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灯泡,我们在上面看得很清楚。你能看得清楚,它的光达到了;它光要是达不到,你怎么会看得清楚?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惟,遍满虚空。这个光,我们肉眼看得见的。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放光。我们佛经里面讲放光,他们讲是什么?他们讲动,振动。光你为什么看得见?光有光波,振动有振波。为什么物体会振动?因为基本上它就是个动相。法相宗的典籍里面告诉我们,《华严经》也是法相宗的典籍,法相基本的经典有六部,《华严》是其中的一部,六经十一论。佛给我们说,物质现象怎么来的?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三细相里头有见相,见相就是转相,境界相,境界就是物质。所有一切物质从哪来的?相分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体,见分是缘,这就现出相分,相分是物质。所以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发现到,说得好,「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只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跟佛经讲的不谋而合。佛经上说一切万物是波动的现象,再小的一个物体,它那个波动都会达到虚空法界,全遍十方。
古人的文字,「全遍一尘,至十方故」,我们今天把它换个话来说,一尘全遍十方,这你就好懂了。一尘如是,尘尘如是,法法如是,所以『佛身广大遍十方』,我们哪个不是?佛菩萨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觉朗然。我们迷惑颠倒,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而事实真相就在我们面前。古人所谓当面错过,是我们迷了,迷成现在这个样子,佛在经典上常常感叹「可怜悯者」,我们就是可怜悯者这一类,对於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一无所知。这个意思平常也不常讲,讲了人不懂,愈讲愈迷糊,讲它干什么?这是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有这段经文,这不得不说。什么时候才能讲这个问题?也跟学校教学一样,得让学生达到这个程度,你给他说,说了他虽然不懂、不清楚,但是他还有个模糊概念,他还能接受,还不至於反对,这个时候才能说。所以对初学要是讲《华严》,含糊笼统带过就行了。
第三个意思是「妙」,妙是「色即无色,无色之色故」,这个妙!佛法常讲妙有,何谓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妙有,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详细的说过。能见所见、能闻所闻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真正通达明了了,怎么会去造业?真正通达明了的人,没有造,也没有业。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他是现而无现、无现而现,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没有造,他也没有业,这叫做大自在,这叫做大圆满。你问:为什么他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他从来没有起过念头,他做什么?於一切境界当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你说他造什么?我们凡夫不断的在造业,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佛与法身大士跟我们真正差别就在此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能现色,能现色身,能为众生说法,这个奇怪,这是什么道理?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来应。这个理我们也很难懂,所以佛在经上用比喻让我们去体会,佛用击钟、用击鼓这个比喻。我们去敲钟,我们敲,感!这个钟立刻声音发出来,应!我们有心在造业,钟造不造业?钟如果说「你来敲我了,赶快大声叫一下」,那它就造业了,它没有心!诸位细细去揣摩这桩事情,你会开悟。自自然然的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像我们敲钟,敲得重它就响得大,就响得久一点,我们敲得轻,它音量小一点,时间短一点;我们跟诸佛菩萨感应,就这么一桩事情。
我们有心,他没有心,有心则造业,没有心不造业。没有心,所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没有心会说,奇怪!说得这么好!诸位要知道,没有心是称性。所以佛所说的东西完全是自性的反应,自然的反应,法尔如是,这是真理。凡是通过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是虚妄的,不是真理,是假的理,那个理论不能成立。偶尔被一些迷惑颠倒的人接受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被人推翻,为什么?它不是真的,真的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所以佛无说,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众生问他的问题就像击钟一样,佛立刻就有反应,这是叩到自性里头去了。明心见性的人,你向他叩问,他回答的是自性的反应,这叫妙。没有身,能现身,能现一切身,能现无量身;不但能现,能同时现,还能同处现,这才叫妙!同时同处现,这些事都在我们眼前。我们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许多人到普陀山梵音洞里面拜观音菩萨,有些人有缘,观音菩萨现身见到了,几个人同时拜,同时见到,同时现!大家再问一问,你见到什么样子,他见到的,不一样。同处现,同时同处,各个众生所见的不一样,但是在同时同处见的,这个妙!这些事情都在我们眼前,我们眼前见人见事见物,每个人见到的感官都不一样,有人见到心里很欢喜,有人见到很讨厌,有人见到若无其事,你们想想这什么缘故?确实同时同处,显现出无量无边的妙色身。为什么能现?因为无色现色,色即无色。
