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27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尸弃梵王』是初禅大梵天王,实在讲都是菩萨化身,他在此地示现的,也就是说做出一个修学的榜样来给我们看。他得的是『普住十方道场说法』,说法也能证果。但是后面这几句重要,如果没有后面这几句,单单讲「普住十方道场说法」,不能证果;一定要『所行清净无染著』,才能证果。假如没有清净无染、不染著,说法是修福,他所得到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在说法当中,能够与性德相应,性德是清净的,性德是无染的,性德是觉悟的,觉正净是性德,与觉正净相应决定证果;与觉正净不相应,说法是得福报,得的是三界以内,这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个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不是一桩好事情,世智辩聪要用错了,往往造大罪业,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那是过去的业因,都是在佛门当中种的,可惜没有得清净,没有得无染著。这是从表面的意思来看。深入一层意思来看,菩萨一定要落实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萨本分的事情,他怎么能不做?何况在因地修行,曾经发度众生的大愿。每一尊菩萨,无论他地位高下、功夫浅深,没有不发度众生的大愿;如果不发度众生的愿,就不是菩萨,那就变成小乘。菩萨决定是自利利他,而且把利他摆在第一位,所以才有「普住十方道场说法」。十方道场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实践他的本愿。这个愿不是虚发的,发的愿要兑现,这是大慈悲心的流露。
  「而所行清净」,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他说:「用而常寂故行净无染,得心无行故行净,了境无相故无染。」这是真实智慧,我们一定要明了。所以经不能不读,义不能不解,佛一再教导我们要深解义趣,你解浅了不得受用。怎么不得受用?你的行不清净,你心地还被污染,你就不得受用。你在佛法一生当中所修学的,脱离不了轮回,顶多就是充其量修三界有漏福报,福享尽了还是堕落。这是我们佛家常讲的三世怨,这一生修福,来生享福,第三世堕落。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业,这是我们要警觉到的。真正体会到佛所说的义趣,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享福?明心见性之后。为什么?不会堕落了。没有见性之前,享福没有不堕落的,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我们把标准降到最低,佛也告诉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可以享受。但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没有见性,福可以享,对自己的道业必然产生障碍,不能进步。所以菩萨修行进进退退,为什么会退?一享福就退了。不过还算不错,不至於退到六道轮回。譬如小乘,小乘退,不会退到凡夫,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就位不退,他证的果位不退;阿罗汉退,可以退到须陀洹,不会再退了,这叫入圣流。可是六道凡夫那就不行,六道凡夫一退,退到哪里?退到阿鼻地狱,大梵天王也会堕阿鼻地狱。不但大梵天王,经上告诉我们,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会堕阿鼻地狱,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你真正修行证果,你脱离三界六道,证得四圣法界,那个底线是须陀洹果,这是讲位不退。到大乘菩萨,还是进进退退,他的底线是行不退,就是他决定不会退到七信位以下,七信位他永远会保持,就是不会退到二乘。第三叫念不退,念不退指什么人?法身大士,这已经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的人,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他有无明烦恼没断尽,还是进进退退,他的底线是初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是他的底线,不会再往下退。所以说,法身大士退转,但是决定不会退到十法界来,这是他的底线。进进退退,怎么退?给诸位说,一享受就退了,可见得这个东西麻烦大了。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享受,不在乎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不会再往下退,七地都还退。
  我们凡夫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贪图享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多半示现苦行。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样子,给我们示现三衣一钵,一切随缘,绝没有攀缘。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为什么这样示现?告诉我们:不会退转。凡夫贪心太重,所以佛要如是的示现,都是《楞严》上讲的「随心应量」,随机说法,随机示现,让我们看到这个样子觉悟到,为什么我们会退转?享乐。然后才知道,我们在六道轮回修行,现前这个阶段决定不能享受,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才有把握;贪图世间的享受,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你细细想想,贪图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就是我们退转的原因,第一个因素;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
