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常我们讲才华,说的是应机施教,观察众生的根性,应当怎么说,说得非常恰当。
同样是一部经,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说法的这些大德们讲法就不一样。这个例子非常明显,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我们试看自古以来经典的注解,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譬如《金刚经》,注解最多,几百种的注解,每一个注子说法都不一样。如果是一样就流传不下来,你的注子跟人家一样,那有什么意思?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注解?实在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注解的人必定很适合那个时代、那个地区众生的根性,他这种说法大家很容易领会,能听得懂,能得利益。实在说注比讲范围要宽得多,注想到什么?还有没有在现场听经的人,统统都要顾及。现场讲经决定是以现场对象为第一,不在现场那些人没有涉及这个范围,所以这个范围就更小,更容易契机。正是佛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应当给众生说哪个法门,就跟他说哪个法门,应机说法这叫才。说法的人为了要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世尊一生当中为什么说那么多的法门,都是根性不相同。
佛说法无问自说很少,不多见,多半都是有启请。有启请,请法的人代表一类的根机。实在说凡夫没有智慧,不懂得请法,见到佛欢欢喜喜,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是常有的事情。谁来请法?都是菩萨,都是再来人。他们示现各种不同的身分,就在他自己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当中,代表为他这一类同行有了疑惑、有了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请佛开示,经典都是这么来的。我们晓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辩才无碍,人家来问什么,他就跟他讲解什么,内容无量无边,浩如烟海。
佛的智慧,我们从旁边冷眼来观察,确确实实他那个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世、十方好像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说法巧妙之处,实在讲他也是有原则,原则是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说,这是讲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很难接受,而且凡夫听到总不免疑虑重重,所以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些随顺众生而说的,这叫俗谛,随顺我们的知见,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佛给我们讲五戒,很容易接受;讲十善,想想也很对,也很容易接受,这是俗谛。如果佛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我们就很难接受,一般人听了就有疑惑,那是随顺真谛说的。这是说法两个原则。因此,我们将佛说法以大海来形容,佛法大海。
我们在此地要学佛的辩才,要学佛的智慧,要学佛面对一切不同根性这些众生,有能力善巧去应付。平常要真诚的学习,唯有真诚才能感应道交。当然,如果为接引一切众生,常识的确是要丰富,平常多看多听。多看多听,给诸位说不必强记,你看多了、听多了,有印象就行。印象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种子,在感应道交的时候,这些种子自然就起现行。这是我们有准备,不能说毫无准备,有准备也要求感应,两者都重要。
第二句『具佛功德,尊严可敬』。这说的是身业,身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佛的身是什么?戒律。戒是佛身,经是佛语,禅是佛心。戒律广义来讲,守法、守规矩,不失律仪,显示出甚深的智慧。所以接触大众,大众自自然然他就生尊敬之心,所谓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内有诚敬,外有威仪,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讲,一定要给一切大众有好感,所以身相就很重要。接触一切大众,对你都能产生好感,他才愿意接受劝导。我们今天讲教诲不敢说,我们可以讲劝导,他乐意来接受。这就是具佛功德。
末后一句『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是意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就太大,无始劫以来习气的薰染,造成种种不同的根性。佛菩萨没有问题,他一接触就了解,佛是六通、三明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佛一看你,你过去生,再过去生,你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他说法契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向佛请法的人,佛只给他说了几句话,听了之后他就开悟、就证果,好像开悟证果是很容易的事情,一点都没有感到困难,真的。这就跟大夫治病一样,好大夫、高明的大夫一看就知道你病根在哪里,真的是药到病除,你马上就恢复健康。遇到不是一个好大夫,那就很麻烦,他找不到你的病源,还要拿你当试验,用这个药试试看,灵不灵?不灵,赶快换一种,他没有把握。由此可知,除了佛与大菩萨,他们行,他们没有问题,权教、声闻、缘觉都像是护士一样,你要找他给你看病,总得要试验很多次。你运气好,试验灵了,病就好了;运气不好,那吃很多苦头。我们在佛的末法时期,情况就如此。
