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人家-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说着玩的,西蜀的道理,荆棘丛生,蚊虫横咬,老鹰盘旋,经常的,会有人迷路,再也出不来,生死未卜。
十几年前,谢策被朱秋怀派去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虽然是去做王爷,可是,偌大的蜀中王,却不过是一个名分罢了,朝廷没有拨给半个兵士,除了自卫军,蜀中不能够有军队。
谢策还是安然的去了,带着愿意死心塌地跟随他的人,其中就有后来的蜀王妃,滕蜜小姐。
为了改善西蜀的经济,谢策决定重点发展西蜀的特色,而其中的辣椒,便是西蜀特有的作物。
因此,谢策下令,每家每户,都必须种植辣椒。
政策刚一颁布,就受到了大家的强烈反对,这辣椒西蜀遍地都是,根本没有人买。
但马上,谢策就公告所有人,这些辣椒,将由谢策全部收购,并且会是高价收购。
而为了让百姓吃上定心丸,谢策还预先支付了一半的收购金。
这一下子,西蜀的百姓,全都认认真真的开始种辣椒了。
有些人,甚至为了多种辣椒,而把原来生产水稻的田地,也都种上了辣椒。
当谢策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派人过去,把这些辣椒全都拔了,同时,又帮忙这户人家,把水稻给种上了。
谢策的意思,其实很明白。
就要每家每户,一定要保证基本的口粮,只有在多余的土地上,才可以种植辣椒。
而谢策将这些收购起来的辣椒,通过船运,与其他地方,进行大规模的买卖交换。
因为西蜀的辣椒品相上等,口味正宗,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喜欢,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因为辣椒的生产周期短,很快,谢策就累积起了第一批财富。
但谢策并没有开始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把这些资金,又全拿去造路了。
西蜀地势崎岖,山路十八弯,以往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自己生活的那片大山。
但有了谢策的推动,西蜀地里,各个山头,各个盆地之间,渐渐的都连同的起来,而这,也大大加速了西蜀的发展。
晨曦,太阳从山顶慢慢探出了头,血红的如蛋黄一般。
山群间,淡淡的云雾环绕山腰间,白白的云雾,在太阳的照射下,也显出美丽的色彩。
透过云层,成片成片的稻田像棋盘一样布满山地间的平地里。
因为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稻穗连成一片,就像在地上铺满了一层金子一样,闪亮闪亮的。
因为谢策的大力收购,西蜀的人们,收入已经翻了好几番,原先低矮的茅屋,如今都已经被改建成了瓦房,再也不用担心暴雨的突然袭击。
而原先零星可数的牛羊,如今,每三户人家,就有一头牛,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羊群。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西蜀的人们,也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也开始走出大山,亲手把辣椒和水稻卖给外面的人,而把外面种桑养蚕的技术,也带回西蜀,并因此发展出了著名的蜀绣。
原本粗布麻衣的生活开始渐渐消退,人们开始都穿上舒服柔软的丝织品,而对美有天生追求的西蜀人,更是在衣裳布料上,绣上各种景色,有美丽的山水,有肥硕的公鸡,还有美丽的西蜀姑娘。
在谢策的治理下,西蜀的耕地,一日日增加,人口也渐渐多了起来。
而在谢策的推动下,私塾学校,此时也渐渐开设了起来,这让西蜀人和西蜀文明,又得到了一次很大的提升。
十多年过去了。
如今,滕蜜给谢策生了一个儿子,而谢丹华遗留下来的女儿,朱太平,和谢策的儿子,谢温柔,不过相差了三岁。
蜀王府上,布置非常简单朴实。
红棕色的绸布,平整的铺在檀木桌子上,谢策坐着,喝着茶,一个仆人刚刚给他报告了今年蜀中的收成,非常的好,比往年好多了,谢策非常的满意,茶也变得更加香了。
“西蜀的茶叶,乃是和蜀中红壤培育出来的精华,自然是好喝的不得了。”谢策想起很多年前,和杨端午一起喝茶时,杨端午曾经这样说过。
手指抚摸着青瓷茶杯,这是一杯老气横秋的普洱茶,可若是杨端午喝了,自然也能品味出不一样来。
谢策叹了一口气,他和杨端午,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他老了,至少是人到中年,光阴不过都是指缝间的事了。
可是,记忆里的杨端午,还是鲜活的面容,美丽的脸庞,似乎,从未老去。时光又如何能驱散一个美好的记忆呢?
