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签约弟子杨钰莹写"真"-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杨钰莹踏上歌坛的前前后后,出现过很多帮助过她的人,颂今应该是特别重要的一个。(1997年第8期《音像世界》)
来自朋友和读者信函
◇刘小玲(作家、广州某杂志社主编)
颂今老师,您的人品与您的旋律一样,写满了真善美三个字。萨笛说:“德高望重的人,即使受到无赖之徒的侮辱,既不悲哀,也不烦恼。”希望您心情开阔,再见彩虹!
◇莫名(人民日报华南分社记者)
吴提议杨“如果到广州一定会红!”这可是人生中的转折点。因为有了这个提议,才有了杨小姐后来的大红大紫。可以说吴颂今是她一生中关键的“指路人”,对杨钰莹来说这就是“遵义会议”。
◇潘兵(江西作曲家)
您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好老师。恳请吴老师一定要挺住,不要因此而伤了身体,影响创作。
◇叶木青(福建词作家)
我们都对你深表同情。杨不能否认先有“好歌”才有“演唱”、先有“名师”才有“高徒”的事实。了解歌坛情况的人,谁不知道她是通过你的歌铺垫才大红大紫的?
◇陈特明(著名词作家、江西鹰潭市文化局局长)
寄给你一张龙虎山天师府的神符,愿它带给你平安吉祥。
◇谢明(广州律师)
杨钰莹对你如此不敬,你完全可以发表一个声明,禁止她再用你的歌去走穴卖唱。
来自媒体评论与友人
◇童丹(江西卫视《故事》主持人)
颂今老师的音乐会据说还有一场小小的风波,主要是来自杨钰莹和恩师吴颂今之间的一些分歧,在这里我们不好妄作评论,只是觉得:作为青年歌手,如果多一些知恩图报、成人之美的风范,这个故事的结局就会更圆满一些。 (2000年10月江西卫视)
◇童仁
吴颂今在粤省有“乐坛伯乐”之誉,为人也很忠厚老实。老夫子型的这位音乐人,根本不识当今世道的“现实”,以为是老友、弟子便没有签约,不被人“玩”才怪呢……
(1999年9月26日《澳门日报》)
◇厉英夫
感恩图报,是传统美德;恪守信用,是做人之本。杨钰莹如此“反骨”,实在可耻!
(1999年10月2日《广州日报》)
◇路不平
吴、杨是从同一个地方英雄城南昌到广州的,老乡兼带师生情谊,本应互相帮助才是,却闹了个“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之局面。相识便是缘分,在这世上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更好,说到底还是一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 (2000年1月12日《南方声屏报》)
◇胡玉兰(天津词作家、原《歌词月报》主编)
天津报纸转载了杨钰莹的一段话,言及对你这位老师的大不恭。读后非常气愤!你教了个“虎徒弟”。应该在恰当时间、地点讲讲原委。真是枉了为师的一片心!
◇张永红(山东词作家)
杨小姐对一个改变她命运的恩人、师长竟如此态度实在令人气愤。事事有公断,您不必伤心,不管是在音乐圈还是在听众中,您的为人,您的品格都是大家所敬佩的。
七嘴八舌各方人士谈(3)
来自业内同行与朋友
◇朱逢博(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社会上总有些坏人和小人与我们为难,你千万不要真生气,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多创作些好作品,多包装些新人比什么都强。
◇陈丽卿(女高音歌唱家、北京青春鸟影视艺术发展中心董事长)
我们真是同病相怜。我被自己一手栽培的几个青春美少女告上法庭,颂今老师与“甜妹”学生的笔墨官司闹上娱乐版头条,听说当时香港的戴思聪也被他的歌坛弟子陈晓东气得老泪纵横,怎么会这样啊?真是叫人伤感。
◇陈小奇(著名词曲作家、广东流行音乐学会会长)
对歌手我历来都是这个态度,只要是帮过你一次,都应该记得。不应该下一次有更强大的人帮你,就把前面这个人忘记掉,以后再有一个更强大的,又忘记前面那个人。
◇兰斋(作曲家、原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社长)
希望颂今能摆正自己与旗下歌手的关系。签约歌手是你的下属,你是制作人,是他们的领导、上级和师长,彼此是工作关系,不是你的儿子、女儿。把工作与感情混为一谈,难免会乱套。
◇李广平(著名词作家、广东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
