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8-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辽宁义勇军的兴起与发展,与救国会和后援会的关系密切。至1932年3月,接受救国会委任者发展到54路,27个支队,6路骑兵,人数达到10余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编《东北义勇军概况》。6月初救国会整顿所属义勇军,设立5个军区。辽西为第1军区,彭振国为总指挥。辖16个梯队、6个支队,约7万人;辽南为第2军区,王化一为总指挥(由李纯华代行),辖17路、6个大队,约3万人;辽东为第3军区,唐聚五为总指挥;辽北、吉南为第4军区,熊飞为总指挥(因熊时任东北军骑2师团长未能到任,故该指挥系统未建立),主要队伍有孙光烈、赵亚洲等部,约万余人;辽北、热东为第5军区,高文斌为总指挥,编成9个梯队,10个支队等,约数万人。9月,救国会与后援会合作,将军区制改为军团制。辽宁境内的5个军团及接受两会指导的义勇军达30余万。
2吉林省抗日义勇军
关东军进占吉林后,原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投敌,原东北军李桂林、吉兴、赵芷香等随之附逆。但冯占海、李杜、张作舟等部坚决反对。9月24日,冯占海通电表示“坚决与逆寇抗战到底”《吉林文史资料》(1);第24页。。随即率部进军舒兰、五常一带,收编绿林武装宫长海、姚秉乾部;开展抗日斗争。11月12日,吉林省临时政府在宾县成立,张学良命原省府委员诚允主持政务,任丁超为护路军司令,冯占海为吉林警备司令,所部编为3个旅。李杜、张作舟、赵毅等亦服从宾县政府。
1932年1月,关东军指使逆军进攻哈尔滨及宾县政府,冯占海、李杜率部进军哈埠,联合丁超、邢占清、赵毅等部御敌。1月31日,以上各部将领会于哈市,成立“吉林自卫军”,公推李杜为司令,冯占海为副司令兼右路总指挥,邢占清为中路总指挥,赵毅为左路总指挥,王之佑为前敌总指挥,丁超为护路军司令。形成了一支以原东北军为主的抗日队伍。
这支义勇军基本是与吉林抗日政府同时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国民党政府领导。1932年7月1日,南京政府任命李杜代理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丁超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冯占海为哈绥警备司令,王德林为宁安警备司令,均受副司令长官节制。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1期(2)
1932年5月,依兰失守后,冯占海部脱离自卫军,成立“吉林抗日救国军”,冯任总司令,全军编成6个旅,9个支队,不久发展到12个旅,4个支队等,最盛时达10万余众,活跃在哈长路,吉敦路之间,给日伪很大打击。
在吉东另有一支较大的义勇军,是王德林领导的“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王部原为东北军27旅676团3营,驻守延吉瓮声砬子。1931年12月,王部阻止日军测量队,毙敌2人。敌欲消灭王部。王德林毅然奋起,于1932年2月8日宣布起义,成立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为总指挥,孔宪荣为副总指挥。初为千余人,后发展迅速,3个月时已达2万余人。该部在吉东敦化、汪清、宁安等地非常活跃,成为吉东地区的抗日劲旅。
此外,原东北军营长田霖率部起义,联合大刀会及绿林武装,成立了“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转战于桦甸、蒙江一带。吉南有宋国荣,毛作彬等义勇军。吉西有姜荣耀、张广文、任子青等部活动。还有规模不等的大刀会、红枪会及绿林武装等也纷纷组成义勇军抗击日寇。
3黑龙江省抗日义勇军
1932年2月,马占山一度降日,黑省军队大部随之。但原绿林出身的新编旅旅长李海青和张锡侯部愤然起义,各率部冲出省城,首举义旗。张部开往兰西、青冈等地。李海青率部3千余人南下,于3月上旬进军扶余途中,将所部改称为“东北民众自卫军”,李自任总司令,进而克复扶余,围攻农安,对伪满震动很大,不到一个月就发展到万余人,成为黑省义勇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4月初马占山反正,于黑河重建黑省军政两署,并成立“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马自任总司令,联络各地义勇军,将所部扩编为9个旅,达6万余人。转战于北满,成为黑省义勇军的主要力量。
其后,原省防军第2旅旅长兼中东路哈满线护路司令、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和省防军第1旅旅长张殿九,于9月底在海满举起义旗,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通电表示决心“敌忾同仇,共行国难”。《东北血痕》第52页。苏炳文任救国军总司令,张殿九为副司令,谢珂为参谋长,张玉挺为前敌总指挥。此后救国军联络马占山、李海青等各路义勇军,在哈满线一带与日寇展开血战。
