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马里延戈夫为首的意象主义者,常常聚集在他们所拥有的只有知识分子才能进
入的“飞马站”夜总会里,大发政治议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一切。也
许,这正是叶赛宁及其周围的诗人和艺术家当时不能见容于社会的直接原因。然
而,叶赛宁即使在完全属于意象派时期,也不曾为意象主义所束缚,而始终忠于
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的艺术信条,创作出一系列感情真挚、艺术风格独特的抒
情诗。1923年下半年,《小酒馆式的莫斯科》一书的中心组诗《无赖汉之恋》出
现了,实际上这是对当时莫斯科塔伊罗夫小剧院的女演员阿芙古斯塔。米克拉舍
夫斯卡娅的献诗。叶赛宁狂热地迷恋着这位美人儿,但对方知道此时的叶赛宁刚
从国外归来,而且跟妻子伊莎朵拉。邓肯感情不和,关系趋于破裂,因而对诗人
的追求起初反应冷淡,这使叶赛宁十分痛苦。组诗《无赖汉之恋》就是在这一背
景之下创作的,其中渗透着细腻的感情,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沉思,艺术上颇具概
括意义,可以看作是诗人感情上乃至创作上从“小酒馆阶段”
①参阅戈登。麦克维著《邓肯与叶赛宁》第254 —255 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
向精神上得以“康复”的阶段过渡。
叶赛宁是通过自己的朋友马里延戈夫的妻子安娜。鲍里索夫娜。尼克里季娜
与米克拉舍夫斯卡娅相识的。那是1923年夏末秋初,在马里延戈夫的客厅里他们
相遇……此后,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相约相见,在莫斯科漫游,也
去郊区的树林里久久地漫步。金色的秋天已经来临,这对恋人此时仿佛进入幻奇
的童话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对叶赛宁来说,这有如初恋。米克拉舍夫斯卡娅后来回忆道:“叶赛宁悄声
对我说:”跟您在一起,我简直像个中学生。‘并且微微一笑。“①他们还常常
在意象派诗人的”飞马站“约会。
与“美妇人”米克拉舍夫斯卡娅的热恋,激起了诗人灵感的火花,而在燃起
的情感烈火中诞生了这组爱情抒情诗杰作——《无赖汉之恋》。
如果说诗人过去所写的爱情诗是以浪漫主义爱情为创作宗旨,那么这一组诗
便是旨在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内心冲突的揭示,歌颂纯洁崇高的爱情了。在一月有
余的时间里,“美妇人”仿佛成为诗人的诗神。成为他的灵感的伴侣和情感海洋
的指路明星。此时,米克拉舍夫斯卡娅的美,已使叶赛宁神魂颠倒。而在米克拉
舍夫斯卡娅眼里,叶赛宁正是罕见的美男子:他的眼睛呈浅蓝色,像蔚蓝的天空
和湖水一样美;他的头发柔软,自然的发鬈金光闪闪;他的嘴唇灵活多变,富有
表情……
叶赛宁有过多次爱情经历。他与美国舞蹈家伊莎朵拉。邓肯的恋爱以及与列
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的结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可他与莫斯科小剧院的女
演员米克拉舍夫斯卡娅之间的这段浪漫小史,知道的就不多了。《无赖汉之恋》
乃是叶赛宁为这位“美妇人”所创作的组诗总称。这一组诗体现出心灵对美和爱
的向往,渗透着心与心之间如火如荼的互盼之情和情感火焰的跳跃。一位画家曾
说伊莎朵拉。邓肯和叶赛宁当年的恋爱“像十二级台风,来势凶猛。”①是的,
那是正负电极的碰撞和熔合,爆发出耀眼的闪光!而叶赛宁与米克拉舍夫斯卡娅
之间的恋爱却稍不同,因为他们双方都各有婚姻束缚:叶赛宁与邓肯的婚约未解
除,而米克拉舍夫斯卡娅已有丈夫和一个男孩。用东方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关