颂今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他办事认真,有时认真得过于“迂”了。就是因为太认真,所以这几年他打了好几场官司。
◇杨湘粤(著名词作家、《珠江》杂志社主编)
那场“批斗会”我没去参加。我就料到不是好事,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想把歌坛的水搅混,从中渔利,我才不上他们的当呢。
来自电视与报纸媒体
◇鲁豫(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主持)
杨钰莹来上这个节目,她这一段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说,说到一个什么程度,因为就像一个伤疤一样把它包起来……为把它彻底治好,可能要把它重新撕开,这个过程其实会是挺痛苦的。杨钰莹显然是有备而来,她主动谈起了自己的那段情感经历。
(200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金凤凰书系/鲁豫有约》第二辑)
◇白麟
杨复出两年来多有不顺,与她自己的不诚实有关。想求得歌迷的谅解,杨钰莹还得勇于承认自己复出前“毁师”的错误。我想真诚地忠告杨钰莹一句:为了重塑“玉女”形象,别忘了向你的吴老师道歉!
(2002年5月23日《西部周末》)
◇朱展炎
复出之后的杨钰莹出了一张据说是改变了歌路的新专辑,并且做了很多的宣传,可效果却不甚了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位过气玉女出没于各种走穴场所。
(2004年3月8日《泉州广播电视报》)
◇亦芳
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杨钰莹在一台晚会上演唱《等你一万年》,惊讶之余,心里涌上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虽然歌还是那首歌,但已完全不是当年的“甜妹子”所唱的韵味,那种自信,那种自然。
(2004年3月19日《华商报》)
◇王原
杨钰莹等人近来又频频亮相,巴望歌迷们“再爱我一次”,无奈他们的形象已大大受损,大家对他们已不感兴趣,注意力反而转到了他们“众所周知的原因”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上。 (2004年3月19日《华商报》)
◇侯俭
跑场子走穴类代表人物——杨钰莹。因为保时捷事件以及她和赖文峰的关系,复出之后,各路媒体对她都非常关注。因此演出商对她的号召力也非常看好,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商演,更有酒吧经理为了做活生意,邀请她到酒吧走穴。 (2004年3月19日《华商报》)
来自江西故乡的关注
◇张别离
我发现颂今有个毛病,那就是对自己家乡有一种偏爱。一发现江西籍歌手,他便靠近他们,或签约,或邀请,或调教,或推荐,或为他们度身订歌,或建立师徒关系,总之要把人家拢在自己身边。搞得广州歌坛形成一股势力不小的“江西兵团”。
(1997年6月3日《江西青年报》)
◇彭晶/郑静(南昌报社记者)
同为在国内歌坛具有一定影响的江西人,能否“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所有关心他们的人所希望看到的。本报作为江西第一大媒体有意化解两人心中的这个结。如果他们真的能“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希望这一幕会出现在他们的家乡。 (2002年8月21日《江南都市报》)
◇赵先生(南昌商界人士)
我希望报社出面,联合两人在南昌的好友,组成一个“亲友团”出面调解矛盾。
(2002年8月26日《江南都市报》)
◇周先生(颂今的中学校友)
大家都不愿看到两个曾有一段师生缘的老乡大动干戈,希望吴杨能早日言和,若有可能的话在南昌举办一场颂今作品音乐会,把江西籍的一些歌手包括杨钰莹都请来演唱这些作品,这将是最好的和好形式。 (2002年8月26日《江南都市报》)
◇辛先生(南昌演艺界人士)
平心而论,颂今对杨钰莹来说曾起了“桥”的作用,对此,杨应感激。杨是个善良、无心计的女孩,这件事她也应大度些。万事和为贵。 (2002年8月26日《江南都市报》)
◇王先生(杨钰莹的南昌好友)
希望尽快停止这个两败俱伤的错误,同时希望身为长辈的颂今能宽宏大量些,不要把小辈的过失放在心上。 (2002年8月26日《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