二关东军的“治安”战略及措施
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依其作战目的可分为两种作战形式,一种是占领作战,即以侵占城市、铁路交通沿线及军事要地为主,随之建立伪政权。另一种是讨伐作战,以消灭抗日政权和义勇军等抗日武装为主要目的,巩固和扩大统治区域,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但在伪满成立前以占领作战为主,其后讨伐作战全面展开。
随着关东军侵略扩大,抗日烽火也愈燃愈烈。消灭义勇军等抗日武装,确保所谓“治安”逐渐成为关东军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关东军承认:“兵匪跳梁日甚,铁路交通几乎阻断……甚至奉天亦受兵匪威胁。”《现代史资料》(11);第860页。对此,关东军最初采取“以武力根绝”的一边倒强压方针。早在1931年10月,参谋本部就已明令:增加赋予关东军担负满洲方面治安维持新任务。至1931年底,除混成第39旅团外,又先后增派混成第4、第9旅团、第20师团等部进入东北。
1932年4月,马占山反正,日军又增派第8、第10师团进入东北,以增强其侵略力量。4月15日,本庄下令关东军重新配置:第2师团由哈尔滨退回南满;第10师团进驻哈尔滨;第8师团进驻辽西,警戒关内及热河方面;第20师团交接后返回朝鲜;混成第38旅团向敦化、宁安方面讨伐。关东军重新部署后,仍感难于确保“治安”,又向军部中央请求:“鉴于目前形势恶化,为确立满洲国基础,请再增派1个师团和骑兵1个旅团。”《现代史资料》(7);第485页。
同时,关东军制定了《平定满洲方略》《太平洋战争への道·资料篇》,第180~181页。;规定:①第10师团(辖混成第38旅团)于5月中旬大体完成“平定吉林东部”的任务,尔后分别集结于宁安、哈尔滨。②从5月下旬开始“平定黑龙江省”;由第8师团于齐齐哈尔集结向讷河进攻,再向黑河方面展开攻势;“消灭敌根据地”;第10师团派出一部向海伦方面扫荡,策应第8师团;独立守备队及第2师团一部警戒沈长、吉长地区。
关东军的战略企图是,针对吉、黑两省义勇军力量较强这一情况,首先消灭以吉林自卫军为首的吉林义勇军,使松花江流域、哈绥路沿线至吉敦铁路以南,与朝解连成一片,形成吉东治安区。然后调头肃清黑省中、西部义勇军,确立黑省治安区。 根据上述计划和部署,关东军大规模(动用1 个旅团以上)讨伐作战正式开始。 第10师团由哈尔滨分两路讨伐。一路为村井支队沿哈绥路向海林、掖河方面出动,后由混成第38旅团接替。另一路中村支队利用松花江水运向方正、依兰方面进剿,后村井支队由哈绥路转进支援。第2师团主力由吉林向敦化方面讨伐,配合作战。至5月下旬吉东方面的讨伐告一段落。此间第8师团在辽西进行了小规模讨伐。
根据关东军的要求,参谋本部于4月底下令调在上海作战的第14 师团转进东北,承担原拟由第8师团担当的讨伐北满的任务。该部5月中旬到达哈尔滨,立即投入到哈绥路讨伐战中。这时吉、黑两省义勇军联合反攻哈尔滨, 关东军在击溃吉东义勇军之后,决定讨伐黑省义勇军。5月23日本庄由沈阳到达哈尔滨,亲自指导平定黑省作战。24日下令:第14师团从哈尔滨分两路讨伐,一路沿呼海路向绥化、 海伦进攻;一路沿齐哈路向齐齐哈尔出击,尔后转齐克路作战。第10师团伺机返回哈尔滨,接替第14师团防务。于是,关东军的黑省平原讨伐作战开始了。不久,骑兵第1旅团进入东北,加入第14师团讨伐作战。至7月底此次作战基本结束。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1期(3)
6、7月间,第2师团和独立守备队在辽宁还发动了第1次东边道讨伐战。自“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9月,关东军在朝鲜军一部配合下,进行讨伐作战大小战斗905次,供认死亡约400人,负伤875名。《日本帝国主义の满洲支配》第99页。
6月8日,关东军根据讨伐情况,修改制订了《关东军治安维持方针》《现代史资料》(7);第486~487页。,上报给军部中央。其中指出:“到1932年未,彻底摧毁具有政治基础的反满武装集团,完成满洲国治安的总体性建设。”其军事行动顺序为:先确立奉天省治安;5 月消灭李杜、丁超反吉林军;5月下旬开始平定黑省中原作战;6至7 月实施铲除马占山根据地的黑省北部作战。初秋以后准备热河作战。
原来关东军预想,采用大兵团围剿,各个击破的战略,一举消灭大规模的义勇军,确立伪满的治安稳定局面,以便腾出手来解决热河问题。但春夏季攻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义勇军不但未被消灭,反而有了发展。9 月时东北的抗日武装达到36万人。王辅:《日军侵华战争》(1);第254页。关东军的估计数为21万。《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2);第1页。1932年8月关东军首脑及幕僚进行大调动,武藤信义新任司令官。 他总结以往的作战情况,做出了新的战略决策。在总战略方针上,改变以前的单纯依靠武力围剿的策略,采取“积极行使武力与以此为背景的合理的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治安方针,在作战方法上,“鉴于在满皇军兵力少,不可能到处实施积极讨伐”,将以往的全面出击改为治安重点主义,即“限定各师团任务,节省兵力,集中某一地区进行彻底讨伐,尔后逐步肃清其他地区”。在作战方向上,当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讨伐边境地带的义勇军,确立伪满的疆域安定;另一种是“平定南满各地群匪,巩固治安基础”。武藤决定以后者为主。在讨伐期限上,原定至1932年底完成治安总体建设,现改为到1933年夏“歼灭具有政治色彩和强大势力的匪贼”。《满密大日记》1932年第11册(后又延期到1933年末“结束全满的平定”)《续·现代史资料》(4);第52页。
