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的b面 >

第25章

中国历史的b面-第25章

小说: 中国历史的b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事无巨细也需步步落实。而在中国古代宫廷中虽然名义上没有这样的职务,但它却有大体相同或相似的任务需要处理、需要协调、需要有人出面斡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政治远见的后妃就自发地扮演起了这种幕后宫廷秘书长角色,从而为古代宫廷中的诸种斗争和冲突建立起一个疏导和缓解的缓冲带。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就是一个为唐初朝廷建立起释解矛盾纠葛、稳固大局的缓冲地带的人物。长孙皇后起码在三个方面起到了这种作用。首先,她曾诚恳地劝谏唐太宗不要过分重用哥哥长孙无忌,因为她考虑到过分重用长孙无忌容易引起其他重臣元老的猜忌,影响团结,贻误国事。同时,她认为过分重用外戚,有可能导致外戚专权,汉代的外戚祸国就是一个血的教训。虽然唐太宗没有完全采纳她的建议,但这个提醒是相当有必要的。其次,她在处理己出子女与非己出子女利益关系上,主张一视同仁,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室子女间的对立和矛盾。比如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命令宫中加倍陪嫁,长孙皇后力谏,最后唐太宗只好同意长乐公主的嫁妆与其他公主相同。长孙皇后之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太子的奶妈要求增加太子宫内的费用,以区别于其他皇子,但这个要求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结果还是按长孙皇后的意见办了。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长孙皇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妥善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善于纳谏的有道明君,而魏征则是中国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著名诤臣。尽管如此,唐太宗也常有被魏征的耿耿直言触怒拒不纳谏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长孙皇后往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委婉的方式、机敏的话语劝说唐太宗,以便使他接受建议,缓释君臣之间的紧张和对峙。据载,一次为了泰山封禅祭典的事,魏征当众言辞激烈地批评了唐太宗的想法,以致唐太宗盛怒之下拂袖回宫。回到后宫,太宗余怒末消,仍咬牙切齿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儿!”长孙皇后忙问缘由,太宗气呼呼地说:“就是那个魏征,整天吹毛求疵,说长道短,今天竟然在朝廷上当众顶撞我,我一定要杀掉他,以解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一听,马上换上庄重的朝服,向太宗行礼祝贺说:“我听说,只有皇帝英明,大臣才能正直。现在朝廷里有魏征这样正直无私的大臣,不正说明陛下您的圣明吗?”唐太宗一听这话,恍然大悟,他马上转怒为喜,并感谢皇后的提醒。此后,唐太宗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明成祖的仁孝皇后徐氏也是为明成祖出谋划策,为明朝廷建立缓冲地带做过贡献的人。徐氏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15岁时嫁给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公元1402年,朱棣经过4年的靖难战争,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NB938手中夺得
  政权,在南京即位,改元永乐。这年十一月,徐氏被册立为正宫皇后。朱棣从朱允NB938手中夺得帝位
  ,当时遭到不少朝中旧臣的抵制和反对。对此,朱棣曾打算采取强硬措施,彻底清除反对派势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新的明政权。徐皇后不同意这种做法,她认为镇压清除反对派旧臣并不是巩固新政权的惟一办法,她说:“治理国家,人才最重要。古代伊尹辅佐商汤,姜太公辅佐周武王,都说明王佐之才的重要。现在朝中的这些大臣,都是高皇帝(朱元璋)在世时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完全有能力帮助陛下重新治理国家,望陛下不要划界线、分新旧,只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他们会真心辅佐您的。”徐皇后面对朝廷中君臣对峙的情形,及时出面斡旋,化干戈为玉帛,对明成祖即位后巩固政权、安定局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说到后妃在宫廷政治斗争中所发挥的缓冲作用,我们还需提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母亲宣懿皇太后。这里仅举一例,从以前提到的这个故事另一个角度,即可看出她在缓解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成吉思汗正位之后,对于他的同胞兄弟也开始警惕起来了。一次,成吉思汗的爱臣阔阔出与弟弟哈撒儿发生矛盾,成吉思汗盛怒之下斥责了哈撒儿。哈撒儿心中感到委屈,就称病三天没有入朝听事。阔阔出本来为人夸夸其谈,又爱搬弄是非,他见这时正是在成吉思汗和哈撒儿之间制造隔阂的机会,就私下对成吉思汗说:“上天要我转告大汗,天意初命您来做皇帝,次命哈撒儿做皇帝,如果不除掉哈撒儿,您的皇位就未可知了。”成吉思汗自幼没受过什么文化教育,而蒙古传统上又迷信上天,于是成吉思汗就相信了阔阔出的话,马上派人把哈撒儿绑来,进行严词讯问。老臣古出见此,急忙飞马报告宣懿皇太后。宣懿皇太后赶到,看着紧张对峙的两个儿子,缓缓把衣襟解开,将两个松弛下垂的乳房放在膝盖上,然后对成吉思汗说:“你小的时候在我怀里吃奶,吃完我一只奶就把你喂饱了。老三合赤温和老四赤斤两人都不能把我一只奶吃完。只有哈撒儿一气就能把我的两只奶吃完,那真让我心胸舒畅。我现在告诉你这些,是想让你知道,你和哈撒儿两个秉性不同,你多才智,他多勇力。过去哈撒儿出生入死,为你争得汗位立过大功,现在各部都平定了,他没用了,你就想杀死他。你不应该忘记,五箭合一才有力量,你们兄弟只有好好团结,才能天下无敌。”成吉思汗听了母后的这番教导,自知自己差一点铸成大错,忙向母后叩头谢罪。自此以后,成吉思汗和哈撒儿又像战争年代一样团结一致了。不难看出,在政治冲突的紧急关头,宣懿皇太后以她母性的博大和宽容,为成吉思汗和哈撒儿建起的缓冲地带是多么重要了。

