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24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会生,根尘相接触,烦恼从哪里来的?我们有没有认真从这里去思考过?譬如我眼见到这个是色相,外面色相是眼根所对的,起了贪爱,贪爱是烦恼;起了憎恚,讨厌他,也是烦恼;有这个现象起来,你就回光返照,喜欢、讨厌从哪里生的?是不是从眼生的?是不是从外头境界生的?眼不会生,境界也不会生,它从哪里生起来的?佛给我们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也不是自他共生的,也不是没有缘故而生的,「是故说无生」,这给你讲真话。可见得起心动念根本的原因是无明,无明妄动,惹来这些麻烦,这些麻烦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想叫妄想,为什么称为妄想?根本就是假的,连边际都找不到,它怎么不叫妄想?了解事实真相,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生智慧;内心里面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住在大定之中,住大定就是住自性之中。自性之定叫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首楞严大定」,诸佛如来、法身大士都是自住首楞严大定,自住性定。
  我们搞清楚了,什么叫自住性定?原来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自住首楞严大定,这就是常住真心。帮助一切众生,《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我们要学,我们要学应,他有感我们就有应,应是帮助他。「应」里面这就有动,你示现动作给他看,这是动;你为他讲经说法,这也是动。动,心有没有乱?没有,心没有动,佛心不动,诸位要晓得,我们的心也不动。真心动了,那就不叫真心,自性动了还能叫自性吗?佛不动,我们也不动,佛从体起用,我们也从体起用,实在讲哪有两样?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迷悟,佛悟我们迷,除了迷悟之外,真的找不到差别。换句话说,诸佛菩萨悟的是什么?悟的是了达一切境界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梦幻泡影,知道外面相是假相,这是悟了。我们迷了,是把假相当作真相,当作真的,认真了,於是烦恼就起来;你把假的当作真的,你烦恼就起来。诸佛菩萨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就这么个道理。诸佛菩萨的生活自在美满,我们的生活苦恼艰难,都在一念迷悟之间。
  佛法最重视的就是开悟,可是悟绝不是常常听讲经你会开悟,听讲经是指出一条开悟的道路,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必须要自己认真去做,你才能够真的悟入。悟有解悟、有证悟,证悟才管用,解悟不管用。解悟说起来头头是道,你都明了,你自己做不到,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生烦恼,不生智慧,你没有得到受用;换句话说,将来该怎么轮回还是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能解脱,要契入境界才管用,叫证悟。证悟一定要通过修行,把我们错误的观念放下,这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观念要舍弃、要放下,保持身心清净。古人有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要很细心去体会,譬如照镜子,面对著镜子的时候,就好像接触一切众生,我们要现相,要说法帮助他,虽然现相说法帮助他,心地里一尘不染。为什么会一尘不染?知道是空的,三轮体空。我们自己现的相是假的,对方一切众生相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不会沾惹;不会再在一切现象里,自己现的现相,众生的现相,你就不会在这里面起分别、起执著,这叫真修行。你把那些错误的观念、错误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弃,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住在自性本定之中,首楞严哪个没有?个个都有。首楞严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坚固的大定」,这样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受用。这两种境界没有障碍,称为大方便。
  『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这是真正大慈大悲的流露,众生起惑、造业、受报,无量劫来流转生死;生死就是指六道轮回。菩萨悲心怜悯这些众生,众生苦;悲是拔众生之苦,慈是与众生之乐,众生沦落在哪一道里面,菩萨都愿意到这一道示现同类身去帮助他。就像地藏菩萨一样,他老人家发心,永做幽冥教主。「幽冥」两个字范围很大,我们不要把它看窄小了,幽冥大概是饿鬼道、地狱道,没错,那是幽冥;六道统统是幽冥,你无明没破,没破无明就是幽暗,你还迷惑颠倒,冥顽不灵,所以必须要晓得六道统统是幽冥。不过在这里面生死轮回,受这些苦难,有轻重差别不同:三善道受苦比较轻,三恶道受苦比较重。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大慈大悲,不舍众生,随著众生的生死流转,他到这个地方来示现,来教化众生。「永流转」,众生无边,烦恼无尽,这叫永流转。我们在此地要学菩萨的大悲心,也能够不舍一切苦难众生,这是我们要学的。这一点说实在话,我们佛门同修,真的比不上天主教的这些修女、神父,我们不如他们。