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斗鸾 >

第154章

斗鸾-第154章

小说: 斗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好了。”燕王柔声拍着他的肩,“什么大不了的事?小孩子嘛,总有不懂事的时候。不过你倒是误会皇兄了,他让你读书写字,是盼望你能成材,教你弟弟琴棋书画,却是希望他只要做个富贵闲人就好了。皇兄对你是很看重的,不然也不会疏远了翰之,又不让他象你一般读书用功?”

太孙哭得更厉害了:“我明白,我都明白。长大一些后,我就全明白了!因此我心里才对弟弟更加愧疚,他其实是个极聪明的人,甚至比我更聪明,却因我之故,只能荒废了自己的才干。可我却还时时忌惮猜疑他,甚至埋怨父亲,哪怕明知道父亲为我牺牲了弟弟,弟弟为我不惜冒险入京,也要怨父亲偏心,妒忌弟弟得了父亲留下来的遗产……”

燕王叹道:“这都是因为你受了你那位姨母的诱导,如今你知道错了,绝不再犯就是。”

太孙沉默地流着泪,他心知诱导自己的不仅仅是姨母,但他无法责怪那个人。

燕王还在安慰他:“你心里知道这些想法是不对的,就证明你是个有良知的人,那就足够了。其实这没什么,你还年轻,不必太过苛责自己。横竖翰之不知情,你也不要让他知道,省得他伤心。”接着又转头提醒胡四海:“你也不要泄露半个字,知道么?”胡四海连忙应下。

燕王又安抚太孙一番,最后道:“时候不早了,我还得去处理政务呢。你若有空,也过来瞧瞧吧。”

太孙低头抹去泪痕,哽咽着问:“王叔,建文帝下旨让您进京,若是不从,只怕他越发有理由为难您了,如今可怎么办呢?王叔这般镇定,可是有了应对之法?”

燕王笑道:“能有什么应对之法?我听说安南的战事又有了变故,这一时半会儿的,建文还腾不出手来对付我。我只说我病了,暂时不能动身就是。他若要派人来查看,我自会演一出戏给那人瞧。等到那查看的人回去,北边已经打完了蒙古,我这边该准备的也都准备好了,还怕他什么?”他拍拍太孙的手:“好了,我该走了,胡四海侍候你家殿下梳洗。”

燕王走了,太孙却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今日燕王说过的话,还有过去在宫中的经历,母亲与姨母们的嘱咐与教导,他就忍不住全身发颤。胡四海有些担心地道:“殿下,您别难过了,广安王又不知道,燕王殿下也没怪您啊!”

“别说了······”太孙抬手捂住了自己流泪的双眼,“他们越是对我好,越是对我宽容,我就越是无地自容啊······”

燕王走出太孙所住的院子,长长地吁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等候在外的谋士走上前行了一礼,低声问:“殿下如何?”问的是太孙。

燕王只是一笑:“那还是个孩子呢,心软得很,品性倒是不错,实在是可惜了。”

那谋士笑道:“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如今不是承平年间,性情软弱之人可是无法主持大局的。”

燕王只是一笑置之,正色问:“安南那边可有进一步的消息了?”

“已经示意章放假意投向冯兆东,并写信劝服章敬了。冯兆东贪功,虽还未全信,却已经有了几分意动了。我们安排在他身边的人也劝了不少话,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赢得冯兆东的全盘信任,将西南兵权夺下。”

燕王点点头:“让他们小心些,别叫冯兆东察觉到不对,但也不要拖得太久,还是要尽早将那帮逆臣拿下才好,留得久了,只怕容易生变。”

那谋士有些迟疑:“不过是几个漏网之鱼罢了,想要拿下,随时都能办到。但如今我们正需要利用安南局势牵制朝廷······”

燕王摆摆手:“袁先生,我明白你的用心,但那毕竟是我大明的将士,战事一天不结束,他们就一天身陷险境,况且大军在外,消耗也很大,当地百姓负担更重。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心,便叫百姓与将士受连累。”

那袁先生心下叹服,恭敬地应了,又道:“早些夺得西南兵权也好,到时候,即便朝廷要利用冯兆东对付我们北平,也是无用了。不过眼下还要看京里的广安王能否成功照计划进行了。王爷,您看……是不是再催一催广安王,让他加紧行事?”