  /* 77 */




  后 妃
  助皇帝一臂之力:3。性格与手段



  后妃们无疑是作为隐形宫廷秘书长身份出现的,这虽无明文记载,也不见某朝某代制度规定,但事实上这一角色和作用历代大体如此。但是,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历史上的后妃千人千面,这一个和那一个之间的为人方式和性情差异很大,由此而带来的彼此辅佐、帮助帝王治国的手段也就大不相同,这里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刘邦的吕后是个工于心计、性情阴狠的人,所以她在协助刘邦处理政事的时候往往使用阳奉阴违、笑里藏刀以致人死命的办法和手段。先说吕后除韩信吧。韩信为刘邦取得天下立过不世之功,但刘邦称帝后总怀疑韩信谋反,先是把他由齐王徙封楚王,后又用陈平之计拘捕了韩信,带回长安加以软禁,爵位也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这样在长安一直生活了4年。刘邦称帝后的第十个年头,由于陈ND768在代地造反,刘邦亲率大军离京前往征讨去了。韩信长期过着不得自由的生活,心中闷闷不乐。他原本随刘邦打天下,并没有反叛刘邦之意,经过刘邦的反复猜忌,这次他倒是真的产生了反汉自立的想法。刘邦虽然不在京城,但这个消息还是被敏感的吕后得到了,吕后连夜与相国萧何商量,决定诈称刘邦有捷报到京,陈ND768已经战死,第二天
  一早群臣都要上朝庆贺。韩信虽心中狐疑,但由于他反叛的决心并未十分明确坚定,所以在听了萧何的话以后,竟没做任何思想准备就入朝贺捷去了。然而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游戏完全是为他韩信安排的,等韩信刚一进入朝堂,埋伏在两侧的刀斧手一齐拥上,就把韩信捆绑起来了。未加任何审讯,也未经刘邦同意,吕后就下令把韩信斩首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在叙述韩信被斩于长乐宫“遂夷信三族”后接着写道:“高祖已从ND7
  68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由此可见,韩信当时被处死时并没有经过刘邦的同意,但是这样做又大体符合刘邦的心思和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吕后的果敢。而她设圈套计赚韩信,又可见她的多谋和狠毒。
  如果说吕后杀韩信已见出她的果敢中的残酷,那么她诛杀彭越的事实就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了。彭越类似韩信,也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他曾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骚扰楚人后方,断其给养,使项羽疲于奔命,最后在垓下大战中也为刘邦出了大力。刘邦定天下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陈ND768在代地造反,刘邦率军
  征讨,彭越只派兵支援,自己因病未能参战,这便引起了刘邦的猜忌。恰值此时彭越的部下密告彭越谋反,刘邦便趁机逮捕了彭越。调查审讯之后,因没有确凿证据,刘邦下令废彭越为庶人,把他贬往蜀中。彭越在去蜀途中,正好遇到吕后要从长安去洛阳。两人碰面,吕后装作完全不知道此事,对彭越又嘘寒又问暖。彭越便以为吕后心慈肠软,向吕后哭诉了自己的冤屈,并请吕后替自己在高祖面前说情,允许他自贬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吕后一口答应下来,并安慰彭越一番,表示她说服刘邦收回成命绝无问题。吕后带着彭越来到洛阳,一见到刘邦的面,就责怪刘邦不应把彭越流放蜀中,而应该立即处死。她说,像彭越这样的人物,留下来必生后患,流放蜀中就等于放虎归山。她马上授意彭越的舍人,令他再次控告彭越谋反。这样一来,可怜的彭越还不知是怎么回事,竟被处以醢刑(剁成肉酱)。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就是吕后的手段。
  与吕后不同,明太祖的马皇后则是以贤德协助明太祖治国的。草创时期,朱元璋曾受到马皇后养父郭子兴的猜忌并遭受囚禁,贤淑的马皇后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对朱元璋极尽体贴,并想方设法在养父母面前为朱元璋开脱,主动替朱元璋把打仗得到的财物献给郭子兴,最终解除了郭子兴对朱元璋的防范。为了使朱元璋在前方安心打仗,马皇后常常在后方动员人力筹集粮食。她还动员将士家属缝衣制鞋、支援前线,这既使前方将士受到鼓舞,又保证了后方人心的安定,有力地支持了朱元璋的事业。明王朝建立以后,马皇后发现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变得性格怪癖多疑,常因小事狠狠惩罚大臣。马皇后担心这样下去会造成君臣间的冲突,就及时提醒、劝谏朱元璋,特别是从感情上打动朱元璋。朱元璋终于接受了马皇后的意见,在治国安邦方面多有建树,被后代史家视为一代开国明君。
  清朝初年的孝庄文皇后的性格以隐忍著称,她协助子孙治国的手段也往往是在韬光养晦中以求一逞。孝庄文皇后的儿子顺治帝即位后,既有政治实力又握有军权的多尔衮却处处刁难、步步进逼。对此,孝庄文皇后忧心如焚,但她仍采取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处之。因为她知道一旦激化了儿子和多尔衮的矛盾,顺治的帝位绝难保全。于是,她决定由自己出面,不断给多尔衮加封号、戴高帽,使多尔衮为了名声而不便废帝自立。帮助顺治顺利地度过了艰难的开创时期。
  顺治去世后,年仅8岁的儿子玄烨(康熙)继位,由鳌拜等4位大臣辅政。鳌拜欺皇帝年幼,在宫中独揽朝政,专横恣睢,还网罗党羽,排斥异己,闹得上上下下无人敢惹。年幼性急的康熙帝急于除掉鳌拜,求教于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认为操之过急会导致宫廷剧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孝庄文皇后仍然采取后发制人的隐忍态度,让康熙先不要打草惊蛇。于是她以皇帝喜欢布库戏(满语,意为“摔跤”)为名,组织一批少年常在宫中游戏。当时康熙只有十四五岁,所以此举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们的摔跤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这种游戏也习以为常了,孝庄文皇后便授计康熙智擒鳌拜。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面帝,见康熙正和孩子们玩耍,便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这时康熙一个手势,孩子们一拥而上,一顿拳打脚踢,把鳌拜掀翻在地,七手八脚绑起来。等鳌拜醒过味来,自己已成了阶下囚。孝庄文皇后不费一刀一枪、不损一兵一卒,就制服了鳌拜,为康熙收回了权力。由此可见孝庄文皇后隐忍背后的远见和力量了。