许许多多很苦的地方,很偏僻的地方,他们能够发心去,到那个地方建一个天主堂,帮助那些苦难众生,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们要到那里去弘法,先得打听打听那个地方,生活环境怎么样,如果太苦不想去。的确我们不如别人,我们要向人家学习,我们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自私自利没有舍弃。虽然想帮助别人,可是还要保持自己生活一个相当的水平,不能跟一切苦难众生过同样的生活,我们没有放下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菩萨不舍众生,不但人间生活困苦的地方他不舍弃,饿鬼、畜生比人间苦多了,阿鼻地狱极苦的地方,佛菩萨也现身,也在那里帮助大众。只有一处佛不现身,哪一处?众生不接受佛法,这个地方佛对他就无可奈何,没有法子帮助他。只要肯接受,只要能信能解,佛没有不示现,没有不帮助,诸佛菩萨绝不计较自己生活的苦乐,决定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个没有办法,无缘就是他不相信,不肯接受,这叫无缘。其实无缘也没有舍弃,无缘怎么度他?给他种佛种,让他看到佛的形像,让他听到佛菩萨的名号,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对无缘人的帮助;由此可知,真的是不舍一人。我们的慈悲心不足,应当要学习,为众生什么样的苦难都要受,绝不求自己的安乐而舍弃众生。
  第五尊,『净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这是讲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帮助众生的方法手段很多,在许许多多方法手段之中,若是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折摄二门。摄是用慈悲心,用慈爱的方法来接引他;另外一种是以威严来折服他。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一类众生你用威严对待他,他不肯接受,所谓是他吃软不吃硬,你很爱护他,他就乖乖的来;有些人跟这个恰恰相反,他吃硬不吃软,你要用很凶的态度对他,他害怕了,乖乖的听你话,你要软弱他认为你可以欺负。方法不一样,佛摄受众生的方式很多,千变万化,一定要知道众生的根性,用的方法要用得恰当,你才能真正帮助他。
  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细细的在经论当中去体会,看看佛陀当年在世,如何摄受广大的群众;这些群众里面有善根很深厚非常善良的人,也有作恶多端很难教化、刚强难调的这类众生,都有;佛菩萨用什么样方法来摄受他、来教化他,使他们回头,使他们修行证果,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但出家法师教化众生要学习,在家同修人人都要学习,为什么?因为在社会上,不可能不与人接触。你在家你有个家庭,家庭有夫妻、有儿女、有父母、有兄弟,你能跟他们不接触吗?接触的时候如何跟他们相处?要学佛菩萨一套本事。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更要学习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的善巧方便。
  现在社会复杂,复杂的程度超过古时候千百倍都不止。真正是我们常常听到,儿女不听父母、藐视父母、轻视父母,认为什么?父母的头脑落伍,跟不上时代。他自己以为他很聪明,他比你高明多了,你教他,他怎么会接受?学生瞧不起老师,都是自以为是,自视聪明,这个聪明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从哪里来的?从电视来的。小孩一、两岁眼睛张开就盯著电视,大人有工作,小孩没有工作,他的工作就是看电视,他看得比你多,他懂得比你多;再稍微长大一点就玩电脑,电脑里面的资讯太多太多,全世界的东西他都接触到,你才知道他那个小脑袋里头是多么复杂,很不容易调伏,你要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奈何他不得。
  现在实在讲,除佛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法子。佛法看一切众生,「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现在你的儿女,你要把他看作儿女来看待,没有不生烦恼的;你养他、育他、教他,他不听话,他背叛你、反抗你,让你灰心。要用什么态度来看待?朋友来看待,老朋友看小朋友,要很有耐心来帮助他。你要了解他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他接触的是什么,看的是什么,听的是什么,然后你再观察,他想的是什么。这里头有偏差、有错误,如何帮助他修正,这是作父母、作老师的责任。虽然很辛苦,很不容易,能够把他纠正过来,他将来得一生的幸福,也终身感激父母、老师。特别是我们学佛的人要度众生,这个众生就在家里,你家里众生不能不度,不能说舍弃家里众生,度外面众生,舍近就远,这是不如法的;先度最近的这一环,这一环是最难度的一环,这一环能突破,度其他众生就容易多了。这是菩萨在此地,为我们所示现最重要的关键,是教我们掌握机缘,不能把这个机会错过,要好好的利用这个机会,成就自利利他殊胜的功德。
