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22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我们在经上读到,随类现身,随缘说法。我们哪一个不是随类现身?在九法界有情众生,上自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你要问一问,哪一个不是随类化身?不但是有情众生,无情的众生也不违背这个原则,这才给你说明一切诸法的真相,确实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诸位要是把这个意思参透,你读佛经就会有味道,经典里面佛所说,古来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你就会懂了,你才逐渐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叫佛,就叫菩萨;佛菩萨是对於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的人,我们对他这么称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不明白,我们就称他作凡夫。由此可知,凡圣只不过是迷悟的一个名称罢了,事实真相有没有改变?没有。悟也是这个样子,迷也是这个样子,绝不是迷悟的时候,事实真相真的就改变,没有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永远不会变的,你可以改变事相,不能改变事理。理是什么?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理,事实的真理。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作如是观,你对於一切法自然就看淡,淡了你的心就静,你心就定了;定能生慧,你智慧就开了。智慧开的现象是什么?对於这些道理逐渐明白、逐渐融通,佛经上常说,诸佛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这种智慧德能从哪里来的?对於一切法的真实道理清楚明白了。所以在日用寻常之中,帮助一切众生,为我们所示现的,佛家的术语有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过去讲经,从这两句我又变出两句,我讲了四句,另外两句是「不变不随缘」,还有一句「随缘随著变」。这四句怎么讲?凡夫随缘随著变,就糟糕了;小乘圣者不变不随缘,小乘圣者他证得不变,但是他不随缘,我们凡夫是随缘随著变;菩萨是随缘不变,随缘里面他学不变,这是菩萨;佛是不变随缘。我是用这四个方法来界定凡夫、小乘、菩萨、如来,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怎样修学,在修学过程当中掌握到一个原则,我们在这个世间,千变万化的世间学什么?学不变;不变就是绝不迷失自性,这是大乘法,大乘法不容易。凡夫不能成就,修学会被淘汰,随缘随著变就坏了;随缘不变就成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一定要记住世尊所讲的,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不可得」,真正要记牢,我们於一切法里得失的心就没有了,你的烦恼就去了一大半。世间人烦恼为什么那么多?得失的心太重,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想尽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苦死、累死了!他求的是什么东西?实在讲归纳起来,不外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所求的是这个。古人说得还简单,两个字「名利」,求名求利,患得患失,哪里晓得一场空,能得、所得统统不可得。你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无非造业而已,除了造业之外,你还得个什么?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佛家常讲的。因果是不是万法之一?是的。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里面有两样东西不空,一个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转变不空;另外一个现象是因果相续不空,这是事实真相。
  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容易,何以故?念念都在造业,起心动念都是造业,造业决定有果报。果报能不能避得了?不能,自作自受,你一定要承当。如何在这些果报里面求得解脱?这是佛教导我们,菩萨每一个人都在一个法门里面解脱了。「解脱」两个字,解是解开,把什么东西解开?烦恼结解开,也就是说把你的分别执著解开解除;脱,脱离生死,脱离六道十法界,那叫脱;佛法的教诲,真实利益就在此地。你想想,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给你说清楚、说明白,你恍然觉悟了。你在地狱里面,地狱里佛也去说法,大家晓得地藏王菩萨是幽冥教主,常在地狱说法,地狱众生要是明白了,他解脱了。他要不要离开地狱?不一定。不离开地狱也解脱,地狱那些苦受他没有了。我们在人间恍然大悟,入这个境界,要不要离开人道?不一定。如果一定要离开人道,要生到佛道、菩萨道,那不就是有来有去?从人道里去,佛道里来,有来有去?给你说不来不去,你怎么会有来有去?《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又怎么解释?给诸位讲,明白了,境界就转过来,转境界是一念之间。人间彻底觉悟成佛了,身还是人身;地狱的,彻底明白成佛了,还是地狱身,这个身相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相都不相干,都没有妨碍,所谓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道理《华严经》上显示得非常鲜明。《华严经》一展开,你所看到杂神众、鬼王众、天王众,这些是什么人?全是诸佛菩萨,全是法身大士,为我们展现事事无碍。碍的是什么?迷,迷而不觉那是碍,觉而不迷没有障碍,《华严》称为究竟圆满,意思在此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你要是迷,你就有碍,不但事事有碍,理事也有碍,处处都有碍,真是所谓处处成障,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无一不是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我们的大病,大病的原因就是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不明白,所以才发生这个现象。这一句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希望诸位要常常读,常常思惟。