系属于“婚外恋”。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感情的双重性:炽热而又压抑。
叶赛宁曾出游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归来时便与妻子邓肯分
居两地,而且没有自己固定的住处。他时而住在女友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时
而住在意象派诗人马里延戈夫家里。就是在马里延戈夫家里他结识了女演员米克
拉舍夫斯卡娅,不久便双双堕入情网。
说也奇怪,古今中外天才诗人的命运和生活道路总是大起大落、坎坷不平,
仿佛缺此而不能成其天才诗人似的。在朋友圈子里,人人都认为那是叶赛宁的
“秋恋”。的确,叶赛宁的组诗《无赖汉之恋》处处流露出“秋”的凉意和“秋”
的痕迹。叶赛宁的创作道路和个人命运都是很复杂的。这也是当时文化界议论的
中心话题,是如何评价叶赛宁的论争焦点所在。作为一位少妇,米克拉舍夫斯卡
娅颇具姿色,在当时莫斯科小剧院的女演员中也许是最“迷人”的。岂知那是一
个徒有其表,心①《同时代人回忆叶赛宁》第84页,文学出版社,莫斯科,1986
年。
①安年科夫:《见闻日记》,1966年
灵空虚的女人。在当时的莫斯科小剧院里,她表演才能十分平庸,除了姿色
似乎别无长处。但她极其好奇和追求虚荣。她本不知早已轰动诗坛的叶赛宁为何
许人物,可是自从在女友家里与叶赛宁相识之后,便千方百计探询诗人的一切,
包括诗人刚从国外归来以及与妻子邓肯感情上的破裂和满怀的苦闷。并以其天性
的诱惑之魅力向诗人展开了进攻,而对方的弱点恰恰在于容易被女性的姿色俘获,
从而束手就擒。这位好奇心极易得到满足的女演员,倒有一副清醒的头脑,她意
识到叶赛宁那豁达大度的气质和挥金如土的派头,远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伴侣的
形象。在一个多月的“形影不离”和“如胶似漆”的狂热恋爱之后,她便想以
“冷漠”来逐渐平息沸腾感情的波澜,悄然地离他而去。在与诗人相恋的这段时
间里,米克拉舍夫斯卡娅常常感到愧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常常面对着安然入睡
的儿子而惆怅。这种时刻她便暗下决心离开诗人。然而,每当她看到其他女子接
近叶赛宁时,便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嫉妒,于是又不顾一切地投入诗人的怀抱,哪
怕明知是“飞蛾扑火”也心甘情愿。可是,待到激情冷却之后,这“美妇人”就
又恢复了理智,眼前浮现的仍是孩子和丈夫……
诗人往往是“怪人”,他只承认自己那诗人的感情,不理睬理智的逻辑,正
如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当年所说:“他们的要求与需要不是寻常人的要求与需要
;他们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寻常的标准。他们到人间来一样的要爱、要安慰、要认
识、要了解。但不幸他们的组织有时是太复杂太深奥太曲折了,这浅薄的人生不
能担保他们的满足。只有生物性生活的人们,比方说,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
相当的异性配对,他们就可以平安的过去,再不来抱怨什么,惆怅什么……一个
诗人或艺术家快活的时候简直是发疯,也许当着人前就搂住了你亲吻,也不知是
为些什么。他发愁的时候一张脸绷得老长,成天可以不开口,整晚可以不睡,像
是跟谁不共天日的过不去,也不知是又为些什么。”①是的,这种看来是不可思
议的特性,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诗人的气质”,就是诗人所固有的独
特激情!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诗人的这种独特的激情,世人才有可能读到由激情
升华出来的诗歌。英国诗人拜伦曾说:“正如波浪撞成了飞沫,激情变成了诗歌。”
