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

第21章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第21章

小说: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片大部分都在介绍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经历,突出了这位国际主义者的倔强而复杂的性格和他坚定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对白求恩生命中最后两年在中国的情况介绍不太多。可能对加拿大人来说,白求恩最突出的成就,是他对外科医学的贡献以及他为建立社会医疗体制而付出的努力。看了这个短片,我对白求恩一生从一个牧师的孩子成长为医生、由治病救人到力图改良社会、直至为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而成为国际主义者的历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个中国课本中的白求恩,也一下子变得更加清晰、现实了。    
    从放映厅出来,我们来到白求恩出生的那幢房子参观。资料显示,房子建于1880年,是镇上为牧师提供的住宅。1889年,白求恩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来到格雷文赫斯特当牧师,一年后,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此。他们一家在这里住到1893年。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下这幢房子,并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了历史旧貌。1976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里共有7名工作人员。夏天参观者多一些,冬天人很少。纪念馆由加拿大政府每年出资维护。而来这里参观的人,80%以上是中国人。    
    故居上下两层的陈设全部是按照白求恩一家当年的样子复制的,屋子里的摆设素朴庄重,参观者和陈列的物品之间没有被硬性隔开,参观者可以完全置身于当年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中。    
    房子二层的一部分现在用来陈列中国赠送给纪念馆的一些礼品,包括著名画家赠送的白求恩肖像以及地方政府赠送的塑像和工艺品等。屋子里还有一个大大的留言本。我走过去翻看,现在的这本是从2003年开始使用的,已经签了一大半,其中绝大多数留言都是中文,虽然言语简短,但都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敬佩和爱戴。不少留言还都亲切地称白求恩为“同志”,有的留言就是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里的话。下了楼,我问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白求恩,喜欢白求恩,这位女孩笑着说,她听说是因为毛泽东“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关于他的文章”。她说,也正是因为在遥远的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关注他,所以加拿大政府才会想到把白求恩医生的故居整修出来,开辟成纪念馆。    
    参观过程很简短,故居很静。从留言本上的日期看,隔不多久,就会有人来参观,尽管每次来的人并不多。岁月流逝着,这位无私的医生就这样被纪念着: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千里迢迢来缅怀他的人并不如潮,却也经常不断。


第五部分西部牛仔,一年聚一回

    单人驯服野马飞身扑倒牛犊    
    陈特安    
    素有“牛城”之称的加拿大西部重镇卡尔加里,西临落基山,东连大草原。从1912年开始,加拿大西部的牛仔和美国等地的牛仔每年都到这里举行竞技大会。卡尔加里的牛仔竞技乡土气息浓,比赛项目多,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牛仔竞技表演”。    
    卡尔加里牛仔节,每年7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举行,历时10天。一大早,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几乎都头戴牛仔帽,身穿牛仔服,脚蹬牛仔靴。人们享用完免费的早餐后,成群结队赶去观看牛仔节开幕式游行。    
    上午8时,游行路线附近的街道两旁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人。有些地段还搭起了多层看台。在静候的人群中,不少人披着毯子,或者坐在被子、睡袋上,原来他们都是头天晚上从郊外或其它地方赶来观看游行的。卡尔加里的夏天早晚温差大,晚间气温低至9摄氏度左右,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参与牛仔节的热情。    
    9时30分,游行正式开始。长达4。5公里的游行队伍前后有警车保护。在近百个游行方队中,有代表英、法、美、德、意、韩、阿拉伯等族裔的加拿大人和土著居民。游行队伍里的牧羊犬赶羊群表演特别引人注目。只见牧羊犬往地上一趴,羊群立即停下脚步,牧羊犬纵身一跑,羊群马上跟着快跑。    
    游行队伍中还有马头造型的清洁车,他们分别排在游行队伍的中间和末尾。清洁人员驾着马头车,及时将路面上的马粪等垃圾清扫干净。历时两个小时的游行结束后,几十万人散去,街道上没有留下任何垃圾。    
    卡尔加里西部的斯坦皮德公园,是牛仔节中最吸引人的去处。这里不仅是青少年娱乐、培养冒险精神和寻求刺激的地方,也是牛仔展示剽悍和智慧的场所。只见一位年轻牛仔被钩住吊起数十米高悬在空中。突然,钩子松扣,牛仔从高空坠落。围观的人立刻发出尖叫。他落在距离地面很近的网内安然无事,还兴奋地向围观的人竖起大拇指。    
    在马鞍形的萨德尔多姆体育馆里,参赛的牛仔中有不少10岁左右英姿焕发的小骑手。赛马场内的表演惊心动魄。比赛的优胜者可获巨额奖金。尽管门票价格不菲,最偏的座位要33加元(1加元合5元人民币)。放眼一望,看台所有的座位都密密匝匝坐满了人。    
    赛马表演中,牛仔骑在野性十足、凶猛狂暴的马背或牛背上,他们被颠得前仰后合。桀骜不驯的马或牛总是企图将牛仔甩下背。参赛牛仔的臂、腰和腿都得使巧劲,适应马或牛狂跳的节奏,牢牢地抓住缰绳。要想获胜,牛仔必须在一头大公牛背上呆够8秒,被摔下后能安全地逃脱愤怒公牛的攻击;或者在骑马时,马刺一直夹紧马身,牛仔的手不能碰触马身。空手捕牛犊的比赛中,骑着马飞奔的牛仔,在一定的距离内飞身扑向奔跑中的牛犊,眼准手快地紧紧抓住牛角,用尽全身力气,顺势将牛犊的脖子一扭,牛仔和牛犊双双倒地。    
    马车赛吸引不少观众参与。四匹马拉着车在跑马场上奔驰。观众参与其中,为马车助威加油,人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快跑!快跑!”由于奔马过多,有的马在抢道时相互撞倒,场面煞是热闹。    
    牛仔是人们心中的拓荒英雄,浑身充满青春和活力。他们勤劳、果敢、坚毅、粗犷,弘扬个性。现在,牛仔穿着的服装已成为世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卡尔加里牛仔节新闻中心负责人布朗德•;亨查介绍,举办大型牛仔竞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扬当地的历史遗产,尊重和传承牛仔文化,弘扬牛仔精神。同时,这也为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农业、贸易、文化娱乐、体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添活力。负责人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牛仔节为卡尔加里增添了3500个工作岗位,吸引了120多万游客,纯收入1。4亿加元。


