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在在讲,也跟理、跟法身一样遍虚空法界。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遍是圆遍,不是部分遍、不是偏在一边的遍,圆满的遍虚空法界。一切世间,一一极其细微的微尘,他说你总看也现,别看也现。此地我们必须要明白,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前在座每一位同修人人皆如是。我们为什么叫凡夫,他为什么叫佛?他明白,所以叫佛;我们也跟他这样,我们不明白,所以叫凡夫。凡夫跟佛这个名称,一个是明了,一个是不明了,建立的称号,明了就叫佛菩萨,不明了就叫凡夫。佛经里面讲觉迷不同,觉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而事实的真相绝对不会因为你觉迷而有差等,觉迷不同而有不一样,没这回事情,一样的。《华严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更亲切一点,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然后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关系多么密切。
佛在其他大乘经所说的,是讲的局部的真相;本经里面所说的,是说圆满的真相,希有难逢。真正有几分体会了,对佛的意思懂得一些,能相信、能肯定,而后才知道∶不但一切众生身上有我,有我的身分,山河大地也有我的身分;换句话说,山河大地原来就是我身。这就好比我们在作梦,梦醒来之后,想想梦中的境界,你梦中所现的相分,梦中有自己,梦中也有很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醒来之后自己好好想想,梦里头哪一样不是我?样样都是,我岂不是遍虚空法界吗?你在作梦时,「我」是遍整个梦境,不会在梦境里这一部分是我,那一部分不是我,没这个事情;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时候要是问你∶你心是什么样子?变成梦境,那个境界就是心在那个时候的样子。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现在变成这个现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梦境。哪一法不是自性?哪一法不是我?离了性没有相,离了我也就没有法,这才知道这个身确确实实是充遍虚空法界的。这是真说,真实说。
第三句,语业。语业,『其音普顺十方国土』。「顺」有三个意思。现在在这个世界,由於古时候我们居住的环境不相同,交通不方便,所以生活的圈子很小,范围很小,大多数的人所谓「老死不相往来」,於是各个地区有它自己的言语、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的不相同。现在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我们一接触就有语言上的障碍。语言虽然有障碍,可是心灵没有障碍。所以语业,「顺」的意思也有三种。一种是「能顺异类的言音」。在古时候,确实有不少人能够懂鸟兽的语言。鸟在树梢上在那里叫,它们在谈话、它们在讨论。我们听它说话的声音很美妙,不晓得它在说什么,它说得很好听,不懂意思。在我们佛门里面记载,安世高大师他就有这个能力,他懂得鸟兽的言语。在旅行的时候,他听到鸟在树上说话,两只鸟在交谈∶远处有人走过来,那人是什么样子,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手上拿些什么,它们在那里交谈;安世高听懂了,告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相信。「不相信没有关系,鸟说他们就来了」,等一会儿,果然看到有人来了,一点没错,他真懂得鸟说的语言。诸位想想,连鸟说的语言都能懂,何况我们人间语言。
经上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有能力顺一切异类众生的言语,异类是九法界有情众生,佛有这个能力随著众生言音起变化。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懂,一般称为不思议境界,可是它是事实。听说现在电脑逐渐能达到这个目标,於是我们对佛经上这句话就更能够肯定,电脑能够做得到,佛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不但是佛,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有通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个通叫神通。神通从哪里来?从禅定来。确实禅定功力到相当深度的时候,这些障碍统统都可以突破,彼此心灵能够沟通,能够没有障碍。
说到这个地方,我想起,这应该有将近五十年,四十多年前,我在台湾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个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很多人都知道,民国初年国学大师。他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度兼差,兼什么差?东岳大帝请他去作判官。东岳大帝的判官,判官相当我们现在所讲的秘书长,他做过东岳大帝的秘书长。晚上天黑的时候他就上班去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他就回来,所以他得不到休息,日夜都忙。白天忙著白天的事情,晚上忙著晚上的事情,没得休息,所以那个差事也很累,也很苦。他曾经告诉他的朋友,在阴间里面,阴间里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各种各个的人类都有。就有人问他∶语言怎么办?都通!这很奇怪,都通。各说各的言语,意思都能够明了,都能明白,一点障碍都没有。我们人间里面,看起来人间言语有障碍,还要找翻译;在阴间里遇到外国人不需要翻译,他都通。这个意思慢慢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那时候在香港住的时间长,好像住了四个多月。前面两个月讲经要翻译,有个翻译翻广东话的;后两个月他们听成习惯,不要翻译了。他讲广东话,我懂他的意思;我说话,他也懂我的意思。我们交谈很方便,不需要经过翻译了,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这是能够随顺异类的言音。
