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国崛起.美国 >

第9章

大国崛起.美国-第9章

小说: 大国崛起.美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90年,就在美国人为边疆消失而惴惴不安时,一部军事和国家战略著作使美国人眼前一亮,引起巨大轰动,立刻风靡全球。

  这本书是《制海实力对历史的影响》,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著。

  此书总结了有史以来海战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提出海上的实力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此即著名的马汉主义,直接促成了美、德、日诸国海军的崛起,从而享有海军“圣经”之誉,直到今天,海权论依然是美国制订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马汉说:

  “海上实力,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海上力量,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在马汉眼中,英国凭借着强大的海上实力已经拥有了200多年的辉煌,而皇家海军依然在全球范围出没;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竭力发展海军,试图与英国一较雌雄;日本的天皇节衣缩食建立起来的海军已经活跃在太平洋上;即使被列强视为衰老帝国的中国也有一支被称为北洋水师的现代化海军……而美国海军的实力只排在第12位;必须奋起直追。

  马汉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赞同,许多人都同意他的观点:海上实力“蕴含着使一个濒临于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

  甚至有议员在国会公开说:建设海军,直到用完国库最后一块美元。从1890年起,美国开始大力建设海军,仅仅五年时间,美国就从世界排名第12位上升为第5位。

  埋头于建设的美国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海,大海意味着新的边疆、新的发展。

  1893年,美国吞并夏威夷。

  1898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击溃西班牙舰队,随后美军以微小的代价在陆地和海洋连连获胜。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战利品。
 
西进之潮(4) 
 


 
 2006年12月05日 12:19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北美大陆上的这个后起之秀野心勃勃地打量着世界,飘扬着星条旗的战舰频繁出现在五大洋。世界已无法忽视美国的影响。

  4、谁去那儿为洛根哀悼?没有一个人。

  不过,美利坚民族在西进运动,甚至远在殖民时期的表现并不都是那么美好,他们也表 
 
 
现出了那个时代的野蛮和卑劣。

  感恩节这个温馨的名字在某一方面是对美利坚品行的反讽,比如,对于帮助过自己的印第安人,美利坚的感恩方式是迸射死亡的枪炮和无情的杀戮。

  早在殖民地时期,白人居民经常与印第安部落发生冲突,他们有时放火焚烧土著部落,然后用枪射杀从火中跑出来的印第安人。不甘于灭亡的印第安人奋起反抗,但落后的弓箭和分散的部族抵挡不住殖民者犀利的子弹,一个又一个部落被迫接受失败的屈辱,出让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

  印第安人村庄一个又一个的被战火、饥饿和疾病变成废墟。在弗吉尼亚最早开始反抗白人侵逼的波哈坦联盟,在1622年和1644年的两次战斗中,总共只有八千人的联盟死了七千多人,这个部族实际上消失了。

  1675年,新英格兰地区的印第安人在菲利普王的领导下,反击白人的进攻。在一场大战中,新英格兰的白人中有116被杀,而参加战争的印第安部落大都被杀死或变为奴隶。

  一位原本对白人抱有好感的印第安首领洛根,因为家人和部族无辜被杀而奋而反击,他在一封致弗吉尼亚总督的演说中说:

  “我恳请任何一位白人说说,他是否曾饿着肚子走进洛根家的小屋,而洛根没有给他肉吃;他是否曾在冷而无衣时来到洛根家,但洛根没有给他衣服穿。……我对白人的爱就是这样的,以致于我的同胞经过我家的时候都指着说:‘洛根是白人的朋友’”

  “……去年春天,克雷萨普上校无缘无故地残酷杀害了洛根所有的亲人,甚至连我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过。在现在所有活着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的血管中流淌着我的血。这个事实呼唤着我去报复。……谁去那儿为洛根哀悼?没有一个人。”

  洛根的演说被登在北美各大报纸甚至英国本土的报纸上,在19世纪成为美国教课书中的固定文章。但这并没有改变印第安人的命运,印第安人在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沦为“新”大陆的少数民族。

  在1703年,有的殖民地在立法会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头盖皮、每俘虏一个红种人奖赏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12岁以上印第安男子的头盖皮值100镑新币,一个男俘虏值105镑,一个妇女或儿童值50镑,妇女和儿童的头盖皮也值50镑。