第五部分阿根廷探戈太难学

    起源于一条小路不太受年轻人欢迎    
    刘京胜    
    提起阿根廷,凡足球爱好者,皆知道那里有个博卡俱乐部;而舞蹈爱好者必对阿根廷的探戈推崇备至。而如果将博卡与探戈联系起来,那就找到了探戈的发源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    
    博卡在西班牙文中是“口”、“嘴”的意思,也是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河港口的一个地名。就是在这个港口的一条小路上,诞生了探戈。    
    当年的港口地区,曾经繁荣一时。各种货船进进出出(至今我国赴阿根廷的货轮仍在这个港口停泊),构成了阿根廷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关口。同各地的港口一样,由于大量船员上岸,众多的咖啡馆、夜总会、酒吧等应运而生。此外大批源于非洲、北美甚至欧洲的移民滞留在港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外来社会群体。他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不稳定,在酒吧里靠酗酒、唱歌、跳舞来消磨时光或发泄对社会的不满。阿根廷探戈实际上是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舞蹈是在米隆加、哈巴涅拉、坎东贝等拉美、非洲地区多种民间舞蹈基础上演绎而成的。    
    “小路”是一条长约200米、宽30米的街巷。很早以前,这里是一条铁路支线,两侧建有多处娱乐场所,各类人物在此任意唱歌跳舞,逐渐发展出一种新型娱乐形式,也就是探戈。在阿根廷,有首相当有名的探戈曲《小路》,它的曲作者胡安•;德迪奥斯•;菲利维托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时灵感突发写下此曲的。作曲家晚年病重时,经他的一位朋友努力,1955年阿根廷政府决定以他的作品《小路》命名这条小街,并且进行了修整,在小街上建立了一些雕像,把它变成了一个探戈史的露天博物馆。走在这条小路上,仿佛置身于一个画廊:街道墙壁和阳台外侧都画上了颜色对比强烈、线条粗犷的与探戈有关的壁画,如《歌曲》、《纺织女》,还有一些雕塑,如《锚》等。这些作品有些直接表现了探戈表演,有些则介绍了探戈产生的历史环境,构成了一部探戈简史。“小路”也被公认为探戈的发源地。    
    阿根廷探戈其实非常不同于我们看到的社交舞和国标舞中的探戈表演。它其实是一种唱多于跳的艺术形式。而且它的唱是清一色男性,且都是独唱,偶尔有几个小滑稽剧穿插。激昂的键盘手风琴是伴奏的主旋律。它特有的切分节奏总是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歌词和曲调有一定的叙述性,让人依然能感到当年底层平民的悲伤和沉重。探戈舞蹈也不像国标舞中的舞伴那样,两人上身向后呈V形展开,并且快速转动头部,显示出华贵与雍容。阿根廷探戈是两个舞伴的身体并行直立,几乎贴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个贴身动作,探戈被引进巴黎时曾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快速旋转、踢腿,非专业人士很难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当年马拉多纳曾请了一位专业教员教他跳探戈,准备在婚礼上为来宾们一展身手,无奈他那粗壮的足球腿与短时间的训练使他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    
    或许正因为过于难学和曲高和寡,阿根廷人对于探戈的态度,有些类似北京人对京剧的看法。就是年纪大的人喜之不尽,而年轻人却敬而远之。也许是出于记者的习惯,我特意问过一些当地人,结果年老的人颇以探戈为自豪,而青年人却坦言它是注定要消亡的东西。