那么久了,他依旧记得杨端午。
因为从小到大,他唯一爱过的,那么炙热爱过的女子,只有一个,就是杨端午。
虽然,杨端午也许从未爱过他,可是,爱一个人太深了,这种感觉,也如同这杯浓烈的普洱茶一样,可以品味半生的。
“父亲,父亲。”忽然,传来一句童音。谢策的思绪,木然被拉了回来。
是谢温柔。
他如今身板还刚过谢策的腰,谢策高大的身形,似乎还没有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得到体现。
“太平姐姐给我绣了一条金鱼,父亲你看看好不好看?”谢温柔拿出一方手帕儿,手帕儿被他叠的很整齐,可是谢温柔过去总是把东西乱放的。
谢策笑道:“太平绣的,自然是好看的。不过,怎么不拿去给你娘看?父亲可不懂这些针线活儿。”
谢温柔脸红了:“拿去给娘看过了,是娘让我再拿给父亲看的。”
谢策正诧异,为何滕蜜要如此多此一举,滕蜜就进来了,温柔的双手,轻轻在谢策肩膀上拍了拍,笑道:“温柔和太平,向来是感情好的很,又年纪相仿,我看,温柔是很喜欢太平的。”
谢策立马就明白了,对谢温柔说:“爹和娘要说一会儿话,你先出去跟太平姐姐玩。”
谢温柔出去后,滕蜜说:“他们总算粘在一起呢。”
谢策说:“太平从小就没有了娘,我姐姐临死的时候,要我好好照顾太平,若是太平能和我们的孩子结合,那就再好不过了。再说,女大三,抱金砖,太平正好比温柔大了三岁。”
“这么说,王爷也是同意的了?”滕蜜高兴的问。
滕蜜很喜欢太平的懂事安静,并且因为她自己的出身,她不会因为太平的自幼失母而小看太平,反而,因此更加的怜悯太平。
谢策说:“我不是就一定同意了,只是,若是两个人真的有感情,我们撮合他们,倒也是美事一件,怕就怕,温柔还太小,心性还未定,若是日后,两个人反而成为了怨偶,岂不罪过了?”
滕蜜说:“既是如此说,且再等几年,等温柔大一点,再问问他好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滕蜜和谢策都希望他婚姻幸福。
再说谢策也曾经被人安排过婚姻,他不喜欢的姑娘,纵然是长辈撮合了,最终也是误了那个姑娘,连带着两个人都变得不幸。所以,他不喜欢过早插手孩子们的婚事。
滕蜜出去了一会儿,谢策就来到院子里,亲自教谢温柔武功。
而滕蜜,则拉着太平的手,在那里看着笑着。
四个人显得非常的温馨。
谢温柔说:“我们四个人,要永远这样在一起。”
滕蜜看了谢策一眼,谢温柔的感情所属,其实,已经是很明白了。
再看看太平,微微低着头,一脸害羞的孩子,真的是越看越是喜欢呢。
没过多久,一道圣旨从天而降。
谢策和众人急忙去领旨。
原来,朱秋怀得知,经过十多年的改造,谢策把西蜀经营的非常富饶,就传来圣旨,宣召谢策来金陵,领赏。
众人都退去之后,谢策和滕蜜喝茶商量着。
孩子们太吵闹,滕蜜就让奴婢领着孩子们先下去。
然后,滕蜜给谢策揉肩膀,“夫君,您在想什么呢。莫非,您不想回去?”