  有的白人对印第安人充满极端的蔑视。白人将领谢利丹曾说:最好的印第安人是死了的印第安人。

  1774年,《独立宣言》宣布 “人人生而平等”。但不幸的是,这“一切人”中不包括印第安人。几乎与《独立宣言》发表的同时,在北卡罗来纳西部一个印第安小村子被夷为平地,攻击者就是向英国国王要求独立与平等的白人移民。

  华盛顿将军被印第安人称为“毁城者”,因为他带领大陆军焚烧了40多个支持英军的印第安人村落,以报复印第安人与英国人的结盟。有人宣称:“美洲所有野蛮人不是文明开化就是死路一条”。其实,即使那些改信基督教的印第安人也不断遭到屠杀,因为他们拥有财富和土地。

  随着美国赢得独立,印第安人成了罪人。美国白人用杀戮和诱骗两种手段,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其间的卑鄙阴损使美国第一任总统、当年的“毁城者”华盛顿也很不以为然,他替那些反抗的印第安人解释道:

 



  
西进之潮(5) 
 


 
 2006年12月05日 12:19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他们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不幸。但请记住,他们深有苦衷。我们蚕食他们的土地,可以不受现行的或即将制定的法律的制约。而这些可怜人连可以倾诉心头积怨的报刊都没有。”

  华盛顿身为总统,但他对于印第安人的命运也提供不了更多的帮助。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则正式提出将所有在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都迁移到远西部,也就是今天中西部。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美国政府坚决执行把印第安人赶到密苏里河以西“大平原”去的政策。

 
 
 
  美国政府与印第安人缔结条约,庄严承诺:迁入平原是最后的迁移,“只要草还在长,水还在流”,土地就永远是印第安人的。但这在后来却被证明是可耻的骗局。

  切罗基部族同意迁到佐治亚州,经过一番辛勤工作,好不容易在新居住地安定下来。他们欣然接受美国政府“文明化”政策,到19世纪20年代,新一代切罗基领袖中很多都是白人和印第安混血儿,他们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政府,发行切罗基文和英文的双语报纸。可以说他们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于印第安人落后、愚昧的印象。但是灾难依然降临。

  1828年,切罗基居住区发现了黄金,佐治亚州当局不顾政府与切罗基族的条约,一门心思要把他们赶出佐治亚。

  1830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把美国立国时的自由与平等理念抛诸脑后,签署法令批准佐治亚当局驱逐切罗基人的计划,甚至撤回了在切罗基人居住区执行保护任务的部队。

  1835年,新任美国总统马丁·范土伦总统干脆派遣7千美军押送5万切罗基人到俄克拉荷马的集中营地去。在长达116天的路途中,有1。2万切罗基人死去。一位美军士兵说:“我看到无助的切罗基人被拖出家门,圈在刺刀下的栅栏里。在寒风冷雨中,他们像牛马一样驮着东西上了四轮马车西行。”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从有大地以来,从未听过在和平时期,在对待自己的同盟者和被监护人时,有哪个民族如此背信弃德,蔑视正义,对于乞求怜悯的悲鸣如此置若罔闻。”

  切罗基人的“眼泪之路”不过是印第安人迁移之路上的一个小篇章而已,无数的印第安人在迁移之路上默默死去,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篇章中的一个沉重的颤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第安人的命运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美国南北战争时的英雄谢尔曼将军曾经对于滥杀印第安人发表如下言论:“如果我们今年杀得多一点,那么下一年该杀的人就少一点……反正他们都得杀掉,或者把他们作为穷光蛋的品种保存起来。”

  另一位内战英雄卡斯特中校在印第安夏延部族大肆屠杀,而且厚颜无耻地说:“如果白人要求得到印第安人自称是他们的那一份土地,那就不存在上诉的问题,印第安人必须交出来,否则就应该无情地把他碾个粉碎,边摧毁边前进。”

  后来的美国政府的确也是如此作的,内战之后美国政府不再把印第安部族作为独立的谈判对手,也不再由国家出面与他们签订和约,虽然这些和约对美国政府毫无约束力,虽然印第安部族的主权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就予以认可的,但他们把这最后一层遮羞布也撕了下来,赤裸裸地攫取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一切,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

  伴随着美国人声势浩大的“西进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力量日益强大,而印第安人的生活却日益艰难,1924年,印第安人获得了美国公民资格,但这并没能给他们带来改善和福祉,相反,他们陷入了更加贫困和悲惨无助的境地。

  据估计,1492年时,今天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仍有120万人,到1860年只剩下34万人,1890年只有27万人,1910年只有22万人。

 