  后面还有一句「无功用行」,这一句是讲作用,这一句的意思很难懂。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讲这一句,他用一个比喻来说,什么叫做无功用行?这个用功的方法是法身大士,也就是与无为相应;我们今天用功还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他老人家比喻,我们从比喻里细细去揣摩。他比喻划船,划船现在大家还能够见得到,好像新加坡也有划船比赛,你在划船比赛时候去看,船在水当中进行的时候大家拼命的划,快要到岸时候就不能再划,可是还是轻轻、轻微的在动。在从前中国大陆,帆船靠岸的时候,距离岸不远用竹竿撑,撑著让船慢慢的靠岸,距离岸有一两丈远的地方,很近,竹竿也不撑,统统收起来,看船自自然然的往岸边靠,那一段就叫「无功用行」,完全没有功用。我们去想这个,你去体会这个意思。
  这是说明诸佛菩萨,佛与法身大士这些大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度化众生,他们就是无功用行。我们要体会到这个道理,然后看看经上世尊所说,他说他老人家没有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又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又说一个字没说,谁要说佛说法那叫谤佛,我们听到不就前后矛盾吗?你懂得无功用行,你就明白他的意思,他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不好懂,我们总是执著分别,说跟不说是两桩事情,哪懂得他说跟不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就不懂,他是一桩事情。我们哪一天有个本事来听经,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你就高明了,你就能投入。你们现在听经有听,不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们是有听,有听就不行,落在意识里头,你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佛讲经说法,佛的生活穿衣吃饭,他所示现的一生,八十年当中他的生活、他的活动、他的教学,一切的一切都与无为相应,那就叫无功用行。我们所以没有法子懂得,是我们的生活活动,一切的一切跟有为相应;你拿百法来对一对就晓得,我们完全跟九十四种有为法相应,而世尊这一生点点滴滴与真如无为相应。六个无为法里,前面五个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的,最后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与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完全相应,这叫无功用,这才叫无障碍,才叫大自在。
  《中观论》里五百颂,根本一颂最重要的一首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八不;佛门里常讲八不中观,就是这个意思。你能以这八法观一切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你才叫中观,你行的才是中道。《金刚经》上还有一句话也说明这个事情,「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意思深,这是解释什么叫如来;如是真如,就是前面跟诸位说的,空寂的性体。诸法如义就是说一切法皆如;换句话说,一切法就是体性。体性哪有来去?不但没有来去,给诸位说,体性没有生灭,体性没有断常,中观讲「不常亦不断」,也没有一异。这一首偈是如来说出他自己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这个真相就是我们现今人所谓真理,永恒不变。与事实真相相应的就是诸佛菩萨,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的是众生。九界众生是看你违背幅度的大小,你违背的距离太大,那就是六道凡夫,违背的幅度不大是四圣法界,四圣六凡是这么个说法。
  我们上个星期,在青莲法师《地藏经科注》纶贯里面,第一段文字不多,第一段给我们叙说体性的根源,就是法性,法性到底是什么,它里面有八个字很重要,「无相无名,绝思绝议」,这是叙说自性本体的状况。我们今天有信心修学能成就,有信心能与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也有信心能够与一切众生起感应作用,凭什么?就凭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哪有不能融通的道理?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的,叫妄!妄就不是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就变成一法界,今天讲多元,多元文化就变成一元。可是变成一元,不是在形式上变,形式上没有变,心理上变,所谓「一多不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显出这个文化多采多姿,多采多姿还彼此圆融无碍,这个世间多美好!这是现在世间人大家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根据佛法所讲的道理决定求得到。