谢策所:“皇上如今已经稳定了局势,又岂会怕我坐拥西蜀?他自然是想讨好我,所以这次是真的过去领赏。”
“那么,王爷是想回去了?”滕蜜问。
谢策叹了口气:“这么多年没有回去了,如今忽然让本王回去,本王,总觉得有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滕蜜说:“看来王爷是近乡情怯了。不如我陪王爷回去。”
谢策摇摇头:“你若是陪我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你还是留下来吧。我不会有事的。”
滕蜜点点头:“王爷和端午姑娘,也已经有十年没见了。”
谢策心虚的避开了眼睛,眼睛看到了别处。
第四卷 结局章和番外 第434 番外一
清河县。
如今的清河县,富甲一方,出现了以倪杨两家为首,林家,李家,陈家为副的几大富商,每天,人潮涌动,有搬运货物的,有行车的,也有外地来清河县做生意的,吆喝声响个不停,就连晚上,也是灯火闪亮,在街市上,小摊贩们有卖灯笼的,有玩杂耍的,还有坐船游览整个县城的。
如此富足,带动了清河县的各大乡村,尤其是大坟脚村,被杨端午和她的家族开发成观光旅游景点,大坟脚村也修上了不少路,通往全国的四面八方,不再是几里都看不到人烟,只要是有空地,都有小摊贩在做生意,比如,给路人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啊,村里自己产的蜂蜜啊,鸡肉串啊,还有村里人,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啦。
简直热闹的,天天都好像过年一样。就连晚上,月亮也不再寂寞了,因为,街灯会把村里照的很白,很清,很亮。
杨府上,杨宗闰瘦长的腰身上,别了一壶热酒,徒步走回家。
虽然如今,他不缺人伺候,更不缺轿子坐,可他还是更喜欢走路。
在杨康的几个子女中,杨宗闰虽是长子,可他行事却最为低调,理想也没有几个弟妹那么远大。
他过去曾经失忆,那时,他还小,却亲眼目睹杨家被满门抄斩,他无法面对,就选择全部忘记。后来,直到和杨康相认了,他才真的完全想起来。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忘记了,他天性简单,低调,不喜欢记住痛苦的事情,他的大脑,就好像是一台过滤器,他只能记得在让他快乐的事。
有人说,金鱼的记忆只有三秒,所以,金鱼是快乐的,可是,杨宗闰的记忆,虽然不会只有三秒,可他,至少在外人看来,他是快乐的。
他回家了,就去看他的女儿和儿子,他的儿子比女儿小,女儿很淘气,儿子比较安静。
他回家的时候,一般林安静都还没有回来。
因为,林安静要管理整个杨府,还有外面的一间字画馆,也要她经营。
这倒不是杨府上没有人,需要少奶奶亲自出手忙碌,而是,真正能懂字画的又有几人,并且,林安静很喜欢,这是林安静的兴趣。
常常,在字画馆里,林安静泡上一壶好茶,穿着青色的烟纱,百花曳地裙,坐在一张红木椅子上,将收藏的字画小心翼翼的展开。
遇上识货的人,林安静会很高兴的泡上一壶好茶,可以跟这人聊很久。
当然,林安静毕竟还是做生意的,如果确定对方不会买的话,她也会很巧妙的把话题给终止掉。
字画馆内,除了字画之外,最多的便是一小盆一小盆的绿色植物了。
这些装饰,与字画馆内的书画相映成趣,也是字画馆很具特色的一幕。
林安静很是享受在字画馆内的每时每刻。
一个人若是在做她认为是兴趣的事,她的生活,就不会太乏味。
没多久,林安静也回家了。
“爹,娘,女儿做了擂沙汤圆,你们快来尝尝啊。”女儿杨洋高挽着衣袖儿,跑过去拉着林安静的手,撒娇说。
杨洋的身上,是一件黄绿色的纱衣,杨洋穿着,轻盈又不失活泼。
一头乌黑的秀发,自然的挽在后脑勺上,也显得简单干净。
什么?端午走了出来,“大婆婆,你这话是何意啊?什么叫重阳哥哥戴了绿帽子?”