  第六位,『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普门,这个意思前面讲过很多,总而言之,普是普遍,普要做得圆满,是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心念当中都是虚空法界,包罗万象,那是真正的普门;普里头有清净平等。普门里面流露出来的功德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所以称之为「海」,海是比喻、是形容。「陀罗尼」是总持法门。这一句实际上讲,就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法门的纲领、法门的原则,当然这个也要随心应量。可是在这部经上,末后也为我们指出一个特别法门,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真正大陀罗尼海,普门陀罗尼海,三根普度,利钝全收。「普门陀罗尼」是什么?六字洪名;六字洪名是真正的普门陀罗尼海,度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他得的是这个法门,我们今天有幸也遇到。遇到要认识,要认识清楚,要利用很短的机缘,人生在世几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很短的时间要把握住,认真努力学习,在短短几十年当中成就稀有无量的功德;不但能成就自己,而且能帮助许许多多有缘的众生。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有相当深刻的体会,道场建一个念佛堂,如果大众对於净宗法门了解的程度不够,念佛很难坚持,念了几天懈怠懒惰,又被外面五欲六尘拉回去。我听说这几天念佛堂的人少了,为什么会少?他的俗事多了;这个朋友来找他,那个冤亲债主来找他,去应酬。我们要明了一个事实,你不念佛,你就念三途六道,天天在搞三途六道,你怎么能够脱离三途六道?等到看到别人念佛往生成佛,自己又堕落三途,后悔莫及!你为什么不能坚持在念佛堂?听经太少了,听经是很重要的一个助缘,听经不能中断。在念佛堂的同修,每天听经也不能中断;因为你念佛功夫不得力,没有尝到法味,没有得到法喜,你的心是浮动,很容易被五欲六尘干扰,很容易又回到五欲六尘的境界,还去搞贪瞋痴慢,这就堕落了。
  我们到哪里去找法师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古时候讲经说法的法师多,一个法师几乎都是常住在一个道场,几十年不离开,他能够成熟众生。现在这个机会找不到,现在我们看看社会上这些法师们,别说海外的,海外的法师很多是满天飞的,自己都不晓得自己住在哪里。看看他的名片,打开他的名片,头衔十几个、几十个,那么多的道场,一个道场住一个月就很难得了。他要有十几个道场,一个道场一年住不到一个月,怎么能成就自己?怎么能成就众生?现在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应酬太多了;今天这个会,明天那个会,会太多了。这是什么?这是高科技带来的烦恼。从前没有这些交通工具,老老实实待在一个地方,他走不动;现在飞机方便,要到处飞。我们要了解事实环境,要真正成就,就得守住一个地方,功夫没有成就,决定不可以离开。珍惜稀有难逢的殊胜因缘,道场是我们的因缘,同参道友是我们的因缘,善知识是我们的因缘,还有许许多多热心护持的这些菩萨是我们的因缘,这种稀有的缘分,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自己要认识清楚,得来好不容易,今天遇到了轻易舍弃,你说那多可惜!
  有一些同修之所以轻易舍弃,是他认识不清,他要认识清楚,这个世间什么样重要的事情,他都肯放下,为什么?这个缘难遭遇。亲朋好友聚会不难,尤其现在我们这个道场,你真的要有亲朋好友聚会,请你吃饭应酬,很简单,二楼的餐厅现在很不错,你的亲朋好友都到这个地方来相聚,到念佛堂里来相聚,请吃饭到二楼餐厅请吃饭,你把那个钱交给柜台去捐助弥陀村,你说这个多好?不必到外面馆子,外面馆子很麻烦、很复杂,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也把自己的道心破坏了。所以你邀集亲朋好友到这个地方来吃饭,到这个地方来聚会,不但你成就你自己,你也把他们统统都度了,你的功德多大!纵然不念佛,到这里来看看道场,来看看佛像,来看看这么多念佛人,这个善根就非常深厚,他看到、他听到,所以你把你的亲朋好友带到此地来,你就度了他。我们要有这个慈悲心,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处所。
  『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值」是遇到,「信」是讲生起信心,信心加上个「藏」,藏是宝藏:对佛法的信心,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宝藏。我们在研究内典教学的时候,曾经跟诸位同学说过,我们如果遇到有别人请我们去讲经,或者请我们讲开示,你答应、应邀了,你去讲,你讲的目的何在?有没有能够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果然达到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我这场讲演成功了。这个目标是什么?从总纲领上来说,信解行证。我到这里做一场讲演,我的目标是希望听讲演的人都能够生起信心,这一场讲完之后果然有很多人相信,你目标达到了,这是最浅的。更深一层是让他真正了解、觉悟,那是深一层的目标;更深一层,不但他了解,欢喜去奉行,喜欢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我们到外面讲经讲演是有目标,否则的话那就白讲,时间就空过,一定有自己预订的目标。
  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这个意思就是所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佛法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我们虽然生在佛灭度之后,所谓佛前佛后,我们生在佛后,佛早就灭度;佛虽然不住世,幸好佛的经典还留在世间。佛的法运往后还有九千年,佛的整个法运一万二千年,已经过了三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总算是非常幸运,我们生在末法的前半期,又能够遇到正法。现在对我们自己来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