燕王顿了顿:“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他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催一催没什么,但不必干涉太多。”他嘴角微微翘起,“那头狡猾的小狐狸,滑溜得很,我还有些庆幸,要算计的不是他呢。”

北平催促的信件没几天就到了朱翰之手上,他看着信上的字句,皱了皱眉头。

属下来报:“公子,人到了。”

朱翰之顿时振作了精神:“快请进来。”

从门外走进来两个人,身上穿着锦衣卫最低等小兵的制服,脸上隐有狼狈之色,看见朱翰之,对视了一眼,都没有吭声。

朱翰之微微一笑:“裴三爷,钟二爷,久仰大名了,你们愿意光临寒舍,我心中实在欢喜。”

第四十一章裴钟

裴老三警惕地盯着朱翰之问:“你究竟是谁?叫人拿那些话来哄我们,到底意欲何为?!”

钟玉荣在旁一哂,瞪了同伴一眼,上前一步挡住他,满面堆笑地道:“公子勿怪,我这同僚是个粗人,不懂礼数,今日又受了那冯千户一顿气,才会在这里胡说八道呢。只是贵属虽说是公子有请,却未告知公子名号,不知我等该如何称呼?”裴老三忍不住白了他一眼,心想这与自己说的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不过是装模作样些罢了。

朱翰之笑了笑:“早听说裴三爷是率直之人,钟二爷则最是和气,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人都唤我张公子,二位也只管这般称呼我就好。”

裴老三眉头一挑,留意到朱翰之说的是“这里的人”唤他张公子,也就是说他未必真的是张公子,忍不住又问了:“你这不是真名吧?这般藏头露脸的,又是何必?你当我们真不知道你们的来路么?”

“哦?”朱翰之笑道,“不知我们是什么来路?”

钟玉荣给裴老三使了好几个眼色,无奈后者全都置之不理,径自开口道:“我们兄弟在这京龘城里做锦衣卫已做了一二十年,这京里三教九流不说全都熟悉,却也都心里有数。从前面那条里弄起,一直到后头左边那条小街,这方圆二里内的地全都是一个主人。我们虽不曾查到这位主人是谁,然而早年间,这里还不曾繁华起来时,第一个在这里买房置地的却是欧阳太傅他老人家。想来以他老人家一向的本事,万没有只在此地买三四个铺面的道理,只看这周围街区如今那般繁华,当中又有好几个铺子做的买卖是太傅门下几个管事最擅长的行当,就可知道这里的主人是哪一位了。”

朱翰之的笑容加深了几分:“这话只是裴三爷的猜测,我只能说您没有猜对。”

裴老三嘴角露出几分嘲讽,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也认为这京龘城里不可能有他不知道的秘密势力,只当朱翰之是嘴硬,也不愿和他多说,便道:“随便公子怎么说,老裴只认死理。不过我瞧公子年纪不大,想必在太傅在世时还是个孩子呢,不曾露过面。如今你们主母有难处,几个惯常出面的人儿都在朝廷的大人们面前留了名号,办事很是不便,让公子这样的年轻后生出面,也是人之常情。你放心,我们都不是没眼色的人,当年太傅做了不少好事,咱们家里也曾受惠,过去只因身在公门,不得已才多有得罪之处,如今朝廷也没说什么了,我们自不会在外头瞎嚷嚷,何况以咱们兄弟如今的身份,即便想要告发,也没人肯信不是?”