不过佛家常讲「诚则灵」,关键还在我们的诚意,如果有真诚心求法,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有诚意求佛,佛菩萨就有感应,必然化现其身来帮助你开悟,帮助你解决疑难,佛菩萨有应化身。这个事情常有,在中国、在外国我都常常听说。凡是遇到佛菩萨,缘胜,你感的力量强,所以佛就很明显来应。另外一种你的善根成熟,善根里面发出来的感;感像电波一样,虽然不是很强,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佛菩萨那边接收到,也能起应,给你做入佛的因缘,增长你的信心。在一般一些同学初学佛的时候,闻到异香,见到光明,也是感应。有些同修来告诉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常常有,现在这么多年没有了,是不是退心?不是的。如果常常有就不是好境界,魔境现前,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境界决定不是常常有的,必要的时候他给你明显的感应。初学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常常有?增长你的信心。初学很难相信,总有一些不思议的境界,让你感到非常惊异。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这个事情也遇到很多,前后三年当中应该有十次这么多。闻到香,很好的檀香,可是我们附近,可以说附近二、三里路距离这个范围都没有人烧香。我们读经,刚刚学佛,什么规矩也不懂,展开经本来读经就有异香。到以后学佛的时间久了,我们也知道供养佛菩萨形像,虽然早晚课还不会,但是我们早晨在佛像面前烧一炷香,拜三拜,也有感应;让你觉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亲身感应,不是听人家讲。有一次在美国达拉斯,有五、六位同修,夏天晚上在院子里面乘凉,聊天谈佛法,忽然闻到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时间大概有五分钟这么久,五、六个人统统都闻到。那个时候我不在美国,他们打电话来告诉我有这么一桩事情,而居住附近没有人烧香,问我这是一桩什么事情?这种感应,一个是佛菩萨,你有感,他就有应。另外一种是天神,天神从这边经过,看到你们念佛、讨论佛法,他很欢喜,他在那里合掌致敬,在那里停留一会儿;他这一停留,香气你就闻到,这是小的感应。
最殊胜的感应,像从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住在南京,他南京房子很大,房子外面有庭院,庭院外头有围墙,要经过两个门,经过庭院才能到他居住的房子里面。他太太见到地藏菩萨,这个感应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示现是个出家和尚,到她那里化缘,问她化五斤香油。她问和尚: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九华山来。问了以后,也没给他;这和尚没有化到,走了。走了以后,她突然想到这个事情很怪,进到她家里客厅要经过三道门,没有人开门,这个和尚怎么来的?怎么进来?走了以后,忽然离开这里不见了,大门也没有开,他怎么走的?这个疑问她终身不忘。她没学佛!以后到台湾,她住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就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居士报告。李老师告诉她:是地藏菩萨。她后悔得不得了,当时没有给他五斤香油。地藏菩萨化身,她家里的佣人统统都看到,这是化身。所以以后她接触佛法,学佛能够那么虔诚,有那么样的成就,这就是时节因缘到了。佛菩萨表演给你看看,让你觉得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让你不能不相信,你亲身经历的。事隔多少年之后才恍然大悟,遇到一个明白人把它指出来,她才晓得,所以她一生供养地藏菩萨,天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宿世的因缘,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众生的根性,佛菩萨清楚。我们学讲经,这学讲经,《内典讲座》里也很重视观机。我们没有能力观机,那怎么样?多打听打听。要到这个道场来讲经之前,先要打听一下这个道场的性质,这个道场是不是常常有人在这边讲经?哪些人在这里讲经?讲些什么经?有哪些听众?听众听了之后反应如何?我们只能打听这些来做个参考。这一次他邀请我们来讲经,我们想想对这些众生,我们应当讲些什么?应当怎么讲法?做一个参考,希望这个讲经的法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凡夫能够做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养成观机的习惯,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接触大众的时候留意观察,观察这个人的根性,佛法里面讲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有个概略的明了。平时就能这样练习,临场的时候,坐在讲台上,把听众仔细看一看,大概也就晓得。根性利的人多,不妨往深处说一点;中下根性多,那一定要说浅一点,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让听众真能得利益,他没有白来。