《无赖汉之恋》的这一题名有如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的《恶之花》,本
身就表明是一种大胆的艺术构思,其效果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
《无赖汉之恋》记录了诗人恋爱史上的一段插曲,那复杂的、微妙的情感活
动和心态谱写成一曲曲哀伤和幽怨的恋歌。不管读者处在哪种年龄层次和文化层
次,似乎都会受到诗歌基调的感染,陷入无限惆怅、感喟和叹息之中。诗人爱情
生活中的这段插曲,情感的波澜跌宕起伏,有始有终,宛如一部中篇小说。而从
记录心灵历程的角度来说,勃洛克是对的,他曾明确指出:爱情抒情诗可看作是
诗人的“诗体日记”。组诗《无赖汉之恋》正是叶赛宁爱情生活中的一段“心灵
历程”的记录,它对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组诗
在艺术表现上极富特色:有正面描写又间以烘托,有叙事又有抒情,每一首都感
情真挚而又鲜明,既表现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见解。
①《白朗宁夫人的情诗》,见《徐志摩译诗集》第173 —174 页,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9年。
情感纯真自然,清新质朴,是心曲和柔情的结晶,是信仰的曲折表达。
而在叙事与抒情的融合中,又渗透着理性的深思。也许,正是在这情感极其
凝聚而又复杂的组诗《无赖汉之恋》里,诗人才注入了自己的心灵和憧憬。
抒情组诗,《无赖汉之恋》本拟在1923年12月刊出,后因故未能发表,1924
年收入列宁格勒出版的《小酒馆式的莫斯科》诗集里。这一组诗共有7 首,就实
质来说,它们足以为一部反映叶赛宁“秋恋”的纪实小说提供充分的素材。的确,
在诗人的一生中,那一月有余的浪漫生活,也许是使他铭记在心的“美妙的一瞬”,
也许是他内心常常泛起痛苦感受的“一瞬”,但不管属于哪种情况,组诗《无赖
汉之恋》中的每一首都留有诗人心灵的印痕。
叶赛宁的真正爱情抒情诗,总是以其崇高的思想、纯洁的感情而使读者的心
弦为之震颤和共鸣,其中总是饱含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柔情,令人惆怅
和叹息。组诗《无赖汉之恋》①的开篇《淡蓝色的火焰已经升腾》便是如此。诗
的前两节是抒情主人公对离开故乡、进入城市之后的生活的概括:惹是生非、逞
能好强、贪杯恋色、放浪形骸。诗人很不满于自己的沉沦,对昔日放荡生涯的概
括,集中抒发了醒悟之后的慨叹和感伤。而这都是因为有了真正的爱,有了对
“美妇人”的一片痴情和浪子回头的决心:如今我不喜欢灯红酒绿了,不想虚度
人生,无所顾忌。
爱情能给人信心和勇气,能使人增添进取的力量,与虚度年华的过去诀别。
诗人是以与“旧我”诀绝的方式来表露心迹的。其中“淡蓝色的火焰”乃炽烈激
情的象征,它标志着诗人内心那纯洁的爱有如“火焰”般燃烧和“升腾”,又隐
喻着诗人摆脱精神危机、离开令人“魂迷”的“小酒馆”的决心,就像黎明冲破
拂晓前的黑暗,势不可挡。如果说“过去”
抒情主人公“有如一座荒芜的花园”,“贪恋过女色和美酒”,在不好的名
声中,“自暴自弃”,那么“现在”已“不再闹事,制造事端”,也“不再纵情
饮酒和狂舞”,“不再无所顾忌地把生命虚度”了。此时诗人吐露的是“最温情
的话语”,吟唱的是“最缠绵的歌唱”。面对如此这般美丽、纯洁圣女似的“美
妇人”,抒情主人公虔诚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和决心:我头一次唱起痴情的恋歌,
决心不再惹是生非,逞能好强。
我愿永远跟随着你,去遥远的故里,去异国他乡……
诗人不仅陈述了自己那新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爱的追求,而且还坦率①组
诗《无赖汉之恋》即《一个流氓的爱情》(乌兰汗译),详见《苏联文学》1990
年第1 期。笔者在引用译诗时,局部稍有修改。
地表明自己内心的渴望:我愿永远不再走进酒馆,我愿永远不再握笔写诗,
哪怕只为了能轻触你的手臂,还有你那秋色的发丝。