  世界是美好的,永远是美好的,真的追求得到,这里头有理论、有方法,你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佛家讲「有求必应」;你违背理论、违背方法,你求就不应。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没有感应的道理?上与诸佛菩萨感应,下与六道众生感应。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没有一样不通。《华严经》讲无障碍的法界,那就是没有不通的事情,事事物物都能够圆满的融通,理在此地。这就是诸佛菩萨无功用行,这一句是讲他的应化,他受用,前面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自受用。彻底了解真相,天王是从这个地方解脱的。现在请看底下这一段,第五行:
  【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
  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前面这一段是自共解脱,自己解脱,共他也解脱,那个意思深;正是佛家所讲,一个人成佛的时候,会见到大地众生同成佛道,就是前面所讲的意思,自共解脱。这一段清凉给我们讲的是「观义解脱」。他得的是『现见』,现见,就不是推想,在三量里面不是比量,是现量,是他现前见到的,不是他的理想,不是他的推测,我们现在有人讲类似直觉,他悟到了。『真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一切法的真实相。清凉给我们说了三个意思,我们也可以参考。第一「以智观事实」,用智慧观察事实,「事不虚故」,事有。下面经文也有说,「观有为法如实相故」,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事不能说没有,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哪里能说没有?我们今天这两个小时在居士林讲堂,我们在一块学习《华严》,这是事,你不能说没有,事相是有;如何能够在事相上看到实相,这个高明,我们见不到。如果在事上看到实相,你跟可爱乐大慧天王一样,你解脱,你成佛了;解脱就是成佛。正是禅宗里面所说,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见理,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性在哪里?性变成相,相就是性。这个意思一下体会不过来,古德常有比喻,就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性体,把器比喻作现相、事相。金在哪里?器就是,相就是。譬如我们用黄金造成地藏菩萨的形像供在这里,黄金在哪里?地藏菩萨像就是。我们现在是著了相,我要问你:黄金在哪里?没有,真的没有,地藏菩萨像有,黄金没有。那就是著了相,把性忘掉,这叫迷,这个没有智慧。要以智慧观一切事法,一切事法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他教给我们「以慧观理实」,就是理的实相,用慧观理的实相,那就是观无相无不相,这叫实相,这个意思比前面意思深了一层。无相是理是体,无不相是事是用,体相用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决定不能分开。我们这部经的经题,最前面三个字「大方广」,就是说这桩事情,「大」是性体,「方」是讲现相,「广」是讲作用;有体性一定就有现相,有现相必定就有作用,决定不能分开,分开你就错了,你就产生偏见、偏爱、偏执,麻烦就大。所以你看东西要仔细观察,面面观察,看得圆满,这里面矛盾冲突全部都没有了。如果你只看一面就会产生矛盾,由矛盾产生冲突,甚至於演变成祸害。错在哪里?错在没有见到圆满。譬如我们这个茶杯盖,我这么拿著给你们大家看,茶杯盖什么样子?这边人说平面的,这边人说错了,凹下去的,互相争执,要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各人执著我对的、你错的;反转过来,原来两边都错了,你见的东西没有见到圆满。这是佛教给我们观察,最基本的观察法,任何一个事物你都要观察它的体相用,这个观察实在讲对我们初学还是不容易。
  我们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教给我们要从八面观察,无论看人、看事、看物要从八面去观察。这八面是体、相、用,然后再观察因、缘、果,再观察事、理,李老师教给我们这八个字:「体、相、用、因、缘、果、事、理」,他说你才能把事物外表算看清楚了,你只能看个外表,算你是个明白人,比一般人高明多了。一般人哪能看得这么仔细?你能看八面,不错了。八面,给诸位说,看到表面,没有入进去,怎样才能够观察入微看进去?老师告诉我们,这八个字每一个字里头又有八个字,譬如体,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这一个里头又有八个,八八六十四,你对於一个事物六十四面观察,你入进去一层了,不深,才入一层;再往上更进一步,六十四法里头每一法又有六十四。然后他告诉我们,佛经里面讲「诸佛如来,彻法底源」,我们才明白彻法底源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法其深无底。这个说法,我们对於佛菩萨五体投地,没有话说了,他的确比我高明;我连八面都看不到,他看得其深无底。你才晓得深入一层六十四面,再深入一层六十四再乘六十四,永远乘下去没有穷尽的。我们平常读经,彻法底源好像是懂了,其实根本就不懂,所以李老师用这个方法来解释,我们体会到彻法底源真正是不容易。佛经里法味无穷,无论是哪部经味道都十足,永远无有疲厌,读经研教是真乐,乐在其中。世间任何快乐,那个味道都比不上佛法,佛法摄受力量太强大,你愈入进去你愈喜欢它,世间的学术你就会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很喜欢研究心理学,我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籍著作,以后看到相宗的经论再不看了。为什么?不能比。法相是佛教的心理学,解释得那是世间心理学没得比,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