色声香味触法,无一不如是。色即无色,无色之色,声即无声,无声之声,法即无法,无法之法,你这样去念念,你就都明白了。眼前的事实真相,你多念念就把它念通了,你明白了。明白之后,心清净了,为什么?不再打妄想,只有不明白你才会打妄想,明白的人哪里会有妄想?没有妄想,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平等心现前了,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心圆满具足,这才真正现前。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这桩事情;教下讲大开圆解,也是这桩事情;我们念佛人讲一心不乱,还是这桩事情。跟诸位说,在这个境界里头,不但是一切病痛灾难没有了,白衣神咒里说「一切灾殃化为尘」,没有了,连生死轮回都了不可得。不但生死轮回了不可得,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也了不可得。为什么?永离分别执著了,这才叫真妙。
第四个意思是无比,『妙色无比』。无比,清凉说「胜」,殊胜,所有一切诸法都不能比,没有能比的。这才是真正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因此得度,一切众生因此明心见性,证得究竟圆满,这是真的无比的殊胜。世间人不知道,不但六道众生不知道,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是听说而已,含含糊糊,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不是他的境界,他没有见到。他为什么没有见到?他无明没破,尘沙烦恼没尽;也就是说分别那个意念,执著虽然念头没有了,分别的念头还有;粗的没有了,微细的还有,这是障碍。极其微细的分别都没有了,那就是无明也破了,法身大士。什么法身大士?证得「身广大遍十方」,心确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真的一点都不假。自己的身心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融合了,就像灯一样光光互照,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只是我们现在不清楚。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佛光遍照,我们不行」,你看看你怎么办?你怎么能够入佛的境界?承认佛光遍照,我们自己不行。哪一天要豁然觉悟了,佛如是,我也如是,我们没有两样,你就入佛境界。入佛境界是真相大白了,这是真实的殊胜,无比的殊胜。
第五个「益」,利益,『利群生』,「利物无涯故」。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说它的利益,说无量劫也说不尽,真实的利益。我们学佛修行,无非是要得到这么个境界。佛在经上字字句句讲的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我们实在讲迷得太深,迷得太可怜了;虽然学佛,依旧是迷惑颠倒。所以我常讲,读经、闻法比什么都重要,无比殊胜,利益无涯。只有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听懂了,他明白了,他会把这桩事情当作自己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其余的是小事,微不足道。世间的名闻利养,财富、地位、权力都是小事,跟这个不能比,这是大事!世间搞那些事,决定超越不了轮回的小圈子。轮回的圈不大,佛在经上比喻说我们的心性像大海,轮回是什么?大海里的水泡。轮回心造轮回业,决定出离不了那水泡的范围,他的生活空间就那么一点大。这个殊胜功德利益,帮助你打破这个水泡,你所得到的是完全的大海,那怎么能比?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才知道经不能不读,经不能不讲,真正学佛的人不能够为人演说,他就决定不能成就。尤其是我们现在发心要续佛慧命,要光大遗教,发愿把佛教育介绍给广大的群众,推荐给一切众生,你要不发心为人演说怎么行?想发心为人演说,一定自己先要做到受持读诵,我们是不是真的接受?受持,不是把这个经每天念一段,念一、两个钟点,那不是受持,那是读诵。受持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现在讲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我们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叫受持。尤其「持」,永远不失掉,你这是真正得受用,你真正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今天没法子形容,勉强说你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究竟圆满觉悟的生活,跟六道凡夫不一样,跟四圣法界也不一样。能不能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契入这个境界?答案是肯定的,决定能,问题就是你认不认真去学习?你要是认真去学习,决定做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友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那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生当中可以圆满成佛。你果然会了,现前就脱离苦海。苦海是什么?迷惑颠倒、造业是苦海。明白之后,现前就不迷惑了。所以学佛,一入佛门先受三皈,就是把佛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告诉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决定不能违背这个纲领;不但不能违背,要以你的修学方法完成这纲领。这三个纲领: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就过大自在的生活,你就得大圆满的人生。所以这个利益,人间、天上没法子比。