组诗《无赖汉之恋》的诗题便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相,那自由不羁、我行我
素的浪漫风度惟叶赛宁方能有之。其风流自赏之意也在这开篇中溢于言表:轻盈
的脚步,苗条的身躯,但愿你那执着的心最终为明白,一个无赖汉是多么温顺,
一个无赖汉是多么会爱。
诗人用直率的笔调,把自己过去的生活加以“轻描淡写”,勾勒出一个栩栩
如生的“无赖汉”形象,让面前的“美妇人”了解,进而又表决心,目的在于让
对方知道自己是个回头的“浪子”诗人。
《无赖汉之恋》中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和色彩,其中,就情调来说,
最乐观的便是这第一首。在这里,诗人所钟情的“美妇人”
尚未露出离他而去的迹象。可想而知,她被突然拜倒在自己面前的抒情主人
公骤然袭来的激情惊呆了,被他那内心的情感火焰烤得不知所措了。这“美妇人”
简直成了诗人的“守护天使”和“圣母”,当然,首先是使诗人焕发青春、激起
灵感的“缪斯”。请看诗人的一片痴情:我只希望能凝视着你,看见你眼睛里金
棕色的深潭。
这里,“深潭”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意象,仿佛那是一个幻奇的美丽童话世界,
诗人将不顾一切地纵身跃入,去寻找和拥抱人生的幸福。然而,幸福是不可能有
的,因为他们之间还有“第三者”存在。于是,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情感矛
盾便以极其激烈的斗争形式突现出来:哪怕你不喜欢我的过去,也别为此而去亲
近别人。
是悔恨自己不好的名声?是担心恋人的离去?此时此刻恐怕是两种心态错综
复杂,兼而有之。叶赛宁自喻“无赖汉”,也许就是为了充分描绘当时那矛盾而
复杂的真情实感,并非以这一形象而自我否定。就其天性来说,“无赖汉”也像
常人一样对爱情有所追求。也许正是由于其“无赖汉”形象,对爱的企盼和追求
才有别于常人而更为痴情!组诗《无赖汉之恋》之所以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
起共鸣,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在叶赛宁的诗中,原不乏歌咏故乡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淡淡
的哀愁“的名篇,而《无赖汉之恋》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将缠绵悱恻的柔
情与豪迈旷达的胸襟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形象和意境。
一方面是“惹是生非,逞能好强”,一方面是温情脉脉,把“恋歌”歌唱。
这看似无法调和的事物全都由“无赖汉”这一形象统一了起来。这样处理,应当
说,在艺术上是独辟蹊径的。
《像所有的女性一样……》是《无赖汉之恋》中的第二首。诗人一开始便将
抒情感受形象加以深化和典型化:像所有的女性一样,你也是普通女人,如同千
千万万俄罗斯妇女。
你熟悉那四周清静的黎明,你熟悉深秋令人皮肤青青的凉意。
诗人没有进一步去突出“美妇人”的绰约风姿,而强调她是个“普通女人”,
这显示出诗人从浪漫主义幻想向现实生活过渡的意图。是的,对诗人及其所痴恋
的对象来说,两者毕竟都不是初恋。或许,诗人对米克拉舍夫斯卡娅的迷恋,此
时还不能被称作爱情,而只是对美的崇拜,对异性的吸引。然而,此时在诗人的
心目中,那是一个崇高的完美的女性,其身上闪烁着女神般的光亮,抒情主人公
所怀有的是无比纯洁的感情。
“美妇人”的名字“阿芙古斯特”意为“八月”,令诗人联想到“秋天”
的情景:秋高气爽,天色蔚蓝,然而黎明和夜晚又使人感到“清冷”和“微
寒”。也许正是这袭人的“凉意”让诗人的心“专注起来”,脑子里思想驰骋,
把意中人的脸庞同故乡一带教堂里的圣像面容重叠起来。
而过去,大概是在诗人未成年的时候,“曾唾弃”那些圣像,如今却是“最
温柔最亲昵”的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