第二种是「顺应当说的法」。众生根性不相同,需求不一样,所以要应机说法,他希望听到什么法门,佛就给他说什么法门。佛也是在一音之中圆满的表演,不但能表演音声突破障碍,说法也突破障碍,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譬如佛在这里升座讲经,我喜欢听《华严》,听到佛给我讲《华严》;隔壁这个他想听《法华》,他听的完全是讲《法华经》,这叫普顺。这种境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看到过,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六尘说法,实在讲同一个音声,想听什么法门,你所听到就是你理想当中的法门;你不想听,就很清净,一点声音都没有。没有一桩事情不是随念而生,随心所欲,这是真的境界,不是虚幻的故事。佛菩萨的境界这样希有、这样圆满,我们要是不求证入,那就错了。
第三个意思是「顺遍」,遍就是遍虚空法界。不但遍一切空间,还遍一切时间。无量时空里面,诸佛菩萨演说种种妙法,无不见闻。现在我们是不见不闻,不见不闻不是佛的音声、色相没在我们现前,不是。他在,他周遍法界,我们这儿哪能说没有?我们不见不闻是我们的六根出了毛病,我们眼有障,所以见不到;耳有障,所以听不到。只要把障碍拔除,佛的形像我们见到,佛的音声亲自听到。《无量寿经》上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讲堂「大音宣布」,尽虚空遍法界都能得闻,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说在例外。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的亏吃得实在是太大太大,什么亏?妄想分别执著。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贪著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把它放下。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讲经演教周遍法界,我们今天落得一个不见不闻,完全不能够觉知,这个身体好像失去知觉,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是严重的病况,我们今天这个身就是有这么重的病。有病,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生病就有救了,为什么?他会求医。最怕的是有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医,这个病永远没有办法复原,就同这个情形一样。所以佛确确实实是法音周遍十方国土。
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八面倒数第三行: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这两句是佛用比喻来说,譬如前面所讲三业普周。实在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常言说得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也没有办法用心思去思想。为什么?达不到。比喻怎么能比?在种种比喻当中,古大德常讲,唯有虚空真如可以勉强的做个比喻,如果用其他的来作比喻,没有一样能恰当,所以这个地方用虚空来作比喻。虚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空间,空间里面包含许许多多的色相,这个我们很清楚,容易理解。像太空当中有多少星球,这些星球跟我们这个地球相彷佛。这许许多多星球从哪里来的?这些星球里面也有众生,有我们肉眼能见的,也有我们肉眼不能见的。我们肉眼能见的这个色相,大家容易明白;肉眼见不到的色相更多,这个要知道。虚空当中这么多的物相,会不会显得拥挤?会不会有一些碰撞?这个事情不会有的。为什么不会有?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它有秩序、有层次,真的是有条不紊,而且所变现的这些色相都是幻有,不是真有。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给你讲真的,一点都不假。
清凉大师在本经给我们做了综合的结论,本经显示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法界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前;确确实实是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天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障碍,为什么一个无障碍的法界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想想也就能明白几分,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数不尽;换句话说,现在的障碍就太多太多了,比你遭遇的多得多,比你想像的多得多。这些障碍要从根把它拔除,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佛教这些聪明人修行,聪明人从哪里修?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把这个拔掉,那就连根都拔掉了。然后星球与星球碰上也没有障碍,空与空相撞有什么妨碍?就没有障碍。这些都是事实的真相。
我们把本来无障碍的环境,法界实在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变成处处都是障碍,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别人。我们今天有缘学佛,学佛最要紧的事情是明白这些道理、明白事相、明白这其中的因缘,然后我们才有能力突破,突破之后恢复我们本来的生活。禅宗里面讲「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本来的生活,本来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住三昧之中,三昧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无障碍的享受。我们今天由於无明不觉,生起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正常的享受变成一个不正常的享受,这个错了。常常观虚空,《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教我们常作如是观,这个话很有道理。这个「观」就是转变我们的观念,现在哲学的名词叫做宇宙观、人生观,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我们要把过去种种错误的看法转过来。