千万不能在讲席上炫耀自己的学问,炫耀自己的知识丰富,那就错误。讲得叫下面人听不懂,自己很得意。真有这样的人,我亲身遇到过。法师讲经讲得非常得意,底下人听不懂。散场的时候有居士向法师请教:法师,你今天讲的东西太深,我们都听不懂。法师怎么说?法师笑笑:我讲的东西你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这样讲经的态度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讲经绝不如是。程度再浅的人遇到佛,佛讲的他都能听懂,他都能觉悟。我们一定要晓得,讲经是为大众讲的,不是为自己讲的;这跟一般发表论文不一样,发表论文是表现你自己的东西,讲经是一定要契众生的根性,契众生的机宜,契众生的需要,决定不是表现自己。
「如应化伏」,如应就是应机;「如」是要恰恰好跟他的根机相应,适合他的根性,适合他的程度,适合他当前的需要,叫如。化跟伏两个字都是讲效果,现在讲成绩。我们这两个小时讲完了,成绩在哪里?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个要多想想,如果这两个小时讲下来之后,听众没听清楚、没听明白,还有很多疑问,我们讲演失败,没收到效果。收到效果,他懂了,他产生变化,化就是变化。什么变化?原来有疑问,现在疑没有了,这就变化,这是一个例子。伏是降伏烦恼,没有听经的时候心里有烦恼,或者今天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不平静,到这个地方听两个钟点经,心平了,伏,他就得利益。讲经著重在明理,降伏烦恼要修静,很有效果。
我在美国几个大城市参观日本人建的道场,美国人自己建道场,他们多半学习日本。日本人比中国人在语言上占了便宜,所以美国佛教百分之九十是日本人的。他们在美国建立道场,决定大多数都是用禅坐,就是静坐。道场里面有禅堂,进入禅堂一句话不说,给个蒲团你去坐,依照禅堂规矩去坐禅,让你轻松,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放下,这个对於美国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生活很紧张,能够在一个星期有个一、二次到佛堂里来轻松一下,他们非常欢喜,到这个地方来坐几个钟点,一句话不说。我们问这些美国人,参加静坐的,没有一个不欢喜。不说法、不讲经,一门深入。念佛堂的效果也一样,念佛堂这一句佛号音韵如果念得非常优美,让你听起来很舒适,这是梵音,清净音。这个佛号我们用念佛机带到国外,在美国、在加拿大我们常常都放在身边,有很多人听到之后,欢喜来问:这是什么音乐?从哪里来的?他喜欢,我们就送给他。他把它当音乐来听,他说这个音乐听了心很静,不烦躁,真正的梵音。
今天我们四楼的念佛堂开始。我们出家年轻的法师们,他们早一点到此地来,先到四楼去念佛,到讲经的时间快到了,再排班上来,好。没有听经之前,在念佛堂里面念个二十分钟、半个钟点的佛,心定下来;定心到讲堂来闻法会开悟,讲的人没开悟,听的人开悟,所以会讲不如会听,道理就在此地。你用清净心,你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心谛听,经上世尊常常嘱咐听众「谛听谛听」,一心谛听容易开悟。化就是开悟,伏就是降伏烦恼,这是教学的成果。从这两种成果也能够体会佛的教学两种方法,我们常讲恩威并施。对於性情柔软的人,佛就慈悲摄受;对於刚强难化的,佛也骂人,甚至也打人。所以从化伏也能够看到他教学的方式、收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希望正法久住,这桩事情必须我们四众同修同心同德,把这桩事情做好,无量无边的功德。真正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今天在新加坡我们遇到,希有难逢。五楼、四楼现在装潢大都差不多,柱子上,木源居士要我给它写字。四楼的柱子就更多,四楼是念佛堂,我想了一想不大对劲,昨天我跟他说,如果每个柱子上都写几个字,念佛的人到那里去一看,心里打闲岔,决定定不下来;看看这几个什么字,再转到那里看看那什么字。所以我一想,念佛堂里每一根柱子都挂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你不管看到哪里,统统是阿弥陀佛,一心念佛。讲堂可以,五楼讲堂可以,我们柱子上可以写字,讲堂没有关系;念佛堂不行,不可以打闲岔。我们准备一些佛像,配成镜框,挂到这上面。如果柱子四面,四面都挂,让你无论向哪一面看,统统都看到阿弥陀佛。实实在在的想到,念佛堂最好对联都不要,看到对联都打闲岔,就是佛像跟佛号就好。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段文是讲证入的境界。法界藏,入就是契入,我们一般讲证入,世间一般谚语所谓得道,得道就是契入。佛法里面得道、成佛,他得个什么?『入法界藏』,法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无分别。由此可知,无差别智是能入,法界藏是所入。由此可知,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你怎么能入?什么时候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契入。前面都曾经说过,这个地方说的是理法,理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法界藏就是自性。佛给我们讲平等真法界,一真,一就是平等,二就不平等。怎样在不平等里面入平等的法界,这是我们当前的课题。我们当前要明了、当前要学习的,在一切差别现象里面入无差别,无差别智就现前。由此可知,一切差别是识,识在分别,智不分别。相宗修行的诀窍叫「转识成智」,这话要是说得浅白一点,转分别为无分别就行了,你能转得过来,就入法界藏。
「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性论》里面讲有五大类。实在真心本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那怎么能说得尽?诸佛如来一起来尘说刹说都说不尽。佛讲经说法有他的善巧方便,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分为五大类,那就好讲。第一类,「如来藏」,相宗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