朱翰之见他确实是误会了,也无意多加解释,只是笑笑:“我已经说了不是,随便你怎么想,横竖我是不会认的。”

事实上,这一带原本位于城郊,冷清得很,近一二十年才渐渐繁华起来,有了许多居民,也有了商铺、酒馆、茶楼、钱庄与集市,这其中确实有欧阳太傅的功劳,但他在这里只是拥有最繁华那条街的产业,而且还将其中两间铺面转赠给了悼仁太囘子。太囘子发觉此地日渐繁华,便索性将周边的荒地也一并买了,分散记在几个亲信名下,连同城外的两处田庄,都算作秘密私产,田庄种粮,店铺取租,只有少数几个铺面是由自己人经营的,大片平地上建起了宅院出租,收入虽不算很丰厚,细水长流下来,也很可观。

承兴十二年石头山之变,悼仁太囘子被杀,东宫大火,太孙兄弟相继出逃。太孙是不知道有这些产业在,朱翰之则担心自己势单力薄,万一那些产业的管事当中有一个生出异心,自己就性命难保了,因此宁可吃尽苦头徒步北上投奔燕王,也不愿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联系。后来安庆大长公主的势力遭到建文帝清算,许多产业都被充了公,这一片街区中属于他们的产业也不例外,赠给悼仁太囘子的两处铺面则因为在账面上是已经转了手的,勉强得以保全,却也经了官府的眼。万幸的是,其余产业并不曾暴露,那些管事之人也担心叫皇帝知道了他们的主人是谁会送命,全都闭口不言,以至于今日这些锦衣卫中人还以为这一片产业若真有主人,必定是昔日欧阳太傅门下,只是因为担心叫朝廷没入官中,才掩藏起来的。

朱翰之当然不会主动供出自己的真囘实身份,防人之心不可无,眼前这两位毕竟是锦衣卫,只是没想到对方居然对欧阳伦有好感,既然如此,人家都替他想得这么周到了,他当然不会辜负了人家的好意。

将此话题撇过,朱翰之直接进了正题:“实话说,两位的大名我在家里时就常听说过的,虽然不得见,但我心里却很是敬佩,奈何不是一路人。如今我大了,也出来帮长辈们办些琐事,忽然听闻两位犯了大过错,被一捋到底,不由大惊,想要打听详情,却再也打探不出来了,只是觉得有些不对。两位是去了德庆公干回来后,才被冯千户责罚的,但那一回你们不过是随行,主事的另有其人,若是二位犯了大错,那一位怎的不见受罚?前两日听说还立功高升了。我只当那人是位英雄,还特地去瞻仰了一番,不料却大失所望。那样的人怎配做两位的上锋?难不成两位是替他人受过?”

这话直接戳中了裴钟二人的心事,两人都变了脸色,裴老三面上那点得意完全消失不见了,换上的是忿忿不平:“张公子就不必提了,那小子不过是个草包,只是有个好姓氏,又有好亲戚帮衬,咱们鞍前马后地替他打点,他只知道寻欢作乐,好不容易把差事办完了,他又要横生枝节,惹出祸事来。回到京龘城,我们兄弟只当他定要受点教训的,不想那冯千户只是骂了他一顿,反把我二人给罚了,说是我们办事不周犯下的错。我们心里有再大的怨气,也耐不住人家位高权重,只得打破门牙和血吞罢了。”

钟玉荣在旁叹气,倒没说什么。

朱翰之眼中闪过一丝焦虑,他知道这两人之前是去了德庆,若说那冯兴桂惹了祸事,到底惹的是什么祸?他忙笑道:“兴许那位冯千户是恼恨二位不曾劝住那小子,让他惹下祸事来,不过这罚得确实太重了,既然能饶了那小子,可见那祸事并不要紧,你二位又不是他冯家的家奴,原是锦衣卫里的老资格了,冯千户怎能这般待你们呢?”

裴老三张口欲答,忽然顿了顿,看了朱翰之一眼,见他满脸关切,倒是一片诚挚,未必有别的用意,便迟疑了。钟玉荣与他相熟,也猜到他的心思,便道:“张公子,这些事原是我们锦衣卫内务,你打听来做什么?”