第五部分里约热内卢,桑巴舞的故乡

    都想一睹风情万种的巴西少女,但跳桑巴的多是老者、壮汉和中年妇女    
    张川杜    
    当地时间2004年2月24日清晨6时,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桑巴舞赛场沸腾了。和着强烈的旋律,游行通道上4000名桑巴舞演员疯狂起舞,纵情地歌唱。两边的看台上,观众们扭动着臀部,伸开双臂左右摆动。演员和观众汇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就是记者在狂欢节现场看到的一幕。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在每年的二三月间进行,以桑巴舞表演人数多、服装华丽、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堪称“世界之最”。记者惊诧于里约热内卢市民对狂欢节的痴迷,人们把整座城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狂欢之都”,记者所到之处无不张灯结彩,人人身着盛装、浓妆艳抹拼命地扭动腰身大跳桑巴舞。    
    巴西的桑巴舞源自非洲,艺术家们揉合了在巴西流行的各种舞蹈之长,发展成为进行式的队列桑巴舞,这种舞步法简单,变化少,但特别讲究胯和臀部的扭动。    
    跳桑巴舞,对巴西人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巴西人臀部丰满,扭起来整个腰部以下如波浪般起伏摆动,看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跳桑巴舞,许多巴西姑娘甚至老太太都以臀部圆大为美。她们专门去桑巴舞学校或者健身房,科学而有针对性地锻炼,目的是要使臀部的肌肉更发达。如果在巴西的海滩上碰到身穿三点式泳装的年轻姑娘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的臀部,也别当成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狂欢节在巴西是最大的民间文化展示活动之一。在今年的狂欢节期间,光是各桑巴舞学校的桑巴舞比赛就进行了5天。有60个桑巴舞学校参赛,分5组进行比赛,演员达20多万人。里约热内卢人把街头桑巴逐渐变为桑巴游行。表演在占地8。5万平方米的游行通道上进行,场面壮观。    
    今年参加表演的贝加弗劳拉桑巴舞学校给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内容,通过桑巴舞向人们展示亚马孙河的传奇和神秘。只见主花车上,一艘木船正航行在“亚马孙河”上,船工们在河上捕鱼,两岸是热带雨林,遍地是芒果香蕉等水果。看到此场景,人们仿佛回到了巴西的母亲河亚马孙河流域,能感受到它赐予人们的勇气和力量。    
    据里约热内卢旅游局公布,今年参加狂欢节的国内游客有32万人,国外游客有10多万人。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等商贾大亨、高官政要还乘专机或私人游艇抵达里约热内卢。他们除了观看狂欢节的表演外,还与演员们共舞。    
    不少人以为看桑巴舞可以一睹风情万种的巴西少女,其实不然,在桑巴舞表演中,领舞的基本是全裸或半裸的苗条女郎,但在游行方阵中,多数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腆着啤酒肚的壮汉和矮胖的中年女士,他们激情饱满,舞姿也很优美。


第五部分墨西哥城街名稀奇古怪

    100条街道叫一个名古今名人“住”同一区    
    张金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墨西哥城为自己那些大大小小密网如织的街道该叫什么名字费尽了心思。    
    初到墨西哥城,走走它的主要街道,你的第一个印象多半是:墨西哥真革命!因为这里几条最主要的街道分别叫改革大道、起义者大道和革命大道。    
    被誉为墨西哥城第一街的“改革大道”为西南、东北走向,它穿墨西哥城中心而过,街道中心矗立着代表墨西哥革命精神的独立纪念碑,街道两侧有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纪念雕像,是全城最宽最美的林阴大道,可与北京的长安街媲美。这条大道是为纪念墨西哥历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总统贝尼托•;胡亚雷斯进行的改革事业而建。“起义者大道”是南北走向、穿市中心而过的一条大道,它长50余公里,是墨西哥城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为纪念墨西哥20世纪初发生的农民起义而得名。为纪念墨西哥1910年至1917年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墨西哥城有了“革命大道”,它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非常宽阔,一直通向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国大使馆就在这条街的南端东侧。另外,墨西哥城中以历史上重大事件命名的街名还有许多,如“宪法大道”,它是为纪念墨西哥立宪会议1917年2月通过的宪法而命名的。    
    虽然墨西哥的主要街道如此“严肃”,但你别以为在墨西哥走街串巷永远如读大部头的历史书般沉重。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为给大街小巷起名字,人们早已用光了已故总统、革命英雄和军事战役的名字。结果有意思的是,100条街道同叫一个名,如这里有100多条用墨西哥国父胡亚雷斯命名的街道,有200多个地方用墨西哥宪法的起草者贝努斯蒂亚诺•;卡兰萨的名字命名,还有将近300个地方的名字源于墨西哥最伟大的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当别人问路时,墨西哥市民很可能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反应:同时指向城市的两个方向。    
    在墨西哥城,某月某日也可以用到街名上。如为纪念1862年5月5日普埃布拉城抗法保卫战取得的胜利,这里有近200条“5月5日街”;为纪念墨西哥1810年9月15日爆发的争取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