后半部也是十六分。前半部佛教给我们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部教我们破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四见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比前半部的意思深。我们先从离相下手,怎么离法?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说得好,大乘法比小乘的确高明太多了。这个方法是世尊《般若经》里面常说的,江居士说得浅显、说得明白,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好懂,这个方法叫「大而化之」。这意思就是叫我们要拓开心量,要包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佛的心量大,佛之所以成佛,经上常讲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逐渐逐渐放大,我执就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这比小乘人勉强去断我执、断法执,实在讲是容易太多,在时间也缩短,成就非常殊胜。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方法,应该怎么做法?起心动念替一切众生著想,不要想自己,想自己你的心地是污染的;想别人,心地是清净的。想别人就「生心」,不想自己是「无住」,最好能把自己忘掉,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个念头就是无量功德,我们所作所为一定圆满这个意愿。
李木源居士发起正式成立佛学院,长期培养弘法人才。这个佛学院跟其他的佛学院不一样,其他的佛学院有解门没有行门,我们这个佛学院解行并重。佛学院的同学,每个星期天,每个星期要到念佛堂念三十六个小时的佛,换句话说,五天学教,两天念佛,解行相应,这在其他佛学院我们看不到的。而佛学院教学,我们也跟一般佛学院不一样,课程虽然有很多门,但是一门深入,学生在许多门功课里面只能够选一门。我们有教学的方法,帮助同学把他所选的经论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在讲台上讲得令听众满意,他才算是学会。如果我们的学程是三年,他应当可以学好几部经,在一般说一个学期至少要学会讲一部经,在这里住三年的话,他至少学会讲六部经。这六部经不但他自己一生受用不尽,而且给将来弘法利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李居士发这个大心大愿,为佛法培育继起的人才,续佛慧命,我们听到欢喜。欢喜不是空口赞叹,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他,圆满他的愿望,尽心尽力去协助。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就就是我们自己的成就,他的成就就是整个团体的成就,他的成就就是整个佛教界的成就。这个地方不要执著是他、是自,他成就与我有什么相干?我又何必要帮助他?那你就完全错了。诸位要知道,随喜功德跟发起人的功德无二无别,这样子我们的心量才能拓开,我们才能够获得清净心,成就清净业。此地清净业里面就是讲经说法,『威音』,「威」是威德,「音」就是说法的音声。我们虽然不能像世尊那样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可是用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供养一切大众的心,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就能得三宝加持,也能把这个工作做得很顺利、做得很圆满。第三尊菩萨的德号:
【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
『胜』是殊胜,『慧』是智慧。胜慧,拣别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人聪明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为「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是什么?八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