最后这一条是光,这是讲作用。第六个意思是作用,「光破暗故」。『光明照耀靡不及』,这是自性般若的流露。自性般若在哪里?《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现在六根门头是什么?六根门头起作用是六识,六识在起作用。相宗教人「转识成智」,这个意思就是说,什么叫修行?怎样用功?转八识成四智,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真正会用功,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所以祖师大德常常说,学佛要做一个大转变,就是说这个事情。从哪里转起,这一定要知道,相宗说得很好,六、七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果,我们要是没有证果,怎么能转得了?我们要在因上,因只有两个,第六、第七,第六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就晓得怎么转法。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不分别不是看不到,一样看得很清楚,你把眼睛张开,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眼睛起不起作用?照样起作用,那个观察叫妙观察。可见得你的观察里面一有分别就不妙,你就把事实真相看错,看走了眼。如何转第七识?第七识是执著,我只要一切都不执著,就把第七识转过来了。第七识转过来是平等性智,就是自性的平等,第六转过来是自性的妙观。诸佛菩萨用观,大家天天念《心经》,《心经》讲的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你用妙观,你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妙观是什么?离一切分别。平等是什么?离一切执著就平等,有执著决定不平等。不平等,会感得许多的灾难。
佛在经上讲的,我们要细细去思惟,佛给我们讲的总纲领、总原则、总的大道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现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给我们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十法界里的一切法,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大家都没有想,没有心也没有想,为什么?完全把心想转变成智慧,完全回归到自性里面去了;自性里头没有妄想,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现前,所以诸佛的净土叫法性土。十法界里面的依报境界不是法性,识变的,叫法相土,不是法性。法相会随著你的情识变化,法性不变的,所以法性土叫一真。法相土就起了变化,虽然变化,这个变化不是真的,变化是假的。所以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受灾难,他不受。为什么我们统统在一起,他不受?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所谓圣凡不隔毫端。圣凡有没有隔?没有隔。法性土跟法相土有没有隔?没有隔,就像光光互照一样,融合在一起。只是凡夫没有能力辨别,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都不迷。我们会学,要从这些地方学,这个地方学真得受用,受用之殊胜不可思议,受用无比。我们不知道去求,真的可惜!没有缘遇不到,那是情有可原,你没有这个福分;我们今天有缘遇到,得不到受用,是我们没有认真、没有好好的去学习,这不能怪人。所以,决定要做一个转变。
钝根的人从事上修,从枝叶上修,断恶修善,来生不堕三途,得人天福报,那是钝根人、下根人;利根的人不在这里转,利根的人在转迷为悟。转恶为善里头不包括转迷为悟,转迷为悟里头决定包括转恶为善,所谓是后后胜於前前,我们要在破迷开悟上下功夫,这是真实利益。如果诸位能从这个地方体会得,你才真正了解《行愿品》里面讲供养的利益,佛给我们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利益大,谁相信?没有人相信!诸佛菩萨相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只能够利益众生的生命,只能救一时,来生怎么办?所以利益小。四句偈的开示,众生真的听懂了,悟入了,利益无量无边,永脱轮回,永断生死,这个利益多大!世俗人眼光很短很浅,只顾到眼前,只顾到这一生,甚至於只顾到现前。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要能懂,听了要懂,要能体会。真正体会得,怎么会不发心?没有这个道理!什么力量想障碍你、阻挠你,都拦不住,哪里还会退转?今天我们会退转,我们没有办法精进,精神提不起来,归根究柢的原因还是没懂,虽然天天听经、读经,没懂。懂得那一点,似是而非的皮毛,没有真懂。真懂了,你的行持不一样,你的修学态度不一样,你的容貌跟体质都产生变化,只要仔细观察就看到了。为什么?相随心转,你从前心是迷惑,你现在心觉悟了,觉悟的容貌跟迷惑的容貌不一样,觉悟的体质跟迷惑的体质也不一样。所以一觉悟,境随心转。迷惑的时候,实在讲还是境为心转,但是自己好像是什么?好像是心被境转,迷的时候是这个现象;其实依旧是境随心转,只是你完全不能觉察。念念向外攀缘,你想转,转不了,想容貌好,好不了,想身体好,好不了,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毛病。大家都找医生,不知道佛是大医王,不知道找这个医生,去找一般的蹩脚医生,你怎么能把病治好?大医王不找,无上的医王不找,这就没法子了。他为什么不找?不认识。认识了,就不要找世间医生了,找佛菩萨,佛菩萨各个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