  《华严经》上这些人,我在前面跟大家说过,他们不是法身大士,他们都是已经成了佛的人再来,都是诸佛如来慈悲示现的。菩萨众是如来示现的,声闻众也是如来示现的,诸天众还是的,杂神众也是的,统统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凡夫。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是凡夫,我们是真的凡夫,他们是假凡夫。所以他们真是大慈大悲,为我们做出这个示现,我们要感恩,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效法。为什么他们能够得到行净无染?我们学也不要学得太多,也不要学得太杂,一部《金刚经》我们就全都得到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清凉大师注解在此是「得心无」,这就是说明三心不可得,你的行就清净。外面的境界,诸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能得的心不可得,你想所得的境界也不可得,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透彻,你行清净了,对於外境决定不会染著,为什么?不可得。《金刚经》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把一切有为法都是这个看法,你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你决定不会染著,所以你的心清净,你的行清净。你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跟一切大众接触,心行都是清净的,清净不退转。
  这个道理,我们要很清楚、很透彻,要认真去学习。学习什么?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真正放得下,你就能看破。看破是什么?一切法的真相就都在眼前。我常常跟大家介绍,经论经典字字都是无量义,你就看出来了。我们展开经卷,为什么看不出意思,看古人注解也看不出意思?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行不清净;果然心行清净,一看到这个,这是提示,触发我们自性般若智慧。一接触,智慧就开了,一看一听就通达明了,哪里会有障碍?障碍在自己的心行;换句话说,障碍在分别执著。染是执著,行是分别,不分别是行净,不执著是心净,你的心、你的行为都清净。我们的行为没有改变,跟平常一样,你看看《华严经》上,这些佛菩萨所示现的,跟我们凡夫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尤其是末后五十三参,圆圆满满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菩萨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过著自己现前本分的生活,富贵示现富贵,过富贵人的生活,示现贫贱过贫贱人的生活,都得自在,都得法喜。示现的各行各业,哪一个行业过自己行业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族群不同,行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有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法喜充满,这是共同的。法喜从哪里来的?此地讲行净、心净,这是共同的。示现作帝王,作大富长者,心清净,行清净;示现作乞丐,天天要饭,心清净,行清净,同。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同不碍异,异不碍同,显示无障碍的法界,这是真正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弘法的法师很容易堕落,自古以来讲经说法的法师不堕落的很少。什么原因?讲经说法很容易得到听众的赞叹、供养,一赞叹、一供养,迷惑了,马上就迷了,这是我们要警觉的。看看这些讲经的法师,他死的时候现相,如果临命终时迷惑颠倒,就晓得他完了,他下去了,堕落了。几个人能够保持著不堕落?你看他的行持,心行清净的人不堕落。凡是沾著名闻利养,不能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一个不堕落的,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弘法决定要做,不但要做弘法的工作,还要做护法的工作。护法是帮助继起弘法的人才,我们讲的培育弘法人才,续佛慧命,老一辈要护持下一辈。《金刚经》上讲的「善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小菩萨要护念初心的菩萨。护念最重要的是防止他堕落,要教导他正法。请看第二位: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
  再介绍另外一个法门,他所修的法门跟尸弃梵王不一样,慧光所修的。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言浅意赅,「佛为定境,住定,则所见深故」。梵王的德号叫『慧光』,他的智慧光明从哪里来的?从定中来的。他自己从这个法门证果,『解脱』就是我们一般世俗人讲证果。证的什么果?无上佛果,在佛经里面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他从这个法门证得的,所以他弘扬这个法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专修专弘。自己从这个法门契入,自己是过来人,当然其他法门一切都通达,这个我们晓得,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一个法门入了,一切法门都入了。入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哪一个法门最后都是明心见性,都是作佛,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缘分不相同,因此修学法门就有差异,也就是讲修定、修慧,在方法手段各个不相同,可是目标是相同的。
  他也是使一切人『入禅三昧』。禅跟三昧有时候讲是一个意思,三昧就是禅。这三个字都是梵语,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禅。文里面有一个「入」,有一个「住」,入是契入,住是安住不动。什么是禅?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他讲「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坐,坐是不动的意思,所以坐表不动。不动是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不动不管用,要心不动。实在讲,真正功夫要在动中去学不动,你才会有真成就。所以禅堂有跑香,那是什么?叫你体会到动中有不动。当然每天在禅堂里坐禅,身体需要调节,如果每天都这样坐,坐久了,运动量少不行,身体会出毛病,所以要运动,跑香是运动。身体要动,心要清净。修行,心是根本,身是外境,身随心转,境随心转,心健康身就健康,心清净身就清净,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家常说修行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法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懂得从根本修。因此佛家造像,造佛像、造菩萨像,多半是造结跏趺座的像,这像表什么?表定,表不动。我们看佛像、看菩萨像,眼睛都是低垂的,没有眼睛张得很大的,这表什么?表禅,所以它是表法的。