关东军根据以上方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组建和利用伪军。“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张海鹏、于芷山、熙洽、吉兴等部叛国投敌。伪满政权建立后以这些军队为基础组建了“满洲国军”。初设伪奉天、吉林、黑龙江警备军等。1932年时伪军达到31个旅(内骑兵12个旅),14余万人。王辅:《日军侵华战争》(1);第254页。在对辽宁的唐聚五、吉林的李杜、冯占海、黑龙江的马占山等义勇军讨伐中,伪军出动;配合了日军作战。但此时伪军初建,素质极差,“指挥官能力甚低”,“部队营(大队)以下缺乏独立战斗能力”多田骏:《满洲国军政指导状况报告》。;未能达到协助关东军进行讨伐作战的水平。
第二,设立伪警备区。关东军为有效讨伐义勇军,实行分片划区,重点讨伐的办法。1932年7月,伪奉天警备军设立了沈海、中央、鸭绿江、安奉、辽河、 奉山6个警备区。在伪吉林省先设有“剿匪”司令部及滨江、延吉警备司令部。1933 年4月,新设了吉长、滨江、延吉、绥宁、农安5个地区警备司令部。
第三,成立清乡委员会。1932年10月关东军为推行所谓“广义治安对策”,协调日伪军警各方面镇压抗日武装,成立了从伪中央到地方省县的各级清乡委员会。中央由伪国务总理担任委员长,省县由伪省县长担任委员长,以当地日伪军警头目充当委员,其任务是:“负责该地区内的匪贼、自卫团的收编、宣传及其他治安工作。”《满洲国史·总论》第327~328页。为彻底完成讨伐作战及准备对热河用兵,关东军多次向军部中央提出增兵要求,从1932年9月至年底,先后有混成第14旅团,骑兵第4旅团,第6师团进入东北,隶属于关东军。混成第38旅团、第2师团撤回原编成地。
关东军按其新战略,于10月动用混成第14旅团、骑兵第1、第4旅团、独立守备队及第2 师团一部等部队,首先在南满进行了东边道讨伐。接着在北满的第14师团、骑兵第1、第4旅团等发动了黑省中原讨伐作战。12月,又增加混成第14旅团进行了讨伐苏炳文作战。同月,第2、第6师团及守备队等进行了辽宁三角地带讨伐。1933年初,第10师团及第6、第14师团一部发动了吉东边境讨伐战。至此,东三省大规模的义勇军受到严重挫折。
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春,关东军讨伐作战的主要对象是义勇军。从时间上看,以1932年9月为界,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下面就按时间顺序分述关东军讨伐作战的实况与抗日义勇军英勇斗争的历史史实。
三第1期前期(1932年初至8月)关东军的讨伐作战1对吉林抗日义勇军的讨伐作战1932年初哈尔滨保卫战之后,以李杜为首的吉林自卫军退守依兰、方正一带。2月下旬,李杜、冯占海等部汇合,召开抗日联合军会议,商讨了佯攻哈尔滨,进袭吉林的作战计划,但由于王之佑与敌妥协,使这一计划流产。敌我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3月中旬,关东军调集第2师团,增援伪吉林军,向抗日军发动进攻。西路第3旅团,配有伪军5个旅,由哈尔滨向会发恒等地进犯;南路第15旅团并指挥伪军4个旅,由乌吉密向北进攻夹信子等地。
西路敌军于4月初进入桶子沟,受到冯占海部阻击和迂回攻击,伪军李文炳旅被全歼。后敌重整队伍再度进犯,双方在会发恒一带展开激战,由于敌过于强大,自卫军渐次不支,撤出会发恒。南路敌人在夹信子受到邢占清、丁超等部自卫军的顽强抵抗,后敌增加兵力,自卫军为避免损失退走。接着敌逼近方正,自卫军为避强敌,退往依兰。关东军于4月上旬占领方正。
自卫军退出方正后,休整队伍,准备伺机反攻。此前4月初,马占山在拜泉召开吉黑两省军事会议,商定两省抗日军联合进攻哈尔滨。根据这次会议精神,4月中旬李杜在依兰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三路反攻哈尔滨。右路由冯占海指挥,中路由杨耀钧指挥,左路由张振邦指挥(张未出征,由马则周和刘万魁代行)。
此时,关东军也调整了部署,由新调入东北的第10师团接替第2师团,担任哈尔滨地区以及哈绥线的防卫。4月底又将混成第38旅团增调至哈尔滨。于是,从4月下旬开始,敌我双方在松花江流域和哈绥线之间展开了激战。4月底,自卫军以强大攻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度收复了方正、宾县、珠河等地,对哈尔滨构成了极大威胁,并使哈绥线处于被我分割包围的境地。5月初,敌增加兵力后,水路和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