  /* 78 */




  后 妃
  助皇帝一臂之力:4。长发人的长见识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语,叫作“头发长,见识短”。其实这一对女性的评价是相当迂腐、相当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随便翻一翻历史,你就可以看到不少让七尺须眉咂舌的后妃,也就不能不心悦诚服地赞叹一声“长发人自有长见识”了。
  北魏的冯太后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她原本是因罪被官府籍没入宫的罪臣之女,因美貌过人被文成帝封为贵人,后又立为皇后。冯太后本来没有干政野心,但一场变故为她提供了显示政治才干的机会。和平六年,文成帝突然病死,12岁的太子献文帝即位。紧接着朝中发生了乙浑发动的企图颠覆北魏政权的叛乱。此时,身为皇太后的冯氏冷静地观察着朝中大臣的动向。她首先使朝中臣僚造成自己孤儿寡母被欺辱的假象,随后等时机一旦成熟,便即刻调动朝中重臣和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乙浑的叛乱。接着,她总结历史上皇帝年幼、无人扶持朝政的教训,当机立断,临朝称制。她一方面重用拥戴文成帝有功的元老重臣,一方面又起用在乙浑叛乱中对北魏政权忠心耿耿的汉族官吏,从而稳定了时局,使北魏政权度过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承明元年,冯太后又拥立年仅5岁的孝文帝登基,她则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称制。此后她主持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使北魏政权由乱到治,由弱变强。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实行的班禄制、均田法以及推行汉化政策等等,冯太后都是各项政策的实际设计者。
  另一个例子是辽国太后萧绰。她虽在“察割之乱”后被拥戴做了皇后,她的本心却不想参与政事。但是,辽景宗的体弱多病又使她不得不从17岁时便承担起治理辽国的重任。她虽然没有什么政治军事经验,但她的精明强干、头脑清醒已经弥补了经验的不足。一切从自己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出发,她首先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特别是在选拔使用人才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很快缓和了王朝内部矛盾,政权趋于稳定。在军事外交方面,她主张采用守援结合的战略,于景宗乾亨元年,第一次沉重地挫败北宋的强大进攻。此后,她又几次率军南征,迫使北宋与辽国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为辽国赢得了每年数千万的贡银和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稳定。
  冯太后和萧太后本来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后宫女人,她们凭着自己的才情、天性和责任心,做
  出了许多男子连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业,从而也显示出她们长发人的长见识。

  /* 79 */




  后 妃
  后妃干政的劫数:1.提携娘家人



  中国古代后宫中的女人为登上女人生存的峰巅,有的以德行开路,有的用色相架桥,也有的以生育子嗣做最后一搏。不过,不管是走哪条道,指导走路的心计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目的达到,坐上后位,参政、干政的手段和结果也是形形色色,辅佐皇帝、安邦定国者有之;飞扬跋扈、祸国殃民的也不在少数。后妃干政有她们的贡献,可也有她们难至的盲区和难逃的劫数。
  好像有意要和皇帝争个高下,与皇帝为维护既有统治广封同姓诸侯一样,得势的皇后也常常提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