经文里面,『於诸境界无所分别』,虚空不分别。虚空确确实实,「具」是具足,圆满具足。所有的星球、所有的万物都在虚空包含之中,虚空於一切境界、一切万事万物没有分别。这个比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无所分别」。佛与大菩萨於一切境界当中确实像虚空一样,他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人家能够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道理在此地,他不执著了。第二句里面,『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著重在平等随入。前面讲「於诸境界」,这边讲「於诸国土」,意思是一样的;於诸国土跟於诸境界是一桩事情。虚空普遍一切,真的是平等随入,无所分别,实在是为我们显示出《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清净平等觉。
佛智广大犹如虚空,这是总喻,虚空这是总的比喻。佛的根本智,佛的后得智,经上所讲量智、理智。「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而证入。」理智就是无分别智,量智知差别法,一切法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是什么意思?无分别。般若无知,无知就是讲无分别,他哪样不清楚?样样都清楚。譬如我们眼见色,当我们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著,於一切境界、一切色法里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这时候是根本智现前。不是说不分别、不执著,什么都不知道,哪有这回事情?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根本智现前。它起作用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别人来问,来向你请教,你随问随答,无所不知。不是说来问一下,问到之后,让我想一想再告诉你;想一想就完了,那就是凡夫,落到意识里。不需要想!佛在经典里面开这么多的法会,听众当中或是启请的、请法的人向佛提出问题,随问佛就随答;佛没有说:让我想想,我再来告诉你,没有。自自然然的随问随答,这叫后得智,这就是如量智。如量是什么?如众生之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程度高的,佛解释的就深就广;程度浅的,佛解释的也浅也近,让你听到都欢喜、都满意,这种智慧叫如量智,如量智是无所不知。可是你要晓得,无所不知是从无分别智里面流露出来的。假如你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就好像植物一样、树木一样,树要是没有根、没有本,那个枝叶花果怎么可能有?所以差别智无所不知,依根本智而起,只要你得根本智,你就会自然得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这里面说「智」,古人也用相宗的四智来讲,因为《华严经》也是属於相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宗六经、十一论,《华严》也是六经之一,因为这里面讲法相的理跟事也不少。相宗讲四智,讲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在果地上就不是叫八识,叫四智,称为四智菩提。
「大圆镜智,纯净圆德」,圆满的德能,在迷的时候它含藏种子,觉悟的时候它能够「现种依持」。它「能现能生」,能现的是什么?能生的是什么?能现的是一切依正庄严,有情众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身大士的一真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大圆镜变现出来的。能生是什么?能生一切智。向下经文里有说,「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分别」。所以本经,法相宗取它作依据之一,不是没有道理。菩提智,现行功德之所依、种子功德之所持,所以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所现的这些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像《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所以现而无所现,但是无所现的意思就是讲无有分别。无有分别这个话就是讲无心而现,也可以说无意而现。有心有意就有分别,那就有障碍;无心无意没有障碍。
「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观自观他,有情无情,法法平等,也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没有分别才是真平等,有分别就不是真平等。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我们知道四圣法界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法界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执著是烦恼障,他断了;分别是所知障,他没断。不过愈是往上面去,他的障碍愈薄;愈往下面,他的障碍愈重愈深。不分别才平等,所以十法界里面讲平等都是相似法,不是真的。必须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真的转八识成四智,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妄想也少了,这才是「悉皆平等」,平等就是讲没有分别。
十法界里面的人,他还没有忘掉我法,所以分别如来。佛菩萨示现到我们人间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还是要用分别、还是要用执著。你看制订这些戒律,这样可以做,那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