   在北美大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印第安人的苦难延续了三、四个世纪之久。这就是所谓的文明社会对待“野蛮”部族的“文明”手段,也是美利坚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千年难消的丑恶伤痕。
 
  
工业革命(1) 
 


 
 2006年12月05日 12:19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在全世界面前显得无比强盛。当时英国的治世能臣们明白,大不列颠王国的体面而威严,离不开使用纺织机器的工匠们那满手油污的劳动。所以,王国宣布了一条禁令,严禁纺织机出口,也不许熟练的机械师移居国外。他们要通过技术和人才的垄断,保证英国独享工业革命的成果。

  1782年,也就是北美13州打赢独立战争这一年,一个14岁的英国小男孩塞缪尔·斯莱特 
 
 
到米尔福德的一家纺织厂里当了学徒。凭着勤奋和聪明,没几年就掌握了纺织机械的奥秘。

  而此时的美国,经济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急于富强的新国家不惜悬赏鼓励纺织工业的发展。

  1789年,也就是美国《联邦宪法》开始实施的这一年,已经21岁的斯莱特假扮成农业工人,改名换姓,逃过了英国当局的出境监察,进入美国,辗转来到罗得艾兰岛。

  1790年,在一位铁匠的帮助下,斯莱特凭着惊人的记忆和机械制造技能,复制出了英国的阿克莱特纺织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母机,也就是被英国人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

  他的复制非常成功,1793年,罗得岛上建起了美国第一座装有阿克莱特纺织机的工厂,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纺纱技术的生产系统在北美大陆出现了。斯莱特为美国提供了创业急需的新型工具机,因而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之父”。不少后世的学者把斯莱特复制纺织机成功的这一年定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马克思说:“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美国这个今天输出技术的大国,当年也是依靠复制别国科技起步的。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发展依赖欧洲的技术发明,在南北战争前,美国机械设备的80%依靠欧洲进口。

  然而,在南北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汹涌澎湃的大潮中,美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此时的大西洋彼岸,英国人一边改造第一次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老设备,一边加大新兴工业的建设力度,试图继续引领时代潮流;

  德国人刚刚用铁与血的方式击败法国,完成国家统一,凭借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及强大的教育科研系统,咄咄逼人地出现在欧洲大陆,与英国在全球展开竞争;

  辽阔的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它希望这能够为工业革命提供自由劳动力,尽可能赶上欧洲前进的脚步;

  而在太平洋对岸,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竭力按照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力图通过“脱亚入欧”摆脱殖民地的处境。

  中国的满清政府则以“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开始洋务运动,希望以西方科技增强国力,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

  在如此激荡的时代大潮中,刚刚打完内战的美国能否屹立潮头?

  1、 爱迪生万岁

  在纽约市38公里外的新泽西州,有一个门罗公园市。

  当夜色降临,门罗公园的一座老建筑显得昏暗而冷清,如果与现在纽约那一片璀璨的灯海、落地的银河相比,简直就有点寒酸了。

  然而就是这些看似寒酸的建筑,在美国发展历程上有着特殊的意义。126年前,是这里的光芒四射,创新的火焰照亮了世界,开启了一个时代。

  1879年12月25日,大雪纷飞、格外寒冷。大约有3000人在圣诞节的晚上聚集到门罗公园。

  纽约《先驱报》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些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使这个方圆数英里的小镇堆满了形形色色的车辆——这当中有男、有女,有农民、技工,也有各种体力劳动者和孩子,与此同时,火车上又走下银行家、掮客、资本家、观光者,以及急于做生意的代理人。”

 
 
工业革命(2) 
 


 
 2006年12月05日 12:19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人们并不是来庆祝圣诞节,而是来参观一项最新发明。

  夜色降临后,人们被眼前突然出现的光芒弄得神魂颠倒,目瞪口呆,那是60盏电灯释放出的光明,这是他们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

  人们忘了寒冷,到深夜12点还不想散去,到处有人高喊:“爱迪生万岁!”

 
 
 
  这项19世纪末最著名的发明正是出自爱迪生之手,这个名字几乎是发明创新的代名词。

  爱迪生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两周就有一项专利成果。作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这位“发明大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门罗公园的哥伦布”。

  电灯、印刷机、留声机、蓄电池、电影都是他的发明,他成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美国人称他为“发明大王”。

  这是一项影响历史进程的发明。正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爱迪生不仅为美国开辟了一块发展的新天地,也寻找到走向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