徐春玲站了起来,“满城都在说你和谢老爷有私情,所以谢老爷才会送了个店铺给你们,我这次去京城,都听到茶铺的小厮,都在议论这事,你还想瞒着谁?”
端午脸色都白了。
倪重阳气得拍了下桌子:“简直一派胡言!这是根本没有的事!”
徐春玲已经转身要走了,“都传到我耳朵里来了,你还不相信呢。可笑的是,我在那里喝茶,那些小厮还指着重阳的名字,说重阳是个吃软饭的,要靠老婆卖肉身给他赚店面的。”
徐春玲讥笑着走了,她最近和娘家人的关系搞好了,娘家人给了她一些银子,让她赔老人旅游和聊天,所以她硬气了,回复了冷言冷语的旧模样。
“竟有这样的事么?”何湘捷斜着眼睛觑端午的脸。
端午接过何湘捷的盆子,笑道:“婆婆,我和重阳哥哥都说好的,乃是和谢老爷做一个交易,所以他才肯买下医馆与我们。婆婆不信,可以问重阳哥哥的。”然后端着盆子走去倒水了。
倪重阳把何湘捷拉到一边,低声说道:“娘,事情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过些日子,端午就要进入谢家作坊,为的是传授她的养蚕技术。谢老爷给我们买好医馆,我们给他技术,事情就这样简单。”
何湘捷叹口气:“娘不是不相信你们,娘只是担心你,这事若是被人传成了这样,只怕你要顶着多大的压力了。”“我们行的正,就不怕被人说,时间会检验一切的,等谢家的人,学去了这技术,流言自然就会被击破了。”倪重阳说。
夜深,端午还是睡不着。
倪重阳点起蜡烛,问端午怎么了,端午说:“我总感觉,这流言是有人蓄意的。你想啊,这事知道的人不多,谢老爷一定不希望有人知道,而李家药铺的人,他们更不希望借助这事,给我们医馆打响知名度。我听说,李掌柜去找过谢老爷好几次,谢老爷也放下架子跟他解释。所以我猜,一定是有人故意想把这流言传播出去,诋毁我们的名誉。”
倪重阳点点头:“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是,可会是谁呢?”
“究竟是谁,我还不敢下定论,但是,重阳哥哥,真金不怕火炼,如果我们可以把医馆经营好,到时候那个诋毁我们的人,自然会气急败坏,露出马脚了。”
倪重阳问:“这个传播流言的人真是心肠歹毒,我若是知道是谁,一定不会放过他!”
而今夜,李如湮也和自己的父亲,大吵了一架。
“你以后再不许和杨端午来往!这个女子,竟然和谢老爷做出这么伤风败俗的事!”李如湮爹正襟危坐,语气凌厉。
李如湮坚定说道:“这只是传闻,我不相信端午会做出这样的事。”
“不管是不是真的,可流言已存在,你还是要许配人家的,若是跟她来往频繁了,媒人会怎么说你?如湮,听爹的话,别和杨端午说话了。她若是找你玩,你也不必理睬她。”李如湮娘上前,把手放在女儿的肩膀上,温柔劝慰。
李如湮想起刚才,她刺绣的时候,差点让针戳破了手指,就感觉到不祥了,果然。
“我和端午一见如故,就好像亲姐妹一般,要我和她断绝往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如湮爹想不到平时温柔胆小的女儿,此时竟然这么违背他,再想想他大哥在镇上的药铺,被杨端午新开的医馆抢了生意,连带他的股份也受了损失,胸口窝着的一团气,就越积越深,他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杯子,拿起来就往地上,狠狠地摔了过去。
“啪!”杯子碎裂在地上。
“总之,我警告你,你若是和杨端午再说一句话,爹爹就不要你这个女儿了!”
李如湮委屈极了,捂着脸跑走了。
如湮娘要追过去,被如湮爹喝住:“你不要管她!她想明白就好,若是想不明白,只怕也是无用的!”
“老爷,你这话是何意思?她是我们的女儿那。”如湮娘关上了门,坐下来,“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