  我有的时候也告诉同修们,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遇到很多事情。平常大家在一起修行,好像都不错,都很难得,能够和睦相处。可是一遇到钱,就起争执,麻烦就出来了。特别是在建道场,建道场大家在化缘的时候尽心尽力,到处筹款,到处去募捐,个个都是菩萨,非常热心。好,道场造成了,一个个面孔就不一样,颜色就很难看了,争权夺利;这个说我化得多,我要作住持,那个说我化得也不少,我要作当家,就摆不平;天天吵嘴,天天打架,变成罗刹。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我们还不相信,以后我们看得很多,果然没错,各个道场都出了这个事情,我们警觉心才提高。所以我说见钱眼开那是妖魔鬼怪,见钱眼闭是佛菩萨。你们想想看,这在现在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建道场,的确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很麻烦的事情,没有大福报,没有高度智慧,说是建道场不造业的很少。我一生没有智慧,也没有福报,我懂得这个利害,所以我不敢建道场;不是不想建道场,不敢。对於大众烦恼不能摆平,菩萨在此地教我们针对这个毛病。
  禅,实在讲,六祖所说的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讲。《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要守住一个原则。换句话说,接触群众你要有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你的行清净;内不动心,你的心无染。这是世尊教诫须菩提尊者的,佛教他就是教我们。菩萨示现在世间,三轮教化;换句话说,他的说法、他的演说就是没有中断。说的时候是说法,不说的时候也是说法,语默动静无不是道,令一切众生见色闻声,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动作就能觉悟,那也是说法。这是佛经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不说话的时候表演,做给你看。做什么?做的样子太多了,无量无边不同的形象,总而言之,他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他做出这个样子。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吃饭,他示现吃饭给我们看,托钵不分别、不执著;穿衣服,他示现穿衣服给我们看,一年到头就三衣。这在生活当中,衣食住行里面,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佛菩萨;我们众生衣食住行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出离不了六道轮回;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但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也超越了。
  所以你看看他们的示现,关键到底在哪里?我们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就是禅跟三昧。三昧翻作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我们的享受不正常。佛说六道众生,受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都不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没有苦乐忧喜舍,永远离开这五种不正常的享受,就叫做正受,那就叫三昧。我们有没有得三昧?这一想就知道了。我们还有苦乐忧喜舍,哪有三昧?修禅也不是三昧,念佛也不是三昧。你要是真正在念佛堂得到念佛三昧,那个时候是什么现象?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我们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三昧的名称很多,百千三昧,用哪一个方法得到的,就叫什么三昧;慧光菩萨教导的。我们念佛,念佛目的何在?希望得念佛三昧。念佛法门讲的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如果有苦乐忧喜舍就多心,那哪里是一心?可见得离开苦乐忧喜舍那才是一心,在所有一切境缘当中如如不动那才叫不乱;你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那就乱了,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就乱了;这叫功夫。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不乱?诸佛菩萨知道外面所有一切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所以他能不动心。
  我们以为外面境界都是真有,所以六根接触会起心动念,这是错误。佛告诉我们,外面境界是空的,里面起心动念是无明,不是真心;真心不动,觉心不动,那是真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是真心。真心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身上。不但有情众生真妄和合,无情众生也是真妄和合。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哪一部分是真的?《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这是真的,这是常住真心;它是清净的,它是永远不会染著的。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他们是用根中之性,所以他清净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