朱翰之苦笑,露出几分忧色:“你们是从德庆回来的,那个地儿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完全不相干。我是怕……你们那位上锋真个惹下大祸,害了什么人呢。”

裴钟二人立刻便想到,欧阳太傅昔日门下还有一个曹泽民被流放去了德庆,先前他们过去时,也远远地见过,便以为明白了朱翰之担忧的原因。裴老三道:“张公子,你不必担心,他不是在德庆惹的祸,是在东莞惹的,与你那位师兄不相干。”

朱翰之眉头一挑:“哦?东莞?那是在哪里?你们不是去了广东德庆么?怎的又去了这个……东莞?”

裴钟二人见他完全不知道东莞这个地名,觉得很正常,也没起疑心,钟玉荣便道:“这事儿京里没几个知道的,告诉公子也没什么。横竖这是他们冯家惹的祸,他们那般待我们兄弟,我们又何必替他们瞒着?”

裴老三点点头,道:“当初我们奉了冯千户之命南下德庆,原是冲着前南乡侯府章家一家子去的,那家的长子就是辽东都司的章敬章将军,张公子想必也知道。”见朱翰之点头,他又继续说:“章将军跟燕王府来往密切,章将军的二房就是燕王幕僚的女儿,朝廷早有担心他们二人有勾结,但章将军解释说只是亲戚间往来,章家又确实是皇亲,倒不好拿这点去处置他。后来我们锦衣卫又查出燕王妃娘家李氏一族与燕王府有勾结,图谋不轨,正巧他家船队在金山卫附近海面遇到风浪沉了船,而那船队是从广州出发的,出发前有两个人下了船往德庆去了,冯千户猜想他们很有可能是去寻章家人,便叫我们去德庆找章家查问。若是能查到章敬与燕王府勾结的证据最好,即便查不到,也要给他家寻个罪名拿捏在手里,好让章敬不敢再与朝廷做对。”

朱翰之听得心下暗惊,面上却不露:“这法子也太阴损了些,章将军是否与燕王有勾结,我不知道,但他常年驻守辽东,抵御蒙囘古人,却是有大功于朝廷的。章家当年有罪,叫先帝亲自下旨流放了,这几年章将军立了无数功劳,朝廷只让他代掌总兵之职,不升官也不奖赏,倒也罢了,连他家人都不肯放,本就叫人寒心,如今还要拿他家人威胁。这到底真是圣意,还是冯家人自作主张?”

裴老三冷笑:“既不是圣意,也不是冯家人自作主张,原是冯千户在自作主张呢!”

朱翰之眼中一亮:“这话怎么说?”

钟玉荣见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不再瞒他:“这些话原是冯千户私下嘱咐那冯兴桂的,我们兄弟二人压根儿不知情,以为只是去查章家与燕王府是否有私下来往而已。我们到了地方,查问了好几日,都不见章家有异状,他们这几年一直老老实实在流放地过清苦日子,除了有个亲戚时不时帮衬些,并没跟什么外地人往来。我们兄弟心想,那章将军对朝廷是有功还是有过,轮不到我们去管,但若冯千户只因看他章家不顺眼,要将人拉下马来,另换了他家的人去辽东,这却是不行的。要知道那里可是抵御蒙囘古的边境,冯家能有什么能人?前些年冯家老二在大同出了那么大的丑,至今还有人背地里笑话他。若是换了人去,挡不住蒙囘古人,叫咱们大明的百姓怎么办?朝里做官的私下勾心斗角,本是常事,但人家斗归斗,却不会拿大明江山开玩笑,因此我们兄弟便去劝冯兴桂,让他早些离了那里,只说章家不曾有异心便罢了,又拿京里几家勋贵被抄之事引他,叫他赶回京来争功。那冯兴桂起初被说动了,也愿意走,不曾想走到半道儿上,忽然说要转去东莞,他们说燕王妃的娘家李家与那被流放到东莞的李家曾是一族,后来才分了家的,那李家也是章敬的亲戚,说不定有些线索,硬是要去。”

这话却大出朱翰之意料之外:“这么说……他是冲那李家人去了?”

裴老三啐了一口:“你听他说得冠冕堂皇,其实他是冲人家儿子去的!那李家的儿子从前在京里也是一霸,听说曾甩过他一鞭子。那时他无权无势,只是靠着冯家才能过活,不敢得罪李家,如今得了势,又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